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通过圆窗龛局部给药,探讨美金刚对阿米卡星致豚鼠螺旋神经节细胞毒性的拮抗作用。方法将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检测结果小于40dBSPL的花色豚鼠共6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Ⅰ组:空白对照组;Ⅱ组:单纯阿米卡星给药组(肌肉注射阿米卡星);Ⅲ组:人工外淋巴液(artificial perilymph,APL)+阿米卡星给药组(左耳圆窗龛注人APL60μl后,肌肉注射阿米卡星);IV组:美金刚+阿米卡星给药组(左耳圆窗龛注入溶于APL的美金刚5mg/ml,60μl后,肌肉注射阿米卡星)。阿米卡星注射量为400mg/kg/d,连续注射5天,停药14天后,每组动物行ABR阈值检测,将动物处死,取出每组动物左耳蜗。每组随机取6只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耳蜗螺旋神经节caspase3表达情况。剩下6只行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biotin nick end labeling assay,TUNEL)法检测螺旋神经节细胞凋亡率。结果给药前,各组动物ABR阈值检测结果均小于40dBSPL。给药后,各组动物左耳ABR阈值结果为:Ⅰ组:37.08±3.34dB SPL,Ⅱ组:90.42±5.42dBSPL,Ⅲ组:91.17±5.37dB SPL,IV组:78.75±6.78dB SPL。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Ⅱ组、Ⅲ组动物耳蜗螺旋神经节caspase3表达较Ⅰ组升高(P<0.01)。IV组动物耳蜗螺旋节caspase3表达较Ⅱ组、Ⅲ组降低(P<0.05),较Ⅰ组升高(P<0.01)。TUNEL法检测螺旋神经节细胞凋亡率:Ⅱ组、Ⅲ组动物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凋亡率较Ⅰ组明显升高(P<0.001)。IV组动物耳蜗螺旋神经节凋亡率较Ⅱ组、Ⅲ组降低(P<0.01),较Ⅰ组升高(P<0.001)。结论 (1)美金刚经圆窗龛局部给药后肌肉注射阿米卡星,豚鼠ABR阈值低于单纯肌肉注射阿米卡星ABR阈值。(2)美金刚经圆窗龛局部给药后肌肉注射阿米卡星,螺旋神经节caspase3表达较单纯肌肉注射阿米卡星减少。(3)美金刚经圆窗龛局部给药后肌肉注射阿米卡星,螺旋神经节凋亡较单纯肌肉注射阿米卡星减少。美金刚经圆窗龛给药对阿米卡星螺旋神经节细胞毒性有一定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2.
NT3重组腺病毒对耳蜗螺旋神经节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观察含有神经营养素 - 3(neurotrophin - 3,NT3)的重组腺病毒在豚鼠耳蜗中的表达及其在噪声损伤后对螺旋神经节的保护作用。方法  2 7只白色纯种豚鼠 ,暴露于 135dBSPL、4kHz的窄带噪声中 4h。 7天后 ,12只经圆窗注入ad -NT3,12只经圆窗注入腺病毒携带的Lac2基因 (adenviruslacopron ,ad -LacZ) ,3只注入人工外淋巴液。分别于 1、4、8周后取材 ,石蜡包埋中轴切片后 ,用免疫组化方法 (ABC法 )检测NT3的表达。于光镜下计数螺旋神经节细胞。结果 在耳蜗各回中NT3均有表达 ,4、8周组动物较 1周组动物染色弱。注入ad -NT3组较ad -LacZ组和人工外淋巴组螺旋神经节发生退行性病变的数目少 ,螺旋神经节细胞计数结果经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含有NT3的重组腺病毒在耳蜗中能高效表达 ,且在噪声损伤情况下对螺旋神经节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耳蜗螺旋神经节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腺病毒携带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在豚鼠耳蜗中的表达 ,及噪声损伤后对螺旋神经节的保护作用。方法  2 7只白色纯种豚鼠 ,暴露于135dBSPL ,4kHz的窄带噪声 4h。 7d后 ,12只经圆窗注入腺病毒携带BDNF(adenoviral mediatedBDNF ,ad BDNF) ,12只经圆窗注入ad LacZ ,3只注入人工外淋巴液。分别于 1、4、8周后取材 ,石蜡包埋中轴切片后 ,用免疫组化方法 (ABC法 )检测BDNF的表达。于光镜下计数螺旋神经节细胞。结果 在耳蜗各回中BDNF均有表达 ,4、8周组动物较 1周组动物表达弱。在 8周 ,注入ad BDNF组较ad LacZ组和人工外淋巴组螺旋神经节发生退行性病变的数目少 ,螺旋神经节细胞计数结果经统计学t检验 ,P <0 0 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腺病毒携带的神经营养因子在耳蜗中能高效表达 ,在噪声损伤情况下腺病毒携带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螺旋神经节有保护作用。