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3 毫秒
1.
沈建辉 《中外医疗》2011,30(9):104-104
目的观察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急性颅脑创伤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采用改良大骨瓣开颅内外减压手术治疗急性颅脑创伤,并与常规骨瓣开颅手术治疗进行临床疗效比较。结果观察组脑中线移位基本恢复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GCS计分、恢复良好和中残病例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大骨瓣开颅内外减压术能有效降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急性颅脑损伤治疗效果;具有显露充分、操作方便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低位大骨瓣控压手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脑疝患者的疗效。方法本组128例重型颅脑创伤脑疝患者需行减压手术,治疗组65例采用后低位大骨瓣控压手术,对照组63例采用标准大骨辩减压手术。结果2组患者术中、术后颅内压监测数据、急性脑膨出、迟发性颅内血肿、创伤性脑梗死的发生率,术后环池显示率以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后低位大骨瓣控压手术能有效减少重型颅脑创伤脑疝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降低伤残率及病死率,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方法选择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0例,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其中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用于观察组,常规骨瓣开颅减压术用于对照组。术后对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及预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格拉斯哥(GCS)评分,颅内压(ICP),脑水肿水平,中线移位水平均要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要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要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创伤侧裂区损伤标准大骨瓣开颅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62例重型颅脑创伤侧裂区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31),对照组给予常规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给予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结果观察组术后第3、7天颅内压(ICP)、脑水肿体积、中线移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总生存率(77.4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开颅治疗重型颅脑创伤侧裂区损伤,能彻底清除血肿及坏死脑组织,改善血液循环,提高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低位大骨瓣颞肌下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优越性。方法:48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均采用超低位大骨瓣颞肌下减压术治疗。结果:出院时GOS评估:良好19例,中残12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9例(18.75%)。其中GCS6~8分33例死亡2例(6.06%),GCS3~5分15例死亡7例(46.67%)。结论:超低位大骨瓣颞肌下减压术能有效缓解颅内高压,明显降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对冲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对冲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4例。实验组行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对照组行常规骨瓣开颅术。比较两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总体预后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3、5d所测颅内压均较术前下降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进行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对于对冲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效果显著,患者术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零东海 《中外医疗》2013,(34):47-48
目的 探讨将标准大骨瓣减压术用于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取在该院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2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选取36例组成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实验组,另36例则组成选用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的患者的治疗效果、手术前后颅内压变化、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预后良好率.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发现,实验组手术前后颅内压的变化要比对照组手术前后颅内压的变化更安全,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实验组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预后良好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比选用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明显,手术前后颅内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低及预后良好率高,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性分析标准去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2018年1月—2023年1月接受标准去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的1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纳入观察组,同期进行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的1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二组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比较术后1d、5d、7d的颅内压变化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总有效率为92.11%,对照组手术总有效率7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5d、7d颅内压观察组分别为(18.49±2.31)mmHg、(17.21±2.51)mmHg、(15.47±1.91)mmHg,对照组分别为(20.73±2.39)mmHg、(20.52±2.39)mmHg、(20.55±1.79)mmHg,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后并发症观察组患者出现6例(8%),对照组出现12例(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标准去大骨瓣开颅减压术用于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其临床效果优于常规骨瓣开颅术。  相似文献   

9.
何源 《中国医疗前沿》2013,(10):35-35,28
目的分析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疝患者早期应用软通道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将97例重型颅脑损伤后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疝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快速滴注甘露醇后直接行去骨瓣减压术,实验组快速应用软通道技术引流血肿后行去骨瓣减压术,观察术前哥拉斯加评分(GCS评分)变化以及手术效果。结果实验组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前GC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术后6月末恢复良好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疝患者早期应用软通道技术能够有效降低颅压和缓解脑疝,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状态,在促进脑组织功能恢复和降低死亡率等方面意义重要。  相似文献   

10.
