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 文献报道氟尿嘧啶(5-Fu)与光敏剂联用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笔者设计合成二氢卟吩e6(化合物3)与5-Fu经酰腙键偶联的pH响应性、光化疗双模抗肿瘤光敏剂(化合物1),研究其初步体外光动力抗癌活性及作用机制。方法 首先,5-Fu与五硫化二磷于吡啶中回流反应形成4-硫代-5-氟尿嘧啶,再和水合肼于甲醇中反应制得5-氟尿嘧啶-4-腙(化合物2);然后,将脱镁叶绿素a(化合物4)酸碱降解产物3经EDC·HCl催化缩合形成二氢卟吩e6-131,152-酸酐中间体后,直接与2发生选择性酰化反应,制得目标化合物1,并考察其体外pH响应性5-Fu释放及对黑素瘤B16-F10和肝癌HepG2细胞的光动力抗癌活性和作用机制。结果 化合物1在微酸(pH 5.0)环境中能有效释放5-Fu,24 h累积释放率可达60.3%;其在光照下对黑素瘤B16-F10和肝癌HepG2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73 μmol/L和0.90 μmol/L,均显著优于先导物3和上市药物他拉泊芬(talaporfin),且能显著提升肿瘤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并阻滞肿瘤细胞周期于S期。其结构经紫外、电喷雾质谱、氢谱和元素分析确证。结论 新型双模抗肿瘤光敏剂化合物1具有光动力抗癌活性强、治疗指数(暗毒/光毒比)高,且可在微酸(pH 5.0)环境响应性释放5-Fu等优点,从而实现“单分子”光化疗双重抗肿瘤作用,值得进一步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合成13-酰胺基取代苦参碱衍生物及研究该类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 以槐果碱为原料,通过迈克尔加成(Michael addition),叠氮还原酰化反应,制得系列13-位酰胺取代的衍生物,所有化合物结构均经1H NMR等谱确证;选取人肝癌细胞(BEL-7404)和小鼠黑色素瘤细胞(K111)对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药理活性筛选。结果 设计合成了9个新化合物,大多数化合物对两株肿瘤细胞都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结论 化合物4b4e对人肝癌细胞(BEL-7404)有较强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设计合成苯氧基磷酰氮芥取代的槐定碱衍生物,并对其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方法 以槐定碱为起始原料,经开环、酯化、磷酰化等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2a2e ,采用MTT法测定其对S180、H22、K562、MCF-7、SMMC-7721、LoVo肿瘤细胞的抑制活性。结果 设计并合成了5个目标化合物,其结构经1H-NMR和ESI-MS确证。体外细胞测试结果显示所有化合物对S180和H22细胞株活性较强,且对正常细胞L929毒性小,部分化合物活性高于阳性对照药多柔比星。结论 目标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化合物2b 为有潜力的候选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设计、合成一系氨基噻唑(噁唑)类似物,并测试新衍生物对人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系K562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 以dasatinib为先导化合物设计新衍生物,通过亲核取代和关环缩合得到目标化合物,其结构通过1H-NMR、13C-NMR、IR和MS测定。结果 发现5个目标化合物抑制活性高于对照药伊马替尼。4个化合物抗K562细胞活性高于dasatinib。结论 保持药效基团不变,用五元噻唑环取代芳香苯环,活性能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 设计并合成一系列含有芳基脲结构的4H-吡喃类化合物,评价该类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 以间硝基苯甲醛、丙二腈和丙酮二羧酸二甲酯为原料,通过“一锅法”合成含有硝基的吡喃中间体,该中间体的硝基经铁粉还原为氨基,再与取代异氰酸苯酯反应得到一系列目标化合物。以人大细胞肺癌细胞H460、人肺癌细胞A549和人结肠癌细胞HT-29 3种肿瘤细胞为测试细胞株,采用MTT法评价了目标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 合成了11个含有芳基脲结构的4H-吡喃类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表明,11个化合物对3种肿瘤细胞株均具有很好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7c活性突出,对H460和A549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0.82,0.98 μmol·L-1, 优于阳性对照药索拉非尼(IC50=3.20, 2.83 μmol·L-1)。