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摘要 目的:观察下肢机器人训练联合呼吸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运动耐力的影响。 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机器人组(R组)、呼吸组(RT组)和联合组(UT组),每组各20例。3组均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30min/次,1次/d,5d/周,共4周),R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下肢机器人训练(1次/d,40min/次,5d/周,共4周),RT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呼吸训练(1次/d,40min/次,5d/周,共4周),UT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同时进行下肢机器人训练和呼吸训练(均1次/d,均20min/次,5d/周,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对患者进行评估,采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峰值呼气流速(PEF)和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评估患者的肺功能,峰值摄氧量(VO2peak)、无氧阈值(AT)及6min步行试验(6MWT)评估患者的运动耐力。 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的FVC、FEV1、PEF、MVV、VO2peak、AT及6MWT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FVC、FEV1、PEF、MVV、VO2peak、AT及6MWT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UT组的各项评分均较R组和RT组改善更明显(P<0.05);且RT组较R组的FVC、FEV1、PEF、MVV、VO2peak、AT的评分也有明显提高(P<0.05),但6MWT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呼吸训练和下肢机器人训练均能改善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运动耐力,两者联合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等速肌力训练联合有氧运动对脑卒中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5 例脑卒中患者随 机分为等速组、有氧组和联合组各25 例。3 组均接受常规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等速组增加30 min 等速 肌力训练,有氧组增加30 min有氧运动,联合组增加15 min等速肌力训练和15 min有氧运动。治疗前、治疗 后4 周采用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峰值流速(PEF)对患者的肺功能进行评定,同时 评估患者膝关节峰力矩(PT)、Fugl-Meyer 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LE)、改良Barthel 指数量表(MBI) 的改变情况。结果:治疗后,有氧组和联合组的FVC、FEV1、PEF等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5),而等速组治疗后FVC、FEV1、PEF 与治疗前相比稍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 组治疗后改善情况比较,联合组FVC、FEV1、PEF、膝伸展PT、膝屈曲PT、FMA-LE、MBI等指标提高 幅度明显高于有氧组、等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等速肌力训练联合有氧运动治疗脑卒 中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其肢体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呼吸训练联合有氧运动对脑卒中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8年4月某院脑卒中患者98例,按入院时间顺序分为试验组(n=49)、对照组(n=49)。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干预,试验组于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呼吸训练联合有氧运动进行干预,均干预2个月。对比两组干预前、干预2个月后肺功能[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峰流量(PEF)、用力呼气肺活量(FVC)]水平、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FMA)。结果两组干预前FEV1、PEF、FV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2个月后FEV1、PEF、FVC水平均较干预前提高,且试验组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干预2个月后FMA评分均较干预前提高,且试验组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予以呼吸训练联合有氧运动实施干预可显著提升患者肺功能,改善其肢体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呼吸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呼吸训练。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量(FEV1)、峰值呼气流速(PEF) FEV1与FVC比值(FEV1/FVC)评估患者肺功能,Sheikh躯干控制评分量表(TCT)评估患者躯干功能改善情况,Fugl-Meyer量表(FMA)、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FVC、FEV1、PEF及FEV1/FVC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提高(均P 0. 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患者TCT、FMA、WMFT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 0. 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 0. 05)。结论:在常规康复运动疗法基础上辅以呼吸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恢复期的肺功能及上肢运动功能,其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运动疗法,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5.
华玲  王志  许忠梅  郝建凤  陆晓 《中国康复》2021,36(9):538-541
目的:观察阈值压力负荷吸气肌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48例帕金森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阈值压力负荷训练器进行吸气肌训练。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最大吸气压(MIP) 、吸气峰流速(PIF)评估患者吸气肌功能;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1秒率(FEV1 /FVC)、呼气流量峰值(PEF)评估患者肺功能。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的MIP、PIF、FVC、FEV1、PEF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2组的FEV1/FVC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但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阈值压力负荷训练器进行吸气肌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吸气肌力量,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呼吸训练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对偏瘫患者肺功能、运动功能、ADL能力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58例脑卒中后偏瘫的患者,分为训练组(n=33)和对照组(n=25)。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训练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配合呼吸训练,在训练前后均进行肺功能及血氧饱和度检测,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呼气流速(FEV1/FVC),呼气峰值流速(PEF),动脉氧分压(Pa O2)、动脉血氧饱和度(Sp O2);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定、Barthel指数(MBI)ADL能力(ADL)评定、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生存质量评定。结果:经过12周的训练后,两组患者的肺功能(FVC、FEV1/FVC、PEF)、血氧指标(Pa O2、Sp O2)、简式FMA评分、MBI、SF-36评分较治疗前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训练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呼吸训练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改善偏瘫患者的肺功能、运动功能、ADL能力以及生存质量,可作为有效的干预手段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呼吸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4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及针刺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辅以呼吸功能训练。于治疗前、治疗30d后分别对2组患者肺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峰流量(PEF)及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d后发现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FVC[分别为(3.38±0.25)L和(2.92±0.31)L]、FEV1[分别为(2.93±0.15)L和(2.48±0.11)L]、PEF[分别为(6.37±0.18)L/s和(5.75±0.13)L/s]及FMA评分[分别为(43.8±1.8)分和(36.3±2.1)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刺联合呼吸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其肢体运动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霍飞翔  李响  张洪蕊  杨帅 《中国康复》2022,37(8):477-481
