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双能量CT虚拟平扫及双能量碘分布图在肾癌诊断及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35例肾癌患者双能量增强CT扫描数据及病理结果,分析双能量CT虚拟平扫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双能量碘分布图在透明细胞癌及非透明细胞癌中存在的差异.结果 虚拟平扫与常规平扫图像质量相当,CT值[常规平扫:肾实质(31.90±4.10) HU,腹主动脉(45.60±6.30) HU,腰大肌(50.00±6.63) HU,肾癌(1.41±17.06) HU;虚拟平扫:肾实质(33.20±5.50) HU,腹主动脉(48.30±8.00)HU,腰大肌(52.40±10.63) HU,肾癌(0.87±17.48) HU]、信噪比(常规平扫:肾实质3.22±1.49,腹主动脉5.13±2.57,腰大肌4.56±2.12,肾癌3.24±2.27;虚拟平扫:肾实质2.73±1.08,腹主动脉3.79±1.64,腰大肌3.23±1.35,肾癌2.18±1.5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透明细胞癌在皮髓交界期碘分布图像碘值[(2.75±1.05) mg/ml]高于非透明细胞癌[(1.25±0.72) 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48,P<0.05).结论 肾癌患者CT检查中虚拟平扫图像质量近似于常规平扫,降低了辐射剂量.碘分布图可以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可以更直观准确地判断肾癌的血供和亚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对肾上腺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88例经病理或临床随访确诊的肾上腺转移瘤及良性病变的患者行18F-FDG PET-CT检查,分别测量肾上腺病灶(共107个)的大小(短径)、CT值及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采用t检验、x 2检验及Pearson相关性检验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确定CT值及SUVmax区分肾上腺转移瘤与良性病变的最佳临界点.结果 107个病灶中,最终确诊73个为肾上腺转移瘤,34个为良性病变,肾上腺转移瘤与良性病变病灶的大小分别为(2.17± 1.14)cm、(1.76±1.00)cm(t=1.817,P=0.072);CT值分别为(29.65±10.29) Hu、(14.83±14.42) Hu(t=5.389,P=0.000);SUVmax分别为9.28±5.33、2.81±1.14(t=9.890,P=0.000).肾上腺转移瘤的大小、CT值与SUVmax均存在正相关性(r=0.620,P=0.000;r=0.561,P=0.000).肾上腺转移瘤左右侧分布比例为:左侧58.2%(32/55),右侧9.1%(5/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689,P=0.000).ROC曲线分析示,以SUVmax> 4.1且CT值>20 Hu作为诊断标准,则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3 %(63/69)、94.7%(36/38)、92.5%(99/107)、96.9%(63/65)和85.7%(36/42).结论18F-FDG PET-CT对肾上腺转移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以SUVmax>4.1且CT值>20 HU作为诊断标准,可较好地诊断出肾上腺转移瘤和肾上腺良性病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能谱扫描对胃癌诊断的价值。 方法:对40例胃腺癌患者行CT能谱增强扫描。在能谱单能量图像上测量和计算不同能量水平下病灶和正常胃壁的CT值、标准差、碘水浓度、病灶-胃壁的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病灶能谱曲线斜率和标准化碘(水)浓度,对正常胃壁组和腺癌组间数据进行检验,对双期NIC行ROC工作曲线分析。结果:胃癌双期的最佳单能量水平以60 keV为中心上下浮动,双期最佳的CNR分别为4.13±2.75、6.81±5.10。两组在双期不同能量水平下的CT值和不同能量区间下的曲线斜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胃癌组和胃壁组双期标准化碘浓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胃癌NIC诊断效能灵敏度和特异度为65%和70%,门脉期NIC诊断效能灵敏度和特异度为70%和65%。结论:CT能谱的多项参数有助于增加对胃癌的诊断信心。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CT检查结果对肺实性结节型黏液腺癌(PNMA)与结核球的鉴别诊断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中医院2015-01-01-2019-12-30接受CT平扫及增强扫描肺孤立性实性结节61例患者病例资料,所有病灶均经病理学确诊,其中PNMA 38例,结核球23例。分别测量PNMA组及结核组病灶平扫平均CT值及增强平均CT值,计算增强与平扫间CT差值。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病灶平扫、强化CT值及其差值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病灶周围卫星灶检出率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各参数鉴别诊断的最佳阈值及其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结核组平扫平均CT值为(35.15±16.00)HU,PNMA组为(24.00±12.67)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P<0.001;结核组强化后CT差值为(13.44±13.39)HU,PNMA组为(22.52±13.99)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P=0.02;病灶周围伴卫星灶,结核组检出率为56.5%(13/23),PNMA组为7.9%(3/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1,P<0.001。