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免充气经腋窝入路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手术经验及疗效。方法选取80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病人,其中行腔镜手术35例(腔镜组),开放手术45例(开放组),比较2组病人围手术期资料、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等资料。结果腔镜组平均年龄较开放组年轻(P<0.05);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及术后第1天引流液量均较开放组多(P<0.01);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比开放组少(P<0.01);术后第3天颈部VAS评分腔镜组较开放组低(P<0.05);中央区清扫后平均淋巴结数目腔镜组与开放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术后美容满意度较高(P<0.01);随访3个月以上,均未见复发与转移。结论免充气经腋窝入路腔镜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手术安全可行,与开放手术相当,并具有较佳的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对比经腋窝入路免充气全腔镜甲状腺癌根治术和开放甲状腺癌根治术对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60例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经腋窝入路免充气全腔镜甲状腺癌根治术30例(观察组),开放甲状腺癌根治术30例(对照组),对比2种术式的临床疗效。结果2组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数、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引流液总量、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更多,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颈胸部疼痛评分、美容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相比开放甲状腺癌根治术,经腋窝入路免充气全腔镜甲状腺癌根治术治疗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在保证手术安全性及并发症总发生率的同时,可以降低术后疼痛,极大提高美容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无充气经腋窝入路腔镜下单侧甲状腺肿瘤切除术的疗效。方法选取69例行单侧甲状腺肿瘤切除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无充气经腋窝入路腔镜单侧甲状腺肿瘤切除术39例(观察组),开放性单侧甲状腺肿瘤切除术30例(对照组);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48 h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手术切口满意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长,术后切口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2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48 h引流量及术后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充气经腋窝入路腔镜下单侧甲状腺肿瘤切除术临床效果明确,美容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环乳晕切口联合乳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实施乳腺癌保乳手术(breast conserving surgery,BCS)及腋窝淋巴结清扫的治疗效果和美容结果。方法 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98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实施BCS,其中46例行环乳晕切口加乳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并与同期52例经肿块表面切口联合传统腋窝淋巴结清扫的保乳手术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放置引流管时间、住院天数等手术观察指标;根据术后6个月以上乳房外观评价不同手术方式的乳房美容效果。结果 2组病例的肿瘤直径、肿瘤位置、肿瘤与乳头乳晕复合体(nipple-areola complex,NAC)距离、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分子分型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表面切口组手术时间较短(P<0.05),术中出血、放置引流管时间、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美容效果比较,环乳晕切口组在质地与弹性、对称性、患侧乳房凹陷程度、皮肤颜色、手术瘢痕及乳房顺应性差值得分高于肿瘤表面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分>24分的优良率在环乳晕切口组(78.3%,36/46)明显高于肿瘤表面切口组(51.9%,27/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环乳晕切口切除肿瘤,能够达到与肿瘤表面切口相同的保乳治疗效果,结合乳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技术,提高了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效果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获得了最佳的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腔镜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方法、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乳腺癌腔镜下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腔镜组)的临床资料,并与46例同期临床分期类似而行传统腋窝淋巴结清扫(传统组)资料比较。结果两组均为Ⅰ~Ⅱ期乳腺癌。腔镜组无中转开放手术,未发生大出血、皮下气肿、脂肪栓塞等并发症。腔镜组淋巴结数目(15.5枚)、平均手术时间(80min)与传统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缩短了引流时间(3~5d)、减少了出血量(380ml)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仅1例)。结论在选择性乳腺癌患者行腔镜下腋窝淋巴结清扫术能够达到传统腋窝淋巴清扫治疗效果,可在保证腋窝淋巴结清扫质量的同时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达到了生理、心理的微创化,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腔镜下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腔镜甲状腺部份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方法将75例甲状腺良性疾病,分别行胸乳入路腔镜手术(腔镜手术组24例)和开放手术(开放手术组51例),比较、分析两种术式的临床资料、方法、疗效及护理。结果腔镜手术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显著长于开放手术组(P〈0.01);腔镜手术组术后引流量显著多于开放手术组(P〈0.01);腔镜手术组术中出血、术后镇痛与开放手术组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腔镜手术组1例发生颈部感觉减退,2例吞咽不适;开放手术组有21例颈部感觉减退或异常,19例吞咽不适(P〈0.01,P〈0.05);腔镜手术组对术后美容效果表示满意22例,明显高于开放手术组34例(P〈0.01)。结论腔镜甲状腺手术达到了传统开放甲状腺手术的临床效果,但是腔镜手术具有切口隐蔽、颈部无疤痕、美容效果好的特点,是传统手术方法无法比拟的,可根据患者要求在临床开展;而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正确护理,是该手术得以顺利开展的必要支持和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腔镜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中的价值和手术技巧。方法:2009年3月~2011年3月收治乳腺癌患者136例,其中66例应用乳腔镜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MALND),70例行常规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TALND),对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清扫淋巴结及阳性淋巴结数量、术后功能相关并发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MALND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少于TALN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扫淋巴结及阳性淋巴结数量,2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功能相关并发症如感觉异常、淋巴水肿、皮下积液,皮瓣愈合等,MALND组明显优于TALN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12个月,2组均未出现腋窝复发患者。