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年来,由于伤寒临床表现的变异及肥达氏反应特异性、敏感性方面的局限性,目前对肥达氏反应的价值评价不一.我们对1983年1月至1987年3月临床诊断为伤寒的289例患者中血培养结果阳性的58例肥达氏反应进行分析,并观察102例肝炎病人的肥达氏反应.以考核其实用价值.一、一般资料 伤寒组58例,男性40例,女性18例,年龄13~58岁,平均24.5±6.3岁.肝病组102例,16~60岁,平均年龄36.8±5.6岁.肥达氏反应的检测方法与判断标准按《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7月)的标准.伤寒组测定二次,第1次在发病1周末,第2次间隔1~2周后.肝病组测定1次.  相似文献   

2.
伤寒284例肥达氏反应检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由于近年肥达氏反应检测诊断伤寒、副伤寒的价值被怀疑,我们对1988~1991年细菌培养确诊伤寒病人肥达氏反应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贸科与方法1.1临床资料284例中男性175例,女性109例.1~10岁4O例,11~20岁43例,21~30岁111例.31~40岁59例,41~50岁13例,51~60岁15例,60多以上3例.1.2诊断标准本组病例诊断主要依据为接触史、典型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细菌培养为最后确诊依据.1.3肥达氏反应检查方法伤寒抗原试剂:采用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诊断用伤寒、副伤寒菌液”卫制(82)沪(7)02号,使用时用生理盐  相似文献   

3.
肥达氏试验在诊断伤寒及副伤寒中的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亦文  张桂莲  李伟 《临床医学》2004,24(11):58-59
目的:探讨肥达氏试验在诊断伤寒及副伤寒中的意义。方法:对经血培养确诊为伤寒和甲型副伤寒130例病例.分成人和儿童组.在病程的不同阶段作肥达氏试验,了解伤寒和副伤寒病人肥达氏试验的阳性率。结果:伤寒组肥达氏试验阳性率为80%~86%.甲型副伤寒组阳性率为32%~38%;伤寒组阳性率与文献报道相符.而甲型副伤寒组肥达氏反应阳性率明显低于文献报道,成人组和儿童组成二者的肥达氏反应阳性率无明显差异。结论:临床上在诊断伤寒和副伤寒时不能依赖肥达氏试验.对疑似病人在早期做血培养,有利于早期确诊。  相似文献   

4.
血清腺苷脱氨酶测定对伤寒病的临床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腺苷脱氨酶(ADA)在伤寒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比色法。结果27例伤寒病人血清ADA的含量为83.94±39.76U/L,对照组为30.5±8.75U/L,两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01);肥达氏反应阳性率为74%(20/27),ADA的含量高于对照组均数(30.5U/L)者有26例,占96.63%(26/27);肥达氏反应阳性患者血清中ADA含量也大大高于阴性患者(P<0.01)。结论血清ADA含量与伤寒病变有密切的关系,ADA测定对伤寒的检出率比肥达氏反应更高、时间更早,是辅助诊断伤寒病的较敏感的生化指标之一,且方法简便、易行,很适合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临床伤寒的实验室诊断为血培养及肥达氏反应 ,细菌培养的时间较长 ,难以满足早期诊断的目的 ,肥达氏反应则操作步骤多 ,结果受各种因素影响 ,其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欠理想。为此 ,我们采用伤寒脂多糖 -被动血凝试验 (LPS -PHA) ,结合以上二种方法同时检测262例伤寒患者 ,并分析比较了其结果。方法与结果一 .标本来源标本来自1995年以来临床诊断为伤寒的住院患者262例 ,男140例 ,女122例 ,年龄7~59岁 ,平均26.4岁。二 .试剂血液细菌培养基及生化反应管由浙江省军区后勤部卫生防疫检验所生产 ,沙门氏菌属诊…  相似文献   

