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在神经外科非急诊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和术后镇痛效果。方法8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Ⅰ~Ⅱ级神经外科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舒芬太尼(S)组和瑞芬太尼(R)组各40例。麻醉诱导采用咪达唑仑0.05 mg•kg 1、维库溴铵0.1 mg•kg 1、丙泊酚1.5 mg•kg 1。S组舒芬太尼0.25 μg•kg 1,R组瑞芬太尼1 μg•kg 1。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两组均以持续静脉泵注丙泊酚6~10 mg•kg 1•h 1维持,间断追加维库溴铵。同时,S组持续静脉泵注舒芬太尼0.002 5 μg•kg 1•min 1,R组持续静脉泵注瑞芬太尼0.1~0.2 μg•kg 1•min 1。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麻醉期间的血压、心率,观察手术结束后患者麻醉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不良反应、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术后镇痛药用量等。结果R组麻醉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分别为(6.4±2.5)和(11.6±5.3)min,均明显短于S组[分别为(12.6±6.4)和(16.2±7.4)min](均P<0.05)。拔管后6 h内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组术毕60,90,120 min VAS评分优于R组(均P<0.05)。R组术后曲马多用量为(557.6±54.3)mg,明显大于S组[(312.4±47.7)mg](P<0.05)。结论舒芬太尼 丙泊酚与瑞芬太尼 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都能有效地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使用瑞芬太尼后麻醉苏醒较快,而使用舒芬太尼术后镇痛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地佐辛对瑞芬太尼抑制切皮时患者体动反应半数有效效应室靶浓度(EC50)的影响。方法将40例择期行包茎、包皮过长手术患儿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和地佐辛复合瑞芬太尼组(RD组)各20例。R组和RD组切皮前分别静脉注射0.9%氯化钠溶液和地佐辛,0.15 mg•kg-1,输注时间15 min,同时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控浓度3.0 mg•L-1,13 min后开始靶控输注瑞芬太尼。采用序贯法进行试验,R组和RD组瑞芬太尼初始靶浓度分别设为3.0和2.5 μg•L-1,出现体动反应时,下一例患者上调一个浓度梯度,未出现体动反应时,下一例患者下调一个浓度梯度,相邻浓度梯度比值为1.2。计算瑞芬太尼EC50及其95%可信区间。 结果RD组瑞芬太尼抑制切皮时体动反应的EC50为1.8 μg•L-1,95%可信区间为1.5~2.1 μg•L-1,R组瑞芬太尼抑制切皮时体动反应的EC50为2.6 μg•L-1,95%可信区间为2.3~2.9 μg•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靶控输注丙泊酚3.0 mg•L-1,切皮前静脉输注地佐辛0.15 mg•kg-1可降低瑞芬太尼抑制切皮时患者体动反应的EC50。  相似文献   

3.
沈颖彦  周清河  肖旺频 《医药导报》2008,27(9):1052-1054
[摘要]目的评价舒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应用于乳腺区段手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ASAⅠ~Ⅱ级择期乳腺区段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舒芬太尼组(SF组)、芬太尼组(F组),每组30例。诱导时给予咪达唑仑0.04 mg•kg﹣1,舒芬太尼0.3 μg•kg﹣1(SF组)、芬太尼3 μg•kg﹣1(F组),丙泊酚3 μg•mL-1靶浓度持续输入至手术结束。观察诱导前、诱导时、切皮时血压、心率,记录患者呼吸抑制情况,患者术毕苏醒情况。结果两组诱导时均未发生呛咳、肌肉强直现象,F组血压和心率下降比SF组明显(P<0.05)。呼吸抑制情况SF组比F组轻(P<0.05)。