结论:通过乳腔镜游离皮瓣和清扫腋窝淋巴结及内乳淋巴结清扫,出血少,对机体干扰少,可明显减少常规开放手术的并发症和有突出的美容效果。用乳腔镜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可有效降低乳腺癌手术中的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良性甲状腺疾病经胸骨前径路腔镜术与传统术式的疗效。方法:单侧甲状腺良性疾病81例分为2组:经胸骨前径路腔镜手术组36例,开放性手术组45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费用,术后3个月颈部感觉情况、美容效果评价。结果:腔镜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开放组;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多于开放组;腔镜组住院费用显著高于开放组;手术美容满意腔镜组34例(94.4%),开放组31例(68.9%);术后颈部感觉减退腔镜组3例(8.3%),开放组15例(33.3%)。结论:胸骨前径路腔镜甲状腺手术有极佳的美容效果,且术后颈部不适感轻,此术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免充气经腋窝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治疗甲状腺癌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厦门市海沧医院收治的为诊断甲状腺癌并接受免充气经腋窝入路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31例的临床资料纳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进行传统开放单侧甲状腺癌根治术的另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术后评估并发症及术后3个月切口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8.43±2.37)mL少于对照组(17.75±3.21)mL,而手术时间(89.63±12.11)min长于对照组(72.86±10.2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05、5.876,P<0.05)。两组术中清扫淋巴结个数及术后引流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免充气经腋窝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治疗甲状腺癌,可明显地减少患者术中的出血量,虽延长手术时间,但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彭军  汪彪  沈攀  王林  李天成 《西部医学》2022,34(9):1351-1355+1360
目的 分析经口腔前庭与经乳晕入路腔镜下两种不同方式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2019年1月~2021年2月收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30例的临床资料,按照两种不同的腔镜入路方式分为口腔组(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组)66例和乳晕组(经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组)6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淋巴结清扫情况,术后即刻、术后12、24及48 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结果,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出血、喉返神经损伤、感染等)的发生率;比较术后Vancouver疤痕评定量表(VSS)与患者和观察者瘢痕评价量表(POSAS)评分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气管食管旁和气管前喉前淋巴结清扫数量无明显变化(P>0.05),口腔组患者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量更多和时间较乳晕组明显降低(P<0.01)。术后即刻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时间越长口腔组患者疼痛评分较乳晕组越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口腔组患者术后温哥华瘢痕评估量表(VSS) 与患者和观察者瘢痕评价量表中的观察者部分(OSAS)评分较乳晕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下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较经乳晕入路的中央淋巴结清扫数量更多且用时短,美观程度也优于经乳晕腔镜治疗,但两者术后疼痛水平变化、手术相关指标以及并发症情况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手术切除范围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TC患者进行随访。根据分组与手术方式、术后复发和生存率进行比较,行Wilcoxon(Gehan)统计分析和X^2检验。结果1.低危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低于高危组(P=0.O13)。而隐灶癌明显低于其他PTC,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8);2.低危组5年无瘤生存率同高危组比较,明显高于高危组(P=0.048);3.低危组隐灶癌行单侧与双侧甲状腺切除,术后均无复发;4.颈淋巴结清扫与颈淋巴结切除比较,术后复发率和5年生存率无显著差异(P=0.202)。结论1.对低危组PTC患者宜行双侧甲状腺切除,对于隐灶癌,建议行患侧腺叶切除加峡部切除;2.低危组可不行预防性颈淋巴结清扫;3.高危组应行双侧甲状腺切除加颈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连续血液滤过对严重脓毒症患者部分炎性指标的影响及意义,为临床疾病诊治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为严重脓毒症患者共64例,所有患者均经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降钙素元(PCT)、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D二聚体(Dimer)等炎性指标变化,通过常用肝肾功能指标判断患者重要器官功能改善情况。利用治疗前后氧合指数、APACHE-Ⅱ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评分判断治疗效果。结果:首次连续血液滤过治疗后,炎症指标PCT,CRP,ESR有明显下降(P<0.01),Dimer也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氧合指数明显改善、APACHE-Ⅱ及MODS评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次连续血液治疗后炎症指标PCT,CRP,ESR明显下降(P<0.01),Dimer也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功能指标改善明显(P<0.05),尿素氮也有降低(P>0.05)。APACHE-Ⅱ和氧合指数有了明显改善 (P<0.05),MODS评分较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连续血液滤过治疗严重脓毒症疗效较好,可以降低临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加压包扎、冷敷、石膏外固定、抬高患肢四联疗法在Pilon骨折术后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10年2月至2018年2月我科收治的Pilon骨折患者125例,均行手术内固定。术后随机分为4组,观察组(n=32),采用加压包扎+冷敷+石膏外固定+抬高患肢四联疗法治疗;对照1组(n=31),采用加压包扎+冰块冷敷+抬高患肢治疗;对照2组(n=31),采用石膏外固定+冰块冷敷+抬高患肢治疗;对照3组(n=31),采用冰块冷敷+抬高患肢治疗。