该研究为基因治疗感音神经性聋提供了坚实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化痰开窍方对耳鸣大鼠耳蜗螺旋神经节神经元(spiral ganglion neurons,SGN)中5羟色胺(serotonin,5-HT)1B、2C受体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60只健康SPF级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生理盐水组),耳鸣模型组50只(采用水杨酸钠腹腔注射联合"饮水抑制"大鼠行为学实验方法建立大鼠耳鸣模型),耳鸣模型组造模成功后再分为水杨酸钠组10只、中药组30只(补肾活血化痰开窍方低、中、高剂量组各10只)、西药组(卡马西平组)10只,除水杨酸钠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外,各组给予相应药物干预8周,造模成功后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耳蜗SGN中5-HT1B、2C受体的表达。结果耳鸣造模成功并给予相应药物干预8周后,各组大鼠耳蜗SGN中均有5-HT1B、2C受体的表达,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水杨酸钠组中5-HT1B表达减少,5-HT2C表达明显增多;与水杨酸钠组相比,中药各剂量组耳蜗SGN中5-HT1B表达增多,2C表达均明显降低。结论耳鸣大鼠耳蜗SGN中的5-HT1B受体表达减少、5-HT2C表达增加,应用补肾活血化痰开窍方后5-HT1B表达增多而5H2C表达降低,产生了拮抗作用,该方可能应用于耳鸣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水杨酸钠对幼年和成年豚鼠听性脑干反应(ABR)阈值以及螺旋神经节谷氨酸脱羧酶(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GAD)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出生4 d的豚鼠40只和出生后1个月的成年豚鼠40只,分成4组(每组20只):幼年对照组,成年对照组,幼年水杨酸钠给药组[300 mg/(kg·d)],成年水杨酸钠给药组[300 mg/(kg·d)].给药15 d后每组随机选取10只豚鼠检测ABR阈值,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螺旋神经节GAD的表达.各组剩下的动物停止给药,继续喂养30 d后检测ABR阈值和螺旋神经节GAD的表达.结果 给药15 d后幼年水杨酸钠给药组和成年水杨酸钠给药组豚鼠ABR阈值较给药前以及同期对照组均有提高(P值均<0.001),停药30 d后幼年水杨酸钠给药组ABR阈值恢复到给药前水平,而成年水杨酸钠给药组仍停留在高阈值水平;水杨酸钠给药15 d后能明显下调幼年以及成年豚鼠螺旋神经节GAD蛋白表达,幼年豚鼠GAD表达水平低于成年豚鼠(t=4.7,P<0.001),停药30 d后幼年给药组螺旋神经节GAD表达恢复到同期对照组水平,而成年给药组则继续停留在低表达水平.结论 水杨酸钠在对幼年和成年豚鼠ABR阚值以及螺旋神经节GAD表达的影响上存在差异,其对幼年豚鼠的影响更为明显,但停药后幼年豚鼠较成年豚鼠更容易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水杨酸钠对大鼠耳蜗螺旋神经节神经元(SGN)GABAa受体的作用。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观察离体培养大鼠SGN的GABAa受体激活电流的特性及水杨酸钠对其作用特点。结果在SGN上可记录到GABAa受体激动剂GABA诱发的内向电流,该电流呈浓度依赖性且可被荷包牡丹碱所阻断;水杨酸钠作用在SGN上未诱出电流,100μM、500μM的GABA与不同浓度的水杨酸钠(500μM、1000μM、5000μM)分别联合作用时,GABA诱发的电流可被不同程度地抑制,且该抑制作用呈可逆性。结论大鼠SGN上可记录到GABAa受体电流,且水杨酸钠以浓度依赖的方式可逆性抑制GABAa受体电流,抑制作用与GABA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特异性阻断NMDA受体拮抗水杨酸钠对离体培养螺旋神经节细胞兴奋性损伤的作用。方法将培养的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培养液中仅加入1mM谷氨酸;水杨酸钠组:1mM谷氨酸+5mM水杨酸钠;MK-801组:50μM MK-801+1mM谷氨酸+5mM水杨酸钠。培养24h后加药物干预3h,收集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免疫荧光技术检测BDNF exonⅣ,BDNF exonⅥ转录及Caspase-3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的改变,研究应用MK-801非特异性阻断NMDA受体拮抗水杨酸钠对离体培养螺旋神经节细胞兴奋性损伤的作用。