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结肠癌前哨淋巴结 ( sentinel lymph node, SLN)活检技术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6例结肠癌患者应用术中染料定位的方法对其S LN进行了定位,术后从根治性切除的标本中检出SLN及区域淋巴结.对所有淋巴结行常规HE染色,HE染色为阴性的淋巴结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寻找阳性染色的淋巴结.结果:共检出 SLN 65枚,占全部区域淋巴结的14%.HE染色共发现有SLN转移者9例,17枚,患者SLN转移率为35%;SLN阳性率为26% .除SLN外的403枚淋巴结的转移率为 6% .肿瘤细胞在SLN的转移率明显高于在区域淋巴结内的转移率(P<0.01).免疫组化法检测SLN转移的发生率为54%. 结论:SLN活检能够预测结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状况,对SLN行深入细致的病理学检测,可以指导术后病理分期和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细胞角蛋白(AE1/AE3)免疫组化在检测结直肠癌(CRC)前哨淋巴结(SLN)微转移灶上的意义。方法对63例CRC根治性标本进行术后亚甲蓝染色定位SLN,进行常规HE染色后以AE1/AE3免疫组化检测其微转移。结果共检出SLN146枚,每例患者1~7枚,平均2.16枚。HE染色共发现有转移者13例(39枚)。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20.6%(13/63),淋巴结阳性率为26.7%(39/146)。免疫组化检测在50例HE染色阴性的患者中又发现有2例存在微转移,微转移的发生率为4%(2/50);在HE染色阴性的107枚SLN中共有10枚AE1/AE3呈阳性,SLN微转移发生率为9.3%(10/107)。免疫组化检测SLN的转移率高于常规HE染色(〈0.05)。结论通过对CRC定位SLN,免疫组化检测其微转移有助于明显提高CRC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中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活检技术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术中染料定位技术检测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n=68)的SLN,术后检出所有淋巴结行常规HE染色;HE染色为阴性者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68例患者中检出SLN 65例(96%);肿瘤细胞在SLN的转移率(26%)高于在区域淋巴结内(6%)的转移率(P < 0.05),SLN预测区域淋巴结的敏感度为100%?准确率为96%,无假阴性及假阳性;SLN微转移率为38%,微转移检测后有19%的病例从Dukes A?B期提高为Dukes C期?结论:术中SLN活检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中安全可行,能够预测结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状况,并可指导术后病理分期和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在早期胃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68例早期胃癌术中亚甲蓝定位活检前哨淋巴结,术后行常规HE病理检查及AE1或AE3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68例中66例检出SLN,检出率为97.1%.由SLN状态预测胃周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准确率为93.9%(62/66),敏感性为88.9%(32/36),特异性为100.0%(32/32),假阴性率为11.1%(4/36).免疫组化法与常规HE法对SLN转移的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免疫组化法共检出24枚或16例SLN存在微转移现象.结论 SLN能较准确反映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状况,AE1或AE3免疫组化法较常规HE病理检查更为敏感,对确定临床分期、诊疗及判断预后有积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连续切片联合免疫组化染色在临床Ⅰ、Ⅱ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隐性转移检测中的应用.方法 对43例临床Ⅰ、Ⅱ期乳腺癌患者行SLN亚甲蓝示踪法活检,行SLN活检和腋窝淋巴结清扫,对常规HE染色病理诊断阴性的SLN以100μm间距行连续切片后HE(SS HE)及CK19、SBEM、EpCAM免疫标记染色(SS HE+IHC),确定检测隐性转移的最佳间距及最佳免疫标记.结果 检出SLN者39例(72枚),每例患者1~4枚,平均1.8枚;检出非SLN 694枚,每例患者10~19枚,平均17.8枚.最大剖面HE染色阳性12例(27.9%),其中2例为微转移,CK19、SBEM、EpCAM阳性17例(39.5%);最大剖面HE阴性者通过SS HE检出隐性转移5例,其中微转移3例.SLN阴性的55枚淋巴结SS HE检出隐性转移5枚(9.0%),间距为100、200、300、400、500μm时SS HE+IHC隐性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分别为9.0%、7.3%、7.3%、3.6%、3.6%,间距200、300μm与400、500μm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连续切片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可以提高0.2~2mm的微转移检测率,从而提高临床分期准确率,对后期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技术在早期大肠癌中的应用及前哨淋巴结(SLN)微转移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染料法对34例大肠癌患者,在根治术中于肿瘤周围或基底部浆膜下注射亚甲蓝溶液2mL左右,识别和定位蓝染的淋巴结(即前哨淋巴结),术后行常规HE病理和鼠抗人细胞角蛋白单克隆抗体AE1/AE3免疫组化染色法(ELIVISION二步法)检查. 结果 34例大肠癌患者中33例检出SLN,检出率为97.1%.由SLN状态预测其周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准确率为93.9%(31/33),敏感性为88.9%(16/18),特异性为100.0%(16/16),假阴性率为11.1%(2/18).免疫组化与常规HE对SLN转移的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免疫组化法共检出12枚18例SLN存在微转移现象.结论 SLN能够较准确反映早期大肠癌的淋巴转移状况,免疫组化法较常规HE病理检查更为敏感,AE1/AE3免疫组化发能提高SLN微转移的检测,对确定临床分期诊疗及判断预后有积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体外法前哨淋巴结活检在结直肠癌分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大鹏  张勇  任宏  陈武科 《医学争鸣》2007,28(7):670-672