比较各组术后VAS评分、患肢肿胀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术后VAS评分观察组优于所有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1组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踝围差值与对照1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踝围差值低于对照2组及对照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所有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1组与对照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满意度高于所有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1组与对照2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ilon骨折术后四联疗法综合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探讨3D腹腔镜经口腔前庭入路甲状腺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深圳市福永人民医院收治并行2D和3D腹腔镜甲状腺手术的患者各15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2D腹腔镜经口腔前庭入路甲状腺手术,观察组患者采用3D腹腔镜经口腔前庭入路甲状腺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呼吸情况、声带功能、术后住院时间和患者术后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3D腹腔镜经口腔前庭入路甲状腺手术疗效可靠、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美容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超声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CLNM)的诊断效能。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行外科治疗且病理确诊为PTC的患者,术前均行超声及CT检查,回顾性分析两者对CLNM的诊断价值。结果 32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242例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80例无转移。患者年龄(χ2=20.34,P<0.001)、原发灶大小(χ2=27.34,P<0.001)和颈侧区转移淋巴结最大径(χ2=4.30,P<0.001)在CLNM组与非CLNM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中央区、颈侧区和中央区+颈侧区,超声诊断CLNM的灵敏度(χ2=82.26,P<0.001;χ2=114.01,P<0.001;χ2=82.26,P<0.001)、准确度(χ2=20.27,P<0.001;χ2=15.56,P<0.001;χ2=44.00,P<0.001)均高于CT,与超声联合CT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超声诊断中央区和颈侧区CLNM的特异度低于CT(χ2=17.01,P<0.001;χ2=21.29,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在中央区、颈侧区和中央区+颈侧区,超声诊断CLNM的曲线下面积(AUC)均高于CT(Z=2.99,P=0.003;Z=3.86,P<0.001;Z=4.47,P<0.001),与超声联合CT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7,P=0.062;Z=1.68,P=0.093;Z=1.61,P=0.107)。结论 超声与CT在中央区及颈侧区淋巴结的诊断中各具优势,总体上,超声对于CLNM的诊断效能优于CT。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不同治疗方式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患者生活质量的差异。方法 以2019年10月至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超声诊断科接受随访的149例PTMC治疗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RFA)组(n=80)、甲状腺腺叶切除(HT)组(n=34)及甲状腺全切除(TT)组(n=35)。所有患者均完成以下3个量表:36条目简明健康量表(SF-36)、甲状腺癌特异性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量表(THYCA-QoL)及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FoP-Q-SF),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调整混杂因素,比较3种治疗方式下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结果 SF-36量表中,RFA组及HT组患者的躯体健康(PCS)(P=0.006,P=0.033)及生理职能(RP)(P=0.003,P=0.001)均显著高于TT组,但RFA组与HT组之间在PCS(P=1.000)及RP(P=1.000)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FA组患者精神健康(MCS)评分明显高于TT组患者(P=0.034)。THYCA-QoL量表中,TT组患者的瘢痕问题评分显著高于HT组(P=0.003)及RFA组(P<0.001),RFA组患者体质量增加的抱怨显著低于HT组(P=0.028)及TT组(P<0.001)。FoP-Q-SF量表中,3组患者对疾病进展担忧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超声引导下RFA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可作为PTMC开放手术治疗的替代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比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患者术后功能结果,探讨术后快速康复(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方案对TKA术后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10年1月1日到2021年12月31日1 881例诊断为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应用ERAS方案分为ERAS组和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基本信息、术前和术后1个月的膝关节活动度、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merican Knee Society Score, KSS)、西大略湖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评分(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WOMAC)以及术后1个月患者满意度。结果 实施术后快速康复方案后,ERAS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个月,ERAS组患者KSS临床和功能评分以及膝关节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术后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个...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发生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在甘肃省肿瘤医院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的PTC患者1524例,其中多灶性PTC 492例,单灶性PTC 1032例。通过比较多灶性与单灶性PTC患者在性别、民族、年龄、身体质量指数、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术前促甲状腺激素及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病灶范围、病灶最大径、病灶直径总和、颈部中央区和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以及甲状腺癌侵犯被膜等方面的差异,分析多灶性P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同时,根据是否出现中央区转移性淋巴结和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将患者进行分组,比较患者上述临床病理指标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与单灶性PTC患者比较,多灶性PTC患者中55岁以上、合并高血压、出现中央区或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及甲状腺癌侵犯被膜患者的比例更高(均P<0.05);55.1%多灶性PTC患者的病灶分布在双侧腺体,且病灶最大径和病灶直径总和均大于单灶性PTC患者(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病灶最大径超过7?mm、甲状腺癌侵犯被膜是多灶性PTC患者发生中央区转移性淋巴结的危险因素(均P<0.05);男性、病灶最大径超过7?mm、术前TG超过55?ng/mL、中央区转移性淋巴结是多灶性PTC患者发生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多灶性PTC患者出现中央区及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的比例均高于单灶性PTC,且当患者为男性、病灶最大径超过7?mm、甲状腺癌侵犯被膜、术前TG超过55?ng/mL时发生转移性淋巴结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