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探讨B超引导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在急诊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行急诊上肢手术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接受B超引导下行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接受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支配区域麻醉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完全阻滞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引导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较肌间沟阻滞好,其起效时间快、阻滞完善,是适用于急诊手术的上肢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手术患者148例为研究对象,均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根据麻醉操作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盲探法操作,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操作,对比两组麻醉操作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等。结果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桡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麻醉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麻醉操作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简单、准确率高,减轻麻醉操作中的误伤,确保局麻药均匀地扩散到目标神经,起到满意的麻醉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刘星  蔡卫荣 《当代临床医刊》2020,(2):142-142,15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50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25例,给予传统盲探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与实验组(25例,给予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实验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维持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优良率(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P<0.05)。结论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分析三种不同定位方法行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以60例拟行断指再植手术的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B超定位组,神经刺激仪组与传统盲探组各20例。三组分别采取B超定位、神经刺激仪定位和传统盲探定位。观察其临床疗效。B超定位组主要分支阻滞起效时间最短,其次为神经刺激仪组;传统盲探组起效时间最长。三组间起效时间比较,两两差异显著(P<0.05)。B超定位组麻醉优良率最高,其次为神经刺激仪组,传统盲探组麻醉优良率最低。三组间麻醉优良率比较,两两差异显著(P<0.05)。B超定位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起效时间和麻醉效果均优于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和传统盲探定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上肢手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8月于我院行上肢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传统针刺异感定位麻醉,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神经阻滞情况(操作时间、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神经阻滞操作与起效时间低于对照组,维持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阻滞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上肢手术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简便,起效快且维持时间长,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与传统解剖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50例拟行上肢手术患者,美国麻醉师协会(ASA)Ⅰ~Ⅱ级,随机均分为两组,采用超声引导穿刺为A组,传统解剖定位穿刺为B组,均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局麻药为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等容量混合液,剂量为0.4mg/kg。记录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进行麻醉效果评定,记录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A组阻滞起效时间明显早于B组(P<0.05);A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B组(P<0.05);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更少(P<0.05)。结论住院医师使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比传统解剖定位穿刺缩短操作时间,提高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阻滞3种定位方法的临床效果及护理配合。方法:选择102例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并随机等分为3组,对3组患者进行臂丛神经阻滞分别采用B超定位、神经刺激仪定位和传统盲探定位。比较3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B超引导组患者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短于神经刺激仪定位组和传统盲探定位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超引导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优于其他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定位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起效时间短,麻醉效果好,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4):2192-219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拟行上肢外科手术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在解剖学定位下盲穿行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则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手术麻醉效果及安全性的差异。结果观察组麻醉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不同时相SBP、DB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术中MDA、IMA变化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效果评价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技术在上肢手术麻醉中可提供理想的麻醉效果,并且超声引导下麻醉方式更为安全、可靠,能够有效缩短麻醉操作时间,加快手术进程,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和传统解剖定位行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臂丛麻醉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70例,随机均分为2组,各35例。对照组应用传统解剖定位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应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在麻醉完成时间、起效时间比对照组短,观察组阻滞效果比对照组好,并发症发生率也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解剖定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相比,超声引导定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具有操作简单,定位准确,可视下能够避开患者血管和周围重要组织,提高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安全性和成功率,减少麻醉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简单易学,增加患者的舒适性,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不同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2年5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135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A组45例、B组45例、C组45例,A组患儿采用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B组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C组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3组患儿的麻醉起效时间、初醒时间、术后镇痛时间、术中麻醉药物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C组患儿的麻醉起效时间以及术中麻醉药物用量均显著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的术后镇痛时间以及初醒时间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起效时间更快,且安全性较高,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4例。