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0 毫秒
1.
    
周虎军  谢金 《安徽医学》2012,33(12):1626-1269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经中鼻道上颌窦开窗联合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鼻内镜下经中鼻道上颌窦开窗联合泪前隐窝入路,治疗22例上颌窦良性病变患者,其中复发性上颌窦炎伴息肉3例、真菌性上颌窦炎5例、上颌窦囊肿12例、出血坏死性息肉2例。泪前隐窝入路解剖或不解剖鼻泪管,根据病变情况决定是否去除上颌窦前内下壁骨质,所有患者均行下鼻道开窗。结果随访6个月~1年,复发性慢性上颌窦炎伴息肉病例,术腔局部黏膜囊性泡状隆起;真菌性上颌窦炎窦腔黏膜水肿,3次换药及鼻腔冲洗,创面逐步上皮化。所有患者切口完全愈合,无膜性鼻泪管损伤或面颊部麻木发生,下鼻甲形态正常无坏死,下鼻道开窗口引流通畅。结论鼻内镜下经中鼻道上颌窦开窗联合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视野宽阔,清除病灶彻底,术后换药视窗清晰。该方法为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提供了创伤小、疗效佳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中、下鼻道双径路与鼻内镜下中鼻道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方法40例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行鼻内镜下中、下鼻道上颌窦联合开窗术治疗(A 组),53例采用鼻内镜下中鼻道开窗术治疗(B 组)。术后随访1~2年,定期行鼻窦冲洗及鼻内镜复查。根据1997年海口标准评定手术疗效。结果A 组治愈36例(90%),好转4例(10%),无效0例,有效率为100%;B 组治愈45例(84.9%),好转1例(1.9%),无效及复发7例(13.2%),有效率为86.8%。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13,P =0.018)。结论鼻内镜下鼻窦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有效,可先行中鼻道开窗术,对真菌球不能彻底清除者,加用下鼻道开窗术治疗,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中鼻道大口径开窗术及辅助术后术腔冲洗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鼻内镜下中鼻道大口径开窗术及辅助术后术腔冲洗对32例真菌性上颌窦炎的治疗。结果:32例患者术后病理证实均为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1年未见复发。结论:在当前先进内窥镜及电动吸切系统配合下,对真菌性上颌窦炎仅需施行中鼻道大口径开窗术及辅助术后术腔冲洗就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无需联合进路而增加患者创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两种术式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方法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60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32例采用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口扩大术,B组28例采用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口扩大联合下鼻道开窗术。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2年,A组治愈30例,治愈率93.8%,B组治愈27例,治愈率96.4%。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确切,术中务必彻底清除窦内全部真菌团块,必要时联合下鼻道开窗术。  相似文献   

5.
张红春 《右江医学》2009,37(4):477-478
鼻内镜鼻窦手术开展之前,上颌窦炎症或肿瘤病变主要依靠经典上颌窦根治手术,随着鼻内镜手术的发展,经鼻道上颌窦手术技术越来越成熟。我科于2005~2008年在鼻内窥镜下施行下鼻道开窗术+导尿管置入引流冲洗术治疗上颌窦病变50例(56侧),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鼻内窥镜下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至2008年我科56例上颌窦良性病变的病例,其中21例采用鼻内窥镜下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治疗,35例采用鼻内窥镜下联合中下鼻道上颌赛开窗术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治愈54例,复发2例,治愈率96.4%.结论 鼻内窥镜下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或鼻内窥镜下联合中下鼻道上颌窦开窗术切除上颌窦良性病变,疗效肯定,创伤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治疗上颌窦真菌球的一种技术改良—脑棉辅助清除的方法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6例上颌窦真菌球患者均采用鼻内镜下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分成脑棉技术组和非脑棉技术组。比较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脑棉技术组6例,手术时间40~60 min,平均(51±9)min,术后定期鼻内镜随访12个月,无残留或复发,主诉无不适。非脑棉技术组10例,有5例同时采用下鼻道开窗辅助,手术时间30~100min,平均(74±25)min,术后鼻内镜随访6~20个月,无残留或复发,术后有2例发生鼻腔粘连,于门诊处理。结论脑棉技术能够辅助鼻内镜下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完全清除上颌窦真菌球,该法操作简单、器械易得、损伤小、术后效果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8.