结论 含有芳基脲结构的4H-吡喃类化合物具有很好的抗肿瘤活性,可作为抗肿瘤化合物的结构骨架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2'',4''-二羟基-3''-甲基-3-甲氧基查耳酮(C20)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体外抗肿瘤作用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CCK-8法、集落形成实验、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U)染色法检测C20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彗星实验检测C20(10 μmol·L-1)对HepG2细胞DNA损伤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C20(5、10 μmol·L-1)对HepG2细胞周期阻滞的影响;通过Hoechst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C20(5、10 μmol·L-1)对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借助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C20(5、10 μmol·L-1)处理对HepG2细胞中与凋亡、DNA损伤、细胞周期阻滞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C20显著抑制HepG2细胞的活力(P<0.001),给药48 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7.937 μmol·L-1;5 μmol·L-1 C20能够显著抑制HepG2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P<0.01);EdU染色结果显示5、10 μmol·L-1的C20能够抑制人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能力;5、10 μmol·L-1的C20显著诱导HepG2细胞G2/M期阻滞(P<0.001);5、10 μmol·L-1的C20显著促进HepG2细胞凋亡(P<0.001),并显著上调Caspas-3、Caspase-9以及PARP的剪切水平(P<0.01);10 μmol·L-1的C20能够诱导HepG2细胞发生DNA损伤,并且5、10 μmol·L-1的C20显著上调γH2AX、p21的蛋白水平(P<0.01)。结论 C20能够造成HepG2细胞发生DNA损伤,上调p21蛋白水平,导致细胞G2/M期阻滞,并进一步诱发凋亡,发挥体外抗肝癌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白花丹醌在缺氧条件下对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凋亡、侵袭和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ed factor1α,HIF-1α)及其下游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二氯化钴(CoCl2)化学诱导法建立HepG2细胞体外缺氧模型,经不同浓度(2,4,8 μmol·L–1)白花丹醌处理24 h后,MTT、平板克隆形成试验观察HepG2细胞增殖水平变化;使用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HepG2细胞凋亡情况;使用Transwell试验观察HepG2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使用qRT-PCR检测HepG2细胞内HIF-1A mRNA转录水平变化;使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内HIF-1α及其下游基因c-Myc、VEGFA、MMP9TWIST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当CoCl2处理浓度为150 μmol·L–1时,HepG2细胞增殖水平未见显著变化,而HIF-1α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提示体外缺氧模型建立成功。与常氧对照组相比,MTT、平板克隆形成试验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白花丹醌作用HepG2细胞后,其增殖水平受到显著抑制(P<0.05或P<0.01); Transwell试验结果显示白花丹醌可显著抑制HepG2细胞侵袭(P<0.05或P<0.01);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白花丹醌能显著诱导HepG2细胞凋亡(P<0.05或P<0.01);Western blotting及qRT-PCR检测结果显示,白花丹醌能显著下调HIF-1α蛋白及HIF-1A mRNA表达水平(P<0.05或P<0.01)。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HIF-1α及其下游基因c-Myc、VEGFA、MMP9TWIST1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P<0.05或P<0.01)。结论 CoCl2体外模拟肝癌HepG2细胞缺氧的适宜浓度为150 μmol·L–1;在缺氧条件下,白花丹醌可显著抑制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与侵袭,同时诱导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HIF-1α蛋白及其下游靶基因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筛选白藤梨根体外抗肿瘤作用部位并测定总三萜含量。方法 采用RTCA DP实时细胞分析系统研究白藤梨根提取物对人肺癌A549细胞和人肝癌HepG2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筛选其抗肿瘤作用的活性部位;并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白藤梨根活性部位中总三萜的含量。结果 白藤梨根各提取物对人肺癌A549细胞和人肝癌HepG2细胞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白藤梨根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和乙醇部位对人肺癌A549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2,0.15,3.8 mg·mL-1,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75,7.6,71 μg·mL-1;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得白藤梨根乙酸乙酯提取物中总三萜含量高达45%。