6.
自 1990年万树栋等[1~ 3 ] 发现伤寒患者骨髓中戒指样组织细胞以来 ,其在伤寒诊断中的价值日渐受到重视 ,现已列为临床诊断伤寒的指标之一。文中 2例细菌培养和肥达氏反应均为阴性 ,正是由戒指样组织细胞提示伤寒 ,才为临床及时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现报道如下。病例 1:男 ,2 1岁。因发热伴恶心、呕吐 ,体温最高达40°C ,持续不退 ,于 2 0 0 1年 6月入院。实验室检查 :WBC4.9× 10 9/L ,淋巴细胞 12 % ,MID 0 .0 5 ,GRAN 0 .83。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0 ,3次肥达氏反应 (- ) ,血、粪、骨髓培养(- )。入院第 2天骨髓涂片检查 …  相似文献   

7.
肥达氏反应诊断伤寒、副伤寒已数十年,但对其评价仍有分歧,近年来发现肥达氏反应在某些非伤寒病例中常出现假阳性,1962年周氏报告74例急性血吸虫病肥达氏反应滴度在1:160~1:80者7例占9.5%,  相似文献   

8.
李玉仁 《临床荟萃》1993,8(14):646-647
1990年8月~9月,武汉石油化工厂暴发一起伤寒,发病32例,全部收住院。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32例均经血或粪培养分离出伤寒杆菌以及两次肥达氏反应:O>1:80;H>1:160确诊。 一般资料: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19~49岁,平均29.7岁。  相似文献   

9.
关于肥达氏反应对伤寒是否具有诊断意义目前仍有争议。为此,我院1983~1988年将收治的385例伤寒中伤寒杆菌培养阳性的77例检测了伤寒患者病程中和非伤寒疾病50例患者的肥达氏反应,对肥达氏反应的应用价值及应用中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我院于1990年4月起使用氟嗪酸治疗52例伤寒病人,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将我院1990年4月~1992年10月82例住院伤寒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对照组30例,两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治疗前病程治疗组平均10.5天(5~30天).对照组平均9.3天(4~24天)。二、诊断:两组病人除有持续发热等症状外。均有肝或/和脾脏肿大,白细胞正常或低下,嗜酸性白细胞减少或消失,肥达氏反应阳性,或肥达氏反应阴性而血培养有伤寒杆菌生长的患者。其中2例血肥  相似文献   

11.
68例肥达氏反应阴性伤寒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期以来,肥达氏反应作为诊断伤寒的重要辅助检查而应用于临床。我们自1987年10月~1989年12月对发热超过1周,肥达氏反应阴性的273例病人作血培养,其中68例有伤寒杆菌生长(24.9%)。现将有关资料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年龄:最小16岁,最大67岁,20~30岁47例,平均28岁;性别:男56例,女12例;职业:农民27例(39.1%),工人20例(29.4%),干部16例(23.5%),中学生5例。平均发病8天入院,发病1周内入院者39例(57.4%),10天以上者8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与肥达氏反应的关系,为川崎病与伤寒、副伤寒的鉴别诊断提供线索.方法 按照KD诊断标准,同时临床排除伤寒、副伤寒,对深圳市宝安龙华医院2003年1月至2007年6月收治的67例KD患儿(实验组)肥大氏反应结果进行分析,并且与同期住院的265例肺炎患儿(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肥达氏反应阳性12例,占17.9%,川崎病患儿恢复期肥达氏反应阳性4例,占5.9%,同期住院的肺炎患儿肥达氏反应阳性13例,占4.9%,实验组急性期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实验组急性期与恢复期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恢复期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差异.结论 部分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可出现肥达氏反应阳性,临床应注意与伤寒、副伤寒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肥达反应在儿童伤寒的诊断价值以及应注意的问题.方法 对251例伤寒患儿中伤寒杆菌培养阳性的87例患儿(伤寒组)及922例非伤寒发热患儿(非伤寒组)的肥达反应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伤寒组肥达反应阳性率为97%(84/87),非伤寒组为4%(40/9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肥达反应的敏感性为97%,特异性为81%,准确性为82%.伤寒患儿发病后1~4周的阳性率分别为79%、86%、94%、89%.66例伤寒患儿重复1次以上肥达反应,并非O、H抗体凝集效价都呈上升趋势.虽然非伤寒患儿肥达反应可呈假阳性反应,但O、H抗体凝集效价极少达到1∶800.结论 肥达反应仍是当今诊断儿童伤寒尤其是细菌培养阴性伤寒患儿的可靠、有意义的辅助性诊断指标,其价值应得到肯定.  相似文献   

