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6 毫秒
1.
血小板活性药物(platelet-active drug)又名血小板抑制药物(platelet-suppressive drug)、抗血小板药物(antiplatelet drug)及血小板作用药物(platelet-affecting drug)等。60年代后期Emmons 等人先后发现潘生丁及阿斯匹林等非甾体抗炎剂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嗣后大量血小板活性药物相继问世。目前所发现的血小板活性药物至少有30余种。近年来,随着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中一些新的中间体血栓烷 A_2与前列腺环素的发现,及对其血小板聚集和血管紧张性作用的研究,加深了对血小板活性药物药理作用的认识,对某些老药的药理作用也重新给予评价。血栓烷 A_2与前列腺环素的研究也给血小板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发病中作用的探讨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有关方面国内已有综述。目前认为与  相似文献   

2.
正血小板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用于血小板黏附,聚集等过程的抗血小板药物能有效地抑制体内血栓形成,预防和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缺血性脑卒中,抑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后的血栓形成,预防支架血栓形成。抗血小板治疗的作用靶点很多,本文主要对血小板上二磷酸腺苷受体,蛋白激酶受体,膜糖蛋白受体,血栓烷A2受体等受体及其拮抗剂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1血小板的功能及血小板膜受体的类型血小板的黏附、聚集、释放在动脉内血栓形成的过程中发挥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病人心血管事件的发病机制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而血小板聚集是导致血栓形成重要过程。如今,抗血小板治疗在冠心病预防及治疗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核心机制是降低血栓事件的发生率。其中对抗血小板药物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据检测结果指导冠心病个体化治疗有着重要临床意义。现对目前常见的几种血小板功聚集能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指导意义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大量实验证明血小板聚集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环节,抗血小板聚集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作者综述了近年新型抗血小板聚集剂 ticlopidine 的有关资料,说明 ticlopi-dine 具有不同于阿司匹林及其他抗血小板聚集剂的作用机理,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显著疗效,而且比阿司匹林疗效更佳。其主要副作用有皮肤反应、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  相似文献   

5.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冠心病血运重建的主要方式,术后标准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基础治疗。不同个体对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性不同,对抗血小板药物低反应的患者发生血管事件的概率就增大。强化抗血小板治疗能减少术后血栓性事件的发生,但同时也增加了出血风险。床旁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可即时监测血小板反应性,使抗血小板药物在降低血栓性事件风险的同时又不额外增加出血风险,指导抗血小板药物在PCI术后患者中的个体化治疗。本文就PCI术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临床检测方法及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脑血管病可分为脑局部缺血和广泛性全脑缺血两大类。本文对脑缺血脑梗塞合并脑水肿的治疗方法,以及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时血管扩张剂、抗凝剂、低分子右旋糖酐、抗血小板聚集剂等药物治疗方法及其效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又称血小板功能抑制剂、抗血小板药物)在心脑血管防治方面的作用愈来愈受到重视,大量循证医学证据显示:抗血小板治疗对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有益,因此,临床上尤其在老年人中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8.
老年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基础疾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类型和剂量、影响抗血小板治疗效果的药物、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查结果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为老年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提供改进和指导。方法选择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并定期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的老年患者1404例,归类分析基础疾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类型和剂量、同时联用可能影响抗血小板治疗效果的药物、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查结果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患者比较,服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以及两药联用的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水平明显下降(P<0.01);服用氯吡格雷同时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和(或)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二磷酸腺苷诱导血小板聚集功能水平下降幅度均低于仅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P<0.01);服用氯吡格雷同时联用PPI和(或)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以及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PPI和(或)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二磷酸腺苷诱导血小板聚集功能水平下降幅度均低于仅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的患者(P<0.01)。结论老年患者中仍存在一定比例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同时服用PPI和(或)他汀类药物,对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治疗效果有潜在不利影响;合理的药物联用原则,高度个体化的抗血小板治疗方式,以及更加精确的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需要尽快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抗血小板药物在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血栓事件中的获益,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不断增加。然而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确实存在风险,尤其是胃肠道并发症,例如消化性溃疡及与之相关的消化道出血。这些风险在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应用,及与其他的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糖皮质激素及抗凝药合用时会进一步增加。基于临床上抗血小板治疗的广泛性,医生有必要了解抗血小板治疗在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发生中的获益以及相关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灯盏花素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血小板聚集增强作为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的一个因素已为广大医务工作者之共识,临床上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倍受重视。我们研究了灯盏花素对15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小板聚集的影响5收到满意效果。且对象与方法1.1对象15例均为住院患者,全部病人均符合WHO规定的急性心肌梗塞标准,男9例,女6例,年龄56士8岁。1.2方法病人入院后经溶栓、转换酶抑制剂、钙持抗剂,e受体阻滞剂与常规治疗5~7天。近一周内没用过阿斯匹林、潘生丁等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病情稳定后进行实验,给灯盏花素16ml[(15mg/Zml)大连弘丰制药厂生产〕,加5%葡…  相似文献   

