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一般认为,中医外治法起始于《内经》,形成于仲景,发展于师机。清代外治专家吴师机指出:“外冶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见解独到而精辟。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把中药外治开辟为一种重要的给药途径。中医外治的方法很多,如中药外治、针灸、推拿按摩、拔罐等,大致可分为中药外治法和物理疗法两大类。近年来肝病外治法在各地都在开展,本人曾师从泰安市中医院赵学印院长学习中医肝病外治法,学有心得,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2.
赵虎雷  谢洋 《中医学报》2019,34(2):279-283
中医外治疗法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有灸法(艾灸疗法、督灸疗法及艾灸联合刺血疗法)、中药贴敷疗法、中药离子导入法以及穴位埋线法。中医外治法通过局部操作和用药,在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方面有一定的作用,并且具有安全有效、经济方便等优势。中医外治法存在以下不足之处:①外治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临床应用和疗效观察方面,基础研究相对薄弱;②中医外治法的理论基础有待于进一步加强;③如何结合患者病情及证型选择合适的外治方法尚无统一规范和标准。故今后应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加强外治法相关的基础研究;加强外治法规范化和标准化研究;加强外治法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循证医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痤疮的中医外治近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及总结近年来痤疮的中医外治手段和疗效。方法文献归纳综述。痤疮的中医外治剂型有中药面膜、中药软膏、中药酊剂等;治疗手段有外敷、外涂、中药熏蒸、刺络放血、耳穴放血等。结果痤疮的中医外治疗效确切。结论运用中医外治法以其剂型、方法多样,使用方便、安全无副作用、作用直接、见效快等特点而广泛应用于痤疮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理瀹骈文》内病外治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瀹骈文》有较为完整的、理法方药具备的中医外治法理论体系,肯定了中药外治在整个治疗领域中的作用,并将中药外治灵活辨证地运用于各科内病的治疗中。内病外治,溯源有据;内治外治,理同法异;膏治内病,辨证施治;内外并重,外治之优。  相似文献   

5.
张淑锟 《现代医学》2023,(S1):120-123
本文从中药热疗、离子导药、针刺法、灸疗法、经脉按摩等多个方面,阐述了中医外治法的具体内容,研究其用于青少年视力保护、近视预防的工作实践情况,说明了中医外治方法使用的主要药物,指出中药护眼、中医外治的积极作用,可有效应对青少年视力健康问题,并能达到及早防范近视风险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湿疹是小儿最易出现的病症之一,我国古代称为"婴儿湿疮",中医外治法在小儿湿疹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本文通过查阅近几年的文献,总结了中医对小儿湿疹外治法的临床研究,通过外洗、湿敷、干敷、膏敷、脐疗、油搽等中药外治方法的总结,为临床对小儿湿疹的中医外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药外治法与内治法一样,均是以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为指导,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将药物施于皮肤、孔窍、穴位等部位,达到治病目的。近年来中药外治法普遍用于临床,在局部疗效上与中药内治法相比优势显著,查询《中国药典》收录用于外治的中药材及成方制剂和中国知网近五年中药外治在临床治疗疾病上的研究,笔者从给药途径及其外治机理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不同给药途径在中药外治疗法中的作用机制,以期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中医外治法包括中药外治以及针灸疗法等。中药外治法是对不同部位疾病通过局部皮肤、穴位、鼻口、脐部、阴道、直肠等途径,采用外敷、涂抹、脐疗、灌肠等方法使药物进入体内,达到更直接的治疗作用;针灸疗法是通过针刺、药灸穴位达到舒通经络的治疗作用;均是中医内病外治的主要方法,在癌性疼痛治疗中应用广泛,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祖国医学外治法源远流长,成就卓著,近年有极大进展。尤其是我国1987年中医十三项重大成果奖中有四项均为中药外治,效果确切,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际上,中医外治法同临床上常用的内治法一样,向来是祖国医  相似文献   

