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针刺过程中刺痛感对寒湿凝滞型痛经患者针刺疗效的影响。方法:96例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期望得气组和期望不得气组,于痛经发作第1天,且腹痛视觉模拟评分(VAS)≥40mm时,予针刺双侧三阴交穴30min,其中期望得气组予粗针、深刺、平补平泻的手法,期望不得气组予细针、浅刺、不施手法。采用VAS评价针刺前后以及起针后10min患者主观疼痛程度,并于针刺后记录患者有无刺痛感。结果:期望得气有刺痛组起针即刻VAS评分较针刺前降低,且起针后10min VAS评分较起针即刻降低(P0.05);期望得气无刺痛组、期望不得气有刺痛组和期望不得气无刺痛组起针即刻、起针后10min VAS评分较针刺前降低(P0.05),但起针后10min VAS评分较起针即刻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期望得气有刺痛组与期望得气无刺痛组组间各时点VAS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期望不得气有刺痛组与期望不得气无刺痛组组间各时点VAS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是粗针、深刺、行平补平泻手法还是细针、浅刺、不施手法针刺三阴交穴,有无刺痛感对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镇痛效应的影响无明显区别,均有较好的针刺即刻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针刺三阴交穴得气对寒湿凝滞证原发性痛经(PD)患者腹痛强度的影响。方法:将68例寒凝证PD患者按1∶3比例随机分为期望得气组17例和期望不得气组51例。于痛经发作第1天,腹痛视觉模拟量尺(VAS)≥40mm时,使用毫针对患者双侧三阴交穴进行针刺,期望得气组采用粗针、深刺并施手法尽量使患者得气,期望不得气组则采用细针、浅刺、不施手法尽量避免其得气,30min起针后采用0~4级得气量表评价患者实际得气与否,据此将期望得气组患者二次分为期望得气实际得气组和期望得气实际不得气组,期望不得气组分为期望不得气实际得气组和期望不得气实际不得气组,采用VAS测量患者针刺前后及针后10、20和30min时的腹痛强度。结果:期望得气组实际得气率高于期望不得气组(P0.05)。与针刺前比较,各组起针后各时点腹痛VAS评分均降低(P0.01)。期望得气实际得气组患者的腹痛VAS值低于期望不得气实际不得气组(P0.05),且起针30min时前者腹痛VAS低于后者(P0.05);期望得气实际得气组患者的腹痛VAS值亦低于期望不得气实际得气组(P0.05),总实际得气组的腹痛VAS值低于总实际不得气组(P0.05)。结论:粗针、深刺、施手法的针刺强刺激比细针、浅刺、不施手法的弱刺激更容易诱导患者得气,且得气比不得气对寒凝证PD患者的镇痛效应更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一项电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试验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子宫位置与经穴效应的关系。方法 通过超声对每位受试者子宫位置进行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干预前后各时点的疼痛情况,采用痛经伴随症状表(RSS)值评估症状缓解程度。结果 不同子宫位置间治疗前后各时点VAS值、起针即刻效应与后效应、反应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三阴交穴可以即刻缓解子宫前位患者的腹痛和痛经相关伴随症状,子宫后位其次,子宫中位者则未见缓解。结论 电针三阴交穴可能对子宫前位腹痛和痛经相关伴随症状的缓解具有相对的特异性效应,子宫位置可能与相关经脉和脏腑有关。但现有统计结果提示子宫位置与经穴三阴交效应无关,其结果有待于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证实。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Flir-SC620型红外热像仪,观察针刺三阴交穴对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关元和三阴交穴体表温度的影响,分析寒湿凝滞型痛经患者关元和三阴交穴体表温度变化可否作为寒湿凝滞型痛经的辅助诊断依据及针刺效应和针刺得气效应的客观指标。方法纳入6例健康受试者及30例痛经患者,分为健康对照组、寒凝对照组、期望得气组和期望不得气组。两对照组不予针刺,期望得气组与期望不得气组均针刺双侧三阴交穴30 min,记录针感。应用红外热像仪检测各组关元穴、双侧三阴交穴体表温度40 min,每10 min记录1次,并计算出0~10 min、10~20 min、20~30 min、30~40 min及0~30 min、0~40 min等各时段温度。依据得气感的有无判断实际是否得气,并将期望得气组分为期望得气实际得气组(以下简称期得实得组)和期望得气实际未得气组(以下简称期得实未得组);将期望不得气组分为期望不得气实际得气组(以下简称期不得实得组)和期望不得气实际未得气组(以下简称期不得实未得组)。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结果与健康对照组(6例)比较,寒凝对照组(6例)关元穴在0~30 min及0~40 min时段温度显著降低(P0.05);左侧三阴交穴在0~40 min时段温度显著降低(P0.05),左、右侧三阴交穴在30~40 min时段温度均显著降低(P0.05)。与寒凝对照组比较,期得实得组(12例)及期不得实得组(11例)关元穴在0~30 min及0~40 min时段温度显著升高(P0.05);期不得实得组左侧三阴交穴在0~40 min时段温度显著升高(P0.05),左、右侧三阴交穴在30~40 min时段温度均显著升高(P0.05)。期得实未得组患者有0例,期不得实未得组患者仅1例,无法统计。结论初步认为,关元和三阴交穴体表红外热像温度降低可以作为辅助诊断寒凝型痛经的临床诊断依据之一。