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并分析检测结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90例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统计病原微生物检出率。结果 90例腹泻患儿中共检出病原微生物54例(60.00%),轮状病毒感染、致病菌感染比例分别为45.56%、14.44%,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3岁患儿的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高于6个月以下、3岁以上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轮状病毒、致病菌高发期分别为9-2月份、6-8月份;致病菌中大肠埃希菌所占比例(46.15%)最高。结论经常规细菌培养法显示,轮状病毒为腹泻患儿的主要病原微生物,临床应加强对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感染情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特点。方法: 用ELISA法对1 323例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A组轮状病毒检测。结果: 1 323例标本中A组轮状病毒阳性600例,阳性检出率为45.4%。10~12月份为轮状病毒性腹泻发病高峰期。2003年A组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在>6个月~2岁组最高(53.4%),0~6个月组次之(18.8%),>2~5岁组最低(13.8%);男性患儿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高于女性患儿(P<0.05)。结论: 轮状病毒为>6个月~2岁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孝感市中心医院1个月~5岁之间腹泻患儿轮状病毒(RV)的感染情况。方法采集腹泻患儿的新鲜粪便标本,采用A群轮状病毒诊断试剂盒,对该院2008~2010年住院部儿科及感染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A群轮状病毒的检测。结果在1813例腹泻的患儿粪便中检查536例RV阳性标本,阳性率为29.6%;其中秋季779例,检出RV阳性标本320例,占41.2%;冬季544例,检出RV阳性标本174例,占32%;年龄段在0~0.5岁婴幼儿感染率达到26.2%;0.5~2岁婴幼儿感染率为46.7%,随着年龄增大,轮状病毒感染率随之降低。结论 RV感染是导致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以6个月~2岁组为A群轮状病毒的高发年龄组,每年秋冬季为感染高发期。从粪便中检测RV抗原,对婴幼儿感染性与病毒性腹泻的早期快速鉴别诊断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2003~2006年广州地区婴幼儿水样腹泻的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岚岚  龚四堂  何婉儿 《广东医学》2008,29(8):1336-1339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婴幼儿水样腹泻患儿的病原及其流行特征.方法 采用腺/轮状病毒双联免疫层析快速检测试剂条检测2003~2006年2 116例住院的3岁以下水样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同时用肛管于直肠内采集粪便标本做大便细菌培养.结果 2 116例患儿中,轮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同时阳性为25.8%,轮状病毒阳性率为25.7%,肠道腺病毒阳性率为14.9%,细菌感染率为0.3%,病原阴性占33.4%.轮状病毒肠炎和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双重感染发病的年龄构成一致,腺病毒肠炎和病原阴性组发病的年龄构成一致,秋冬季是病毒性肠炎发病的高峰季节.结论 轮状病毒、腺病毒是广州地区婴幼儿水样腹泻的主要致病原,轮状病毒和肠道腺儋病毒双重感染常见.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引发婴幼儿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方法分析200例婴幼儿腹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粪便标本进行检测。结果本组的研究对象200例患者中有132例患者检测出病原微生物阳性,阳性率为66%。结论病原微生物感染与患者的年龄相关,婴幼儿腹泻的病原微生物多为轮状病毒,要在实验室检验的基础上对患病幼儿进行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研究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的检验结果和感染特点。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期间收治的婴幼儿腹泻患儿124例,收集患儿粪便标本并做病原微生物检验,全面了解引起婴幼儿腹泻的细菌类型和特性。结果 124例患儿粪便检验结果中,致病菌阳性75例,阳性率为60.5%(75/124)。在75例致病菌中,轮状病毒占29.3%(22/75),大肠埃希菌占22.7%(17/75);腺病毒占17.3%(13/75);志贺菌属占16.0%(12/75);其他占14.7%(11/75)。6个月至3岁组患儿致病菌阳性率明显高于6个月以下年龄组致病菌阳性率以及3-6岁年龄组致病菌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轮状病毒及大肠埃希菌是导致患儿腹泻的主要致病菌,婴幼儿腹泻多发于6个月至3岁,通过为腹泻的婴幼儿患者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可以及时地找到致病因素,给予患儿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7.