11.
脑梗死防治除了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之外,多项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除了降脂作用外,还有改善内皮功能、抗血小板、抗炎〔1,2〕、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3〕等作用,已被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级及二级预防。本文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动态评价他汀类药物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信息快递     
新观点糖尿病患者应积极用阿司匹林美国糖尿病协会(AD A)近日发表报告提出,对糖尿病患者如能早期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就能很大程度上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危险性。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不但能够有效阻止血小板的聚集和粘附,防止血栓形成和血管壁梗死,还可逆转血小板的活性功能,抑制血小板内缩血管物质的释放,减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危险。因此抗血小板药物在糖尿病心血管病早期预防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基于上述认识,美国糖尿病协会建议医生将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作为糖尿病患者预防心血管病及心脑血管意外事件早期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3.
<正>氯吡格雷属于第二代噻吩吡啶类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及外周动脉疾病等的二级预防推荐用药。以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为主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ACS患者经PCI后及神经血管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的主要治疗药物。同时也  相似文献   

14.
<正>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作为抗血小板药,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然而一些患者使用常规剂量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后,仍有缺血事件发生。目前广泛认同的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指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后通过血小板功能检测并不能完全抑制血小板的聚集~([1-2])。由于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研究人群、定义血小板抵抗的标准等不同,各文献中报道的抗血小板药物抵抗发生率差异很大。综合文献报道,阿司匹林抵抗在人群中发生率为0.4%~83.3%~([1]),氯吡格雷抵抗  相似文献   

15.
<正>血小板活化、聚集是动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1]。药物支架植入后,其表面的药物雷帕霉素等是诱发血小板聚集、导致支架内血栓的重要原因[2]。因此,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加强抗血小板治疗非常必要。而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在有效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7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行PCI的AMI患者189例,2016年8—12月对所有患者进行电话回访,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医疗保险类型、是否退休、距离PCI时间、高血压和糖尿病发生情况、梗死类型、是否随访及随访地点,并记录所有患者回访前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AMI患者PCI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中PCI后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者180例(占95.2%),其中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1年及以上者171例(占90.5%);根据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依从性将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者分为治疗依从性良好者81例(A组)和治疗依从性不良者108例(B组)。两组患者性别、文化程度、医疗保险类型、是否退休、有无糖尿病、梗死类型及随访地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婚姻状况、距离PCI时间、有无高血压及是否随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年龄60岁相比,≥80岁是AMI患者PCI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依从性的独立影响因素[OR=3.673,95%CI(1.162,11.606),P0.05];除此之外,婚姻状况[OR=4.225,95%CI(1.800,9.913)]、距离PCI时间[OR=2.347,95%CI(1.190,4.630)]、高血压[OR=2.888,95%CI(1.348,6.185)]亦是AMI患者PCI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依从性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A组患者电话回访前MACE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依从性可影响AMI患者PCI后预后,年龄、婚姻状况、距离PCI时间、高血压是AMI患者PCI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依从性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阿司匹林目前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最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但很多患者长期规律口服治疗剂量的阿司匹林仍不能有效地阻止血栓性疾病的复发,即存在"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药物的剂量、患者依从性、药物的相互作用、疾病的影响及基因多态性等有关。临床医师应明确阿司匹林抵抗的产生机制,并在临床上采取合适的措施来减少阿司匹林抵抗,从而取得理想的缺血性卒中预防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抗血小板药物疗效监测的现状和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方法在临床上运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药物洗脱支架的应用,血小板聚集引起支架内血栓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何预防PCI术后与血小板有关的并发症日益受到重视。目前主要通过长期和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减少PCI术后的急性和亚急性血栓,但是少数  相似文献   

19.
<正>氯吡格雷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基础治疗药物之一,用于心肌梗死和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心血管事件预防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治疗。氯吡格雷与血小板表面P2Y12受体不可逆结合,阻断二磷酸腺苷介导的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的激活,进而抑制血小板聚集。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除抗血栓作用以外,氯吡格雷可能还有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内皮保护和抗血管生成等方面的作用,我们拟对氯吡格雷在抗血栓以外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氯吡格雷与炎症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是ACS、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急  相似文献   

20.
椎基底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药物防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基底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致死和致残率较高。文章综述了近年来药物治疗(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和降脂等)在椎基底动脉闭塞性疾病急性期治疗和二级预防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