10.
疮疡是中医外科常见病,疮疡病的中医外治法有着丰富的内容。文章从疮疡病历史及病因病机出发,论述了疮疡的多种治疗手段。疮疡病的治疗应遵循辨证论治原则,根据不同分期来选用适合的药物和治疗方法。文章着重对目前中药外治疮疡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论述,尤其是其在治疗慢性难愈合创面上的巨大优势。总的来说,中药外治疮疡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医外治法须在继承中创新,以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维护民众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回顾中医外治法历史源流的基础上, 从理论、技术、临床等方面梳理现代外治法的发展现状, 主要体现在新学说的提出、外用中药在剂型与应用方式上的改进、外治器具的革新及临床“内病外治”适用范围的拓宽, 并对目前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思考, 展望未来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2.
邹逸天主任中医师是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外治委员会名誉主任,在常年从事临床外治,其外治治疗肿瘤有其独特之处,作用原理主要是就近透邪,在病灶部位局部用药以缓解症状.他常用的外治法主要有:外贴法、灌肠法、泡脚法,食道糊吞服和运用外治法治疗癌性疼痛、恶性积液等症有改善症状,减轻痛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形成了一套成熟而有效的肿瘤辩证施治思路.笔者常年跟随邹老临床,将他的中医外治肿瘤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中医外治法具有简便、价廉、有效等特点,在疾病防治、康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外治法主要包括针灸、按摩推拿、穴位敷贴(注射)、拔罐、耳穴压豆等,已被广泛用于内、外、妇、儿、骨伤、皮肤、五官等临床各科.中医外治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基于中医外治技术人才既需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更需娴熟的操作技能的特点,探讨中医外治人才的...  相似文献   

14.
湿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中外治是治疗湿疹的主要手段。中医和西医外治湿疹都有各自特色和优势的药物和方法,近年来湿疹的外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入。该文检索近5年关于中西医外治湿疹的文献,归纳出外治湿疹的方法,包括中药溻渍、熏蒸、涂擦、外敷和艾灸、针灸、放血疗法、推拿等特色疗法以及西医药物外涂和TDP、微波、激光等物理疗法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疹,通过介绍外治湿疹的疗效探讨湿疹外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二、现代中医外治发展的概况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中医工作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医外治法也得到广泛应用和较快发展。建国40余年已出版外治专著20余本,其中80%以上是近10年间问世的。在中医期刊上陆续刊载了不少有关外治法的文献探索、理论研究和临床报道的文章,尤以近10年发表的数量最多,质量较高,反映了中医外治理论与临床研究的  相似文献   

16.
戴洁琛  张忠德 《中医学报》2019,34(5):1112-1116
外感发热的中医外治法发展可分萌芽、发展、创新、成熟四个阶段。先秦时代的《五十二病方》详细载有敷贴、熏蒸、熨、药浴、涂敷、烟熏等多种方法,开创了中医外治法的先河;《黄帝内经》时期,中医外治已逐渐趋于多样化,且具有一定的理论体系,尤其是针刺治疗方面。汉唐时期,外治法得到了很大发展,用于外治的药物种类趋于多样,方法方式也开始灵活丰富,为后世中医外治的专科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宋金元时期,出现了膏摩、穴位贴敷、蒸熨等疗法,并进入中医外治法的理论研究阶段。明清时期,外治专著《急救广生集》《理瀹骈文》等应运而生,提出取嚏、摸背、膏摩、脐疗、灯火灸、刮痧、刺血、拔罐等外治疗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病。方法根据"内病外治"的理论,采用小儿推拿、针刺、艾灸、中药贴敷治疗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结果临床应用后效果显著,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运用外治法治疗迁延性、慢性腹泻病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8.
中医外治法治疗骨伤科疼痛性疾病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治法是属于中医治疗方法的一种,不仅疗效确切,而且应用广泛,既包括含有中医内治法的理论,又结合了中医针灸的优点,是颇具特色的中医疗法。我院伤科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运用针灸:中药外敷、放血等不同的外治方法治疗颈椎病、腰腿痛等常见的伤科疼痛性疾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结合病例简单介绍几种常用的中医外治法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刘晓  王富昌 《西部医学》2007,19(2):239-240
探讨中医内病外治机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更新外治方法,有利于中医外治的发展,但外治的基本理论需进一步规范,外治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本文就中医外治概念、方法、机理等作简要探讨,希望对中医内病外治法的发扬光大有所裨益,从而发挥它独有的特色和优势,为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中医外治法与内治法并存,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的经典著作《内经》中医外治法与内治法并存,具有悠久n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的经典著作《内经》n中就有用外法治疗各种疾病的记载,如用n桂心酒熨寒痹,用白酒渍肉桂涂中风血脉.n汉代经典著作《伤寒论》中有关于用石菖蒲n屑纳鼻孔内吹之治尸厥气闭的理论记述,n为清代名医张山雷之中风脑病学说所吸收n并运用.内病外治法的理论依据是外治根n于内治,理同药同,惟法异.却独有特色.n1、外治法无禁制n疾病内治法在中药的配伍运用中有许n多制约,如“十八反”,“十九畏”,即甘遂、蔹n大戟,芜花、海藻反甘草;贝母、瓜萎、半夏、n白蔹、白芨反乌头;人参、沙参、丹参、玄参、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