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一种小儿会阴部手术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方法实验组20例采用静脉注射丙泊酚中长链1 mg/kg,待患儿入睡后2%七氟醚维持下行骶管阻滞(利多卡因8mg/kg+左布比卡因2 mg/kg);对照组20例用氯胺酮1 mg/kg,患儿入睡后2%七氟醚维持下行骶管阻滞(利多卡因8mg/kg+左布比卡因2 mg/kg)。对两组的麻醉效果及围手术期并发症作比较。结果两组麻醉效果均好,但实验组围手术期呕吐、误吸等并发症及术后并发误吸性肺炎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采用静脉注射丙泊酚中长链1 mg/kg,待患儿入睡后2%七氟醚维持下行骶管阻滞可预防围手术期误吸性肺炎的发生,减少死亡率,是小儿会阴部手术手术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骶管阻滞复合丙泊酚在小儿下腹部以下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60例下腹部手术患儿随机分为骶管阻滞复合丙泊酚(观察组)和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麻醉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两组患儿清醒时间、氯胺酮用量、麻醉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清醒时间及术中氯胺酮用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3%,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骶管阻滞复合氯胺酮麻醉应用于小儿下腹部手术操作简单,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因此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静脉全麻复合小儿单次骶管阻滞麻醉与单纯静脉全麻用于尿道下裂手术的效果。方法489例尿道下裂手术患儿随机分成两组:骶管阻滞加静脉全麻(I组);另一组用全凭静脉麻醉(Ⅱ组)。结果全麻药的用量,Ⅱ组比Ⅰ组明显增多(P〈0.05);Ⅰ组苏醒时间短,分泌物少,手术后呕吐发生率少(P〈0.05)。结论静脉全麻复合小儿单次骶管阻滞麻醉比全凭静脉麻醉用于尿道下裂手术麻醉费用少,生命体征平稳,麻醉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小儿骶管麻醉的效果。方法:选择麻醉评分(ASA)I~Ⅱ级泌尿外科的患儿60例,用浓度为0.29896甲磺酸罗哌卡因进行骶管阻滞麻醉,记录麻醉过程中患儿的心率、血压、氧饱和度、麻醉起效时间、麻醉平面及术后麻醉平面消退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所有病例麻醉镇痛效果良好,呼吸、循环系统平稳,围术期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小儿手术骶管阻滞麻醉,术中各项监测指标平稳,术后镇痛效果好,毒副作用少,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骶管阻滞麻醉联合静脉全麻在小儿疝修补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9月~2017年12月收治的ASAI~II级择期手术患儿80例参与本次实验,将80例患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儿40例。对照组患儿采取单纯静脉全麻,实验组患儿采取骶管阻滞麻醉联合静脉全麻处理,两组患儿疝修补术的麻醉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患儿的手术中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等,实验组患儿的呼吸和循环水平更加稳定。实验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结论:为采取小儿疝修补术治疗的患儿采取骶管阻滞麻醉联合静脉全麻,能够有效保持患儿生命体征的稳定,保持呼吸的平稳,提高麻醉的安全性,手术后能够持续发挥镇痛效果,有效降低患儿的疼痛感,减少患儿哭闹情况,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因此骶管阻滞麻醉联合静脉全麻在小儿疝修补术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麻联合硬外阻滞用于胸科手术的麻醉效果,以及在术中血压(Bp)、心率(HR)的变化,术后的恢复情况,验证其麻醉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30例胸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n=15)和对照组(B组n=15),A组采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的方法,B组仅用全麻。结果:两组病例麻醉效果满意,全麻药用量A组明显少于B组,术毕至拔气管时间B组比A组延长,拔管后烦燥、躁动、疼痛的发生率A组比B组明显减少。结论: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能有效减轻围手术期的应激反应,循环稳定,麻醉平稳,术毕清醒快,并发症少。术后镇痛又利于胸科术后病人咳嗽咳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七氟烷复合骶管阻滞麻醉在小儿下腹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100例行外科手术的小儿患者,按照麻醉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氯胺酮复合骶管阻滞麻醉,观察组采用七氟烷复合骶管阻滞麻醉,观察并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麻醉后、术中、术毕时血压与心率水平与麻醉前比较,均未见明显波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麻醉后、术中、术毕时血压与心率水平均较麻醉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围术期的血压、心率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更平稳(P0.05)。