王斌杰  黎力  龙小君 《四川医学》2018,39(9):1075-1078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上颌窦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与经(鼻内镜下改良柯-陆术式治疗)两种手术入路治疗非侵袭性上颌窦霉菌病的效果差异。方法选取68例非侵袭性上颌窦霉菌病患者进行研究,其中34例采用鼻内镜下上颌窦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A组)、34例采用鼻内镜下改良柯-陆术式治疗(B组),对比两种入路手术效果差异。结果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A组患者的VAS评分、Lund-Kennedy评分均显著的低于B组(P<0.05),两组患者的VAS评分、Lund-Kennedy评分较本组术前均显著的降低(P<0.05); A组患者痊愈82.35%、显效14.71%、好转2.94%,B组者痊愈58.52%、显效29.41%、好转8.82%、无效2.9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上颌窦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治疗非侵袭性上颌窦霉菌病的效果优于鼻内镜下改良柯-陆术式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上颌窦冲洗和常规换药在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和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联合柯-陆(Caldwell-Luc)手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Ⅰ组(简称内镜手术组)28例,采用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Ⅱ组(简称联合手术组)18例,采用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联合柯-陆手术.3 d后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1个月内每周换药1次,以后6个月视情况每2周或1个月复查1次.据换药时是否行上颌窦冲洗分为2组,A组(上颌窦冲洗组)共29例, 其中AⅠ组19例,AⅡ组10例,每次用生理盐水、甲硝唑及氟康唑冲洗上颌窦,分泌物黏稠或有硬块时加用糜蛋白酶;B组(常规换药组)17例,其中BⅠ组9例,BⅡ组8例,鼻内镜下常规清理术腔,未行上颌窦冲洗.结果 A组(上颌窦冲洗组)症状全部消失,无困扰,内镜检查窦口开放良好,无结痂(0分);B组(常规换药组)中BⅠ 组9例中6例为0分(66.7%),3例偶有流涕或涕中带血,上颌窦结痂,平均为3分(33.3%);BⅡ组8例中6例为0分(75.0%),2例平均为3分(25.0%).随访1~2年,复发2例,BⅠ 、BⅡ各1例.上颌窦冲洗组(A组)较常规换药组(B组)疗效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种术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内镜手术清除病灶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最有效方法,定期上颌窦冲洗可以明显提高疗效,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双径路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8例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施行鼻内镜下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术中彻底清除病变,术后定期复查、术腔冲洗。结果术后均随访6个月以上,全部患者均治愈,无不良并发症发生。结论鼻内镜中、下鼻道双径路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具有手术彻底、创伤小、疗效满意等优点,是目前治疗该病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和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柯-陆(Caldwell-Luc)手术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的疗效。方法:将30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15例,采用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简称开放式手术);B组15例,采用开放术联合柯-陆手术(简称联合式手术),术后用1%H202及生理盐水冲洗,不用抗真菌药。结果:随访1~3年,开放式手术组15例中治愈5例,术腔完全上皮化,症状消退;好转4例,局部有迁延性炎症,少量脓性引流,开口缩小;复发6例,窦口闭塞,窦腔内再次出现真菌样沉积物堆积。联合式手术组15例中治愈12例,好转3例,无真菌性炎症复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术式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尖牙窝、上颌窦自然开口双径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优势在于清除病变彻底,使鼻窦建立足够的通气引流通道,彻底改变了真菌生存的低氧环境,且能保存上颌窦黏膜的正常生理功能,可避免传统方法引起的狭窄、闭锁、引流不畅以及上颌窦通气不良、功能恢复不佳等缺点。此术式创伤小,能真正达到根治、微创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SNIP)鼻内镜手术的进路选择及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116例经鼻内镜手术治疗SNIP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其中64例行单纯鼻内镜术(A组),48例行鼻内镜联合改良柯陆术式手术(B组),4例行鼻内镜联合鼻外进路术(C组),对比分析3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3组患者均接受随访,随访时间为1289个月,共14例(12.1%)患者复发,其中A组10例,B组3例,C组1例。总复发率A组(15.6%)显著高于B组(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定为Ⅲ级患者的复发率A组为53.8%(7/13),B组为4.1%(1/24),2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SNIP疗效显著,大部分均可经单纯鼻内镜手术治愈,对于肿瘤累及额窦以及颌窦且病变广泛的Ⅲ89个月,共14例(12.1%)患者复发,其中A组10例,B组3例,C组1例。总复发率A组(15.6%)显著高于B组(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定为Ⅲ级患者的复发率A组为53.8%(7/13),B组为4.1%(1/24),2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SNIP疗效显著,大部分均可经单纯鼻内镜手术治愈,对于肿瘤累及额窦以及颌窦且病变广泛的Ⅲ级患者,建议应用联合进路方式治疗,以减少手术盲区,从而减少肿瘤残留,有效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鼻内镜下两种不同径路手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取鼻内镜中鼻道联合下鼻道双径路手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40例)作为治疗组,单纯鼻内镜中鼻道径路手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疗效。结果随访1年,治疗组治愈39例,无效1例;对照组治愈32例,无效8例(χ2=4.507,P <0.05)。结论中、下鼻道联合径路手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疗效优于单纯鼻内镜中鼻道径路手术,是一种微创、有效、安全的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梁婵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9):1055-1056,1047
目的:探讨鼻腔冲洗对功能性鼻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将183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术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滴鼻、上颌窦穿刺冲洗。实验组在滴鼻、上颌窦穿刺冲洗的基础上,配合鼻腔冲洗。结果:对照组(92例),1期愈合50例,延期愈合21例,迁延炎症15例,无变化6例;实验组(91)例,1期愈合68例,延期愈合13例,迁延炎症8例,无变化2例。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0.05)。结论:鼻腔冲洗可清除术腔血痂和分泌物,减少术后黏膜黏连,减轻黏膜充血水肿,加快黏膜纤毛摆动,促进黏膜的正常生理功能的恢复,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杨明芳  秦洋 《西部医学》2010,22(4):768-770
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在鼻窦内窥镜手术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施行整体护理后的340例鼻窦内窥镜手术患者与施行整体护理前的320例鼻窦内窥镜手术后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施行整体护理后,鼻窦内窥镜手术患者术后无鼻腔出血及鼻腔粘连形成,精神紧张、担心并发症和术后鼻出血较未施行整体护理的鼻窦内镜手术患者明显降低,分别下降40%、60%和3.5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人满意度达95%,升高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鼻窦内窥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施行系统科学的整体护理,能使患者顺利度过手术关,并可减少甚至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6.