目的:探讨体外法结直肠癌前哨淋巴结(SLN)定位活检的可行性及其对肿瘤分期的影响.方法:结直肠癌患者26 (男14,女12)例,年龄37~83岁,应用10 g/L异硫蓝(IB)染料于肿瘤离体5 min内用体外定位的方法对其SLN进行定位,蓝染的第1~4个淋巴结为SLN.常规HE染色蓝染的SLN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对常规检查为阴性的SLN进行抗细胞角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阳性染色的淋巴结.结果:体外SLN定位法共检测出SLN者23例(88.5%,23/26); 其中11例患者SLN微转移灶常规HE染色及抗细胞角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均为阴性,其根治性切除的标本中非SLN的区域淋巴结亦均为阴性(假阴性率为0);常规HE染色在8例患者SLN中检测出微转移灶(30.7%),另4例患者为HE染色阴性而抗细胞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证实存在微转移灶(15.3%).结论:体外结直肠癌SLN定位活检术准确性高,同时联合应用抗细胞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可以提高肿瘤分期,为应用辅助化疗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技术在早期胃癌中的应用及前哨淋巴结(SLN)微转移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34例早期胃癌术中亚甲蓝定位活检前哨淋巴结,术后行常规HE病理和角蛋白单克隆抗体AE1/AE3免疫组化(ELIVISION二步法)检查。结果:34例中33例检出SLN,检出率为97.1%。由SLN状态预测胃周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准确率为93.9%(31/33),敏感性为88.9%(16/18),特异性为100.0%(16/16),假阴性率为11.1%(2/18)。免疫组化法与常规HE法对SLN转移的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免疫组化法共检出12枚/8例SLN存在微转移现象。结论:SLN能较准确反映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状况,免疫组化法较常规HE病理检查更为敏感,AE1/AE3免疫组化法能提高SLN微转移的检测,对确定临床分期、诊疗及判断预后有积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前哨淋巴结(SLN)对结肠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状况的预测价值,探讨检测SLN在指导结肠癌根治性切除术中的意义.方法:对42例结肠癌患者利用亚甲蓝行SLN检测术,并切除SLN送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然后行结肠癌根治性切除术,比较SLN快速冰冻切片,SLN及其他腹腔淋巴结石蜡切片和抗角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结果:42例患者中39例成功检测到SLN,共检出SLN 95枚,平均2.4枚,SLN检出率为92.9%(39/42).SLN活组织检查术灵敏度为75%,准确性为85.7%,SLN预测腹腔淋巴结状态与术后病理检查符合率为92.3%.结论:SLN检测能较为准确地预测结肠癌腹腔淋巴结的转移状况,但以SLN活检术替代传统术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还需要更大样本的前瞻性病例研究来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SLN)识别对早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及对淋巴结微转移诊断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行手术治疗的早期宫颈癌病例(IA-IIA,部分IIB)85例,其中51例采用蓝色染料示踪法进行SLN的识别,另外34例采用放射性核素和蓝色染料联合法识别和定位SLN,将SLN行抗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联合法SLN检出率100%,灵敏性100%(6/6),假阴性率为零(0/6);检出SLN104枚,单一HE染色无转移,而免疫组化抗角蛋白阳性,检出微转移1例(2.94%)。染料法SLN检出率为90.2%(46/51),灵敏性64.3%(9/14),假阴性率为35.7%(5/14)。结论:SLN对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具有预测性。联合法有较高的灵敏性。通过抗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提高了转移淋巴结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亚甲蓝示踪技术在胃癌前哨淋巴结(SLN)中的应用价值与临床意义。方法:胃癌60例患者,开腹术中于病灶周围浆膜下直接注入亚甲蓝,术后对被视为胃癌前哨淋巴结的蓝染的淋巴结行常规病理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查。结果:胃癌60例中,检出SLN56例(93.3%)。HE检查发现24例49枚SLN转移,T1、T2期SLN示踪准确率93.9%,敏感性88.9%,假阴性率11.1%,特异性为100.0%。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查结果发现有32例67枚SLN转移。结论:亚甲蓝示踪技术在胃癌SLN的应用是安全可行的,对预测T1、T2期胃癌区域淋巴结状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活检的可行性、准确性以及比较几种方法对SLN转移灶检出率的差异。方法对86例乳腺癌患者用亚甲蓝示踪行SLN活检,获取的SLN分别进行常规HE染色、连续病理切片、免疫组化测定CK19和MUCI粘蛋白、RT-PCR法测定CK19和MUCI粘蛋白,比较4种方法对SLN转移灶的检出率。结果86例乳腺癌患者中,80例检出SLN,检出率93.0%,共切除151枚SLN。SLN常规HE染色法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敏感性94.74%(36/38),准确率97.50%(78/80),假阴性率5.26%(2/38)。