PNMA与结核球平扫CT值曲线下面积(AUC)为0.721,阈值为28.80HU,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3%和63.8%;强化后CT值差值AUC为0.697,阈值为14.25 HU,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1.1%和69.6%。仅凭CT影像学指标对二者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作用。结论平扫结核球CT值高于PNMA,结核球静脉期CT差值低于PNMA,结核球伴卫星灶的发生率高于黏液癌,对PNMA与结核球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MRI和双能量CT检查对原发性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120例行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所有患者术后均接受MRI和双能量CT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RI及双能量CT检查对原发性肝癌肿瘤残余或复发的诊断价值。结果 120例患者共135个病灶,DSA检查结果证实,63个(46.67%)肿瘤无残余/复发,72个(53.33%)肿瘤残余/复发。MRI检查诊断原发性肝癌肿瘤残余/复发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3.06%和96.30%,分别高于双能量CT检查的77.78%和88.15%,MRI检查与DSA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较高(Kappa=0.926,P﹤0.01),双能量CT检查与DSA检查结果的一致性中等(Kappa=0.766,P﹤0.01)。结论 对于接受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MRI检查能够较双能量CT检查更准确地显示肿瘤残余或复发情况,诊断效能理想,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18F-FDG PET/CT评价TOMO刀治疗胰腺癌疗效的价值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入组26例TOMO刀治疗的胰腺癌患者,研究治疗前后两次成像病灶的标准摄取值的最大值( SUVmax )及平均值(SUVmean)、PET/CT显示肿瘤大小、KPS评分、疼痛缓解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TOMO刀治疗前后,SUVmax分别为(3.35±1.84)和(1.71±0.69)(t=4.235,P=0.000),SUVmean分别为(2.02±0.98)和(1.23±0.38)(t=3.571,P=0.002),肿瘤大小分别为(7.18±10.01)cm2和(3.18±4.54)cm2(t=2.640,P=0.014),KPS评分分别为(79.23±4.40)和(83.83±9.41)(t=3.207,P=0.00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1例有疼痛症状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缓解;但其中16例(16/26,61.5%)新发淋巴结转移和(或)肝、肺转移,以及腹膜种植转移,整体病情出现进展。结论18F-FDG PET/CT为评价TOMO刀治疗胰腺癌疗效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无创性检查方法,TOMO刀治疗对胰腺癌局部病灶有效,可显著减轻患者的疼痛,改善KPS评分,但对整体病情的控制欠佳。  相似文献   

7.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特征,以提高术前诊断准确性并为手术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20例,男2例,女18例,年龄12~73岁,平均年龄(30.3±16.2)岁,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多期动态增强检查,分析肿瘤的CT表现,并与术中实际情况进行对照。结果:CT平扫:20例肿物均表现为较大的胰腺肿块,其中13例明显突出于胰腺轮廓外;肿块呈类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边缘较清楚;13例为囊实性,3例为囊性,4例为实性;其中9例肿物内可见钙化。14例肿块位于胰头,其中4例胰管轻度扩张,1例明显扩张,均未见胆管扩张。1例伴肝转移。CT增强:3例囊性肿物的囊壁及分隔可见强化;17例实性及囊实性肿物的实性部分平扫为等密度或较低密度,增强后均有强化,动脉期强化程度均较低,平均CT值(51.45±10.63)HU,静脉期和实质期强化程度较动脉期提高,平均CT值分别约(82.05±22.04)HU和(81.83±19.86)HU,并与动脉期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t1=-7.34,P=0.000和t2=-7.36,P=0.000),但静脉期和实质期强化CT值无差别(t3=-0.15,P=0.880)。所有20例肿瘤均已行手术切除,其中包括肝转移灶。结论:结合患者年龄、性别和临床表现特点,CT检查多能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做出正确诊断,鉴于肿瘤多为低度恶性或良性,一般均可行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8.