黄鹏  左良成  名强  林艳  王金华 《海南医学》2014,(8):1177-1179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联合颞肌切除治疗特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3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62例患者行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减压术并联合颞肌切除术,对照组6l例患者只行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减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及1个月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ComaScale,GCS),术后6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OutcomeScale,GOS)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及对照组患者术后l周、1个月的GCS评分分别为(8.66±0.48)分、(9.56±0.50)分及(5.95±0.22)分、(8.27±0.78)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术后6个月按GOS评分评价疗效,疗效良好率分别为72.6%、3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术后2周内实验组再出血发生率(8.1%)与对照组(9.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脑梗塞(6.5%,21.3%)及术后癫痫(8.1%,24.6%)实验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颞肌切除术后可发生咀嚼、张口功能受限及面容不对称等问题(6例,9.7%),但程度均较轻。结论标准大骨瓣开颅联合颞肌切除术临床疗效可靠,可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手术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文宁郁 《医学综述》2014,(3):551-553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对脑疝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重型颅脑损伤所致脑疝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1例,观察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去骨瓣减压术治疗,1周后对比两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颅内压,并对两组患者随访1年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预后良好率,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术后1周,观察组患者GCS高于对照组(8.9±2.4 vs 6.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434,P=0.0000),颅内压低于对照组(17.8±3.5 vs 23.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540,P=0.0000;术后1年复查,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t=9.7004,P=0.0000);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u=1.3148,P=0.0000)。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所致脑疝患者最主要的措施,可彻底清除颅内血肿和坏死脑组织,有效降低颅压,使脑疝复位,挽救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与常规骨瓣减压术在治疗重症颅脑损伤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于收治的131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4例,行常规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组67例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中线结构移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术前、后颅内压、术后并发症及术后6个月GCS评分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3、5 d颅内压均有所降低,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GCS评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症颅脑损伤可显著降低患者颅内压及死亡率,显著改善预后,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冰盐水联合冰帽与冰毯的亚低温疗法对重症脑卒中和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的恢复作用,为规范化实施亚低温疗法提供可靠的临床资料。方法收集重症脑卒中和颅脑损伤(GCS≤8分)患者84例,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2组均给予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感染、脱水、降低颅内压以及胞二磷胆碱、脑复康、神经节苷脂钠等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联合冰帽和冰毯的亚低温疗法,观察组采用冰盐水联合冰帽和冰毯的亚低温疗法。对患者入院时和6个月时的神经系统分别进行GCS评分与GOS评分,并对治疗12个月后的生活质量采用KPS评分进行评估。结果发病至开始亚低温治疗的时间及开始实施亚低温至目标低温的时间,观察组为(8±4)h和(3±1)h,对照组为(16±5)h和(6±2)h,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6个月时的GOS评分分别是7.01±1.12和4.02±1.06,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2个月后评估生活质量(KPS评分),观察组的远期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症脑卒中和颅脑外伤患者采用冰盐水联合冰帽和冰毯的亚低温疗法,较采用单纯冰帽与冰毯的亚低温疗法,具有更好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的手术策略及方法。方法选择2008年3月一2013年4月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重症对冲式颅脑损伤患者105例,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41例)首次手术采用单侧额颞部开颅血肿清除联合去骨瓣减压术,B组(31例)采用双侧额颞部开颅血肿清除联合单侧或双侧去骨瓣减压术,C组(33例)行着力部位硬膜外血肿清除术;根据各组患者血肿及挫伤的具体情况,决定对侧血肿清除的时机(即刻或稍后),比较三组患者术后1、3、7d对侧血肿厚度、Glasgow评分、中线位移程度的变化。结果①术后1、3d三组患者Glasgow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C两组Glasgow评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三组Glasgow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C两组患者Glasgow评分[(10.07±0.89)、(10.39±1.00)分]高于B组[(8.86±0.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B组患者中线位移程度[(1.85±0.37)cm]及血肿厚度[(3.67±0.68)cm]最大,A组次之[(1.63±0.25)、(3.25±0.52)cm],A、B两组患者中线位移程度及血肿厚度均显著高于C组[(O.78±0.19)、(1.04±0.29)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原发部位硬膜外血肿的变化显著,对脑组织造成二次压迫,及早处理明显呈进展趋势的硬膜外血肿。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高血压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后床边颅脑彩超的应用价值分析。 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省亳州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行去骨瓣减压术并在术后常规行生命体征实时监测、床边颅脑彩超监测与头颅CT定期复查的3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实验组。选择既往去骨瓣减压术后未行颅脑超声监测的3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再手术、恢复情况及预后。 结果 术后实验组颅内压>20 mm Hg (1 mm Hg=0.133 kPa)患者舒张期末流速下降,搏动指数升高,与颅内压正常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术后经床边颅脑彩超共发现颅内病灶9例,以CT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颅脑彩超诊断术后并发症符合率81.82%。实验组病情变化再次手术6例,经床旁超声监测颅内血肿体积、血肿同侧侧脑室宽度与CT检查有较高一致性(t=0.155、0.147,P=0.880、0.886)。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二次手术时间更快,术后1周GCS评分提高,出院mRs评分降低,术后90 d脑疝发生率更低(均P<0.05)。 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后应用床边颅脑彩超能够及时监测患者术后病情变化,指导二次手术,值得选择。   相似文献   

16.
