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股腘动脉闭塞病变是常见的外周动脉疾病,以经皮穿刺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和支架置入为代表的腔内治疗技术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已经逐步取代传统旁路手术成为股腘动脉闭塞病变治疗的首选~([1])。然而,PTA会导致斑块挤压破裂、血管壁拉伸和撕裂,从而引发血管损伤修复、负性重建,增加血管再闭塞风险~([2])。因此,单纯PTA的一期通畅率有限。虽然支架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应用价值。方法 66例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患肢均有不同程度的缺血症状,均采用PTA和(或)支架植入术进行介入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踝/肱指数(ABI)。结果 66例患者成功完成介入治疗,共植入支架73枚,其中髂动脉植入27枚,股浅动脉植入32枚,髂-股动脉植入14枚,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患肢缺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ABI由术前0.39±0.12上升至0.72±0.15,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5个月),10例患者因复发而再次接受介入治疗。结论 PTA及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因其创伤小、可重复性高、疗效显著等特点已成为治疗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对人工血管移植物内瘘(AVG)术后狭窄和闭塞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3月66例AVG狭窄或闭塞行PTA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66例患者共进行105次PTA,技术成功率为96.2%。全组PTA术后的AVG初级通畅时间为(12.1±1.20)个月,其中狭窄病变患者为(16.3±1.95)个月,闭塞病变患者为(10.3±1.3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5,P=0.037);全组PTA术后的AVG累计通畅时间为(19.7±1.46)个月,其中狭窄病变患者为(21.0±2.45)个月,闭塞病变患者为(19.0±1.80)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92,P=0.531)。全组术后AVG的6个月、1年的初级通畅率为62.7%、38.8%,其中狭窄病变患者为78.1%、48.9%,闭塞病变患者为53.5%、33.1%;全组术后AVG的6个月、1年的累计通畅率分別为80.9%、74.1%,其中狭窄病变患者为86.9%、79.6%,闭塞病变患者为77.8%、71.4%。 结论:PTA治疗AVG狭窄或闭塞创伤小、安全有效,患者体验好,具有较好的干预后通畅率;AVG狭窄病变PTA治疗后再狭窄的发生率较高,因此需要进行规律随访监测;狭窄性病变若达到再次干预指征需及时处理,尽量避免瘘管闭塞的发生。对于PTA术中出现血管显著弹性回缩或发生血管破裂出血球囊压迫无法止血的情况,可采用覆膜支架植入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4.
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长期血管通路中最重要的形式,血管狭窄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对于内瘘血管狭窄的处理,除手术外,近年来开始使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进行治疗.目前PTA多在X线血管造影下进行,超声引导下的PTA是一种新的尝试.我们对本科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进行了超声引导下PTA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迅速发展,多种新型介入材料相继问世并且应用于临床,血管腔内治疗的范围已从大中血管向中小血管扩展,腘动脉及远侧胫、腓动脉的治疗也在广泛开展。大量文献报道,PTA治疗膝下ASO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保肢率高,可以作为膝下ASO特别是重症肢体缺血的首选。  相似文献   

6.
1964年Dotter完成首例经皮腔内血管成型术(percutani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标志着腔内技术治疗血管疾病的开始。1974年Gruntzig发明球囊扩张导管使PTA技术进一步发展。1983—1989年Dotter、Palmaz、Giantrco等相继研制多种支架,使PTA技术走向成熟。1990年Parodi应用腔内修复术(endovase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治疗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取得成功,标志着血管腔内技术在扩张性血管病的微创治疗中取得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支架置入(ST)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的效果.方法 检索1990年4月-2014年4月发表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评价.结果 15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中的2 752条肢体被纳入,其中ST组1 307条,PTA组1 445条.ST组手术成功率高于PTA组(RR:1.10,95% CI:1.01,1.19,P=0.02),手术并发症发病率也高于PTA组(RR:1.89,95% CI:1.23,2.88,P=0.003),但术后1年再狭窄率低于PTA组(RR:0.83,95%CI:0.71,0.97,P=0.02),术后1年再干预率也低于PTA组(RR:0.71,95% CI:0.57,0.90,P=0.004).结论 对于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ST短期效果优于PTA.  相似文献   