摘 要:[目的] 探讨长径≤3cm的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与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AML)的CT特征,比较两者的影像学异同点,以提高两者鉴别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CCRCC和18例乏脂肪AML,对其CT形态学特征、CT平扫及增强CT值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病灶在长径、形态、早期排泄期CT值及早期排泄期强化幅度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内囊变坏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在平扫密度、强化均匀性、假包膜征象、增强后皮髓质交界期CT值、皮髓质交界期强化幅度间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CRCC与乏脂肪AML病灶的囊变坏死、平扫密度、强化均匀性、假包膜征象、增强后皮髓质交界期CT值及强化幅度有差异,对两者的鉴别诊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探索以PET/CT图像为基准的能谱CT平扫成像在宫颈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1例病理证实为宫颈鳞状细胞癌的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PET/CT扫描及能谱CT扫描,以PET/CT融合图像为参照,在能谱CT图像上勾画感兴趣区,记录宫颈癌病灶及周围正常组织有效原子序数(effective atomic number,Eff-Z)值、单能量70 keV下的CT值和能谱曲线,绘制ROC曲线,得出最佳诊断阈值。结果:宫颈癌病灶及周围正常组织的Eff-Z值及70 keV下的CT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病灶Eff-Z值为7.33±0.09(7.1~7.5);病灶周围正常组织Eff-Z值为7.01±0.10(6.8~7.2);Eff-Z为7.25时,敏感度为90.5%,特异度为100%。70 keV单能量重建成像宫颈癌病灶CT值为(38.27±5.04)HU(29.2~50.9 HU),病灶周围正常组织CT值为(29.79±7.14)HU(19.9~43.1 HU);CT值为34.2 HU时,敏感度为85.7%,特异度为76.2%。宫颈癌病灶能谱曲线平直,病灶周围正常组织曲线在40~70 keV呈上升趋势,之后趋于平缓。结论:能谱CT在宫颈癌诊断中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造影剂对胸部肿瘤三维适形放疗剂量的影响.方法:共有40例患者入组,其中食管癌患者34例,肺癌患者6例,中位年龄62岁.在相同扫描条件下分别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在图像融合状态下,分别勾画大体靶区(GTV)、临床靶区(CTV)、计划靶区(PTV)以及危及器官,以平扫图像为基础图像进行剂量计算和计划优化,PTV边缘剂量1.8~2.0 Gy/次,总量45~66 Gy,并以此计划进行治疗.利用计划系统图像融合的功能,将在平扫图像(C-)上勾画的靶区及照射野设计复制到增强图像上,在增强图像(C+)上重新进行剂量计算;分别比较C+和C-图像中相对应的单次治疗照射野MU的不同(按照2 Gy/次计算),肿瘤中心点的剂量、肿瘤边缘点的CT值及剂量的不同;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0例患者共有205个照射野,其平扫及增强图像射野MU分别为284.55±63.64和283.00±63.21,P=0.120;肿瘤中心点的剂量分别为平扫(45.219 5±9.561 4) Gy、增强(45.211 7±9.614 5)Gy,P=0.772;肿瘤边缘点的剂量分别为平扫(43.837 2±9.304 9)Gy、增强(42.904 5±9.164 5)Gy,P=0.001;边缘点的CT值分别为平扫(140.83±40.55) HU、增强(39.20±20.82) HU,P=0.00.结论:采用适当的扫描条件,对于胸部肿瘤,可以采用直接增强扫描的方式进行CT定位,使用CT增强扫描对放疗计划的优化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在孤立性肺结节(SPN)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胸部CT高压三期检查的32例SPN病例资料。所有病例经手术、穿刺活组织检查后病理证实。所有检查均在宝石能谱CT上进行,扫描完成后将单能量图像载入宝石能谱成像浏览器(GSIviewer)软件上,对SPN的能谱曲线图及碘基图像碘含量和水基图像水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肺鳞状细胞癌、肺腺癌、错构瘤、硬化性血管瘤、炎性假瘤碘含量分别为(11.66±2.72)μg/ml、(12.36±2.97)μg/ml、(10.20±3.11)μg/ml、(16.58±3.58)μg/ml、(21.67±3.76)μg/ml,肺腺癌及肺鳞状细胞癌的碘含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不同结节的碘含量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肺鳞状细胞癌、肺腺癌、错构瘤、硬化性血管瘤、炎性假瘤的水含量分别为(1021.31±13.83)μg/ml、(1027.98±12.53)μg/ml、(1003.42±13.67)μg/ml、(1029.61±12.06)μg/ml、(1051.61±13.81)μg/ml,各类不同结节的水含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宝石能谱CT成像通过应用碘含量测定,对鉴别不同来源的SPN有较大意义,可以提高SPN良恶性鉴别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调强适形放疗(IMRT)中应用PET-CT融合图像勾画靶区对靶体积及正常肺组织受照剂量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30例临床分期为ⅢA、ⅢB期的初治NSCLC患者,分别依据单纯增强CT图像和同一固定体位下PET-CT与CT融合后的图像勾画靶区和危及器官。分别比较两种影像资料下所勾画的肿瘤靶区(GTV)、临床靶区(PTV)体积;在PTV的处方剂量达60 Gy/30次时,比较两组放疗计划中双肺的肺受照5 Gy以上剂量的肺体积(V5)、肺受照20 Gy以上剂量的肺体积(V20)及肺受照射的平均剂量(MLD)。结果 30例患者在PET-CT融合组中勾画的GTV体积为(248.39±94.80)cm3,低于单纯CT组的(311.22±99.16)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GTV的基础上外扩得到PTV,30例患者在PET-CT融合组中的PTV体积为(356.68±92.73)cm3,低于单纯CT组的(433.58±107.89)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V处方剂量达到60 Gy/30次时,30例患者在PET-CT融合组中双肺V5、V20、MLD分别为(51.26±10.50)%、(25.71±5.17)%、(1595.27±148.24)cGy,均低于单纯CT组的(56.41±9.55)%、(29.09±4.10)%、(1693.59±100.60)cGy,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PET-CT融合图像勾画靶区能提高靶区勾画的精确性,改善靶体积并降低正常肺组织的照射剂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实验探讨双源CT双能量技术在肺病灶良恶性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病例140例,其中腺癌82例、鳞癌41例、炎症17例,均行双源CT双能量扫描。