14.
肥达氏反应(Widal,s reaction)是临床诊断伤寒的重要实验室指标,目前国内肥达氏反应大部分都应用常规试管法,但这种方法需时较长,报告结果较慢.我们将聚凝胺试剂应用到肥达氏反应中,旨在改进肥达氏反应条件,以期达到快速、敏感诊断伤寒、副伤寒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自1990年万树栋等[1~3]发现伤寒患者骨髓中戒指样组织细胞以来,其在伤寒诊断中的价值日渐受到重视,现已列为临床诊断伤寒的指标之一.文中2例细菌培养和肥达氏反应均为阴性,正是由戒指样组织细胞提示伤寒,才为临床及时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肥达氏反应(Widal,s reaction)是临床诊断伤寒的重要实验室指标,目前国内肥达氏反应大部分都应用常规试管法,但这种方法需时较长,报告结果较慢。我们将聚凝胺试剂应用到肥达氏反应中,旨在改进肥达氏反应条件,以期达到快速、敏感诊断伤寒、副伤寒的目的。1材料与方法1.1标本来源  相似文献   

17.
1 临床资料 90例伤寒患者系我院内科1993~1996年住院患者,其中男36例,女54例;年龄13~65岁,平均37岁。 本组患者根据典型临床症状、体征、血肥达反应及血培养确诊(诊断标准参照传染病学),其中复发2例。体温40.1~41℃有59例(65.6%),39~40℃31例(34.4%),出院时体温均正常。 2 结 果 2.1 90例伤寒患者均于高热时抽血培养,其中57例在病程4~8天抽取,病程7~21天做肥达反应,病程3~8天,行B超检查,结果见表1。  相似文献   

18.
肥达反应对儿童伤寒诊断价值的再评价——附87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玫  朱启镕  王晓红 《新医学》2002,33(2):73-75
目的:评价肥达反应在儿童伤寒的诊断价值以及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对251例伤寒患儿中伤寒杆菌培养阳性的87例患儿(伤寒组)及922例非伤寒发热患儿(非伤寒组)的肥达反应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伤寒组肥达反应的肥达反应阳性率为97%(84/87),非伤寒组为4%(40/922),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01,肥达反应的敏感性为97%,特异性为81%,准确性为82%。伤寒患儿发病后第一、二、三、四周的阳性率分别为79%、86%、94%、89%。66例伤寒患儿重复1次以上肥达反应,并非O、H抗体凝集效价都呈上升趋势。虽然非伤寒患儿肥达反应可呈假阳性反应,但O、H抗体凝集效价极少达到1:800。结论:肥达反应仍是当今诊断儿童伤寒尤其是细菌培养阴性的伤寒患儿的可靠、有意义的辅助性诊断指标,其诊断价值应得到肯定。  相似文献   

19.
<正> 我省星子县名老中医陶云先生治疗胃脘痛颇有心得。陶先生的“舒肝健胃药”善治胃脘痛,命名为“克胃达”。现将1997年2月~1999年元月间运用克胃达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炎症或溃疡引起的胃脘痛的临床观察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治疗组80例,男44例,女36例;年龄20~71岁,平均(42.01±11.23)岁;病程半年~22年,平均(6.52±12.01)年。对照组56例,男性32例,女性24例;年龄28~60岁,平均(40.26±12.01)岁;病程4个月~16年,平均(5.61±4.30)年。所  相似文献   

20.
小儿伤寒抗菌治疗方案的选择:附70例报告/林广裕…//临床儿科杂志.-1994,12(5).-347作者治疗小儿伤寒70例,其中男45例,女25例;年龄8个月~14岁。诊断标准为发热>5天,并经血培养和(或)肥达氏试验阳性,其中血培养或(及)肥达氏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