两组苏醒质量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舒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应用于乳腺手术时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呼吸抑制轻,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观察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与异氟烷复合瑞芬太尼行单肺通气(OLV)麻醉时对患者呼吸、循环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开胸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麻醉维持以血浆靶控丙泊酚3 μg•mL-1和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2 μg•kg-1•min-1为主,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每次2 mg;对照组麻醉维持以吸入3%异氟烷和持续静脉输注瑞芬太尼0.2 μg•kg-1•min-1为主,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每次2 mg。连续监测血压、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心电图、麻醉深度指数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在麻醉前基础值(To)、手术切皮前5 min(T1)、切皮后5 min(T2)、切皮后(OLV期间)30 min(T3)和术毕前10 min(T4)分别采桡动脉血3 mL,进行血气分析并测定皮质醇、血管紧张肽Ⅱ、胰岛素和白细胞介素 6的浓度。结果治疗组收缩压在T1时比对照组低(P<0.01),舒张压在T1时和心率在T1、T4时比对照组低(P<0.01),血氧饱和度在T3时比对照组高(P<0.01),动脉血氧分压在T1、T2和T4时比对照组高(P<0.01),皮质醇在T3和T4时比对照组低(P<0.05),血管紧张肽Ⅱ在T4时比对照组低(P<0.05),白细胞介素 6在T1、T2和T4时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行OLV麻醉时,患者呼吸和循环系统平稳,应激反应轻微,手术中、手术后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比较丙泊酚分别复合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于人工流产术的效果。方法行人工流产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利多卡因组(L组)注射利多卡因40 mg后30 s静脉注射丙泊酚2 mg•kg 1;芬太尼组(F组)注射芬太尼1 μg•kg 1后2 min静脉注射丙泊酚1.5 mg•kg 1;瑞芬太尼组(R组)注射瑞芬太尼1 μg•kg 1后30 s静脉注射丙泊酚1.5 mg•kg 1。手术中根据体动情况酌情追加丙泊酚,每次30~50 mg。观察3组患者苏醒时间、术毕等待苏醒时间、注射痛、术中体动次数和程度、丙泊酚用量、需追加丙泊酚的例数、术毕镇痛效果、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等。结果F组和R组丙泊酚用量少于L组(P<0.01),R组需追加丙泊酚的例数少于F组和L组(P<0.05),F组和R组术毕的等待苏醒时间比L组短(P<0.01),R组的注射痛明显低于F组和L组(P<0.01)。结论人工流产术时,丙泊酚伍用瑞芬太尼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6.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支气管镜检查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全静脉麻醉用于纤支镜检查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择ASAⅠ或Ⅱ级需行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60例,年龄35~65岁。随机分为3组各20例,Ⅰ组超声雾化吸入2%利多卡因10 min,表面麻醉后镜检;Ⅱ组静脉注射芬太尼1 μg•kg 1,微泵输注丙泊酚1.5~2.5 mg•kg 1,至OAA/S评分为1分,经内窥镜面罩吸氧后镜检;Ⅲ组,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1 μg•L 1、丙泊酚起始血浆靶浓度1.0 μg•L 1,每3 min递增0.5 μg•L 1至OAA/S评分为1分,插入喉罩供氧后开始镜检。记录基础值,支气管镜入声门前、入声门时、入声门后5 min、活检时、出声门时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脑电双频指数(BIS)值,以及操作过程中支气管镜能否一次性进入声门,有无呛咳、体动反应,患者清醒后自诉镜检过程的感受等。结果Ⅰ组支气管镜进入声门时血压、心率均高于基础值,高于Ⅱ组和Ⅲ组(均P<0.05)。Ⅱ组、Ⅲ组患者均一次进入声门成功;Ⅲ组呛咳反应、体动反应、呼吸抑制发生率均低于Ⅱ组(均P<0.05);Ⅰ组3例患者无法耐受而放弃检查,Ⅱ组5例发生呼吸抑制,Ⅲ组2例发生呼吸抑制。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全静脉麻醉能满足支气管镜检查术,且安全有效,苏醒迅速。  相似文献   

7.