目的:探讨系统性呼吸训练对颈髓损伤患者膈肌运动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颈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康复训练和健康宣教,观察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增加系统性呼吸训练,观察周期为6周,对比2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膈肌运动幅度及呼吸困难程度。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的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峰值呼气流速(PEF)、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及膈肌运动幅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的FVC、FEV1、PEF、MVV值及膈肌运动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Brog呼吸困难评分从第3周均较第1周明显降低(P<0.05),且从第4周开始,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系统性呼吸训练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以有效改善颈髓损伤患者的膈肌运动及肺功能,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呼吸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膈神经电刺激联合呼吸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肺功能、躯干稳定性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6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物理因子治疗及肢体综合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膈神经电刺激及呼吸训练,每天治疗1次。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量(FEV1)及呼气峰流速(PEF)评估患者肺功能,采用Sheikh躯干控制评分量表(TCT)、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评估患者躯干功能及平衡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6周后观察组FVC[(4.21±0.49)L]、FEV1[(3.78±0.49)L/s]及PEF[(6.44±0.69)L/s]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治疗后2组患者TCT评分、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CT评分[(71.88±14.86)分]、BBS评分[(50.44±4.72)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在传统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膈神经电刺激及呼吸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平衡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呼吸功能锻炼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62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依照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1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呼吸功能锻炼,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FVC、FEV1较治疗前均有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VC、FEV1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3.23%(1/31),对照组肺部感染发生率25.81%(8/31),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功能锻炼能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肺功能,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进行性呼吸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肺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进行性呼吸肌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对2组患者的肺功能、躯干控制功能、平衡功能及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的用力肺活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呼吸肌训练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50例首次发病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由于患者失去康复治疗的积极性、出院等原因,有5例患者退出(其中对照组2例,观察组3例),最终有45例患者完成本研究。2组患者均根据自身功能障碍情况给予相应的常规康复功能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呼吸肌训练。每日2次,每周6d,康复治疗共3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进行血气分析、肺通气功能测定和呼吸肌肌力测定,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上肢及下肢部分对2组患者的上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BI)对2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分;然后随访观察3个月,分析和比较2组患者肺部感染和再发脑卒中的发生率。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动脉氧分压(PaO2)、用力肺活量(FCV)、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每分钟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MVV%)、峰值呼气流速(PEF)、最大静止吸气压(PImax)、最大静止呼气压(PEmax)、上肢及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除FMA和BI评分外,观察组其余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发现,2组患者肺部感染率组间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患者再发脑卒中的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通过呼吸肌训练能有效增加呼吸肌肌力,提高动脉氧分压,改善肺通气功能,降低肺部感染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简易自主呼吸练习对高位脊髓损伤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4例男性颈髓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n=14)和治疗组(n=10)。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另增加简易自主呼吸练习。8周后比较两组肺功能情况。结果 8周训练后两组最大肺活量(VCmax)、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最大呼气量(FEV1)、呼气高峰流量(PEF)和最大通气量(MVV)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均较训练前有所提高(P<0.05);治疗组肺功能情况较对照组好(P<0.05)。结论康复治疗能够改善高位脊髓损伤患者的肺功能情况,简易自主呼吸练习改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强化呼吸训练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吉兰-巴雷综合症(GBS)患者功能康复及心理变化。方法 :随机将共40例吉兰-巴雷综合症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以强化呼吸训练。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最大呼气量(FEV1),FEV1/FVC、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定、Barthel指数(MBI)、医院焦虑和抑郁量表(HADS)分别评定患者的呼吸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心理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FEV1,FVC,FEV1/FVC,FMA,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HAD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呼吸训练联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改善吉兰-巴雷综合症患者的呼吸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减轻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情绪,促进肢体功能康复,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强化蹬踏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0 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均接受常规运动治疗、作业治疗、针灸治疗和电刺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强化蹬踏训练。于治疗前及治疗8 周后分别采用Berg 平衡量表(BBS)、Fugl-Meyer 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L)、改良Barthel 指数(MBI)、功能性步行分级(FAC)、改良Ashworth 量表(MAS)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BS、FMA-L、MBI、FAC、MAS 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蹬踏训练可明显改善偏瘫患者下肢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歌唱训练对颈髓损伤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以期丰富该类患者的康复护理手段,减少呼吸道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33例颈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8例和观察组1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联合常规呼吸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4周歌唱训练。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用力呼气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指端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及膈肌增厚分数(DTF)的测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FVC和FEV1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均P<0.05),且观察组FVC和FEV1治疗前后差值均明显大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均P<0.05);2组患者的SpO2、心率及DTF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歌唱训练联合常规康复训练联合常规呼吸训练对颈髓损伤患者呼吸功能的提升更为明显。歌唱训练简单易行,患者依从性好,可作为颈髓损伤患者呼吸功能障碍康复护理手段的一种新尝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基于需要的层级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运动机能的影响。方法:将68例老年COP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取基于需要的层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相关指标[肺活量(VC)、呼气流量峰值(PEF)、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的比值(FEV1%)]、运动机能、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生活质量[采用医学结局调查简易量表(SF-36)]。结果:干预后,两组VC、PEF、FEV1%、运动机能、SAS评分、SDS评分及SF-36评分均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需要的层级护理干预能有效促进老年COPD患者的肺功能和运动机能恢复,改善其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析八段锦联合呼吸训练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功能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120例.采用随机信封法将120例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分别采用八段锦联合呼吸训练和单纯呼吸训练促进呼吸功能康护.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呼吸功能及行走能力相关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