关元穴体表红外热像温度升高可以作为三阴交穴针刺效应循经特异性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选用两组不同穴位对原发性痛经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其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即刻镇痛效应的差异,为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优化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3组,其中A组(针刺三阴交)、B组(针刺三阴交、关元)、C组(空白组)各20例。观察本次月经周期针刺治疗前、针刺后及起针后3组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A组及B组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原发性痛经患者疼痛发作时,针刺三阴交及针刺三阴交、关元均有镇痛效应,但从优化方案角度考虑,单针三阴交穴即可。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探索得气与经穴效应关系。方法:对以往国内外原发性痛经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围绕本研究的目的、特点进行设计。针对本研究设计了非随机对照试验,样本量36,分为健康对照组、寒凝对照组及针刺组,其中针刺组根据不同综合干预措施又分为期望得气组(粗针,深刺、施手法)和期望不得气组(细针,浅刺、不施手法)。记录针感,并用红外热像仪观察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关元穴点体表温度40 min。主要观察指标为经穴体表红外热像温度和腹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预期结果:1寒凝PD患者经穴体表温度显著低于健康人。2针刺三阴交穴可以显著升高寒凝PD患者经穴体表温度。3针刺三阴交得气可以显著升高寒凝PD患者经穴体表温度。预期结论:人体经穴体表红外热像温度降低可能能够作为诊断寒湿凝滞证原发性痛经的辅助诊断依据之一。经穴体表红外热像温度变化可能能够作为针刺效应及得气效应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温和灸不同时间因素(持续时间、间隔时间和介入时间)的量效关系和对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止痛效应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以58例寒湿凝滞型原发性患者为观察对象,应用正交试验设计法进行3因素2水平搭配组合随机分为4组分别进行温和灸关元、三阴交治疗,以VAS-P量表、RSS量表评分为指标评定其止痛效应。结果温和灸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的时间因素中的重要因素是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每穴灸治10 min优于每穴灸治5 min、2 d 1次优于1 d 1次、经前5天开始治疗优于经前7天开始治疗。结论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是影响温和灸对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止痛效应的重要因素,温和灸灸治10 min/穴,2 d 1次,经前5天开始治疗为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十七椎等多穴对中度原发性痛经患者的即刻镇痛效应.方法:选取中度原发性痛经患者36例,在疼痛时针刺十七椎、地机、三阴交、次髎穴,留针30 min,观察针刺前即时、进针5、10、20、30 min及起针后30、60、120 min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读值.结果:针刺镇痛效应从针刺5min即开始显现,并随着留针时间的持续,针刺镇痛效应逐渐增强至起针后120 min.结论:疼痛时针刺十七椎等多穴对中度原发性痛经患者具有明显的即时镇痛效应,且该效应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温针次髎穴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分别采用温针次髎穴治疗和常规体针治疗,观察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评分、痛经症状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采用温针次髎穴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无论是疼痛缓解、痛经症状评分的改善还是临床疗效均与常规体针治疗相当。结论:温针次髎穴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取穴少,痛苦小,患者依从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电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子宫位置与经穴时效性的关系。方法:对368例原发性痛经患者进行子宫位置评估和电针治疗,采用VAS对患者治疗前、起针即刻、起针后30 min的疼痛程度进行定量评价。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ANONA)或非参数检验( 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子宫前位患者各经穴组VAS值无显著差异( P>0.05)。子宫中位、子宫后位患者结果与子宫前位类似。结论:现有结果尚不能提示子宫位置与经穴时效性相关。  相似文献   

11.
