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检测SCF蛋白在哮喘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血清和诱导痰中的含量,评价糖皮质激素对SCF在支气管哮喘中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对32例哮喘患者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应用ELISA方法测定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血清以及诱导痰中SCF蛋白含量。结果糖皮质激素治疗前的哮喘患者与正常健康者比较,血清以及诱导痰中SCF蛋白明显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血清以及诱导痰中SCF蛋白比治疗前的哮喘患者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结果显示SCF在血清以及诱导痰中均有表达,哮喘发作时含量明显增高。糖皮质激素治疗可降低SCF的表达,提示SCF与哮喘疾病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哮喘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干细胞因子(SCF)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0例哮喘患者发作期及治疗缓解后血清SCF水平,同时测定20例正常对照血清SCF水平。结果发作期患者血清中SCF的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156.8±82.6)pmol/L比(61.5±15.4)pmol/L,P〈0.001];治疗缓解后患者血清中SCF的含量[(66.2±15.8)pmol/L]显著低于发作期患者(P〈0.001)。治疗缓解后患者血清中SCF的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30)。结论发作期患者血清中SCF的含量高于治疗缓解后患者及正常组,SCF在哮喘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钠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清嗜酸性粒细胞活化趋化因子(Eotaxin)水平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双夹心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2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治疗组)和1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血清Eotaxin的水平。结果治疗组治疗前血清Eotaxin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Eotaxin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Eotaxin参与支气管哮喘的病理变化过程,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Eotaxin的变化可作为判断支气管哮喘预后的评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中IL-12、IL-4和TNF—α水平的变化并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在吸入糖皮质激素后对血清中IL—12、IL-4和TNF-α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的方法,分别检测哮喘急性发作期儿童(50例)吸入丙酸倍氯米松2周前后,缓解期儿童(40例)和健康对照组(30例)血清中IL-12、IL-4和TNF-α水平。结果:急性发作期患儿治疗前IL-12值明显下降,与缓解期、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急性发作期患儿治疗前IL-4值和TNF—α明显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急性发作期患儿治疗后IL-12水平明显升高,IL-4和TNF-α水平下降。结论:吸入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重要手段,哮喘儿童血清中IL—12水平下降,IL-4和TNF—α水平升高,糖皮质激素可使IL—12水平升高,IL-4和TNF-α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及大鼠生理与免疫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n=30)和非干预组(n=30),非干预组给予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实施心理干预,检测治疗前后支气管哮喘患者唾液皮质醇和α-唾液淀粉酶活性;对应激哮喘大鼠施行音乐治疗,检测大鼠血清皮质醇、肺灌洗液IL-4和脑组织IL-1β含量。结果干预后干预组患者唾液中皮质醇水平和α-唾液淀粉酶活性与干预前比较明显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唾液中皮质醇水平和α-唾液淀粉酶活性显著低于非干预组相同时间点,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音乐治疗组与应激哮喘组比较,血清皮质醇水平明显下降;应激哮喘组IL-4含量显著高于哮喘模型组,音乐治疗组较应激哮喘组明显下降,但与哮喘模型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应激哮喘组脑组织IL-1β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他各组均无明显差异,尽管音乐治疗组具有降低脑组织IL-1β含量的趋势,但统计学上仍无意义。结论心理干预可使支气管哮喘患者唾液皮质醇水平和α-唾液淀粉酶活性下降;音乐可以缓解应激对哮喘的加重作用,而对外界物理刺激诱发的哮喘无明显作用;心理干预、音乐对哮喘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 运用免疫比浊法测定72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哮喘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水平变化,同时测定血常规和肺功能,另选31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治疗前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lt;0.01),治疗后HsCRP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lt;0.01),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lt;0.05).结论 血清HsCRP水平可作为评估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病情的一个炎性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雷公藤多甙对哮喘患者血清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的影响。方法选择轻中度哮喘患者60例,随机分为雷公藤多甙组(A组),糖皮质激素组(B组),对照组(C组),每组20例,分别测定血清ECP及肺功能FEV1,PEF,治疗后再次测定血清ECP及肺功能。