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清醒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烷复合骶管阻滞麻醉患儿的呼吸、循环系统更加平稳,且安全性较高,优于传统的氯胺酮复合骶管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础麻醉后骶管阻滞复合丙泊酚在小儿下腹以下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40例下腹以下手术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采用骶管阻滞复合丙泊酚麻醉,对照组采用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麻醉,观察两组患儿清醒时间、麻醉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清醒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比较,观察组发生率为0%(0/20),对照组中则有3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占比为15%,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小儿下腹以下手术中,实施基础麻醉之后采取骶管阻滞复合丙泊酚麻醉方式的操作简单,且能达到良好的麻醉效果,并且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较低,安全性较好,因此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右美托咪定的应用对预防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小儿麻醉中发生苏醒期躁动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4例需行手术治疗的患儿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方法,将患儿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实施小儿麻醉,实验组则于麻醉后应用右美托咪定,比较麻醉效果。结果:实验组患儿有1例患儿发生苏醒期躁动,对照组患儿有7例发生苏醒期躁动,实验组患儿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2.38%)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16.67%),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X~2=4.9737,P=0.0257)。结论:应用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方法实施小儿麻醉中应用右美托咪定有助于降低患儿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且有助于维持患儿血流动力学稳定,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陈晓燕  阮军峰  周蓉  张斌斌 《当代医学》2021,27(15):123-125
目的 探究肛肠手术中运用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肛肠手术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采用传统解剖定位骶管阻滞麻醉,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骶管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观察组穿刺时间长于对照组,但穿针调整次数、麻醉生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成功率以及麻醉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且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肛肠手术中实行超声引导下骶管麻醉可确保定位更准确,有效提升阻滞麻醉的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改良骶管阻滞在婴幼儿麻醉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婴幼儿手术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基础麻醉 改良骶管阻滞法,对照组采用基础麻醉 传统骶管阻滞法。比较两组一次即穿刺成功例数、穿刺失败例数、穿刺有出血例数、麻醉中有中毒反应例数,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氯胺酮用量,出室时间。结果:观察组骶管穿刺一次即成功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穿刺失败例数、穿刺有出血例数、麻醉中有中毒反应例数、氯胺酮用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出室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婴幼儿的骶管麻醉中改良阻滞法更易成功,也更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改良骶麻在小儿下腹部手术中应用的优点.方法 本组共选60例小儿下腹部手术,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n=30)行改良骶管阻滞麻醉;对照组(n=30)以氯胺酮为主行全凭静脉麻醉,术中监测血压、心率等指标,记录术中异丙酚追加次数以及术后清醒的时间.结果 改良骶麻在小儿下腹部手术中麻醉效果确切,术后苏醒迅速.结论 改良骶麻在小儿下腹部手术中的应用是一种良好的麻醉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静脉麻醉、骶麻、联合阻滞麻醉在PPH手术中的麻醉效果与优越性.方法 将90例用吻合器行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患者随机分为3组,骶麻组、静脉麻醉组和联合阻滞麻醉组,每组30例,观察围术期BP,SPO2,HR的变化,术中麻醉效果牵拉反应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均顺利完成手术,静脉麻醉组注药后,BP,SPO2明显低于注药前(P<0.05);牵拉反应,联合阻滞组明显低于静脉麻醉组和骶麻组;尿潴留,静脉麻醉组无,而联合阻滞组和骶麻组各1例;骶麻组有1例轻度局麻药毒性反应.结论 中低位平面联合阻滞麻醉用于PPH更安全、有效,患者无不适感.  相似文献   

14.