常规HE染色诊断检出率46.36%;连续切片诊断检出率54.30%;免疫组化检测检出率56.29%;RT-PCR法CK19、MUCI粘蛋白联合检测检出率73.50%。结论SLN活检可有效判断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状态,RT-PCR法检测乳腺癌SLN转移最敏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核素淋巴显像和γ线探测仪(γ探针法)定位前哨淋巴结(SLN)的临床价值,并评价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IHC)联合应用对淋巴结微转移灶检出的作用。方法:我们圣2名乳腺癌患进行了前瞻性的研究。在肿瘤周围注射^99Tc^m-右旋糖酐之后,进行核素淋巴显像。在术中用手持γ探针对前哨淋巴结进行定位切除,同时完整地切除腋窝淋巴结(ALN)。所有切除的淋巴结都先进行常规的HE染色。对经过前哨淋巴结HE染色没有发现有转移的患,再同时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IHC)。结果:在42名乳腺癌患中,定位并切除了39名患的前哨淋巴结。根据前哨淋巴结的病理检查判断腋窝淋巴结状况,其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2.9%(13/14)、100%(25/25)和97.4%(38/39)。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相结合发现了3个前哨淋巴结(2名患)中有微转移灶,而在相应的非前哨淋巴结(NSLN)中则没有发现微转移灶。结论:核素淋巴结和γ探针法能准确地定位乳腺癌的前哨淋巴结。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相结合可以提高乳腺癌前哨淋巴结中微转移灶的检出率。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的病理检查不仅能反应腋窝淋巴结的情况,而且对乳腺癌的分期与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在胃癌外科中应用的意义。方法术中在肿瘤四周注射亚甲蓝,寻找并摘取前哨淋巴结。进行HE染色及细胞角蛋白免疫组化(IHC—CK)染色检查。结果76例患者中66例检出前哨淋巴结,检出率为86.8%。T1+T2及T3+T4期检出率分别为94.1%、84.7%。由T1+T2期及T3+T4期胃癌前哨淋巴结预测区域淋巴结转移状况的敏感性为100%及67.5%,特异性均为100%,准确率为100%及74%,假阴性率为0及32.5%。结论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是预测T1、T2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前哨淋巴结活检在胃癌外科中临床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在胃癌外科中的临床应用及其意义.方法 术中在肿瘤四周的胃壁上注射亚甲蓝,第一个蓝染淋巴结,即前哨淋巴结(SLN),摘取所有前哨淋巴结并进行HE染色及细胞角蛋白免疫组化(IHC-CK)染色检查.结果 96例患者中92例成功检出前哨淋巴结,检出率为95.8%.在T1,T2期胃癌中,由SLN预测胃周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为93.8%(15/16),敏感性为87.5%(7/8),在T3期胃癌中,由SLN预测胃周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为67.1%(51/76),敏感性为52.8%(28/53).结论 术中使用亚甲蓝染色定位胃癌前哨淋巴结是安全可行的,前哨淋巴结的检出对胃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选择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einoma,PTC)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微转移的恰当方法。方法前瞻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10年9月51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头颈外科SLN研究小组收治的临床淋巴结阴性PTC,采用核素(淋巴闪烁显像+γ探针)、染料及联合应用染料与核素法定位SLN。对18例常规病理检查未发现转移的55枚SLN行多层间隔连续切片,分别行HE染色和细胞角蛋白(CK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SLN微转移状况。结果51例全部检出SLN,检出率100%(51/51)。在常规病理切片检查SLN无转移的18例中,共发现5例微转移癌灶,SLN活检假阴性率由常规病理切片的15.4%降至2.6%。结论连续切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检测PTC的SLN微转移有效、可行的方法,能明显提高SLN活检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张云峰  高森  赵敏 《安徽医学》2012,33(8):969-971
目的研究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术中快速冷冻切片对腋窝淋巴结状态的预测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美兰作为示踪剂对2006~2011年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165例临床分期为T1~2 N0M0乳腺癌患者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所有患者均同时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中前哨淋巴结冷冻切片,并与石蜡切片及免疫组化CK19检测作比较。结果 165例患者中有160例找到前哨淋巴结,活检成功率97.0%(160/165)。前哨淋巴结数量是1~4枚,平均1.4枚。腋窝淋巴结6~22枚,平均每例12.3枚。160例活检成功的患者中,41例冷冻快速切片报告有癌转移,其中27例(65.9%)患者腋窝淋巴结有转移。119例冷冻快速切片报告为阴性患者中,术后免疫组化CK19证实3例(2.5%)有微小转移(1 mm),其中有2例发现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组织学类型均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前哨淋巴结术中快速冷冻切片报告的准确性为98.1%(157/160),敏感性95.3%(41/44),特异度为100%(116/116)。结论前哨淋巴结术中快速冷冻切片有较高的准确性,对腋窝淋巴结状态有很好预测价值,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患者易出现前哨淋巴结假阴性,免疫组化染色可提高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