结果 (1)雷公藤多甙组与糖皮质激素组血清ECP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血清ECP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2)雷公藤多甙组与糖皮质激素组肺功能FEV1,PEF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肺功能FEV1,PEF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雷公藤多甙能够显著降低哮喘患者血清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水平,改善肺功能,这可能是雷公藤多甙治疗哮喘有效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治疗前后血清hs-CRP和IL-10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3年1月我院就诊的支气管哮喘患儿40例,另选择同期正常对照组健康儿童30例,比较正常对照组及支气管哮喘患儿治疗前后血清hs-CRP和IL-10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支气管哮喘患儿治疗前hs-CRP、IL-10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3.126、7.835,P<0.05),经治疗3个月后,支气管哮喘患儿hs-CRP、IL-10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27、6.937,P<0.05).且治疗后的支气管哮喘患儿hs-CRP、IL-10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27、0.375,P> 0.05).结论 通过检测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hs-CRP和IL-10的变化,有利于了解哮喘患儿的病情变化、判断预后,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哮喘患者血清IL-17、IL-25的水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IL-17、IL-25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4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哮喘组)和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IL-17、IL-25水平。结果:哮喘组患者血清IL-25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IL-1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IL-17、IL-25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哮喘患儿在吸入糖皮质激素前后血清中IL-12、IL-4和IgE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的方法,分别检测哮喘急性发作期儿童吸入丙酸倍氯米松1周前后与健康对照组二者血清中的IL-12、IL-4和IgE水平。结果急性发作期患儿治疗前IL-12值明显下降,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急性发作期患儿治疗前IL-4值和IgE明显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急性发作期患儿治疗后IL-12水平明显升高,IL-4和IgE水平下降。结论吸入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重要手段,哮喘儿童血清中IL-12水平下降,IL-4和IgE水平升高,糖皮质激素可使IL-12水平升高,IL-4和IgE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ADMSCs)对急性肾损伤(AKI)的治疗作用,并探讨ADMSCs治疗小鼠AKI可能的机制。方法 3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10只。应用腹腔注射顺铂建立AKI模型,治疗组于注射顺铂12 h后尾静脉注射ADMSCs悬液,模型组于注射顺铂12 h后尾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注射顺铂7 d后处死小鼠,通过测定血清尿素氮(BUN)和血肌酐(Scr)水平及观察小鼠肾组织形态学改变判断肾损伤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干细胞因子受体(c-KIT)及干细胞因子(SCF)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BUN、Scr和NGAL水平显著下降(P<0.01),肾小管坏死(ATN)评分显著降低(P<0.01),c-KIT、SCF表达显著增加(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c-KIT、SCF表达亦显著增加(P<0.01)。结论在AKI小鼠模型中,外源性ADMSCs可能通过旁分泌SCF、c-KIT,并激活SCF/c-KIT信号通路来促进肾小管细胞的修复,继而达到保护受损肾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通肺平哮汤联合糖皮质激素吸入对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炎性因子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榆林市中医医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儿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糖皮质激素治疗)、中西医结合组(52例,糖皮质激素+通肺平哮汤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效果、记录症状消失/缓解时间、治疗前后肺功能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中西医结合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西医结合组肺部哮鸣音消失、喘憋消失、肺部湿啰音消失、咳嗽缓解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中西医结合组肺功能指标[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呼气容积比值(FEV1/FVC)]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中西医结合组血清白三烯(leukotriene,L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干扰素-γ(interferon-γ,INF-γ)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肺平哮汤联合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可显著降低患儿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促进临床症状缓解,改善患儿肺功能,提高整体疗效,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UPJO)患儿病变组织中C-kit蛋白及其配体干细胞因子(SCF)的表达水平和分布情况。方法收集80例UPJO患儿手术切除标本的存档蜡块,以8例相应年龄段肾母细胞瘤患儿无肿瘤累及的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组织作为对照,全部病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进行C-kit和SCF的检测。结果病变组织中C-kit和SCF表达水平显著降低,SCF在观察组中的表达呈阴性,在对照组中的表达呈阳性,两组C-kit阳性细胞数及平均吸光密度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继发肾积水的发生可能与C-kit蛋白及其配体SCF的表达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体骨髓干细胞冠状动脉内注射改善心功能的治疗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作用。