测量所有病变的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及能谱曲线斜率并记录。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判断三种病变之间的差异。结果:腺癌、鳞癌及炎症的碘浓度分别为(2.102±0.794) mg/mL、(1.871±0.654) mg/mL、(2.400±0.895) mg/mL,鳞癌与炎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腺癌与鳞癌、腺癌与炎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腺癌、鳞癌及炎症的标准化碘浓度分别为(48.728±17.740)%、(49.834±19.418)%、(59.176±16.032)%,腺癌与炎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腺癌与鳞癌、鳞癌与炎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腺癌、鳞癌及炎症的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2.121±0.593)、(-1.711±0.548)、(-2.499±0.937),两两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源CT双能量扫描技术对肺病灶性质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PET/CT定位三维适形放疗胰腺癌的疗效和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研究PET/CT定位三维适形常规分割放疗胰腺癌的疗效、副反应及失败原因。方法对48例胰腺癌患者用信封法随机分为18FDG PET/CT定位三维适形放疗组(PET/CT组)和普通CT定位三维适形放疗组(普通CT组)。PET/CT组用PET/CT扫描定位,经PET/CT扫描后将扫描数据输入治疗计划系统,将PET图像和CT图像融合后进行靶区(GTV与PTV)和重要脏器勾画、三维重建,制定治疗计划后进行常规分割三维适形放疗40 Gy左右,然后适当缩野针对残存肿瘤病灶放疗至总剂量60~70 Gy;普通CT组用普通CT定位设野,三维适形放疗至相同剂量;两组疗中、疗后均配合口服卡莫氟治疗。结果 PET/CT组的平均GTV和PTV体积分别比普通CT组小(3.8±2.6)cm3和(53.2±16.4)cm3,胃、肝、左肾、右肾、脊髓平均照射体积分别比普通CT组小(1.3±2.7)cm3、(1.0±1.5)cm3、(0.9±1.7)cm3、(1.0±1.4)cm3、(0.7±1.5)cm3,两者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两组近期疗效相近,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访5~37个月,PET/CT组中位复发时间6.8个月,普通CT组中位复发时间6.5个月,两者差异无显著性(t=0.96,P=0.345);PET/CT组和普通CT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12.5%、12.5%、4.2%和16.7%、8.3%、4.2%,两者差异无显著性(χ2=0.041,P=0.840);PET/CT组早期胃肠道反应低于普通CT组(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T分期和疗前GTV是独立的预后因子(P〈0.01)。结论 PET/CT定位三维适形放疗胰腺癌可以优化放疗计划,减轻正常组织的早期放射副反应,分期早的病变预后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自由呼吸、吸气末屏气两种呼吸模式下放射治疗计划的靶区、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左肺以及右侧乳腺等危及器官的剂量参数,探索在左侧乳腺癌保乳放疗中能最大程度减少靶区周围重要组织器官受照体积和剂量的呼吸模式。方法:选取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的患者10例,年龄38~65岁,采用乳腺托架进行体位固定。用Philips Brilliance 16排大孔径CT定位机进行图像扫描,扫描层厚3 mm,分别采集自由呼吸(free breath,FB)、吸气末屏气(inspiration breath hold,IBH)两种呼吸模式下的CT图像。将CT图像传输到Varian Eclipse治疗计划系统进行图像重建,勾画靶区及危及器官,分别设计两种呼吸模式下的6野调强计划,比较两种呼吸模式下的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学参数。结果:FB、IBH 两种呼吸模式下,靶区的最大剂量、平均剂量、均匀指数及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B、IBH 两种呼吸模式下危及器官受量对于心脏:Dmax分别为(46.61±1.68)Gy、(39.29±8.40)Gy,Dmean分别为(6.74±4.00)Gy、(5.39±4.12)Gy,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5、V10、V20、V30的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Dmax分别为(39.64±4.31)Gy、(30.54±9.08)Gy,Dmean分别为(31.21±7.70)Gy、(22.72±9.36)Gy,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肺:Dmean分别为(9.11±2.61)Gy、(8.74±2.01)Gy,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5、V10、V20、V30的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乳腺:Dmax分别为(4.76±1.94)Gy、(5.06±2.15)Gy,Dmean分别为(1.32±1.01)Gy、(1.30±0.94)Gy,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两种呼吸模式计划比较,靶区受照剂量、左肺受照剂量及右侧乳腺受照剂量均无明显差异。