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9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天其  田蓉  刘鹤 《四川医学》2010,31(8):1083-1084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发病原因及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鼻窦炎96例,分析其临床表现、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扫描特征及手术疗效。结果 96例患者经鼻内镜检查及鼻窦CT扫描显示,鼻腔均有不同程度解剖异常和病变特征,术后病理学检查均发现真菌丝,随访6个月-2年,治愈85例(88.54%),显效9例(9.38%),无效2例(2.08%)。结论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与鼻腔解剖异常及病变有关系,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是诊断真菌性鼻窦炎的重要方法,鼻内镜手术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黄华 《右江医学》2013,(6):827-828,831
目的 探讨聚乙烯醇止血海绵填塞在鼻内镜鼻窦手术后的效果.方法 收集耳鼻喉科行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的患者共9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术后采用聚乙烯醇止血海绵填塞,对照组45例应用碘仿纱条填塞,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填充后渗血量、术后反应、填塞物拔出后出血量以及术口愈合情况方面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术口愈合44例,愈合率为97.78%,对照组愈合32例,愈合率为71.11%,观察组术后愈合率高于对照组(P<0.01),填塞材料对观察组的影响(有眼部症状、进食有影响)较对照组轻(P<0.05或<0.01).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填充后渗血量、拔出后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P<0.01).结论 鼻内镜鼻窦手术后应用聚乙烯醇止血海绵填塞,操作简单,可减少手术时间和填充后渗血,术后反应轻,拔出后出血少,术口愈合好,是一种良好的鼻内镜鼻窦手术填充材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度数鼻内镜(包括0°、30°、70°镜)在鼻咽癌放疗后并发上颌窦炎手术治疗中的观察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3年11月佛山市顺德区桂洲医院鼻咽癌放疗后确诊并发上颌窦炎患者33例.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予鼻内镜下行中鼻道入路手术治疗上颌窦炎,用不同度数鼻内镜进行观察。术前观察指标包括:钩突、筛泡、中鼻甲、上颌窦自然开口;术中观察上颌窦指标包括:前壁、后外壁、内侧壁、上壁、底壁、窦内脓性分泌物;术后上颌窦炎治疗效果观察指标包括:上颌窦开口、出血、水肿、坏死、脓性分泌物、结痂、瘢痕。对镜像评分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术前指标观察:70°镜在术前观察平均得分最高,为(7.0±0.2)分,存在的死角或盲点最少,不同角度镜头存在的死角或盲点集中在上颌窦自然开口。术中指标观察:70°镜在术中观察平均得分最高,为(7.7±0.2)分,存在的死角或盲点最少。术后上颌窦炎治疗效果指标观察:70°镜术后观察上颌窦炎治疗效果指标平均得分最高,为(9.8±0.2)分。不同度数鼻内镜在鼻咽癌放疗后上颌窦炎手术治疗中观察效果:70°镜对鼻咽癌放疗后上颌窦炎手术治疗观察效果最好。结论不同度数鼻内镜在鼻咽癌放疗后并发上颌窦炎手术治疗观察效果存在差异性,70°镜观察效果最佳,结果可供镜头选择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70°鼻内镜下上颌窦真菌球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40例经0°鼻内镜手术(A组)和40例经70°鼻内镜手术(B组)的患者于术后1年时应用电子鼻咽喉镜分别检查两种手术后上颌窦真菌球存在情况,对比两组间的疗效差异.结果 所有80例术后1年上颌窦开放口均开放良好.A、B二组病例中,上颌窦内有真菌团块存在者分别为9例和1例,B组疗效优于A组(χ2=7.31,P<0.01).结论 70°鼻内镜下经中鼻道入路进行上颌窦真菌球手术治疗是一种安全、可靠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比0°手术治疗为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