结果水杨酸钠组较谷氨酸组及MK-801组螺旋神经节细胞中BDNF exonⅣ,BDNF exonⅥ和Caspase-3 mRNA的转录及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值均<0.05);BDNF exonⅣ的转录在MK-801组较谷氨酸组明显降低(P<0.05);BDNF exonⅥ的转录在MK-801组较谷氨酸组未发生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Caspase-3的转录及蛋白的表达在MK-801组较谷氨酸组显著提高(P<0.05)。结论非特异性阻断NMDA受体能拮抗水杨酸钠引起的离体培养螺旋神经节细胞中BDNFexonⅣ,BDNFexonⅥ及Caspase-3上调。  相似文献   

8.
目的验证阳离子脂质体介导脑红蛋白(neuroglobin,NGB)基因转染对庆大霉素致豚鼠耳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将ABR反应阈均不超过40dB SPL的120只健康花色豚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24只:Ⅰ组:空白对照组;Ⅱ组:人工外淋巴液对照组(经左耳注入人工外淋巴液);Ⅲ组:人工外淋巴液实验组(经左耳注入人工外淋巴液后肌肉注射庆大霉素);Ⅳ组:空质粒转染组(经左耳注入空质粒pEGFP-C1后肌肉注射庆大霉素);Ⅴ组:NGB基因转染组(经左耳注入pEGFP-NGB后肌肉注射庆大霉素),庆大霉素均经后腿肌肉注射120mg.kg-1.d-1,共给药14天。停止给药后喂养14天,各组均行ABR检测,耳蜗基底膜铺片、免疫组化观察各组豚鼠耳蜗基底膜毛细胞形态学及NGB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给药后Ⅰ组ABR反应阈平均为37.22dB SPL(左耳)和36.94dB SPL(右耳),Ⅱ组阈值平均为37.22dB SPL(左耳)和37.50dB SPL(右耳),Ⅲ组阈值平均为119.44dB SPL(左耳)和122.22dB SPL(右耳);Ⅳ组阈值平均为119.72dB SPL(左耳)和120.83dB SPL(右耳);Ⅴ组阈值平均为83.89dB SPL(左耳)和100.56dB SPL(右耳)。Ⅴ组ABR反应阈较Ⅰ组和Ⅱ组显著升高(P<0.05),较Ⅲ组和Ⅳ组显著降低(P<0.05)。Ⅴ组中手术耳ABR反应阈较非手术耳降低(P<0.05)。耳蜗基底膜铺片示Ⅰ组和Ⅱ组内外毛细胞排列整齐,无缺失,Ⅲ组和Ⅳ组内外毛细胞极少量残存,其中ABR阈值大于135dB SPL的豚鼠耳蜗毛细胞几乎消失殆尽,Ⅴ组毛细胞部分缺失,且主要是外毛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Ⅴ组耳蜗毛细胞NGB蛋白表达量较其余各组均显著增高(P<0.05),其余各组几乎均未见明显阳性表达。结论本研究成功验证了阳离子脂质体介导NGB基因转染对庆大霉素致豚鼠耳毒性具有有效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α2-肾上腺素能受体(α2-adrenergic receptor, α2-AR)在大鼠耳蜗螺旋神经节神经元(spiral ganglion neuron, SGN)中的分布,以及水杨酸钠(sodium salicylate, SS)作用SGN不同时间点后α2-AR各亚型的表达改变,以探讨其在SGN兴奋毒性中的作用。方法 将新生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SS处理6 h组、SS处理12 h组和SS处理24 h组,每组2只。急性分离各组SGN后进行原代培养48 h,对照组用新的培养基培养,不做处理,余三组分别用5 mM水杨酸钠处理6 h、12 h、24 h,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SGN中α2-AR各亚型的表达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S作用不同时间后α2-AR各亚型的mRNA和总蛋白表达改变情况。结果 (1)免疫荧光染色表明SGN上存在α2A-AR、α2B  相似文献   

10.
腺病毒携带的LacZ基因在豚鼠耳蜗中的表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带有LacZ基因的腺病毒注入豚鼠耳蜗后,观察不同时间段LacZ基因的表达和分布情况及手术操作对听力的影响,为内耳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4只白色豚鼠术前及术后行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空白对照组经圆窗注入人工外淋巴液,实验组注入带有LacZ基因的腺病毒。分别于2天、l周、2周后取材。耳蜗标本经β-半乳糖苷酶(X-Gal)组织化学染色后做石蜡切片和耳蜗铺片。结果 腺病毒注入耳蜗后对听力影响不大。经X-Gal染色后整个耳蜗被染成蓝色。2天组表达产物最高,l周后逐渐降低。表达产物主要分布于柯蒂器的内外毛细胞、螺旋神经节细胞、基底膜下的间皮细胞。对照组均未着色。结论 通过圆窗注入腺病毒对听力没有影响,单一位点的接种就能使因子通过耳蜗液扩散到整个耳蜗。