舒芬太尼和芬太尼对麻醉诱导和苏醒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比观察舒芬太尼和芬太尼对麻醉诱导和苏醒期间血流动力学影响. 方法 6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上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 每组20例. 所有患者进行常规全麻操作, 3组分别给予不同药物A组给予舒芬太尼0.5 μg&#8226;kg-1, B组给予舒芬太尼1.0 μg&#8226;kg-1, C组给予芬太尼10.0 μg&#8226;kg-1. 所有患者连续监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脉搏氧饱合度(SPO2)、心电图(ECG)、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和大脑双频指数(BIS). 结果 三组麻醉诱导后SBP、DBP、HR均较诱导前有显著性下降(P<0.05). A、C组插入气管导管时, 血流动力学变化均较B组有显著性升高(P<0.05). A、B组苏醒期呼吸恢复、睁眼、拔管时间较C组明显缩短. 结论 舒芬太尼1.0 μg&#8226;kg-1明显抑制气管内插管引起的应激反应, 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性较好, 在麻醉苏醒期, 有利于术后呼吸管理, 提高麻醉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王庆霞  毛琪  肖旺频 《医药导报》2009,28(12):1592-1593
[摘要]目的观察舒芬太尼复合全麻在小儿扁桃体和腺样体摘除术中的麻醉效果以及术后恢复情况。 方法选择ASAⅠ或Ⅱ级择期行扁桃体和腺样体摘除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儿麻醉前30 min肌内注射阿托品0.01 mL&#8226;kg 1,入手术室后开放上肢静脉。麻醉诱导:治疗组经静脉依次给予咪达唑仑0.05 mg&#8226;kg 1,舒芬太尼3 μg&#8226;kg 1(60 s注射完毕,舒芬太尼诱导剂量0.2 μg&#8226;kg 1),丙泊酚 1 mg&#8226;kg 1,维库溴铵0.08 mg&#8226;kg 1。对照组用药方法同上,仅将舒芬太尼更换为芬太尼3 μg&#8226;kg 1。分别记录两组患儿诱导前(t)、诱导后2 min(t0)、气管插管即刻(t1)、放置开口器(t2)、剥离扁桃体或腺样体时(t3)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并观察术后恢复情况。 结果治疗组t0时MAP、HR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1),在其他各测定时点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t1时MAP、HR较术前显著升高(P<0.01),较治疗组亦明显升高(P<0.01)。治疗组围拔管期镇静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躁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小儿扁桃体和腺样体摘除术中,舒芬太尼比芬太尼更能有效抑制气管插管的应激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降低术后躁动发生率,提高麻醉恢复质量和麻醉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肖少华  杨昌明  潘云  周玉 《医药导报》2008,27(9):1059-1060
[摘要]目的观察瑞芬太尼联合七氟醚复合麻醉用于小儿扁桃体和腺样体切除术时血流动力学变化和意识恢复的情况。方法ASAⅠ或Ⅱ级择期行扁桃体及腺样体切除术的患儿88例,术前30 min常规肌内注射(肌注)阿托品0.01 mg&#8226;kg 1,不合作的患儿肌注氯胺酮5 mg&#8226;kg 1,待入睡后入手术室;入室后常规行静脉穿刺输入葡萄糖氯化钠溶液;麻醉诱导前常规静脉滴注(静注)地塞米松5 mg;麻醉诱导:合作的患儿静注咪达唑仑0.06 mg&#8226;kg 1,待入睡后,面罩吸入七氟醚 ,七氟醚浓度从1%逐渐增加到3%,同时静注维库溴铵0.1 mg&#8226;kg 1,然后缓慢静注瑞芬太尼 1 μg&#8226;kg 1,静注时间≥1 min;面罩加压给氧3 min后气管插管,插管后接麻醉机机械控制通气,潮气量为10 mL&#8226;kg 1麻醉维持:以瑞芬太尼0.10~0.25 μg&#8226;kg 1&#8226;min 1静脉泵注复合3%~5%七氟醚吸入。根据麻醉深浅调整泵注速度及七氟醚吸入浓度,维持循环稳定。结果本组麻醉过程中各时点血压变化差异无显著性;但心率变化明显。本组均未用血管活性药。停止麻醉药至患儿呼吸恢复时间为(3.2±1.1) min,至患儿意识恢复时间为(6.5±3.3) min,至完全清醒,同时拔出气管导管时间为(11.6±8.1) min,术后无一例躁动哭闹,均能合作。术后发生剧烈疼痛(6例)及中度疼痛(20例)占29.5%;疼痛控制较满意。发生恶心呕吐(5例)占5.7%。结论瑞芬太尼联合七氟醚复合麻醉在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及术中各时点对心血管反应影响较小,血流动力学平稳,麻醉可控性强,术后意识恢复迅速、完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能够很好地满足小儿扁桃体和腺样体切除的要求,值得在小儿手术麻醉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邱建新  董叶平  肖旺频 《医药导报》2008,27(9):1057-1058
