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肥达氏反应(Widal,s reaction)是临床诊断伤寒的重要实验室指标,目前国内肥达氏反应大部分都应用常规试管法,但这种方法需时较长,报告结果较慢.我们将聚凝胺试剂应用到肥达氏反应中,旨在改进肥达氏反应条件,以期达到快速、敏感诊断伤寒、副伤寒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肥达氏反应(Widal,s reaction)是临床诊断伤寒的重要实验室指标,目前国内肥达氏反应大部分都应用常规试管法,但这种方法需时较长,报告结果较慢。我们将聚凝胺试剂应用到肥达氏反应中,旨在改进肥达氏反应条件,以期达到快速、敏感诊断伤寒、副伤寒的目的。1材料与方法1.1标本来源  相似文献   

3.
自1896年肥达氏开创伤寒血清凝集试验(简称肥达氏反应)以来,在伤寒诊断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由于该病的临床表现变异,加上肥达氏反应在特异性及敏感性方面的局限性。因而,人们对其评价不一。为此,我们收集临床诊断为伤寒的507例住院病人并将其中122例曾作过两次以上肥达氏反应和血培养伤寒杆菌阳性者结果进行分析,以判断其应用价值。临床资料一、分组年龄及性别:正常人群组98例,21~48岁,平均26.6±7.5岁。男性64人,女性34人。肝病组139例,19~52岁。平均27.4±8.8岁,男性112人,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由于伤寒临床表现的变异及肥达氏反应特异性、敏感性方面的局限性,目前对肥达氏反应的价值评价不一.我们对1983年1月至1987年3月临床诊断为伤寒的289例患者中血培养结果阳性的58例肥达氏反应进行分析,并观察102例肝炎病人的肥达氏反应.以考核其实用价值.一、一般资料 伤寒组58例,男性40例,女性18例,年龄13~58岁,平均24.5±6.3岁.肝病组102例,16~60岁,平均年龄36.8±5.6岁.肥达氏反应的检测方法与判断标准按《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7月)的标准.伤寒组测定二次,第1次在发病1周末,第2次间隔1~2周后.肝病组测定1次.  相似文献   

5.
肥达氏反应诊断伤寒、副伤寒已数十年,但对其评价仍有分歧,近年来发现肥达氏反应在某些非伤寒病例中常出现假阳性,1962年周氏报告74例急性血吸虫病肥达氏反应滴度在1:160~1:80者7例占9.5%,  相似文献   

6.
肥达氏试验在诊断伤寒及副伤寒中的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亦文  张桂莲  李伟 《临床医学》2004,24(11):58-59
目的:探讨肥达氏试验在诊断伤寒及副伤寒中的意义。方法:对经血培养确诊为伤寒和甲型副伤寒130例病例.分成人和儿童组.在病程的不同阶段作肥达氏试验,了解伤寒和副伤寒病人肥达氏试验的阳性率。结果:伤寒组肥达氏试验阳性率为80%~86%.甲型副伤寒组阳性率为32%~38%;伤寒组阳性率与文献报道相符.而甲型副伤寒组肥达氏反应阳性率明显低于文献报道,成人组和儿童组成二者的肥达氏反应阳性率无明显差异。结论:临床上在诊断伤寒和副伤寒时不能依赖肥达氏试验.对疑似病人在早期做血培养,有利于早期确诊。  相似文献   

7.
血清腺苷脱氨酶测定对伤寒病的临床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腺苷脱氨酶(ADA)在伤寒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比色法。结果27例伤寒病人血清ADA的含量为83.94±39.76U/L,对照组为30.5±8.75U/L,两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01);肥达氏反应阳性率为74%(20/27),ADA的含量高于对照组均数(30.5U/L)者有26例,占96.63%(26/27);肥达氏反应阳性患者血清中ADA含量也大大高于阴性患者(P<0.01)。结论血清ADA含量与伤寒病变有密切的关系,ADA测定对伤寒的检出率比肥达氏反应更高、时间更早,是辅助诊断伤寒病的较敏感的生化指标之一,且方法简便、易行,很适合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与肥达氏反应的关系,为川崎病与伤寒、副伤寒的鉴别诊断提供线索.方法 按照KD诊断标准,同时临床排除伤寒、副伤寒,对深圳市宝安龙华医院2003年1月至2007年6月收治的67例KD患儿(实验组)肥大氏反应结果进行分析,并且与同期住院的265例肺炎患儿(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肥达氏反应阳性12例,占17.9%,川崎病患儿恢复期肥达氏反应阳性4例,占5.9%,同期住院的肺炎患儿肥达氏反应阳性13例,占4.9%,实验组急性期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实验组急性期与恢复期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恢复期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差异.结论 部分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可出现肥达氏反应阳性,临床应注意与伤寒、副伤寒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伤寒284例肥达氏反应检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由于近年肥达氏反应检测诊断伤寒、副伤寒的价值被怀疑,我们对1988~1991年细菌培养确诊伤寒病人肥达氏反应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贸科与方法1.1临床资料284例中男性175例,女性109例.1~10岁4O例,11~20岁43例,21~30岁111例.31~40岁59例,41~50岁13例,51~60岁15例,60多以上3例.1.2诊断标准本组病例诊断主要依据为接触史、典型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细菌培养为最后确诊依据.1.3肥达氏反应检查方法伤寒抗原试剂:采用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诊断用伤寒、副伤寒菌液”卫制(82)沪(7)02号,使用时用生理盐  相似文献   