Ⅰ组应用周围神经刺激仪行腋路、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Ⅱ组运用传统方法行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阻滞后30min观察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对2组患者臂丛神经阻滞实施时间、阻滞起效时间、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阻滞时间及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10.1±2.8)min和(12.9±1.8)min,Ⅱ组阻滞时间及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11.5±2.7)min和(14.6±2.2)min,I组臂丛神经阻滞实施时间及阻滞起效时间较Ⅱ组明显缩短(均P〈0.05)。2组均未出现动脉损伤、气胸等并发症。结论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较传统方法联合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更高.阻滞实施更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上干及颈浅丛神经阻滞结合全身麻醉对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患者麻醉药物用量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将89例行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患者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全身麻醉,观察组给予超声引导下臂丛上干及颈浅丛神经阻滞结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的麻醉药物用量及应激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舒芬太尼用量及七氟烷用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T1、T2、T3时,观察组的E、NE、D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臂丛上干及颈浅丛神经阻滞结合全身麻醉应用于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患者中,有助于减少术中麻醉药物用量,也能减轻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小儿手切割伤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手切割伤手术患儿8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咪达唑仑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给予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T1、T2、T3时,两组MAP、HR较T0时下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4时,两组MAP、HR较T1时显著上升,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监测治疗室滞留时间、术后清醒时间、术后首次活动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遗忘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3 h,两组NE、Cor水平均高于术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手切割伤患儿术后具有一定的镇痛效果,但其遗忘作用不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术后留置导管对肘关节骨折患者术后镇痛及功能锻炼的影响。方法将60例行臂丛神经阻滞术后的肘关节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术后留置导管采用外周神经刺激器引导,研究组采用超声引导。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的置管次数、手术时间、药液渗漏发生率、辅助镇痛率、罗哌卡因用量、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术后苏醒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6、24、48 h,研究组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48、72 h,研究组的Broberg和Morrey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术后留置导管应用于肘关节骨折中的效果显著,可提高镇痛效果,有利于患者术后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5.
王玫  安宁 《临床医学》2021,41(2):18-21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不同入路方式对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20年3月济源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肩关节镜手术患者87例.按照麻醉方案分为观察组(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62例)和对照组(全身麻醉,25例),观察组中31例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观察A...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采用超声引导和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进行小儿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美国麻醉师协会(ASA)Ⅰ级的闭合尺、桡骨骨折患儿,随机等分为传统解剖定位组(C组)和超声引导组(US组),均行神经电生理监测肌肉复合动作电位(CMAP)监测,局部麻醉采用0.2%左布比卡因0.4mL/kg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两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桡神经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术中氯胺酮的用量、术后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US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4.42±0.47)min]高于C组[(2.78±0.5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S组桡神经阻滞起效时间[(7.63±1.56)min]低于C组[(9.89±1.6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S组氯胺酮的用量[(31.3±10.6)mg]低于C组[(60.6±11.7)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S组术后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18.7±6.9)min]低于C组[(30.6±10.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小儿臂丛神经阻滞能明显减少全身麻醉药量,临床效果更好;CMAP是神经阻滞的客观和量化的观察指标,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定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0.375%盐酸罗哌卡因的半数有效剂量。方法选择择期行手或前臂手术的40例患者(ASA分级Ⅰ-Ⅱ级),采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两点注射法注入0.375%盐酸罗哌卡因,盐酸罗哌卡因的剂量分别由低到高设为12、14、16、18和20 mL,初始剂量16 mL,间隔剂量为2 mL,注药30 min后切皮时,视觉模拟评分(VAS)>3分,改为全身麻醉以及下一例采用高一级剂量。若VAS≤3分,则下一例采用低一级剂量。采用Probit法计算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0.375%盐酸罗哌卡因的半数有效剂量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0.375%盐酸罗哌卡因的半数有效剂量为15.9 mL,95%CI为12.7~19.1 mL。结论正常成人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0.375%盐酸罗哌卡因的半数有效剂量为15.9 mL。  相似文献   

18.
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 要 目的:观察超声实时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上肢手术病人的临床效果。方法:120例行上肢手术的病人,ASAⅠ~Ⅲ级,均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0例:神经刺激器组(N组)和超声引导A组(UA组)的局麻药为0.5%罗哌卡因20ml,超声引导B组(UB组)的局麻药为0.375%罗哌卡因20ml。观察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感觉阻滞效果和肩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运动阻滞程度,评定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记录并发症。结果:与N组比较, UA组和UB组感觉阻滞效果较完善(P<0.01)。与N组和UA组比较,UB组腕关节、肘关节和肩关节运动阻滞程度较轻(P<0.05)。UA组和UB的麻醉效果较N组好(P<0.01)。三组均未记录到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技术改善了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能降低局麻药浓度或用量并保证镇痛效果完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