[摘要]目的测定老年臂丛神经阻滞患者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引起呼吸抑制的半数血浆靶浓度(EC50)。方法随机选择择期行骨科上肢手术老年患者20例,ASAⅠ或Ⅱ级,年龄65~75岁,按序贯法靶控输注舒芬太尼30 min,初始血浆靶浓度设为0.1 μg&#8226;L﹣1,相邻血浆靶浓度之间比值为1.2。根据呼吸频率、呼吸暂停时间、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及动脉血气分析来判断呼吸抑制,计算舒芬太尼的EC50及95%可信区间。结果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引起呼吸抑制的EC50为0.20 μg&#8226;L﹣1,95%可信区间为0.18~0.22 μg&#8226;L﹣1。结论老年臂丛神经阻滞患者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引起呼吸抑制的EC50为0.20 μg&#8226;L﹣1。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联合硝酸甘油行控制性降压在鼻内镜手术中的效果。方法60例硝酸甘油组(B组,n=30),观察两组麻醉前及控制性降压期间血压、心率及术野质量。结果两组控制性降压期间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均低于麻醉前(P〈0.01)。B组控制性降压期间收缩压及平均动脉压、心率值均低于A组(P〈0.05),趋势图显示B组血压、心率均较A组平稳。B组术野质量明显好于A组(P〈0.01)。结论瑞芬太尼联合硝酸甘油控制性降压应用于鼻内镜手术可达到较理想的降压效果,且术野质量高,优于单纯应用硝酸甘油。  相似文献   

12.
丰新民  程怡  袁军  毕好生 《医药导报》2009,28(4):460-462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鼻内窥镜手术中的降压效果. 方法 ASA Ⅰ~ Ⅱ级择期鼻内窥镜手术患者45 例,随机分3组,每组15 例. R1,R2和R3组术中静脉泵入瑞芬太尼速率为0.19,0.28和0.37 μg&#8226;kg-1&#8226;min-1,术中以0.11 μg&#8226;kg-1&#8226;min-1的基础速率复合输注丙泊酚,根据脑电双频指数(BIS)值调节丙泊酚的输注速度,以维持稳定的麻醉深度. 分别在降压前(t0) 、降压后20 min(t 1 ) 、40 min(t2) 及术毕(t 3)作血气分析,并记录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 结果 在t1时点R2组和R3组HR、MAP均有显著下降(P<0.05); 而R1组在t 2时点才出现显著下降(P<0.05); R1组和R3组的t 2时点与t 1时点比较HR 、MAP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R2组两时点HR、MAP差异无显著性(P>0.05). R3组术中t 1、t 2与术前t 0比较,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乳酸(Lac)含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在其他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 在鼻内窥镜手术中,以0.28 μg&#8226;kg-1&#8226;min-1输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降压作用明显、平稳,并且不会造成组织灌注压过低导致组织低氧.  相似文献   

13.
刘沁爽  李淮安  孙海军  粱淑娟 《河北医药》2011,33(16):2421-2422
目的研究瑞芬太尼联合硝酸甘油控制性降压在老年高血压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方法48例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分为合并高血压瑞芬太尼控制性降压组(A组),合并高血压瑞芬太尼复合硝酸甘油控制性降压组(B组),不合并高血压瑞芬太尼控制性降压组(c组),不合并高血压瑞芬太尼复合硝酸甘油控制性降压组(D组)。每组12例。记录各组患者一般情况、达到目标血压时间、瑞芬太尼总用量、拔管时间,患者基础值、降压前即刻、降压开始后30min和停止降压后15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结果除A组有2例患者出现瑞芬太尼降压“封顶”效应外,其余患者皆达到降压目标。B组和D组较A组和C组降压起效时间明显缩短,瑞芬太尼的泵入速度和总使用量减少(P〈0.05或0.01)。结论瑞芬太尼可安全用于老年患者控制性降压,对于合并高血压的老年患者应联合使用硝酸甘油。  相似文献   

14.
