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寰枢椎不稳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15寰枢椎不稳的患者应用直视下椎弓根钉固定并行自体骼骨植骨融合.结果 15例60枚螺钉均成功植入,复位固定满意,全组病例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术后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所有患者均获得6~24个月随访,平均7.5个月;患者均在3~6个月寰枢椎骨性融合,未发现螺钉松动、断裂现象.结论 直视下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植入技术具有置钉相对安全、准确、融合率高等特点,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一种有效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寰枢椎不稳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0年9月,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的18例寰枢椎不稳与脱位患者的资料,分析其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植入36枚寰椎椎弓根钉,35枚位置良好,1枚穿入椎管但无脊髓损伤;36枚枢椎椎弓根螺钉位置均良好。所有病例均无脊髓、神经根、椎动脉损伤。随访7~24个月,寰枢椎间植骨在5—9个月时达骨性融合,无内固定物断裂或松动,脱位无复发或加重。结论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适应证广泛,手术操作安全,临床疗效良好。术前仔细分析影像学资料,选择合适病例,术中严格操作,是成功施行本术式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背景: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常用于治疗寰枢椎不稳。但是,目前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和进钉角度多以统计处理的解剖数据确定,解剖差异的存在使目前置钉方法难以保证椎弓根螺钉准确置入到每一例患者。 目的:评估个体化设计解剖定位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方法:对16例寰枢椎不稳患者分别以术中寰椎椎弓根下壁、内侧壁以及枢椎上壁、内侧壁为定位依据,结合置入前影像学测量确定寰、枢椎椎弓根镙钉的进钉点、进钉角度以及镙钉长度,置入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 结果与结论:16例患者均成功置入螺钉,置入后X射线片及CT显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位置良好。置入后随访9~24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症状改善,置入后脊髓功能改善优良率为84.6%,其中优6例(46.2%),良5例(38.5%),可2例(15.4%),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提示个体化设计解剖定位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进钉点和进钉角度定位准确,螺钉置入安全、可靠。 关键词:寰枢椎不稳;椎弓根螺钉;个体化设计;解剖定位;植入体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09.026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3D打印导航模板在儿童寰枢椎脱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16例儿童寰枢椎脱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根据寰枢椎CT平扫及三维重建,将数据导入计算机软件后重建寰枢椎模型,设计理想置钉钉道,并结合寰枢椎后方表面骨性结构数据设计出个性化导板。术中使用导板辅助置入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术后评价螺钉位置及治疗效果。结果共置入椎弓根螺钉64枚,寰椎和枢椎分别32枚。寰椎安全性评估系统结果为:0级螺钉28枚,1级螺钉2枚,2级螺钉2枚。枢椎安全性评估系统结果为:0级螺钉30枚,1级螺钉2枚。术中无脊髓、神经根及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发生。1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24个月。15例患者在术后3个月后方植骨达到骨性融合; 1例齿状突骨折患者手术中后方未进行植骨,术后5个月复查可见齿状突愈合,于术后1年拆除内固定物。随访期间,所有患者螺钉位置良好,无断钉及松动等情况发生;末次随访,患者颈部疼痛症状缓解,10例存在脊髓受压表现者神经功能均恢复至ASIA分级E级。结论 3D打印导模板可提高儿童寰枢椎置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减少手术并发症,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5.
背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三维CT重建参照下比传统方法能提高置钉的准确率,减少置入并发症。 目的:探讨以寰枢椎三维CT重建为参照,进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外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方法,明确其手术指导意义以及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对30例因外伤导致寰枢椎不稳需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内固定置入前行三维CT重建。 结果与结论:与螺钉置入前设计钉道内倾度、设计钉道测得进钉点与中线的距离比较,经C1、C2椎弓根螺钉实际钉道内倾角及进钉点与中线的距离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30例患者观察到的C1后弓及C2椎弓表面解剖特征与置入前CT容积再现的影像一致。说明根据三维CT重建图像为参照进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徒手置入,节省时间,并减少术中接收X线辐射,个性化置钉,精确、安全性高、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6.
