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分析凉山州近年来梅毒发病水平和流行特征,为制订梅毒防制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凉山州2005-2010年梅毒疫情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5-2010年凉山州共报告梅毒病例2905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1.62/10万,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各年度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梅毒各型构成中,以隐性和I期梅毒为主,占总患者数的81.48%。无明显季节高峰。女性患者高于男性,男女性别比为0.69:1,男性年均发病率为9.19/10万,女性年均发病率为14.20/10万,男女梅毒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年龄以20-39岁的青壮年为主(66.47%);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61.34%)。结论2005-2010年凉山州梅毒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应加强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人群防范意识和防范水平,加强高危人群梅毒筛查和检测,实施有效的综合干预措施,最大限度降低梅毒传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厦门市梅毒疫情流行趋势和流行特征,为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厦门市2004-2012年梅毒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4~2012年厦门市累计报告梅毒病例14807例,年均发病率为62.40/10万,各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P〈0.01)。年均发病率(/10万),思明区为58.29,湖里区为60.46,海沧区为67.44,同安区为49.62,集美区为47.05,翔安区为35.33(P〈0.01);男性为60.71,女性为64.17(P〈0.01)。14807例中,I期梅毒占20.68%,Ⅱ期梅毒占18.36%,隐性梅毒占55.47%;20~29岁占26.79%,30~39岁占26.190.4;家政、家务及待业者占19.50%,工人占15.74%,农民占9.90%,商务人员占6.60%。结论厦门市梅毒疫情上升迅速,呈现典型的青壮年高发趋势。  相似文献   

3.
贵州省老年梅毒病人流行病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进岚  柯伟  包夏  王颖 《职业与健康》2009,25(15):1626-1628
目的通过分析贵州省老年梅毒流行特点,为改进梅毒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05—2007年我省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梅毒报告疫情资料,运用流行病学方法对疫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2007年,贵州省共报告≥60岁的老年梅毒626例,老年梅毒报告发病率由2005年的2.58/10万上升到2007年的8.58/10万(x^2=123.7029,P〈0.01);其中男性病人448例,女性病人178例,男、女性别比为2.52:1;71.24%的病人是离退休人员;各期梅毒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老年隐性梅毒报告病例增长最快、所占比例最高(49.36%);隐性梅毒报告病例显著高于20~59岁年龄段的成人病例(x^2=50.2405,P〈0.01);男、女老年各期梅毒所占比例不同,男性Ⅰ期梅毒报告病例显著多于女性报告病例(Fisher Test P=0.000 1354)。结论贵州省老年梅毒流行呈上升趋势,需采用适合老年人群的干预措施,以城镇离退休人员中男性人群作为干预的高危人群,减少梅毒在老年人群中的扩散。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许昌市2007-2012年梅毒流行现状,为遏制梅毒蔓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7~2012年许昌市梅毒病例进行流行病学描述性分析。结果2007~2012年许昌市共报告梅毒4013例,发病率为15.75/10万,无死亡病例报告。各年发病率,2007年为4.03/10万,2008年为5.22/10万,2009年为12.58/10万,2010年为18.01/10万,2011年为24.86/10万,2012年为29.28/10万(P〈0.01);男性为15.01/10万,女性为16.55/10万(P〈0.01);城区为4.22/10万,农村为11.83/10万(P〈0.01)。4013例中,隐性梅毒和I期梅毒分别占70.27%和19.51%;30~39岁占20.18%;农民占48.67%,家务及待业占19.91%。结论许昌市梅毒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泉州市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发病趋势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泉州市1990—2011年丙肝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90—2011年共报告丙肝1241例,平均年发病率为0.83/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X^2趋势=1351.78,P〈0.001);中心市区平均年发病率高于沿海地区(X2=55.71,P〈0.001),沿海地区平均年发病率高于山区(X2=3.72,P〈0.001);每月均有病例发生,无明显的季节分布;丙肝发病以20~39岁青壮年为主,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上升(X^2趋势=412.63,P〈0.001);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X2=45.24,P〈0.001);职业以农民、家务及待业、工人为主。结论泉州市丙肝发病率总体较低,但呈明显上升趋势,需加强控制工作,建立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深圳市福田区2009-2011年猩红热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全区2009-2011年猩红热疫情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福田区2009-2011年报告猩红热病例120例,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为3.24/10万,各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34/10万、1.08/10万、6.95/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辖区所有街道均有病例报告,以梅林街道与福田街道报告病例最多,占总病例数的43.33%(52/120)。