瑞芬太尼联合七氟醚控制性降压在脊椎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联合七氟醚在脊椎手术巾控制性降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行脊椎手术的ASAⅠ~Ⅱ级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Ⅰ组)和硝酸甘油组(Ⅱ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气管内全麻,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手术切皮前实施控制性降压,术中调整瑞芬太尼和硝酸甘油的剂量,维持平均动脉压在60—65mmHg之间,手术结束时停止控制性降压。记录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脊椎手术节段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苏醒时间。结果实施控制性降压后两组病人的MAP均能达到预定目标。降压期间Ⅰ组出现心率减慢;Ⅱ组出现心率增快。降压期间两组CVP均低于基础值,Ⅱ组比Ⅰ组更低。Ⅰ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Ⅱ组。Ⅰ组停止降压后10min血压恢复至基础值;Ⅱ组停止降压后20min血压仍低于基础值。结论在脊椎手术中选用瑞芬太尼联合七氟醚控制性降压效果良好。与硝酸甘油降压相比较,瑞芬太尼降压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术后血压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术中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对颅脑术后患者的镇痛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比较术中靶控输注(TCI)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对颅脑术后患者恢复期以及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择期全麻颅脑手术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舒芬太尼TCI组(S组)和瑞芬太尼TCI组(R组),各24例。R组在预计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输注吗啡0.15 mg&#8226;kg 1 ;S组在拔管时TCI血浆靶浓度为0.25 ng&#8226;mL 1。两组患者术后均应用吗啡自控镇痛。结果VAS评分在拔气管导管后2 h内R组显著高于S组;患者在麻醉恢复室第一次要求镇痛的时间,S组明显长于R组(P<0.01);R组的吗啡累积用量显著高于S组(P<0.01);在拔管后4,12和24 h的吗啡输注和患者自控总用量,R组显著高于S组(P<0.05)。结论TCI舒芬太尼(拔管时血浆靶浓度为0.25 ng&#8226;mL 1)比术中TCI瑞芬太尼混合单次吗啡输注(0.15 mg&#8226;h-1&#8226;kg-1)对颅脑术后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更显著,且不影响术后拔管和麻醉苏醒。  相似文献   

16.
赵静  樊理华 《医药导报》2011,30(2):213-215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钠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的术后镇痛效应。方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36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12例。A组术前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B组术毕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C组为空白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静脉和吸入复合麻醉。麻醉诱导:咪达唑仑0.04 mg&#8226;kg 1,芬太尼3~4 μg&#8226;kg 1,注射用维库溴铵0.010~0.015 mg&#8226;kg 1,依托咪酯0.2~0.3 mg&#8226;kg 1。麻醉维持:吸入1.0%~1.5%七氟醚,微泵给予瑞芬太尼、丙泊酚和阿曲可宁。术中机械通气使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保持4.65~5.98 kPa。手术结束前5 min停用瑞芬太尼。记录各组患者术毕清醒拔管后即刻(t1)、1 h(t2)、3 h(t3)、6 h(t4)、12 h(t5)后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t4时点,B组VAS评分显著高于A组;t5时点,C组VAS评分显著高于A和B组(均P<0.05)。结论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能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提供较好的术后镇痛,且术前用药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瑞芬太尼控制性降压在鼻内窥镜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梅  谭晓骏  杨亚红  夏秉成  吕浩 《河北医药》2009,31(20):2750-2751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控制性降压在鼻内窥镜手术中的安全性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鼻内窥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Ⅰ组)和瑞芬太尼组(Ⅱ组),每组30例。术中分别采用硝酸甘油和瑞芬太尼控制性降压。观察2组患者降压前后及停止降压后的动脉血压(MAP)、心率(HR)变化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情况。结果2组降压开始后5 min内血压均降至目标水平。瑞芬太尼组停止降压后血压恢复到降压前水平的时间更短,降压的同时心率减慢,术中出血量少。结论在鼻内窥镜手术中使用瑞芬太尼控制性降压更为安全、平稳、有效。  相似文献   

18.
