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可吸痰式气管切开套管预防危重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机械通气72h以上的危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可吸痰式气管切开套管行气囊上分泌物定时吸引冲洗法,对照组采用普通气管切开套管,经气管切开套管吸痰。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及停止呼吸机治疗时VA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呼吸机使用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危重患者应用可吸痰式气管切开套管行气囊上分泌物吸引冲洗有利于预防VAP的发生,并显著缩短呼吸机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2.
ICU中气管切开后继发肺部感染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我科ICU中79例气管切开后病人继发肺部感染的情况进行分析。其发生率为32.9%,主要是高度耐药性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混合性感染,使用呼吸机组发生率明显高于未使用组(P<0.01),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对继发肺部感染影响不大(P>0.05)。本文又对有效的抗生素应用及预防措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气管切开患者高压氧治疗中气囊的管理与医院感染相关性。方法:将60例气管切开患者(已撤呼吸机)需行高压氧舱治疗的患者随机等分为A组和B组,A组入高压氧舱前采取气管切开套管下吸痰,并用干燥的10 ml注射器予气囊增加3~5 ml空气,行高压氧舱治疗后,用干燥10 ml注射器予气囊放掉3~5 ml空气;B组入高压氧舱前采取气管切开套管下吸痰,行高压氧舱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高压氧治疗后血氧饱和度、痰痂率、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生率。结果:A组患者血氧饱和度90%的情况,明显高于B组(P0.05),痰痂、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气管切开患者行高压氧治疗,加强气囊的管理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呼吸机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应用可吸式气囊气管套管预防肺部感染效果。方法选择108例应用呼吸机气管切开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50例和实验组58例。对照组采用普通的低压气囊套管;实验组采用一次性可吸式气囊套管,均按气管切开术后常规护理。两组分别在气管切开后第3天,第10天从气管套管内留取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结果两组气管切开术后第10天细菌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第10天总菌株比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肺部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一次性可吸式气囊气管套管能有效降低应用呼吸机气管切开患者的肺部感染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后气囊上液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病原学相关关系。方法:我院2003年2月~2006年7月行呼吸机治疗者中127例发生VAP,均用气囊封闭气管,对每例气囊上液与下呼吸道分泌物采样行细菌培养,分析病原学结果。结果:气囊上液与下呼吸道分泌物病原菌株呈正相关,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气囊上液细菌感染是引发气管插管患者VAP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中,重视清除气囊上液,可防止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简易气囊作为气管插管患儿的简易呼吸器,在儿科急救时应用较广。气囊人工通气适用于下列情况:①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后;②呼吸机故障;③停呼吸机拍背吸痰。由于气囊橡胶管常与气管插管的口径不合,使用起来常感不便。经我们对气囊进行改良后使用,效果较好,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徐军青  于民  姚炯 《天津护理》2007,15(6):315-317
探讨脑梗塞患者医院内获得性肺炎危险因素及防治对策。对513例脑梗塞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医院内获得性肺炎84例,感染率为16.4%。高龄体弱、住院日、意识障碍、肺部疾病、气管切开、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鼻饲胃管、应用糖皮质激素与H2受体阻滞剂和预防应用抗生素是脑梗塞患者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应引起高度重视。在临床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加强防护,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控制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55,自引:2,他引:55  
目的从护理角度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控制方法,从而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提高治疗、护理效果,降低患者医疗费用.方法找出与护理相关的高危因素,探讨控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方法,从2003年5月开始对机械通气患者采用气管导管气囊以适当压力持续充盈,并进行鼻腔、口腔清洗等方法.结果机械通气48h以上的60例中,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6例,发生率为10%,死亡3例.没有气管缺血性损伤等并发症出现.结论对机械通气患者采用气管导管气囊以适当压力持续充盈,并进行鼻腔、口腔清洗等方法能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机械通气是抢救、治疗各种原因所致呼吸衰竭的有效方法。有创性机械通气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由于带有气管内导管,可造成细菌沿气管-支气管树移行、气囊上滞留物下流,加之吸痰等气道管理操作污染、呼吸机管道污染等,易于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造成病情反复、上机时间延长和撤机困难。  相似文献   

