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胆囊胆道系统疾患在临床上是多发的常见病,以往国内外采用传统的应用油炸鸡蛋三至四个脂肪餐以观察胆囊的收缩及浓缩功能。因为大部胆道系统疾病厌油,患者不易耐受油脂餐,甚至有时可以诱发胆系病的发生。因此选择某些中药缩胆制剂口服,应用于胆囊造形有很大的临床意义。配方及制备如下:龙胆草15g,蒲公英15g,枳实10g,茯苓10g,白术10g,每剂煎成约50—60ml,加糖浆10ml 装入瓶内备用.中药缩胆制剂临床应用48例胆囊造影的观察,效果很好,且较传统的油脂餐易于耐受,均能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2.
胆囊造影目前仍是诊断胆囊疾患的重要方法,一般在胆囊显影后服用脂肪餐以观察胆囊收缩功能。但胆病患者大都怕油,脂肪餐难为患者所接受,且有可能诱发胆病发作;加之脂肪餐由患者自备,鸡蛋大小、油量多少,差异很大,势必影响胆囊收缩功能的判断。为此,我们在本院老中医治疗胆病的基础上,选用调腑汤代替脂肪餐,初步观察了其对胆囊收缩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利胆排石扩冠治疗胆心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在我院内科住院治疗的胆心综合征患者行抗炎、利胆、手术取石、扩冠等治疗(观察组)及单纯采用抗炎、利胆治疗(对照组),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1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心综合征的病机是胆系疾患引起冠脉供血不足,胆管疾病与扩冠措施“双管齐下”是治疗胆心综合征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胆心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及对心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胆心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与心电图变化关系及对心脏的影响。方法:对193例胆心综合征患者分别进行针对心脏及胆系疾病的治疗,并对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心电图STT改变及心律失常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胆心综合征患者经过针对胆病治疗(手术切除胆囊或给予消炎、利胆、解痉等治疗)后,心脏情况及心电图较前显著改善(P<0.01),而对患者进行针对心脏的扩张冠状动脉抗心律失常等药物治疗,疗效较差。结论:有胆系疾病的心脏病患者注意是否为胆心综合征并早期进行胆囊切除术及给予消炎、利胆、解痉等针对胆系疾病的治疗,以使相关症状消失或减轻,心脏功能及心电图得到改善,避免心脏发生不可逆转的器质性病变。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在B超监视下,采用推按运经仪配合中药治疗胆石症的临床治疗,是目前非手术治疗胆系结石的较为理想的方法。通过仪器震荡、挤压,使结石移动,肝细胞分泌胆汁增加,加用中药排石利胆,提高排石率。同时,应用B超监视,可随时观察结石部位结石变化,不断调整体位和治疗方法,从而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6.
郭松  王学芳 《中原医刊》1999,26(10):40-41
保胆健素(dyskinebyl)主要成分为Dihydroxydibutylether(DHBE)属于一种胆汁分泌双相促进剂,是目前临床较为理想的利胆剂。我们采用法国Laphal大药厂生产的dyskinebyl治疗非结石性胆囊炎和胆石症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病例选择:本观察组是在门诊选择46例经过B超(部分经过CT),脂餐胆囊排空实验,肝功能、肾功能、白细胞检查,结合临床症状而确诊为非结石性胆囊炎和胆石症的。排除肝、胰腺疾病及胆系肿瘤,46例中男性20例,女性26例,年龄在30…  相似文献   

7.
利胆即疏达胆气、通利胆腑,以促进胆汁分泌、胆道开放、胆囊收缩、病理性胆汁排出和梗阻因素改善。利胆法是胆道疾病的特异性治疗方法,亦即某应用的前提是胆系疾病和由其引起的并发症、综合征。临床上常见的胆道疾病如胆道感染、胆道结石、息肉、肿瘤、胆一心综合征和胆一胃综合征等都是利胆法应用的范畴。 利胆法的具体运用是以中医基本理论和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成果为指导,通过四诊信息的收集和现代诊疗技术有机结合,准确地把握了胆道疾病的病性、病位、病势、预后等,真正起到了辨病和辩证相结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而就有非凡的疗…  相似文献   

8.