全年均有病例报告,其中春夏季发病71例(占59.17%),秋冬季发病49例(占40.83%)。男性发病70例,女性发病50例,男女性别比为1.4:1;25岁及以下各年龄组均有发病,其中3~7岁发病数占发病总数的70.83%(85/120);学生与儿童发病占发病总数的95.00%(114/120)。结论深圳市福田区猩红热以散发为主,2011年发病率较高,儿童与学生是防治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近7年青岛市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的流行特征,并为科学、有效防控腮腺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青岛市2005-2011年腮腺炎疫情监测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05~2011年青岛市累计报告腮腺炎病例7172例,年均发病率为13.04/10万。腮腺炎发病率(/10万),2005~2011年分别为9.10、23.92、8.90、10.93、11.54、8.92、17.28(P〈O.01)。2005~2011年腮腺炎年均发病率(/10万),男性为16.62,女性为9.41(P〈0.01);0~4岁为33.10,5~14岁为93.94,≥15岁为2.06(P〈0.01);城区为25.58,农村为3.08(P〈0.01)。2005~2011年报告的7172例腮腺炎病例中,学生占62.44%,幼托儿童占22.64%,散居儿童占8.62%,工人占1.41%,其他占0.73%;12~1月发病的占17.74%,4~7月发病的占48.23%。[结论]青岛市腮腺炎发病率一般,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城区发病率高于农村。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2001--2010年襄阳市襄州区梅毒的发病规律,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2001--2010年襄州区梅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全区10年共报告梅毒病例380例,年均发病率为3.75/10万,发病率最高为2010年12.16/10万,最低为2003年0.10/10万;城区(张湾镇)发病率为8.80/10万,农村地区(其他12个乡镇)发病率为2.94/10万,城区发病率高于农村地区(P〈0.01)。发病以20—59岁年龄组人群为主,共309例,占81.32%(309/380);男性病例176例,女性病例204例,男女性别比为1:1.16,男女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职业分布以农民居多,占38.95%(148/380),其次是家务及待业占22.37%(85/380)。梅毒分期以隐性梅毒为主,共198例,占52.11%。结论襄州区2001--2010年梅毒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农民、家务及待业者为高发人群。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各级医务人员的梅毒诊疗水平,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和规范治疗,以控制传染源,阻止梅毒进一步蔓延。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淮安市清浦区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的流行趋势和发病危险因素,为防控HFMD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淮安市清浦区2009年1月1日一2012年12月31日期间报告的HFMD病例为对象,用卡方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流行特征和趋势分析。结果2009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期间年均发病率为197.37/10万,城区人口年均发病率为217.19/10万,农村人口年均发病率为174.56/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682,P〈0.001)。男性年均发病率为242.15/10万,女性年均发病率为152.28/10万,性别比为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135.475,P〈0.001)。1—3岁组发病率最高,6岁及以上人群发病率较低(P〈0.001)。4~6月份最高,1~2月最低(P〈0.001)。淮安市清浦区2009—2012年间的手足口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非条件Logistic分析显示吸吮手指、有HFMD接触史、主要照顾者文化程度低是HFMD的发病危险因素,饭前洗手则是HFMD的发病保护因素。结论淮安市清浦区2009—2012年手足口病疫情逐年上升,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应全面落实综合性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HFDM疫情的蔓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河源市梅毒流行病学特征,探讨该病流行规律,为制定梅毒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河源市2006--2011年梅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6--2011年河源市报告梅毒病例4116例,年均发病率为19.62/10万,发病率最低为2006年的7.79/10万,发病率最高为2011年的30.62/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病例类型以隐性梅毒(1946例)为主,占病例总数的47.28%,其次是I期梅毒(1441例)占35.01%。男性病例2182例,女性病例1934例,男女性别比为1.13:1;发病以25—39岁年龄组为主(1380例),占33.53%;职业以商业服务业为主(1360例),占33.04%,其次是农民工(1119例),占27.19%。结论河源市梅毒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防控形势日益严峻,应加强对群众梅毒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做好重点地区、重点场所的卫生检查工作和重点人群的体检工作。  相似文献   

11.