有效的基因转移在耳蜗是可行的,但表达相对短暂。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水杨酸钠对豚鼠螺旋神经节细胞核转录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8只健康且耳廓反射正常的花色豚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豚鼠内耳NF-κB蛋白表达。结果:水杨酸钠组螺旋神经节细胞NF-κB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水杨酸钠加尼莫地平组(P<0.01)及水杨酸钠加氯丙嗪组(P<0.05)。结论:水杨般钠能促进豚鼠螺旋神经节细胞NF—κB蛋白表达;尼莫地平、氯丙嗪能使水杨酸钠引起的豚鼠螺旋神经节细胞NF-κB蛋白表达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白喉毒素对野生型听力成熟小鼠的耳蜗结构及听功能的影响,为建立白喉毒素受体介导的细胞敲除系统动物模型提供参考.方法 4周龄C57BL/6J小鼠30只随机分为50 ng/g组、100 ng/g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其中50 ng/g组和100 ng/g组小鼠分别单次腹腔注射白喉毒素50 ng/g、100 ng/g,对照组小鼠单次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注射后7天观察两组动物的一般情况,并记录小鼠ABR反应阈,观察小鼠内外毛细胞、螺旋神经节神经元.结果 在白喉毒素注射后第7天,各组动物情况良好,无明显体重下降,中耳腔无积液.50 ng/g组小鼠2、8、32 kHz ABR反应阈分别为57.5±2.74、20.83±2.04、45.83±2.04 dB SPL,与对照组比较(分别为56.25±2.31、20.0±3.78、49.38±6.78 dB SP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内、外毛细胞损失率分别为0.8%±0.5%、1%±0.6%;对照组分别为0.3%±0.5%、0.4%±0.3%;螺旋神经节神经元SGN密度为39.45±3.65个/105 μm2、对照组为41.03±3.73个/105 μm2,均未见明显细胞缺失.100 ng/g组小鼠2、8、32 kHz ABR反应阈分别为85±3.54、63±4.47、90±0 dB SPL,较前两组显著升高(t=19.62,P<0.001),内、外毛细胞损失率分别为0.5%±0.1%、10.7%±0.3%,损伤严重,底、中、顶回缺失达10%(t=42.219, P<0.001);SGN密度为25.55±3.66个/105 μm2,平均减少38%,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10.985,P<0.001).结论 100 ng/g白喉毒素注射能引起听力成熟野生型C57BL/6J小鼠外毛细胞及螺旋神经元的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应用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neurotrophicfactor,CNTF)防治强脉冲噪声对豚鼠内耳损伤的可能性,为强脉冲噪声致聋的防治提供新的方法。方法制作强脉冲噪声致聋豚鼠模型36只,18只应用CNTF肌内注射3周,18只等量的生理盐水作对照,正常对照豚鼠18只,进行耳蜗铺片计算机图像分析毛细胞计数,螺旋神经节细胞计数、耳蜗乙酰胆碱酯酶染色铺片观察和ABR反应阈测定。结果正常对照组、噪声暴露后21d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CNTF组耳蜗毛细胞平均总数(x±s,下同)分别为9094±103.6、7351±196.5、8522±203.1;而螺旋神经节细胞计数在耳蜗中轴切片第二回下段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分别为51±4.72、27±6.94、37±10.4。乙酰胆碱酯酶染色铺片结果示CNTF组较生理盐水对照组耳蜗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损失轻、范围小。结论CNTF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受损的螺旋神经节细胞及外毛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并可能促进其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CNTF) to treat intensive impulse noise-induced inner ear damage. METHODS: The guinea pigs were given either CNTF (CNTF group) or 0.9% sodium chloride (NS group) for 3 weeks after impulse noise exposure. The animals receiving neither medicine