经后路寰椎侧块螺钉、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寰椎侧块螺钉、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寰椎侧块螺钉14枚,枢椎椎弓根螺钉20枚及连接板或棒稳定上颈椎10例,回顾性分析临床疗效,手术设计和并发症的预防.结果:进钉点显露过程中出现静脉丛出血3例,两例两处寰椎后弓下壁破裂,改为经寰椎后弓下置钉,无椎动脉损伤、感染、脑脊液漏,全部病例随访3个月~3 a,平均1.4 a,无内固定松动,骨折不愈合.结论:寰椎侧块螺钉,枢椎椎弓根螺钉及连接板或棒固定技术稳定上颈椎具有肯定的三维固定效果,操作简便,固定可靠,只要正确掌握适应症,术前以三维CT为基础进行科学设计,术中仔细操作,大多数并发症可避免,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陈旧性齿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7例患者中,AndersonⅡ型陈旧性齿突骨折6例,不稳定Ⅲ型1例,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为6~13分,平均9.6分,影像学检查均伴有寰枢椎不稳或脱位表现。采用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进行固定,并在寰枢椎后弓间植入自体颗粒状骨。结果 7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平均随访15个月,所有患者螺钉植入位置和复位均满意。寰枢椎植骨于术后6~9个月达骨性融合。术后3个月JOA评分12~17分,平均14.6分。所有患者颈部运动功能恢复良好,但轴向旋转活动部分丧失。结论应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陈旧性齿突骨折可使寰枢椎获得即刻的坚强固定,有利于寰枢间植骨融合,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寰枢关节后部的神经血管丛与寰椎椎弓根的解剖关系,为局部手术显露和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具血管灌注的颈椎标本,解剖观测寰枢后部的神经血管丛及其与寰枢椎的关系.在20具尸体标本上利用枢椎侧块定位方法,不分离寰枢神经血管丛,直接进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而后X线和CT扫描评价螺钉位置情况.结果:在寰枢关节的后方有丰富的、怒张的球团状的静脉丛存在,分离时易出现血管壁损伤.模拟临床手术共完成40枚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无脊髓、硬膜、椎动脉、脊神经损伤,X线和CT扫描显示所有螺钉位置理想.结论: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时不宜分离显露寰枢神经血管丛,而枢椎侧块定位方法可以满足这一要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治疗寰枢椎失稳的临床疗效和注意事项。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采用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治疗寰枢椎失稳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7个月,切口均Ⅰ期愈合,寰枢椎间均骨性愈合,无内固定破坏的病例发生,术后颈枕区疼痛得到改善,神经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并发症有术中静脉丛大出血2例,颈枕部疼痛和麻木加重3例,脑脊液漏2例,椎动脉挤压闭塞造成颅脑一过性缺血症状1例。结论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是治疗寰枢椎失稳的有效手段之一,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规范手术操作是减少甚至杜绝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背景:寰枢椎脱位因手术难度极高、风险极大,曾被国际骨科界视为“手术禁区”。然而,随着骨科智能数字化的迅速发展,机器人辅助导航置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显著降低了手术难度和手术风险,提高了手术安全性,但是将该技术应用于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报道较少。目的:探究机器人辅助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2年7月于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在机器人辅助导航下行C1-C2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5例寰枢椎脱位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手术时间、颈部切口长度、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关注有无脑脊液漏、椎动脉损伤、神经损伤、术区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收集术前及末次随访颈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美国脊椎损伤学会脊髓损伤分级、日本骨科协会颈椎评分及影像学指标,并评估置钉准确率。结果与结论:①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且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20个月;②5例患者共置入20枚颈椎椎弓根螺钉,其中A类螺钉9枚,B类螺钉10枚,C类螺钉1枚,置钉准确率为95%;③末次随访时,目测类比评分为(0.80±0.71)分,较术前(4.00±2.83)分明显下降;日本骨科协会评分为(14.80±0.84)分,较术前(8.00±0.71)分明显升高;而寰齿前间隙由术前(7.86±3.25)mm减小至(2.82±0.93)mm,寰枢椎管储备间隙由术前(6.74±1.99)mm增大至(12.10±3.51)mm,延髓颈髓角由术前(133.32±13.55)˚增大至(153.44±9.53)°,斜坡椎管角由术前(128.02±9.92)˚增大至(143.25±12.99)˚;以上末次随访指标结果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④术后影像学随访提示所有患者植骨区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或拔出等情况出现;⑤提示该方法可以避免依赖医生的经验和手感,保证上颈椎螺钉置钉的准确性,降低手术风险,并在中期随访中获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寰枢椎脱位椎弓根钉棒系统的临床复位效果。方法选择16例寰枢脱位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26~55岁,平均年龄31.4岁。采用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进行复位内固定术,并行自体髂骨植骨。手术前后对颈后部轴性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对神经功能改善采用Frankel分级进行评价。结果全组1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3个月。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所有病例枕颈部疼痛症状减轻或消失,四肢及躯体感觉恢复,肌力及肌张力明显改善。轴性颈痛VAS术前为6.14±1.76,改进为术后4.82±1.45(t=2.315,P<0.05)。Frankel分级术前E级9例,D级2例,C级4例,B级1例;改进为术后E级9例,D级5例,C级2例。X射线、三维CT复查示螺钉位置良好,无螺钉、固定棒断裂。寰枢椎植骨在6个月左右达骨性融合;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结构的损伤,未出现内固定物断裂、脱落。结论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具有良好的复位固定效果,符合寰枢椎脱位复位的生物力学特点,固定牢固。  相似文献   

12.