李芬  刘红新  郭松洋 《职业与健康》2012,28(15):1876-1877
目的了解北京市昌平区2005—2011年淋病和梅毒的发病趋势和流行特征,分析其流行规律和原因,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SPSS 19.0软件对淋病和梅毒疫情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1年淋病发病率总体有下降趋势;梅毒发病率总体有上升趋势。淋病和梅毒发病性别、年龄和职业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病和梅毒发病男女之比为1.76∶1,年龄主要分布在20岁~年龄组,职业以家务及待业、工人、农民和商业服务为主,地区分布以较发达的乡镇为主。结论昌平区淋病和梅毒发病以男性无业青年居多。加强监测,强化宣传,普及知识和综合干预是遏制疫情上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芜湖市2006~2010年梅毒流行特征及预测2011年和2012年梅毒发病趋势,为梅毒的预防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2006~2010年芜湖市报告的梅毒疫情资料和报告的病例数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用指数曲线回归方程进行梅毒发病趋势预测。结果 2006~2010年芜湖市共报告梅毒4921例,其中男性2377例,女性2544例;不同年份间梅毒病例的性别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20,P0.01),报告20~49岁梅毒病例数最多。建立预测模型Y^=e3.522+0.136x具有较好拟合度。根据回归方程预测,2011年和2012年芜湖市梅毒发病率是66.82/10万和76.55/10万。结论指数曲线回归方程建立的预测模型对梅毒发病趋势预测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了控制梅毒疫情,分析2011-2015年抚州市梅毒的流行趋势与特征,提出预防控制对策。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2015年抚州市梅毒疫情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15年抚州市报告梅毒年均发病率13.17/10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χ趋势2=182.340,P<0.001),发病率年均增长速度22.50%。发病以隐性梅毒和Ⅰ期梅毒为主,隐性梅毒(χ趋势2=199.544,P< 0.001)和Ⅰ期梅毒(χ趋势2=13.727,P< 0.001)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高发病区依次为广昌县、南丰县、南城县、乐安县、临川区和黎川县。发病以农民、家务及待业人群和职业不祥人群为主,农民发病构成比呈下降趋势(χ趋势2=8.191,P=0.004),家务及待业人群发病构成比呈上升趋势(χ趋势2=25.464,P<0.001)。不同性别人群隐性梅毒、Ⅰ期梅毒、Ⅱ期梅毒和胎传梅毒发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49岁年龄段,不同性别人群发病年龄分布不同。结论 抚州市对梅毒高发病区需采取有效的针对性干预措施,以农民、家务及待业人群为重点,加强人群性健康教育,对隐性梅毒和Ⅰ期梅毒早发现、早诊断、早期实行规范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掌握沈阳市和平区细菌性痢疾发病强度和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规划和评价实施效果提供准确依据。方法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该区细菌性痢疾疫情资料。结果2004-2012年细菌性痢疾年均发病率为71.63/10万,年均报告死亡率为0.05/10万,各年度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年均报告发病率为81.85/10万,女性年均报告发病率为61.45/10万,各年度男性报告发病数和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年度男性报告发病数和报告发病率均高于女性,男女发病数之比为1.33:1;学生、散居儿童、家务及待业报告发病数分别占全部报告发病数的21.13%、20.55%、16.12%;3岁以下年龄组占19.11%,其中0岁组报告发病数占全部报告发病数的9.08%;7和8月报告发病数占全年报告发病数的45.01%。结论该区细菌性痢疾呈婴幼儿发病年龄高峰,职业高峰明显,呈明显的夏季发病高峰。应加强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提高防范意识和水平;强化食品安全和饮水卫生监管工作,做好环境卫生整治;提高诊断水平,强化疫情报告观念;做好应急处理,防止疫情扩散。  相似文献   

15.