nor noise served as a control group. ABR threshold shifts, the cochlear AchE staining as well as the hair cell and spiral ganglion cell counting were carried out in three groups of animals. RESULTS: The numbers of damaged hair cells and spiral ganglion cells in the CNTF group was less than that in the NS group. AchE activity alteration was also less severe in the CNTF group. Similar to the morphological results, changes in the auditory function, represented by the ABR threshold shifts, was less in the CNTF group. CONCLUSION: CNTF can protect cochlear hair cells and spiral ganglion cells against intensive impulse noise exposure by decreasing degeneration and necrosis of the hair cells in some extent and expedite hearing recovery.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小鼠螺旋神经节神经元(spiral ganglion neurons,SGN)的电生理特性。方法 应用全细胞电压钳技术对急性酶分离的小鼠耳蜗SGN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电流进行记录和分析。结果 在SGN细胞膜上记录到对氯化四乙胺、4-氨基吡啶敏感的外向延迟整流钾电流和瞬时钾电流,以及对河豚毒素敏感的内向钠电流。并且离子通道活动具有明显的电压依赖性,在没有记录到钠电流的细胞记录到延迟整流钾电流。结论 急性酶分离的小鼠耳蜗SGN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可为听觉传导机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并指导下一步通道药理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小鼠螺旋神经节神经元(spiral ganglion neurons SGN)的电生理特性。方法 应用全细胞电压钳技术对急性酶分离的小鼠耳蜗SGN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电流进行记录和分析。结果 在SGN细胞膜上记录到对氯化四乙胺、4-氨基吡啶敏感的外向延迟整流钾电流和瞬时钾电流,以及对河豚毒素敏感的内向钠电流。并且离子通道活动具有明显的电压依赖性,在没有记录到钠电流的细胞记录到延迟整流钾电流。结论 急性酶分离的小鼠耳蜗SGN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可为听觉传导机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并指导下一步通道药理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观察长期注射水杨酸钠对大鼠听性脑干反应(ABR)及下丘GAD67和GABAAα1、c-fos表达的影响,探讨大鼠下丘GAD67、GABAAα1、c-fos表达的改变在水杨酸钠耳毒性中的可能机制。 方法 将24只成年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水杨酸钠组(肌肉注射10%水杨酸钠175 mg/kg,2次/d,连续28 d)、对照组(每天相同时间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连续28 d)。两组大鼠在处死前进行ABR检测并观察ABR反应阈及波Ⅲ潜伏期的变化,然后将大鼠断头处死并迅速剥离下丘,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下丘GAD67、GABAAα1、c-fos m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 结果 ①药物注射28 d后,水杨酸钠组较注射前以及对照组ABR反应阈明显升高,波Ⅲ潜伏期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水杨酸钠组GAD67、GABAAα1、c-fos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GAD67、GABAAα1、c-fos均不同程度参与了水杨酸钠耳毒性的发生发展过程, c-fos表达的上调则可能与水杨酸钠作用于机体后引起听觉中枢神经活动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8.