12.
小青龙汤为温阳宣肺、蠲痰涤饮之剂,凡见哮喘、咳嗽、痰、饱胀、喘息和四肢水肿等因"外感风寒,内有寒饮"所致者,均可辨证应用小青龙汤。临证应用时注意:①寒邪不必拘泥外感;②"三水"的变化要审清;③但见寒饮,有无表证均可用此方;④注意痰饮在临床上的变化;⑤临床见喘未必治喘,要临证辨别。用此方,要抓住以下临床指征:①面色:"三水"之面色--黧黑之色;②脉象:弦脉或浮紧;③舌象:舌苔多水滑;④痰涎:咳痰较爽,痰涎清稀,泡沫状。以上"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有效之后,应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13.
探析神阙穴与气及脏腑经络关系及现代医学对脐中的认识,介绍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病证关系,分析了“病”与“证”的内涵,认为疾病是决定证候的内在稳定的因素,而证候是疾病的外在综合表现。辨证论治以证候处方用药,会产生病证重合与分离两种情况,病证重合时疗效就肯定,而病证分离时则疗效就会远离预期目标,这就是辨证论治疗效重复性差的客观原因。为了提高病证的重合,避免病证的分离,应该重视方药与疾病的联系,不能只讲“方”与“证”的联系。笔者认为,方药对疾病的疗效是根本的,而方药对证候的疗效是附属的,疾病与疾病证候具有不同的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5.
建立冬凌草乙素药物浓度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研究其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情况以分析冬凌草乙素的血清蛋白结合机制。采用超滤法结合LC-MS/MS测定冬凌草乙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蛋白结合率及相关结合常数,以Scatchard方程计算冬凌草乙素与BSA的结合常数(Ka)和结合位点数(n),并对冬凌草乙素与BSA的结合机制进行分析探究。结果显示冬凌草乙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平均结合率为57.2%,且结合类型主要为一类强结合,相关参数为结合常数2.54×104L·μg~(-1),结合位点的数目为n=0.75。冬凌草乙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在考察浓度范围内无浓度依赖。该研究建立的方法灵敏度高、专属性强、操作简单,能够满足分析要求,结合常数的求算为临床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药动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郭振球 《天津中医药》2008,25(6):441-444
用中医药治疗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控制过度炎症反应.微观证治学.脏腑、神经、激素、免疫和代谢调节病机链.分析过度炎症反应.从过度炎症反应分始动、放大和损伤3个阶段,提供了证治方药.创新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微观证治学的理法方药.  相似文献   

17.
郑莉  郑林 《天津中医药》2003,20(3):78-79
论述了非典发病与传播的特点。阐述遵循科学控制疫情、总结经验中西合治、心身调节防病健身在论治非典的系统性。从科学严谨的手段、积极努力的态度、正确的应对措施、适宜的心身调节等方面,说明防治的整体优势。  相似文献   

18.
从中医精气神辨识角度认识虚劳病,总结虚劳病病因病机。通过观察面容、形态、神色、五官、舌象、脉象等辨识精气神状态,确立虚劳病精气神调治原则。在精气神辨识理论指导下,对《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相关条文、方药进行解析,总结虚劳病相关治则治法。根据精气神调养原则,为虚劳病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的形成与素体阴虚,五脏虚弱,饮食不节,形体肥胖,精神刺激,情志失调,外感六淫,毒邪侵害,滥用丹药,化燥伤津,房劳纵欲,肾精亏耗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首先要进行有效的糖尿病社会宣传与教育,防治于未然,即病之后的临床护理与药物治疗同等重要,包括生活调理,饮食调理,精神调理。  相似文献   

20.
魏星 《光明中医》2013,(11):2415-2416
目的 探讨中药饮片党参在临床使用中的鉴别方法,确保中药党参的正品,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方法 通过性状、显微、理化鉴定的方法,比较党参、银柴胡、家种防风之间的鉴别点.结果 可以明确鉴别所使用中药党参的真伪.结论 尽管党参与银柴胡和家种防风有相似的一面,但是仔细辨别还是有其鉴别特点,希望引起药房中药技术人员的重视,区别真伪、正确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