吸气末屏气技术明显降低了心脏、LAD的受照剂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门脉期双源CT多个定量参数与胃腺癌病理分化程度及HER2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4月间于陕西省人民医院行双源CT双能量扫描的48例经胃镜活检(21例)或手术病理证实(27例)的胃腺癌及30例正常胃的影像学资料,其中27例HER2指标明确,通过西门子第二代双源CT扫描获得静脉期双能量图像,利用syngo.via软件获得曲线斜率、门脉期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将患者分为胃腺癌与正常胃壁组,高、中、低分化胃腺癌组,HER2阳性组(+,++,+++)与HER2阴性组(-)。统计学方法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ROC曲线法、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方差分析。结果:活检与术后病理结果具有较强的一致性(Kappa系数为0.701),两者无明显差异;胃腺癌与正常胃壁两组间能谱曲线斜率(1.35±0.24、2.19±0.71)及标准化碘浓度(0.31±0.079、0.54±0.157)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2、0.919;低分化、中分化及高分化胃腺癌能谱曲线斜率值(3.07±0.67,2.63±0.57,2.01±0.39)组间及组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中分化及高分化胃腺癌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0.60±0.167,0.52±0.089,0.36±0.039)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分化组与低分化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化组与中、低分化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HER2阳性组与阴性组的能谱曲线斜率及标准化碘浓度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能谱曲线斜率及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值有助于对胃腺癌进行诊断并推测病理分化程度;双源CT定量参数与免疫组化指标HER2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双能量CT(dual-energy CT,DECT)判定原发性肝细胞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y chemoembolization,TACE)后肿瘤残留状态,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行TACE术治疗的65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共82个病灶。行上腹部CT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动脉期作双能扫描)。根据动脉期图像处理方法不同分为:A法,采用常规融合法处理图像;B法,采用改良融合法处理图像。以DSA作为判定“金标准”,判定两种方法对TACE术后肿瘤残留的诊断效能。结果:B法判定TACE术后肿瘤残留的敏感度(94.83%)、特异度(95.83%)、准确性(95.12%)明显高于A法(81.03%、75.00%、79.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法与DSA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appa=0.885,P=0.000),明显优于A法(Kappa=0.528,P=0.000)。结论:DECT动脉期改良融合图像能敏感发现原发性肝细胞癌TACE术后肿瘤残留,且优于常规融合图像,能有效监测TACE术后疗效,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线粒体甲状腺激素受体P28(MT-P28)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及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3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31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及其各自对应的病变旁正常组织中MT-P28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的MT-P28 mRNA相对表达量为1.57±0.14,明显高于其病变旁正常组织的0.56±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癌组的MT-P28 mRNA相对表达量为1.73±0.30,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0.75±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P28 mRNA表达在结节性甲状腺肿与其病变旁正常组织的倍比关系为2.65±0.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P28 mRNA表达在甲状腺癌与癌旁正常组织的倍比关系为4.20±0.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P28 mRNA表达与甲状腺癌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大小无关(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P<0.05)。结论 MT-P28 mRNA在甲状腺良恶性肿瘤中表达水平不同,其表达水平的高低可能对甲状腺恶性病变的发生有促进作用,表达水平越高,越容易发生恶变,这对于甲状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提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