透皮促渗剂对醋酸地塞米松壳聚糖凝胶透皮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娜  段同华  西传坡  俞发  何彬 《医药导报》2011,30(5):573-577
目的观察透皮促渗剂对醋酸地塞米松壳聚糖凝胶透皮特性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无促渗剂组和促渗剂组。无促渗剂组为0.75%药物5%壳聚糖凝胶剂;促渗剂组根据含促渗剂不同又分为月桂氮酮+丙二醇、月桂氮酮、丙二醇+二甲亚砜、二甲亚砜+月桂氮酮组。以无毛大鼠皮肤为渗透屏障,进行体外渗透实验,分析该凝胶稳态透皮速率(Js)和Js提高率。结果无促渗剂组①Js为(3.75±0.56) μg&#8226;(cm2) 1&#8226;h 1。促渗剂组效果明显,其中二甲亚砜+月桂氮酮组②Js为(8.12±0.58) μg&#8226;(cm2) 1&#8226;h 1,月桂氮酮+丙二醇组③Js为(5.41±0.74) μg&#8226;(cm2) 1&#8226;h 1,丙二醇+二甲亚砜组④Js为(4.31±0.42) μg&#8226;(cm2) 1&#8226;h 1,月桂氮酮组⑤Js为(4.35±0.36) μg&#8226;(cm2) 1&#8226;h 1。与①比较,②的Js提高率为2.17%(P<0.01),与③④⑤比较,②的Js分别为1.51,1.89,1.87倍(P<0.05或P<0.01)。结论混合促渗剂具有比单一促渗剂更好的促渗效果。  相似文献   

19.
雷公藤多苷抗炎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月琴 《医药导报》2012,31(3):295-297
摘要目的研究雷公藤多苷的抗炎作用。方法①对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小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雷公藤多苷0.3,0.6,1.2 g&#8226;kg-1组,吲哚美辛10 mg&#8226;kg-1组,共6组,各10只,灌胃给药5 d后,均静脉注射0.5%伊文思蓝溶液0.01 mL&#8226;g-1,小鼠处死后,收集腹腔冲洗液,测定吸光度(A值);②对大鼠角叉菜胶足肿胀的影响:大鼠5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雷公藤多苷0.25,0.50,1.00 g&#8226;kg-1组,地塞米松4 mg&#8226;kg-1组,共5组,各10只,造模后,连续灌胃给药7 d,测定右后肢容积。结果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雷公藤多苷0.3,0.6,1.2 g&#8226;kg-1组,吲哚美辛10 mg&#8226;kg-1组小鼠腹腔冲洗液A值分别为0.24±0.16,1.41±0.60,0.99±0.45,0.93±0.45,0.88±0.58,0.52±0.38,显示雷公藤多苷对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有一定抑制作用。末次给药5 h后空白对照组,雷公藤多苷0.25,0.50,1.00 g&#8226;kg-1组,地塞米松4 mg&#8226;kg-1组大鼠足肿胀率分别为(36.3±13.7)%,(26.3±13.9)%,(37.9±14.5)%,(32.5±12.4)%,(17.2±10.9)%。结论雷公藤多苷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头孢地尼分散片人体药动学与生物等效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任平  赵刚  柯徐  顾世芬  陈汇 《医药导报》2009,28(2):168-170
目的考察头孢地尼分散片的健康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并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方法采用随机交叉试验设计,20例男性健康志愿者分别单剂量口服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各100 mg。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法测定血浆头孢地尼浓度,用DAS 2.0统计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并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结果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Cmax分别为(0.920±0.236)和(0.907±0.216) μg&#8226; mL 1,tmax分别为(3.375±0.944)和(3.625±0.825) h;t1/ 2分别为(1.826±0.600)和(1.910±0.597) h;AUC0 10分别为(4.305±1.080)和(4.392±1.224)μg&#8226;h&#8226;mL 1,AUC0 ∞分别为(4.632±1.147)和(4.803±1.325) μg&#8226;h&#8226;mL 1;受试制剂相对于参比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为(101.0±23.2)%。结论两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