8.
我院收治1例。肾移植后并发移植肾动脉狭窄(TRAS)者,采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及留置支架治疗后痊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血管微创外科及其在大血管病变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64年Dotter和Judkins首先采用同轴尼龙扩张导管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拉开PTA的帷幕。1974年Gruntzig研制出聚乙烯双腔单端孔球囊扩张导管并经不断改进后,PTA技术始在血管疾病中得以推广应用。随着导管和操作技术的不断改进,适应证逐渐扩大。血管内介入治疗已经改变了动、静脉疾病的传统治疗方法,并对血管疾病未来的治疗方法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central vein stenosis,CVS)的临床特点以及对其实施血管腔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于本院行血液透析治疗且合并有中心静脉狭窄的3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静脉造影技术,分析其临床特点,并对其实施血管腔内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患者包括27例中心静脉狭窄与9例中心静脉闭塞.其中,狭窄位于右侧锁骨下静脉与头臂静脉交汇处13例(36.11%),左侧头臂静脉近心端8例(22.22%),右侧头臂静脉近心端4例(11.11%),右侧腋静脉伴锁骨下静脉2例(5.56%);闭塞位于左侧头臂静脉4例(11.11%),右侧锁骨下近端5例(13.89%).36例患者中有24例行经皮血管支架植入术(pecutaneous transtuminl stenting,PTS)或经皮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术(pecutaneous transtuminl angioplasty,PTA)联合治疗,其余12例行PTA治疗,治疗1周后患者上肢、腋部与胸壁浅表静脉曲张缓解或消失;随访期间有6例患者复发,且均为行PTA治疗的患者.结论 掌握中心静脉狭窄的临床特点,有助于患者的早期诊治,对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血液透析合并中心静脉狭窄患者行单纯PTA或PTS与PTA联合治疗,均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PTA治疗后复发的可能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正>目前,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及支架植入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tenting,PTS)已成为治疗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重要治疗方法,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PTA或PTA联合PTS治疗在股腘动脉(femoro popliteal artery,FPA)疾病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经验.方法 对568例髂静脉受压患者采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其中单纯经皮血管腔内成形(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352例,腔内成形加支架置入(PTA+ stent)216例.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IVCS患者,采用手术取栓、置管溶栓加PTA,必要时支架置入治疗.对采用单纯PTA及PTA+ stent 的出院后3个月及12个月的有效率及优良率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553例患者手术成功,成功率97.4%(553/568).患者出院后3个月及12个月的有效率单纯PTA的为94.0%、86.9%,PTA+ stent的为95.9%、96.1%;优良率单纯PTA的为81.3%、70.4%,PTA+ stent的为91.3%、91.7%.两组比较,出院后3个月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0,P>0.05);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9.56,P<0.05).出院后12个月的有效率及优良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0.95,P<0.05;x2=296.35,P<0.05).结论 PTA+ stent较单纯PTA在治疗IVCS的近期、中期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3.
血管支架在布-加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是由于肝段下腔静脉和/或肝静脉阻塞,或狭窄引起的下腔静脉和/或肝静脉血流受阻导致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以往治疗BCS主要依靠外科手术,随着介入放射学技术的广泛开展,尤其是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和血管内支架的应用,对该病的治疗取得了更理想的效果。介入治疗已经成为BCS的一种安全有效的非外科手术治疗方法[1]。据文献报道及我们的经验,单纯球囊血管成形术,膜性病变的良好开通率约为50%,节段性病变几乎无效,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是在PTA显示不足或失败后发展起来的,对球囊扩张不佳的无论是膜…  相似文献   