第Ⅲ代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系统三维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对比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固定系统(TARP)与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的三维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6具新鲜上颈椎尸体标本(C0~3),随机分为正常组、 TARP组、后路钉棒组。每组标本均利用美国魔神运动分析技术公司步态分析系统(Motion Analysis, co. 6Eagle系统)测量屈伸、侧屈、旋转各个方向的运动范围(ROM),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前路TARP钢板组与后路椎弓根钉棒组在屈伸、侧屈、旋转各个方向上与完整标本差异显著。前路TARP钢板组与后路椎弓根钉棒组在屈伸、侧屈、旋转各个方向均无显著差异。 结论 前路TARP固定系统具有与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相当的三维稳定性,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前路TARP系统可作为寰枢椎可靠内固定的选择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寰枢椎后路二种内固定技术的三维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比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与枢椎椎弓根螺钉联合寰椎椎板钩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新鲜颈椎标本6例,损伤齿突基底部,建立寰枢椎失稳模型,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上先测量失稳寰枢椎的三维运动范围,再在失稳模型上对每具标本进行两种内固定:C1椎弓根螺钉 C2椎弓根螺钉的钉棒内固定系统,C1椎板钩 C2椎弓根螺钉的钉棒钩内固定系统,测量二种不同固定方法的寰枢椎三维运动范围,比较两种状态下的寰枢椎稳定状况。结果:C1椎弓根螺钉 C2椎弓根螺钉的钉棒内固定与C1椎板钩 C2椎弓根螺钉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无显著性差异,左右旋转C1椎弓根螺钉组优于C1椎板钩组。结论:两种寰枢固定方法:C1椎弓根螺钉 C2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在抗左右旋转方面较C1椎板钩 C2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的稳定性优越,临床上应优先选择C1、C2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法,当C1椎弓根过于细小时可选用C1椎板钩 C2椎弓根螺钉的固定技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内固定手术前后椎动脉血流的变化。方法32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龄22~57岁,平均年龄38岁。手术前及内固定术后,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颈椎1、2间和颈椎5、6间椎动脉血流速度、阻力指数。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2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术前椎动脉血流39侧异常,25侧正常。内固定术后39侧异常者中35侧恢复正常,4侧无变化,3侧术前正常变为术后异常。结论创伤性寰枢椎不稳可导致椎动脉血流变化,手术复位内固定后增加了寰枢椎稳定性,可改善椎动脉血液供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经口前路寰枢椎侧块关节融合器在前路经口寰枢椎复位固定钢板(TARP)及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后路C1-C2钉棒)固定下的力学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经口前路寰枢侧块关节融合器,将6具新鲜上颈椎标本,随机分为完整对照组(M)、前路TARP+髂骨块组(A1)、前路TARP+cage组(A2)、后路C1-C2钉棒+髂骨块组(B1)、后路C1-C2钉棒+cage组(B2)。 利用Motion Analysis, co.6 Eagle系统对屈伸、侧屈、旋转方向运动范围(ROM)进行测量,并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相同固定方式组间比较,cage组比髂骨块组运动范围更小,屈伸方向稳定性依次为A2>B2>A1>B1, 其中A1与A2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P=0.0125), B1与B2比较, 有显著性差(P=0.0132);相同置入物组间比较, 前路TARP与后路C1-C2钉棒固定力学稳定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寰枢椎融合术中使用cage比髂骨块具有更好的三维稳定性、理论上能够提高寰枢椎融合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后路椎弓根钉板系统在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半脱位的适应征选择。方法 2008年1月~2011年7月共完成寰枢关节骨折脱位﹙不稳﹚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病例32例,其中属于难复性环枢椎关节半脱位11例,男10例,女1例;年龄14~74岁,平均46岁;其中游离齿突5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伴寰枢关节脱位3例、齿突病理性骨折并环枢椎脱位2例、不明原因环枢椎关节脱位1例。结果有1例难复型病例行前路松解+后路复位内固定术,其余10例病例均采用后路钉板系统进行复位固定术式,其中1例复位成功但是螺钉明显松动;1例因为一侧螺钉植入失败而改用单侧钉棒系统原位固定椎板融合术;全部病例未出现神经损伤并发症;术后随访4~30个月,平均12个月,复位维持及内固定位置良好,术后半年复查CT显示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绝大多数难复型环枢椎半脱位不需要前路松解术,采用后路环枢椎椎弓根螺钉板系统可达到有效的复位固定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We performed fixation using laminar screws in 2 patients in whom lateral mass screws, pedicle screws or transarticular screws could not be inserted. One was a 56-year-old woman who had anterior atlantoaxial subluxation (AAS). When a guide wire was inserted using an imaging guide, the hole bled massively. We thought the re-insertion of a guide wire or screw would thus increase the risk of vascular injury, so we used laminar screws. The other case was an 18-year-old man who had a hangman fracture. Preoperative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showed occlusion of the left vertebral artery. A laminar screw was inserted into the patent side (i.e., the right side of C2). Cervical pedicle screws are the most biomechanically stable screws. However, their use carries a high risk of neu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during screw insertion, because the cervical pedicle is small and is adjacent laterally to the vertebral artery, medially to the spinal cord, and vertically to the nerve roots. Lateral mass screws are also reported to involve a risk of neurovascular injuries. The laminar screw method was thus thought to be useful, since arterial injuries could thus be avoided and it could also be used as a salvage modality for the previous misinser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