水杨酸钠对爆震性聋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 探讨水杨酸钠(NaSA)对豚鼠爆震性聋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豚鼠分为爆震组、爆震+NaSA组、NaSA组。每组动物12只。爆震动物暴露于平均压力峰值176.7dB(SPL);水杨酸钠为腹腔注射400mg/kg,每日一次。实验前和实验后第1d、3d、1周、2周、4周分别检测ABR阈值;扫描电镜观察毛细胞形态改变,耳蜗铺片计算毛细胞损伤数;测定耳蜗组织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爆震组于爆震第1d、3d、1周、2周、4周的ABR阈移分别为46.75±13.56、38.0±12.4、35.5±10.67、41.5±12.57、33.75±8.42dB,爆震+NaSA组则分别为46.65±11.7、38.25±9.52、30.5±9.17、30.0±9.8、23.0±6.57dB,两组间于1周,2周,4周显著性差异(P<0.05)。形态学改变与听阈改变一致,耳蜗铺片计算外毛细胞损失数,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耳蜗组织MDA检测,两组于2周,4周有显著性差异(P<0.05)。单纯NaSA给药后24h内ABR阈值有暂时性升高,14h后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NaSA可部分减轻爆震所致的听力损失。可能因NaSA在一定程度上清除了爆震产生的过量的过氧化物,从而保护毛细胞,使听力得到部分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自身免疫性听神经病动物模型,探讨其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 DPOAE)的变化特征。方法选取耳廓反射正常的白色豚鼠250只,分离、电泳与纯化豚鼠螺旋神经节及蜗轴内的耳蜗神经纤维抗原,然后与等量完全弗氏佐剂免疫同种豚鼠,其中正常组10只,对照组10只,试验组50只。观察ABR、DPOAE、血清IgG水平、螺旋神经节和耳蜗核团形态学的改变、听神经抗原蛋白在螺旋神经节和耳蜗神经的表达、听神经纤维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免疫后16只动物(32/100耳)出现听性脑干反应阈提高10~25dB,Ⅰ、Ⅲ波潜伏期延长,到免疫后第3周最为明显,随后有逐渐恢复的趋势,其中Ⅲ波潜伏期到第6周恢复正常;该组豚鼠DPOAE没有变化,动物血清IgG显著性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03,P〈0.05);均有不同程度的螺旋神经节细胞变性、数目减少,螺旋神经节和小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听神经纤维出现脱髓鞘、髓鞘断裂等现象。豚鼠耳蜗核各亚核团平均细胞密度和细胞平均面积各组差异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听神经蛋白完全分布于耳蜗螺旋神经节和听神经纤维组织。免疫后34只动物(68/100耳)没有出现ABR反应阈升高,血清IgG没有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螺旋神经节、耳蜗核团、听神经纤维超微结构没有变化。结论建立了豚鼠自身免疫性听神经病动物模型,该动物模型的ABR反应阈轻中度提高,Ⅰ、Ⅲ波有自然恢复的趋势。DPOAE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