结论 白藤梨根体外抗人肺癌细胞和人肝癌细胞的主要部位为乙酸乙酯部位,其中总三萜为其主要抗肿瘤成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 设计、合成熊果酸前药,以改善熊果酸的水溶性,并对其抗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活性进行评价。方法 根据前药策略,选取了琥珀酸、二肽氨基酸和艾莎康唑侧链片段,通过缩合、酯化反应等与熊果酸的3位羟基进行结合,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前药的水溶性,并建立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模型来进行抗MS活性评价。结果 共合成了3个前药,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1H-NMR、13C-NMR和LCMS(ESI)进行确证;前药12水溶性较熊果酸提升110倍以上,前药3水溶性提升200倍以上;体内抗MS活性结果显示,所得前药化合物的抗MS活性均有一定提高,其中前药1的抗MS活性显著高于熊果酸组,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外周炎症细胞浸润中枢以及抗脱髓鞘从而发挥抗MS活性;前药1体内代谢结果显示,前药1以原型形式在体内的暴露量为熊果酸的6倍,表明前药1可能主要是以钠盐原型发挥抗MS活性。结论 前药1具有较大的抗MS潜力,值得深入研究。该研究为开发具有抗MS活性的熊果酸前药提供一定依据及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基于前期研究表明二氢卟吩f的3-乙烯基成醚修饰具有更强的光敏抗肿瘤活性而设计合成二氢卟吩p6醚类光敏剂(1),研究其初步体外光动力抗癌活性。方法 以蚕沙叶绿素a粗提物酸水解产物脱镁叶绿酸a(5)经碱及空气氧化降解制得的紫红素-18(4)为先导物,通过碱水解和CH2N2甲基化制得二氢卟吩p6三甲酯(2),2与33% HBr加成后再和烷氧醇发生亲核取代反应生成目标化合物(1),并评价其对黑色素瘤B16-F10细胞的光动力杀伤效应。结果 6个目标化合物1a-1f对黑色素瘤B16-F10细胞的体外光动力抗癌活性均优于同类阳性对照药他拉泊芬和维替泊芬,其结构经电喷雾质谱(ESI-MS)、氢谱(1H NMR)、碳谱(13C NMR)及电喷雾高分辨质谱(ESI-HRMS)确证。结论 二氢卟吩p6醚类光敏剂具有光动力抗癌活性强、治疗指数(暗毒/光毒比)高等优点,值得进一步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11.
复方苯甲酸酊中苯甲酸和水杨酸含量的HPLC测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复方苯酸酊中苯甲酸和水杨酸含量。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柱,0.02mol/L磷酸二氢钾(0.1mol/L)氢氧化钠溶液调节HP6.1)-甲醇(80:20)为流动相。两种成分分度度高。并用此法进行稳定性研究。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王燕  马珂 《中国药房》2004,15(7):431-432
目的 :建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复方苯甲酸软膏中苯甲酸和水杨酸含量的方法。方法 :以HypersilODS为色谱柱 ,磷酸二氢钾溶液为流动相 -甲醇 (78∶22) ,检测波长为254nm。结果 :苯甲酸、水杨酸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 4~2 0mg/ml(r=0 9999)、0 2~1 0mg/ml(r=0 9999) ;回收率分别为98 74 % (RSD=0 55 % )、98 67 % (RSD=0 59 % ) ;日内相对标准差分别为0 56 %、0 73 % (n=5) ,日间相对标准差分别为0 75 %、0 82 % (n=5)。结论 :本法可用于复方苯甲酸软膏的含量测定和质量控制 ,且简便、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复方苯甲酸酊中苯甲酸和水杨酸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 :采用 μBondapakC18 柱 ;流动相为甲醇 -0 02mol/LKH2PO4 溶液 (磷酸调 pH至3 1) (60∶40) ;检测波长为270nm。结果 :水杨酸和苯甲酸的线性范围分别为5~25μg/ml (r=0.9995)、10~50μg/ml (r=0.9998) ;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4 % (RSD=0.85 % )、99.8 % (RSD=0.77 % ) ;日内RSD分别为0.84 %、0.56 % ;日间RSD分别为1.05 %、0.74 % (n=5)。结论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适用于本制剂的含量测定 ,符合质量控制要求 ,方法简便、灵敏 ,测定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14.
李爱华 《中国药师》2012,15(1):77-85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复方苯甲酸软膏中苯甲酸和水杨酸含量的方法.方法:使用ZORBAX Eclipse XDB-C18(150 mm×4.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水(78∶22)[含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HDTA)0.001 5 mol·L-1,用稀醋酸调pH至5],柱温为30℃,流速为1.0 ml· min-1,检测波长为280 nm.结果:苯甲酸和水杨酸的线性范围分别为:49.5 ~495.2 μg· ml-1 (r=1.000),24.3 ~243.2 μg·ml-1 (r=1.000);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8%,99.9%;RSD分别为0.99%,0.87%.结论:该方法快速,简便,灵敏,分离度好,适用于控制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5.