方法选择因急性心肌梗死住院并行介入治疗的患者25例,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干细胞移植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在心肌梗死发生14d后进行冠状动脉内注射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术前1周和术后6个月时,采用^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二维超声心动图评价患者心肌灌注(SPECT积分)、左室射血分数(EF%),术后第3、7、14、28、56天时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血清VEGF(pg/ml)浓度。结果干细胞移植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前两组间心肌灌注及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心肌灌注及左室射血分数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血清VEGF浓度在细胞移植后3、56d时移植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VEGF浓度在细胞移植后7、14、28d时细胞移植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通过自体骨髓干细胞冠状动脉内移植增加患者血清VEGF浓度,改善心肌灌注,提高患者的心功能,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噻托溴铵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干预,明确其对哮喘患者血清及诱导痰中IL-13水平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理。方法60例哮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布地奈德吸入,观察组给予布地奈德+噻托溴铵吸入,分别于治疗前、8周时检测血清及诱导痰中IL-13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及诱导痰中IL-13均明显下降(P 〈0.01),观察组血清及诱导痰IL-13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 〈0.05)。结论噻托溴铵可降低哮喘患者血清及诱导痰中IL-13水平,具有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并发低钾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 126例确诊为中、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为哮喘组,根据静脉应用糖皮质激素不同将其分为地塞米松亚组及甲基强的松龙亚组,对照组为同期收治的150例肺炎患者,测定患者血钾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哮喘组血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3.47±1.26)vs(3.82±1.01),P〈0.01],地塞米松亚组血钾水平低于甲基强的松龙亚组[(3.39±1.37)vs(3.49±1.66),P〈0.05],哮喘组低钾血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28.6%vs 7.3%,P〈0.01),地塞米松亚组低钾血症发生率高于甲基强的松龙亚组(61.49%vs11.0%,P〈0.01)。结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合并低钾血症的发生率高,应用地塞米松增加发生低钾血症危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及对哮喘患儿血清IL-5、IL-10的表达和肺功能的影响,以探讨IL-5、IL-10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64例小儿支气管哮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1组各32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吸入激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孟鲁司特,并随机选择健康体检患儿28例作为健康对照2组,观察孟鲁司特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疗效以及治疗前后患儿肺功能的变化情况,并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usA)检测两组患者的IL-5、II-10和IgE的表达水平。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1组,且治疗组的肺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1组,其中治疗组IL-10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1组及对照2组,而IL-5及IgE啦的表达水平则明显高于对照1组及对照2组(P〈O.05)。且孟鲁司特治疗不同程度哮喘患儿的IL-10、IgE水平随着疾病程度的加重,其表达水平也呈逐渐升高(P〈0.05),而IL-5的表达水平随着疾病程度的加重而明显降低(P〈0.05)。结论孟鲁司特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疗效确切,明显改善患儿肺功能,可能与哮喘有关细胞因子IL-5、IL-10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在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变化。方法用双抗体夹心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56例哮喘、27例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以及20例正常人血清Eotaxin的水平。结果哮喘急性发作期组血清Eotaxin水平显著高于慢性持续期组(P〈0.05)以及其余三组(P〈0.01),哮喘慢性持续期组显著高于COPD组(P〈O.05)及健康对照组(P〈O.01),但与缓解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缓解期组、COPD组与健康对照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otaxin可能通过对过敏性炎性细胞的激活和从血中向支气管粘膜浸润过程的调控,与支气管哮喘的病理生理过程有关,尤其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和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哮喘组血清Eotaxin水平与COPD比较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仅(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支气管哮喘患者46例(支气管哮喘组),健康体检者40例(对照组)的血清,检验并分析TNF—α、IL-4、IL-10和hs—CRP水平的变化。结果: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患者血清中hs—CRP、IL-4、TNF-α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L-10在急性期明显降低。与缓解期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测定TNF-α、IL-4、IL-10和hs—CRP的水平可作为判断支气管哮喘疾病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