颜晓今  戴咏哲 《实用预防医学》2022,29(10):1206-1209
目的 分析2011—2020年灌云县梅毒流行趋势与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2011—2020年灌云县梅毒流行趋势与特征,采用年估计百分比变化分析梅毒报告发病率时间变化趋势。 结果 2011—2020年,灌云县梅毒报告发病率由12.47/10万升高到20.84/10万,年均升高5.44%(P=0.060),其中隐性梅毒年均升高14.11%(P=0.000),Ⅰ期、Ⅱ期梅毒年均下降分别为1.49%、6.57%(P=0.787 & 0.144);夏季发病率最高,达4.23/10万,冬季升高趋势明显,年均升高7.25%(P=0.013);男女性别比为0.58∶1,报告发病率年均增长分别为3.56%、6.61%(P=0.180 & 0.019);20~29岁人群报告高发(30.39/10万),60岁以上人群发病增速明显,20~49岁男性呈下降趋势,老年男性的发病高于老年女性;职业以农民及民工和家务及待业为主,家务及待业增幅最大(14.13%)。 结论 2011—2020年灌云县梅毒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隐性梅毒增长趋势明显,需根据不同时间、人群、地区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6.
林宝妮  方琼  曹丽  蔡琳  段利娜 《实用预防医学》2012,19(11):1658-1659,1645
目的分析福田区产科医院分娩的59527名新生儿首剂乙型肝炎疫苗和卡介苗接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福田区产科医院分娩的59527名新生儿首剂乙型肝炎疫苗和卡介苗接种情况对比分析。结果福田区共有新生儿59527名,2011年首剂乙肝疫苗接种率(95.81%)较2010年(94.31%)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51,P〈0.01);2011年母亲H13sAg阳性新生儿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率(98.27%)较2010年(78.23%)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2.87,P〈0.01);新生儿卡介苗接种率2011年(84.00%)与2010年(83.43%)无差异,但平均卡介苗接种率(83.71%)较同期平均乙肝疫苗接种率(89.21%)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64.57,P〈0.01)。结论福田区2011年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率较2010年有明显提高,乙肝免疫球蛋白供应到位以及严格实施《深圳市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母婴传播技术指南》是其主要原因,卡介苗接种率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杭州市萧山区梅毒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趋势,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萧山区2004-2013年梅毒发病资料进行三间分布分析;应用回顾性时空重排扫描统计量探测高发聚集区;构建SARIMA模型进行趋势预测。结果:萧山区梅毒发病率从2004年的18.52/10万上升至2013年的58.85/10万,呈明显上升趋势。男女发病比为0.72∶1,主要集中在20~39岁年龄段,职业以农民居多。回顾性时空聚集分析确定了5个可能的梅毒发病聚集区域。模型为SARIMA(0,1,1)(0,1,1)12。结论:萧山区(特别是中部地区)梅毒的流行情况较为严重,应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有效控制梅毒流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007—2012年上海市黄浦区病毒性肝炎病例发病特点及流行趋势。方法运用SPSS 20.0、SAS9.1.3软件对2007—2012年肝炎疫情资料和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7—2012年上海市黄浦区肝炎年平均发病率为4.64/10万,2007—2010年呈逐年下降趋势,2011年起呈上升趋势。45.83%(77/168)的病例发生在1—4月份,男女性别比为2.00∶1,以40~59岁人群为主,占59.76%(92/168)。分型监测显示乙型肝炎发病位居首位,占43.45%(73/168);其次为戊肝,占38.10%(64/168)。结论近年来,黄浦区病毒性肝炎发病呈稳中有降趋势,乙肝和戊肝所占比重上升,肝炎防制工作在继续巩固甲肝低发病率的同时,重点应加强乙肝、戊肝防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