邱郁群  王玉玲  陈艳  黄梅 《吉林医学》2013,34(18):3607-3607
目的:研究骶管阻滞复合七氟醚吸入麻醉在小儿斜疝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60例择期行斜疝修补术的患儿,分为骶管阻滞复合七氟醚吸入麻醉组(A组),骶管阻滞复合氯胺酮麻醉组(B组),观察两组诱导和苏醒时间、麻醉效果、术中呕吐、喉痉挛、体动及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结果:A组诱导和苏醒时间较短,术中体动以及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较低(P<0.05),麻醉效果较好。结论:骶管阻滞复合七氟醚吸入麻醉诱导迅速,苏醒快,术后躁动发生率较低,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小儿斜疝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左旋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行单次骶管阻滞麻醉用于小儿下腹部、会阴区手术的效果。方法:择期行腹股沟斜疝、隐睾睾丸固定术等脐以下手术患儿90例, ASA分级Ⅰ或Ⅱ级,以贯序法将以上70例分为2组(n=45),即在骶管阻滞中,A组给予0.25%罗哌卡因,B组给予0.25%左旋布比卡因;采用婴幼儿镇痛评分(CHIPPS)评估患儿恢复期镇痛情况,观察并记录2组手术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生命体征及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A组比较,B组患儿麻醉起效时间加快,镇痛维持时间延长,术后1h、3h的 CHIPPS评分提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及围术期恶心呕吐、低血压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相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0.25%罗哌卡因与0.25%左旋布比卡因骶管阻滞用于小儿下腹部、会阴区等泌尿外科手术,同样安全确切,与罗哌卡因比较,左旋布比卡因用于小儿骶管麻醉,麻醉起效时间加快,镇痛效果延长,不失为更为理想的小儿骶管麻醉用药。  相似文献   

16.
仇金鹏  冯春生 《吉林医学》1999,20(4):211-212
对34 例拟行腹部急诊手术的新生儿给以骶管阻滞并进行临床观察。采用单次或连续骶管阻滞的方法,对 4h~28d 的新生儿进行麻醉,观察围术期心率、血压、呼吸、体温、脉搏、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变化。结果表明:所有观察对象麻醉效果满意,生命体征平稳。说明新生儿骶管阻滞操作简单,安全可靠,适用于腹部急诊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17.
我院1997年以来,采用骶管阻滞麻醉辅以静脉麻醉行下腹部及会阴部手术计36例,麻醉效果好于静脉复合麻醉,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下腹部及会阴部手术患儿72例,分骶管阻滞辅以静脉麻醉组(骶管组)和静脉复合麻醉组(对照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氯胺酮复合咪唑安定辅助骶管麻醉的效果、不良反应,并与传统的氯胺酮麻醉进行对比。方法 5岁以下且择期腹部以下部位手术患儿80例,采用随机排列方法,分为氯胺酮组(对照组)和氯胺酮复合咪唑安定辅助骶管麻醉组(KDS组),每组40例。术中全程观察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氯胺酮用量、麻醉效果并记录清醒时间、术中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KDS组在手术开始lO分钟后MAP较对照组低(P〈O.05)。KDS组在手术开始后HR较对照组低(P〈O.05),较术前变化不明显。两组间其它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O.05)。对照组反应腹肌不松,牵扯腹膜及内脏患儿常有不同程度躁动(6/40),KDS组1/40,两组术中术后不良反应有显著性差异(P〈O.01)。结论 氯胺酮复合咪唑安定辅助骶管麻醉,效果满意,呼吸循环也较稳定,术后清醒快,清醒质量高,围术期安全性高,优于单纯氯胺酮麻醉,是小儿腹部以下手术的一种理想麻醉。  相似文献   

19.
减少新生儿围术期并发症,保证术中生命安全,提高生存率。方法对87例新生儿麻醉方法选择及围术期并发症防治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术中并发症发生率25%,氯胺酮麻醉高达28%,病死率8%。结论新生儿手术适合选择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氯胺酮麻醉只用于体表小手术,下腹以下手术慎重选择骶管麻醉。术中并发症防治是关键。同时对呼吸循环功能监测、液体管理及保暖措施也有较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与分析骶管麻醉联合亚甲蓝及局部浸润麻醉联合亚甲蓝在肛肠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80例肛肠手术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的麻醉方式采用局部浸润麻醉联合亚甲蓝,观察组的麻醉方式采用骶管麻醉联合亚甲蓝,对两组麻醉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止痛效果及术中肌松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而观察组尿潴留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骶管麻醉联合亚甲蓝在术中肌松效果好,有明显的止痛效果,而局部浸润麻醉联合亚甲蓝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麻醉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