俞佳  杨民锋  商国美  马珂 《医药导报》2003,22(11):800-801
目的:测定碘苯甲酸涂剂中苯甲酸和水杨酸的含量.方法:应用人工神经网络误差反向传播模型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苯甲酸和水杨酸平均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00.24%,0.23%;99.62%,0.42%.分析了3批样品,结果满意.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大血藤各部位绿原酸、咖啡酸和香草酸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 色谱柱为Kromasil C18柱(4.6 mm×250 mm,4.5 μm),流动相:A为1%冰醋酸,B为甲醇,以A∶B=68∶32等度洗脱;柱温:30 ℃;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327 nm;进样量:20 μL。结果 在测定样品中,绿原酸和咖啡酸在乙酸乙酯部位含量最高,分别为4.52%,0.11%,香草酸在二氯甲烷部位含量最高,为5.8%。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高,可用于大血藤中绿原酸、咖啡酸、香草酸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测定复方水杨酸酊中水杨酸和苯甲酸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采用PhenomenexLunaC18柱(150mm×4.6mm,5μm),乙腈-四氢呋喃-冰醋酸-水(20:5:5:70)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31nm,柱温为30℃。结果水杨酸的质量浓度线性范围为10.3~51.6μg/mL(r=0.9996),平均回收率为100.00%,RSD为1.46%(n=9);苯甲酸的质量浓度线性范围为20.0-100.0μg/mL(r=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1.41%,RSD为1.36%(n=9)。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好,灵敏度高,可同时测定复方水杨酸酊中水杨酸和苯甲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18.
The pentacyclic triterpenoid ursolic acid (UA) and its isomer oleanolic acid (OA) are ubiquitous in food and plant medicine, and thus are easily exposed to the population through natural contact or intentional use. Although they have diverse health benefits, reported cardiovascular protective activity is contentious.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 of UA and OA on platelet aggregation was examined on the basis that alteration of platelet activity is a potential process contributing to cardiovascular events. Treatment of UA enhanced platelet aggregation induced by thrombin or ADP, which was concentration-dependent in a range of 5–50 μM. Quite comparable results were obtained with OA, in which OA-treated platelets also exhibited an exaggerated response to either thrombin or ADP. UA treatment potentiated aggregation of whole blood, while OA failed to increase aggregation by thrombin. UA and OA did not affect plasma coagulation assessed by measuring prothrombin time and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both UA and OA are capable of making platelets susceptible to aggregatory stimuli, and platelets rather than clotting factors are the primary target of them in proaggregatory activity. These compounds need to be used with caution, especially in the population with a predisposition to cardiovascular events.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珠子草中没食子酸、短叶苏木酚和鞣花酸的HPLC法,并对珠子草该3种成分进行含量测定。方法 色谱柱:Shimazu C18(150 mm×4.6 mm,5 μm);流动相:0.1%磷酸(A)-乙腈(B)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L·min-1;柱温:室温;检测波长:270 nm;进样量10 μL。结果 没食子酸、短叶苏木酚和鞣花酸含量分别在0.6~9.6 μg、0.525~8.4 μg、0.475~7.6 μg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没食子酸的平均含量为0.196 2%,短叶苏木酚为0.518 2%,鞣花酸为0.411 0%。结论 本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度高,可用于珠子草中没食子酸、短叶苏木酚和鞣花酸3种成分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建立HPLC测定白花蛇舌草中熊果酸、异熊果酸和对香豆酸的含量。方法 采用 Diamonsil C18 ODS (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15 mmol·L-1 NH4Ac(12∶88,pH 3.5),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308 nm,柱温为35 ℃。结果 熊果酸、异熊果酸和对香豆酸线性范围分别为0.075 7~2.271 μg(R2=0.999 6),0.010 3~0.309 μg (R2=0.999 2)和0.020 2~0.606 μg(R2=0.999 6);3种成分测定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9% (RSD=0.7%),99.0% (RSD=1.7%)和101.1% (RSD=0.7%)。结论 本法简便、准确度高、稳定性和重复性好,可用于白花蛇舌草中指标性成分定量分析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