李长茂 《中外医疗》2013,(12):33-34
目的探讨新型颅内支架Solitaire辅助弹簧圈拴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4月该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37例为治疗组,采用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拴塞术治疗,另选之前采用传统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的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手术前后的影像学评价和出院时的格拉斯哥(GCS)评分。结果两组手术均获成功。①按Paymond标准,治疗组术后完全栓塞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瘤颈残留率、不完全栓塞率低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GCS评分平均(5.12±1.0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GCS评分平均(3.84±1.17)分(P<0.05)。结论 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拴塞术是治疗宽颈或相对宽颈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有效方案,优于传统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迟发颅内出血的发病率和危险因素。方法 224例颅脑外伤患者分为观察组(迟发颅内出血)和对照组(无迟发颅内出血),比较两组相关指标的差异,并对迟发颅内出血危险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60岁和男性患者迟发颅内出血发生率高(P<0.05);观察组GCS评分、Plt及Hgb降低值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年龄、△Hgb、Plt1、Plt2和GCS评分均为迟发性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GCS评分、是否有活动性出血、Plt值是颅脑外伤患者迟发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液体疗法通过提高脑灌注压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09年12月北京东方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实验组患者给予平衡液+胶体液+脱水剂疗法,对照组给予常规脱水剂。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后脑灌注压(CPP)、GCS评分并进行比较,评估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液体疗法的治疗效果。结果①实验组平均CPP升高了(10.80±4.84)mm Hg(1 mm Hg=0.133 kPa),对照组平均CPP升高了(7.13±3.29)mm Hg。两组治疗后CPP均高于同组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CPP[(70.13±4.52)mm Hg]高于对照组[(66.47±3.67)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实验组平均GCS评分提高了(1.60±1.35)分,对照组平均GCS评分提高了(1.13±0.64)分。两组治疗后GCS评分均高于同组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液体疗法能够有效地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CPP,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标准大骨瓣开颅与常规骨瓣开颅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颅术及去骨瓣减压同时硬膜敞开,骨窗大小为6 cm×8 cm;治疗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开颅并去骨瓣减压治疗,骨窗大小为12 cm×15 cm,术中同步行硬膜减张缝合修补.比较2组术后颅内压变化、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预后.结果:术后半个月,治疗组患者颅内高压连续3d发生率为12.5%,低于对照组的33.3%(P<0.05);2组外伤性脑梗死、脑组织切口疝、外伤性癫痫、外伤性脑积水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残以上康复率为84.4%,对照组为60.0%,治疗组预后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够显著减少脑神经损伤,保留脑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比常规骨瓣开颅术减压效果更明显,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标准大骨瓣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78例重型颅脑损伤(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患者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减压,术后6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定标准对其进行评定,并观察其并发症。结果:术后出现迟发血肿9例,切口脑脊液漏2例,对侧硬膜下积液5例,肺部感染3例,癫痫1例。术后6个月78例均获得随访,恢复良好16例,中残17例,重残15例,植物生存12例,病死18例;术后因继发颅内高压而再次手术患者5例。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但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特征,出现并发症时要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