14.
用带切割刀扩张球囊处理动静脉内瘘狭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们应用经皮穿刺球囊扩张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成功治疗血液透析患者狭窄内瘘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慢性临界下肢缺血(CLI)可损害腿部的存活,其表现有静息痛、溃疡或坏疽,最大的踝或趾收缩压分别为50或30mmHg。老年人发病率高,每年1百万人口为400~1000例,截肢率达万%。需要介入放射学家、血管外科和内科医师的通力合作,进行抢救治疗。Leicester大学外科在1994年1年内共为188例CLI病人进行了血管重建手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或截肢等处理。全组188例发生198侧CLI。另34例发生对侧CLI,其中10例发生CLI—次以上。中位值年龄74岁(31~94岁)。发生静息痛35.1%,溃疡物40.1%,坏疽24.8%。急症入院89例,紧急…  相似文献   

16.
PTA及血管内支架治疗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及血管内支架治疗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全组11例,共18条患肢(闭塞病变22个节段).15段闭塞长度在7cm以内者作PTA,病灶分别位于髂总动脉6段、器外动脉2段、股浅动脉7段;15段中有4段与PTA同时置入血管内支架.另外长段闭塞的7段,于短段作PTA同时或在术后1周内作动脉重建术,其中腹主-股总动脉转流术1段、腹主-股深动脉1段、股-腘动脉3段、腘动脉间置移植术1段、股深动脉成形术1段.结果 1条患肢因PTA失败即改作转流术,2条患肢术后并发股浅动脉急性栓塞,作取栓治疗后,均恢复血循环.术后近期内,全组18条患肢临床症状改善,其中16条末梢动脉搏动恢复,踝/肱指数由术前0.54±0.11增高至0.79±0.15.随访6~72个月后,2条作PTA患肢的股浅动脉分别于1年和5年后再次闭塞.结论 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有效方法,血管内支架置放有助于提高通畅率,多节段动脉闭塞性病变联合手术重建,可简化手术操作,缩小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ASO)采用经皮序贯式球囊扩张成形术(PTA)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92例于本院进行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的差异性经入选患者分为对照组(n=47,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POBA)扩张)和序贯组(n=45,经皮序贯式PTA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肱指数(ABl)值、间歇性跛行距离改善情况,足背动脉血流、下肢神经传导速度变化,并统计分析治疗后血管畅通率的动态变化。结果 术后1个月,序贯组足背动脉血管内径、血流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流峰速低于对照组(P<0.05);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ABl值增大,间歇性跛行距离变长,且与参照组比较,序贯组患者ABI值增大,间歇性跛行距离变长(P<0.05)。随着时间推移,两组患者血管畅通率均降低,但不同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序贯组患者血管畅通率均升高(P<0.05)。结论 与普通球囊POBA扩张治疗比较,ASO患者使用经皮序贯式PTA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增加足背动脉血...  相似文献   

18.
锁骨下动脉起始段狭窄或闭塞,致使位于其远端的椎动脉血流逆转,进而引起患侧上肢缺血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脑供血不足,称为"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SSS)"[1]。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已成为治疗SSS的主要措施。2007年1月-2010年11月,我科经介入治疗SSS35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老年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治疗老年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DASO)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1年内收治的56例老年DASO,其中41例采用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11例采用取栓并球囊扩张及持续血管腔内给药;4例行球囊扩张并人工血管搭桥治疗。结果:56例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无围手术期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3~12个月,6例术后3~6个月复发,再行经皮球囊扩张术(PTA)治疗成功,其他患者疗效满意。结论:PTA治疗DASO效果肯定,且可重复应用,必要时联合其他方法。PTA可作为老年DASO血管再通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笔者采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13例布加综合征(BCS)。男9例、女4例,平均39.9岁。其中下腔静脉(IVC)膜性阻塞10例,采用PTA单纯治疗;IVC节段性狭窄3例,采用PTA后置入自膨式金属内支架。术后IVC压力由术前3.77土0.79kPa即刻降至1.70士0.19kPa,IVC-右房压力阶差由2.58士0.73kPa降至0.18士0.12kPa。对其中12例随访3~44个月(平均18个月),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仅首例膜性闭塞者PTA后44个月IVC发生再闭塞。笔者对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病例的选择、内支架的适应症等进行了讨论。认为膜性阻塞应首选PTA;对于节段性狭窄合理的治疗方法是PTA后置入内支架可有效阻止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