邓迎   《中国医学工程》2013,(6):154-154,156
目的了解婴幼儿腹泻粪便中轮状病毒的感染情况。方法对736例小儿腹泻病患儿采用胶体金法进行轮状病毒的检测。结果 736例粪便标本中,291例感染A群轮状病毒,阳性率为39.54%。291例中6个月至2岁251例,占42.83%,由此表明,6个月至2岁组为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年龄段,不同性别的腹泻患儿轮状病毒感染率无明显差异。结论轮状病毒是婴幼儿秋冬季腹泻重要的病原微生物,2岁以下特别是6个月~2岁的婴幼儿感染率高,粪便中轮状病毒的检测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西安地区住院腹泻患儿轮状病毒腺病毒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西安地区轮状病毒肠炎腺病毒肠炎的发病情况.方法 采用天津万福公司代理的轮状病毒腺病毒ELISA试剂盒检测2005年11月至2006年11月1406例住院腹泻患儿粪便中的轮状病毒及腺病毒抗原.结果 轮状病毒阳性239例(17.01%),腺病毒阳性157例(11.17%),腺病毒和轮状病毒双重阳性者为38例.结论 轮状病毒是引起西安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腺病毒感染不常见.  相似文献   

9.
王路  杨维娜  宁沛雯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2):2909-2910
目的:了解西安地区儿童轮状病毒肠炎和腺病毒肠炎发病情况。方法:采用免疫层析快速法检测腹泻患儿粪便中的轮状病毒抗原及腺病毒抗原。结果:630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中,单纯轮状病毒阳性159例(25.23%);单纯腺病毒阳性87例(13.81%);轮状病毒和腺病毒双重阳性103例(16.35%);病毒阳性总例数349例(55.39%)。双重病毒感染高峰期位于6月和9月~11月,肠道腺病毒感染高峰期位于5月~6月和9月~11月,而轮状病毒在4月~6月和10月~12月呈现二个感染高峰,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和双重病毒感染的年龄无显著差异,均以3岁以下婴幼儿为主,且主要集中在7个月~12个月的婴幼儿。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和双重病毒感染均无显著性别差异。结论:西安市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以轮状病毒为主,其次为肠道腺病毒,轮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双重感染易见。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婴幼儿水样腹泻患儿的病原及其流行特征。方法 采用腺/轮状病毒双联免疫层析快速检测试剂条检测2003~2006年2116例住院的3岁以下水样泻、共患儿的粪便标本,同时用肛管于直肠内采集粪便标本做大便细菌培养。结果 2116例患儿中,轮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同时阳性为25.8%,轮状病毒阳性率为25.7%,肠道腺病毒阳性率为14.9%,细菌感染率为0.3%,病原阴性占33.4%。轮状病毒肠炎和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双重感染发病的年龄构成一致,腺病毒肠炎和病原阴性组发病的年龄构成一致,秋冬季是病毒性肠炎发病的高峰季节。结论 轮状病毒、腺病毒是广州地区婴幼儿水样腹泻的主要致病原,轮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双重感染常见。 [关键词] 腹泻 婴幼儿 病原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析诱发婴幼儿腹泻问题的病原微生物的类型,总结不同的感染在年龄方面的差异,为预防婴幼儿感染提供临床经验。方法:以本院收治的235例婴幼儿腹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病原微生物检测,通过分析检验结果,掌握病原微生物类型与感染年龄特征。结果:婴幼儿由于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感染而产生的腹泻问题,最为首要的致病微生物种类为轮状病毒,其感染与年龄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通过为腹泻的婴幼儿患者开展病原微生物检测,可以及时精准地找到致病因素,并根据感染状况选择相应的药物,给予患者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粪便镜检脂肪球与A群轮状病毒引起的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采集5187例腹泻患儿新鲜粪便标本,进行粪便常规检查,同时用A群轮状病毒诊断试剂盒对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A群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结果:5187例腹泻患儿中检出A群轮状病毒阳性标本1287例,阳性率为24.8%。A群轮状病毒阳性标本中粪便镜检出脂肪球882例,阳性率68.5%。轮状病毒阳性组与阴性组粪便镜检脂肪球数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533.6,P〈0.01)。结论:粪便镜检脂肪球与A群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感染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100例急性婴幼儿腹泻粪便中双歧杆菌定量检查和病原菌分离。结果为每克粪便中双歧杆菌对数值为1.83,与本市同年龄组的正常值(10.5±0.93)相比有极显著的差异。对双歧杆菌抗感染的机理及其活菌制剂防治腹泻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广东从化地区婴幼儿腹泻中杯状病毒感染情况。方法:对6678名0~7岁腹泻患儿进行大便常规和杯状病毒检测。结果:6678份腹泻标本杯状病毒阳性率为13.45%,杯状病毒感染以6个月~3岁年龄发病率较高,男略多于女。结论:广州地区婴幼儿腹泻病主要是杯状病毒,分型引物RT—PCR法能够快速进行杯状病毒分组和鉴定,广泛适用于杯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为更好地预防和控制杯状病毒腹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陆岩平 《甘肃医药》2014,33(2):98-99
目的:研究探讨引起婴幼儿腹泻的病原微生物的种类。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40例腹泻的婴幼儿的粪便进行细菌培养,并统计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率及微生物种类,并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腹泻婴幼儿中1~5个月组患儿感染率为40.38%,6—12个月组患儿感染率为62.22%,1N2岁组患儿感染率为58.16%。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微生物是轮状病毒,第二位为腺病毒,第三位为大肠埃希菌,第四位为志贺菌属,经统计学检验P〈O.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明确婴幼儿的腹泻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易发年龄段及易感微生物,可为婴幼儿预防及治疗腹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福田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深圳市福田区门诊腹泻病例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感染状况及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门诊腹泻监测病例的大便样本、肛拭子或呕吐物标本,进行致病菌的分离培养,对阳性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结果福田区门诊腹泻病例监测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感染率为10.31%(114/1106),病例以EPEC、ETEC、EIEC感染为主。EPEC、EIEC、ETEC在不同年龄组的感染情况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80,P=0.001;χ2=18.278,P=0.006;χ2=13.948,P=0.030),且以青壮年居多;但在季节性分布、男女性别比例和户籍分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福田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阳性病例以EPEC、ETEC、EIEC感染为主。应重视辖区内腹泻病例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感染,继续做好腹泻监测并积极防治含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感染的腹泻病例,避免疫情爆发。  相似文献   

17.