利胆排石中药对胆道功能影响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家兔oddi肌电和胆道压力为指标,观察利胆排石中药对胆道功能的影响。结果提示:中药能明显抑制新斯的明激发的痉挛性放电,oddi肌电丛波电压降低、持续时间缩短(P〈0.05);但胆压仍在原有水平,对照组亦无显著改变(P〉0.05)。因此认为:利胆排石中药能缓解oddi肌痉挛和胆绞痛,使胆流通畅。同时因胆汁分泌增多,较高胆压有利驱动胆石排出,这可能是该中药方对胆道结石的疗效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利胆退黄汤治疗瘀胆型肝炎的疗效及对ANIT所致瘀胆型肝炎大鼠的症状及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60例瘀胆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利胆退黄汤及茵陈蒿汤,观察临床疗效,并记录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变化,进行评价;对实验性大鼠的症状及血清学指标进行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明显高于对照组(7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利胆退黄汤能显著改善瘀胆型肝炎大鼠的症状及血清学指标,且随着剂量的增加,疗效更加显著.结论:利胆退黄汤治疗瘀胆型肝炎疗效显著且能改善ANIT所致瘀胆型肝炎大鼠的症状及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清胆合剂在胆道术后的利胆促消化作用。方法:按随机对照原则,治疗组36例采用清胆合剂进行利胆治疗,并设对照组(采用胆维他)20例,观察治疗前后消化道症状的变化,及观察置T管引流病例手术后胆汗量的每日平均值。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1%;对照组为65%,两组疗效对比存在显性差异。结论;清胆合剂具有良好的利胆促消化作用,是治疗胆道术后消化不良症状及促进胆汁分泌较理想的中药制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药防石方防治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后胆囊结石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0~2002年符合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条件的120例胆囊结石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60例,两组均先行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对照组术后服消炎利胆片治疗,观察组术后服防石方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对照组3年内胆囊结石复发率分别为1.67%、13.33%;观察组慢性胆囊炎症状消失较对照组理想(P<0.05),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防石方减少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后胆囊结石复发、减轻慢性胆囊炎症状的功效较消炎利胆片为优.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在中药系列溶石散治疗胆石症临床研究课题的基础上,筛选出清热解郁。利胆溶石的有效中药,制成急胆止痛散胶囊,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105例,现将1998年11月—2004年6月临床观察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胆必清颗粒的抗炎及利胆作用。方法 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皮肤伊文思蓝染料渗出量。sc羧甲基纤维素致炎,白细胞计数,采用大鼠胆管插管法制备胆瘘,观察胆必清颗粒对肝分泌胆汁的影响。结果 胆必清颗粒能够降低毛细胞血管通透性,能抑制白细胞游走,并且有利胆的作用。结论 胆必清颗粒具有抗炎及利胆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实时超声显象技术,观察胆囊结石患者及健康者服用胆道合剂后的胆囊排空功能,并与脂餐后的胆囊排空功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胆道合剂具有显著并且安全的收缩胆囊作用,初步揭示了该中药合剂用于疏肝利胆治疗的部分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清热利湿、利胆排石类中药配伍治疗胆系结石的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抗感染、解痉止痛及口服熊去氧胆酸片.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排石汤,观察3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5%,对照组6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排石汤治疗泌尿系结石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运用中医综合疗法,即中药以茵陈蒿汤、四金排石汤、大柴胡汤加穿山甲化裁,耳穴压豆取肝、胆、胰、十二指肠等13个穴位,并在中、晚餐配合食用适量猪蹄,平均疗程1~2个月,治疗胆系多发性结石并阻塞性黄疸7例,治愈2例,显效5例。排出最大结石为1.9cm×1.5cm×1.2cm。临床证明,本疗法具有明显的利胆、排石、消炎和解痉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胆胃舒治疗慢性胆囊炎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胆胃舒,对照组采用消炎利胆,均连服3个月。结果胆胃舒组临床痊愈隋况和总有效情况明显优于消炎利胆组(P〈0.05)。结论胆胃舒的治疗效果优于消炎利胆,在临床中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利胆一法的临床运用历史悠久,自《伤寒论》便有明确组方,目前主要应用于肝胆疾病的治疗。本着治病求本、异病同治的思想,利胆一法在临床中还有更广泛的运用。胆为联系女子胞与脏腑之间的纽带;胆与肝连,可有助于肝之疏泄;胆为中正之官,可参与胞宫开闺藏泄的调节。在妇科的临床中,合理使用利胆、清胆中药,可获得确切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根据胆酸性利胆剂可增加胆汁BSP_(Tm)而非胆酸性利胆剂则否的原理,在22例已行胆囊切除、胆总管“T”管引流的胆石症病人中,静脉大剂量滴注BSP,当达胆汁BSP_(Tm)时,实验组10例,从另一静脉滴注中药利胆剂“菌陈胆道汤”,对照组12例则静脉滴注5%葡萄糖溶液。分别收集“T”管胆汁行生化测定。结果,胆汁BSP_(Tm)仅与胆汁中胆酸及BSP浓度有关,而与胆汁流量无关。静脉滴注“菌陈胆道汤”后,胆汁BSP_(Tm)不增加。静脉大剂量注射BSP对胆汁中胆酸、钾、钠、氯、碳酸氢根离子、pH及胆汁流量均无明显影响。所有受试者均无不良反应。提示,“T”管胆汁BSP_(Tm)测定可用作探讨中药利胆剂利胆机理的观察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利胆退黄汤配合西医治疗淤胆型肝炎的疗效。方法治疗组35例,以自拟中药配合西药治疗,与对照级26例单纯西药治疗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29%,对照组总有效率76.92%,两组相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淤胆型肝炎疗效确切,较单纯西医治疗有效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