10.
人工气道是指将导管经口/鼻或气管切开处插入气管内建立的气体通道,可纠正患者的缺氧状态,改善通气功能。气管导管设置气囊这一装置的目的在于封闭气道,固定导管,保证潮气量的供给,预防口咽部分泌物进入肺部,从而减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现临床使用可吸引式气管导管进行持续或间断声门下吸引是一种新的可靠的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方法。气囊压力过低会出现气道漏气,影响呼吸机通气,导致口咽部病原菌自由地进入下呼吸道[1];而气囊过度充气容易导致气道损伤[2]。由于影响气囊压力的因素很多,保持一个恒定的气囊压力是非常有益的,但是维持气管插管病人适度的气囊压力,是护理工作中一项艰巨的任务。气管内导管的气囊及压力的研究已成为许多体外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的焦点,气管内气囊压力的影响因素很多,国内外学者都对这一方面也也做了相关研究,现将影响因素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总结了13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铜绿假单胞菌(PAI)感染的护理体会,包括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经鼻置胃管、交叉感染、免疫能力低下等是患者感染PAI的主要因素。认为对PAI感染患者的护理对策是控制病情的恶化,积极治疗原发病,加强无菌意识教育、患者气道护理、呼吸机使用管理和及早鼻饲给予肠内营养,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防止交叉感染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机械通气人工气道24例临床护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机械通气是抢救、治疗各种原因所致呼吸衰竭的有效方法.有创性机械通气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由于带有气管内导管,可造成细菌沿气管-支气管树移行、气囊上滞留物下流,加之吸痰等气道管理操作污染、呼吸机管道污染等,易于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造成病情反复、上机时间延长和撤机困难[1].若能在保证通气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留置气管内导管的时间,将有助于减少治疗中并发症和呼吸机依赖,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合并严重肺部感染患者的护理.方法 对22例肾移植术后合并严重肺部感染患者采取心理护理、药物治疗管理、呼吸机使用等护理措施.结果 本组22例,16例(72%)治愈,5例(23%)死亡,1例(5%)转院.结论 特殊的心理干预、敏感抗生素的使用和呼吸机辅助呼吸是抢救肾移植术后合并严重肺部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长期机械通气患者的气管插管护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总结机械通气患者气管插管的护理经验,降低机械通气患者治疗时间,减少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方法:对386例气管插管患者实施气管插管配合、吸痰、气囊放气、机械通气预防感染护理。结果:气管插管接呼吸机通气患者感染率5%,发音障碍一例,因护理不当致口腔感染7例,形成痰痂而发生气道堵塞3例,肺部感染(原发病除外)3例,吸痰致低氧血症1例,非计划性拔管2例。结论: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氧气正常供给。有效预防意外脱管发生,减少脱管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正>重症监护治疗病房的患者经常需要机械通气,呼吸机通过气管插管给患者供气。气管插管的患者,声门和会厌关闭受阻,难以阻挡口鼻腔分泌物顺着导管流入呼吸道,导管上的气囊充气时可发挥阻挡作用,于是分泌物积聚在气囊上方,为大量细菌定植并繁殖提供了场所。当患者用力咳嗽或气囊放气时,部分分泌物下流,引起患者呛咳,增大感染的风险。一旦发生感染,就会造成患者住院天数延长、住院费用增加,病死率增高等问题。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种新型气管插管(专利号:)应用于机械通气患者中,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声门下吸引配合不同冲洗液清除声门下气囊上滞留物对预防气管切开患者发生VA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7年3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气管切开患者294例,随机分成A组99例、B组99例和C组96例。A组使用10 ml注射器注入无菌生理盐水行声门下冲洗后吸引气囊上滞留物,B组使用10 ml注射器注入1.25%碳酸氢钠溶液行声门下冲洗后吸引气囊上滞留物,C组使用10 ml注射器注入0.02%洗必泰溶液行声门下冲洗后吸引气囊上滞留物。比较3组患者VAP发生率、死亡率、呼吸机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C组患者VAP发生率低于B组及A组(P0.05),呼吸机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B组及A组(P0.05),B组呼吸机使用时间短于A组(P0.05),住院时间长于A组(P0.05),3组患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02%洗必泰溶液用于声门下冲洗可以有效减少气道分泌物,降低VAP的发生率,有效改善肺功能,缩短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7.
黄捷晖  黄燕洁  张艳  华银萍  赵新国 《临床荟萃》2011,26(17):1521-1522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机械通气患者常见并发症,也是重症监护病房(ICU)中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采用可冲洗式气管导管,持续引流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声门下气囊上区域滞留物,观察该措施对VAP发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气流冲击法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预防作用.方法 将40例经口气管插管行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选择常规气道管理方法结合气流冲击法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对照组选择常规气道管理方法,未予气囊上滞留物引流.所有患者其他治疗护理措施均基本相同.比较2组VAP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VAP的发生率为30%,对照组VAP的发生率为55%.实验组VAP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VAP发生时间显著晚于对照组.结论 气囊上滞留物中病原菌的移行是导致肺部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引流气囊上滞留物能有效防止机械通气患者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相似文献   

19.
<正>如今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已经广泛用于ICU危重症患者,是ICU主要的生命支持技术之一。气管内导管气囊压力的科学管理是机械通气治疗的重要部分,既要阻断气囊与气管壁间的漏气,又要防止气囊对气管黏膜的压迫性损伤。机械通气患者建立人工气道后口咽部污染分泌物、胃内反流物易在气管内导管气囊上积聚,通过气囊与气管周围缝隙误吸入下呼吸道,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enti-  相似文献   

20.
李丽华  王丽 《华西医学》2010,(9):1745-1746
目的探讨加强护理干预措施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的影响。方法将2007年1月2008年12月收住在重症监护病房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9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8例,比较不同护理干预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结果对照组VAP发生率52%(25/48),治疗组VAP发生率23%(11/48),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8.711,P=0.003)。结论针对VAP感染的环节加强气管导管气囊的管理、吸痰、口腔护理等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