高璐  李佳萌 《中国热带医学》2019,19(12):1149-1154
目的 分析天津市2015—2017年5岁以下儿童腹泻感染谱,比较不同病原下的临床特征的差异,为儿童腹泻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监测医院腹泻儿童粪便标本进行肠道致病菌和肠道病毒检测,并对检测结果和临床特征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455例5岁以下腹泻病例的粪便标本中,检出阳性的病例为150例,感染率32.97%,检出一种、两种和三种病原的病例数分别为126例、21例和3例,占比分别为84.00%、14.00%和2.00%。72例病例感染单一细菌,感染率为15.82%,以柠檬酸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摩氏摩根菌为主。检出单一病毒的54例,感染率为11.87%,以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为主。在21例检出两种病原的病例中,诺如病毒混合感染的有10例,占比为47.62%。随年龄增长感染率逐渐上升,48月龄以上病例感染率最高,6月龄以上病例感染率高于6月龄以下病例。检出单一病毒病例每日腹泻次数4次以上、出现呕吐症状和便常规中检出白细胞的比例均高于检出单一细菌的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出多病原的病例每日腹泻次数4次以上、出现呕吐和发热症状的比例均高于检出单一病原的病例,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岁以下腹泻病例主要感染谱为柠檬酸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多病原感染以诺如病毒合并感染为主。感染水平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应引导6月龄以上儿童及其护理人员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疾病防护意识。病毒和细菌感染导致的腹泻在临床表现及便常规方面都有所不同,建议临床医生加强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 分析慢性腹泻HIV感染患者粪便标本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情况。方法 选取2018年3~2019年8月我县第二人民医院慢性腹泻HIV感染患者72例的粪便标本为研究对象,主要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结果 病原微生物50株,其中真菌最多,可占45.83%(33/72),隐孢子虫占11.11%(8/72),结核分枝杆菌9.55%(4/72),难辨梭状芽孢杆菌2.77%(2/72)、空肠弯曲菌4.16%(3/72)。结论 慢性腹泻HIV感染患者粪便标本,病原微生物检测时主要以真菌、隐孢子和分枝杆菌等为主,通过检测分析,为患者积极寻找致病菌,不仅可预防疾病,也可为疾病治疗提供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本地区细菌性腹泻病的病原菌及耐药情况;方法:对2001年1月-2003年1月我院收治的334例腹泻患儿粪便中分离出细菌的174例病历的临床资料、粪便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栓出细菌168例(革兰氏阴性杆菌155株,革兰氏阳性球菌13株)、真菌6例,检出率为52.1%,分属于13属17种174株菌。药敏结果显示:一线抗菌素耐药率高,革兰氏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丁胺卡那、氨曲南、第三代头孢菌素、复方青霉素耐药率低,革兰氏阳性球菌对呋喃妥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耐药率低,白色假丝酵母菌对制霉菌素均敏感;结论:小儿腹泻病检出细菌谱广,脓血便者细菌培养阳性率高.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肠炎为主.耐药谱广.敏感药物少.临床医生可选药谱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婴儿肝炎综合征(IHS)患儿免疫低下的原因。方法分析18例血培养阳性的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血培养阳性患儿的致病菌主要为葡萄球菌,尤其是腐生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等条件致病菌。结论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均有低下,容易合并全身细菌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