10.
1982年5月-1983年10月自住院及门诊病人血培养中,分离出伤寒杆菌67株,甲型付伤寒杆菌47株,未发现其他沙门氏菌。分离的菌株,先观察菌落形态,继涂片观察细菌形态,作常规生化反应,符合沙门氏菌属特征后,再用沙门氏菌属诊断血清作玻片凝集证实。一、肥达氏试验阳性率在经血培养证实为伤寒、甲型付伤寒患者,分别在病程第二周、第三周作肥达氏试验,二次肥达氏试验阴性者在病程第四周作第三次肥达氏试验。114名伤寒和甲型伤付寒患者有93名肥达氏试验阳性,其阳性  相似文献   

11.
肥达氏反应试验的加速法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检验科(241001)张熙勇,汤荣华传统的肥达氏反应是以伤寒和副伤寒杆菌的菌体和鞭毛抗原刺激机体能产生相应抗体为基础而建立,迄今为止它对临床间接诊断伤寒仍然具有重要价值,笔者就肥达氏反应略作修改,与原法对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蛋白质芯片技术诊断伤寒、副伤寒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蛋白质芯片方法,将伤寒抗原(To、Th)和副伤寒抗原(Ta、Tb、Tc)及伤寒Vi荚膜多糖抗原集成到已经活化处理的玻璃芯片上,使其保持蛋白质活性和立体结构不变.对86例经血培养确认的已知标本和100例健康体检标本进行检测,并与肥达氏反应作比较.结果 蛋白质芯片法检测结果与血培养结果符合率高,灵敏度为97.6%,特异度为98.0%,而肥达氏反应灵敏度为60.4%,特异度98.0%,两方法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蛋白质芯片法具有高通量、可并行检测伤寒、副伤寒多种抗体的优势,为伤寒、副伤寒的诊断提供了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清腺苷脱氨酶(ADA)在伤寒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分光光度比色法。结果 27例伤寒病人血清ADA的含量为83.94±39.76U/L,对照组为30.5±8.75U/L,两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01);肥达氏反应阳性率为74%(20/27),ADA的含量高于对照组均数(30.5U/L)者有26例,占96.63%(26/27);肥达氏反应阳性患者血清中ADA含量也大大高于阴性患者(P<0.01)。结论 血清ADA含量与伤寒病变有密切的关系,ADA测定对伤寒的检出率比肥达氏反应更高、时间更早,是辅助诊断伤寒病的较敏感的生化指标之一,且方法简便、易行,很适合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临床伤寒的实验室诊断为血培养及肥达氏反应 ,细菌培养的时间较长 ,难以满足早期诊断的目的 ,肥达氏反应则操作步骤多 ,结果受各种因素影响 ,其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欠理想。为此 ,我们采用伤寒脂多糖 -被动血凝试验 (LPS -PHA) ,结合以上二种方法同时检测262例伤寒患者 ,并分析比较了其结果。方法与结果一 .标本来源标本来自1995年以来临床诊断为伤寒的住院患者262例 ,男140例 ,女122例 ,年龄7~59岁 ,平均26.4岁。二 .试剂血液细菌培养基及生化反应管由浙江省军区后勤部卫生防疫检验所生产 ,沙门氏菌属诊…  相似文献   

15.
血清腺苷脱氨酶(ADA)广泛存在于小肠、脾等组织中,其与核酸代谢密切相关,对机体细胞免疫起着重要作用,在结核性,癌性胸膜炎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作用.而ADA在伤寒诊断中的作用报道还不多,有学者报道ADA检测用于伤寒的辅助诊断,其变化早于肥达氏反应[1].为了解其变化,笔者对112例伤寒患者血清均进行ADA检测,并与肥达反应,细菌培养进行对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材料与方法一、检查对象:对伤寒可疑患者进行协同凝集试验,同时进行肥达氏试验对照,其中确诊伤寒者31例,排除伤寒者20例。二、SPA稳定液的制备:将含丰富A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以发热伴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非典型伤寒的早期诊断及影响因素。方法:分析63例以发热伴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表现,经血培养或血清肥达氏反应达诊断标准,确诊伤寒或副伤寒病例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非典型伤寒患者,呈稽留热型表现者少,部分病例无相对缓脉,多数无无欲貌和玫瑰疹等伤寒的典型临床及肥达反应单次检出率低,极易造成对伤寒的漏诊和延诊。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肥达氏反应在伤寒诊断中广泛应用,且颇受重视。但是,这种血清凝集反应受许多因素影响,它在特异性与敏感度方面的局限性日益被注意。目前国内外对肥达氏反应的价值评价不一。最近我们  相似文献   

19.
自1990年万树栋等[1~3]发现伤寒患者骨髓中戒指样组织细胞以来,其在伤寒诊断中的价值日渐受到重视,现已列为临床诊断伤寒的指标之一.文中2例细菌培养和肥达氏反应均为阴性,正是由戒指样组织细胞提示伤寒,才为临床及时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肥达氏反应一直是用于诊断伤寒、副伤寒的经典血清学检查方法,尤其在没有条件进行征生物学检查的基层医疗单位应用更为普遍.传统的结果判断:0凝集效价>l:80,H凝集效价>l:160才有诊断价值“’。真正的伤寒病人H与0的凝集效价均应高于上述范围。若H凝集效价高而0凝集效价低于上述范围,可能是以前预防接种的结果或回忆反应或非特异性凝集反应所致.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临床症状典型的伤寒病人其肥达氏反应结果却不相符一只有H凝集效价升高而无0凝集效价出现。本文就曾经遇到的检验病例中选择其中2例报道如下:l例1患者裘某,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