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目的:构建基于合理用药软件系统的用药管理体系,探讨合理用药软件系统在促进抗肿瘤药物合理用药中的作用。方法:药师依托合理用药软件系统,持续完善抗肿瘤相关药物知识库和运行规则,结合事前干预、事中审方、事后点评为一体的方式,促进抗肿瘤药物合理使用。通过对比分析合理用药软件系统实施前后抗肿瘤药物用药情况,考察其在促进抗肿瘤药物合理使用中的作用。结果:抗肿瘤药物相关医嘱抽样点评合格率由75.42%提升至94.58%,用法用量、配伍、相互作用、重复用药等问题均明显改善。运行稳定后,事前干预和事中审方发现的不合理医嘱数量均有所下降。结论:药师基于合理用药软件系统对抗肿瘤药物进行合理用药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促进了抗肿瘤药物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药学干预对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影响效果。方法:回顾性从某院血管外科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患者出院病历中,抽取2015年的107份病例作为干预前组,另抽取2017年1月-2018年5月的108例为干预后组,分析比较药学干预前后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品种选择、围手术期用药疗程及术后体温、血常规情况等。结果:经过药学干预后,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率由100%下降至90.74%,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合理率及用药疗程合理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干预后组术后发热患者数及平均体温低于干预前组,整个住院期间抗菌药物使用的DDDs亦明显下降,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血象升高的人数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药学干预有利于提高我院血管外科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合理性,但仍然存在预防使用率过高、用药疗程过长等问题,临床药师应继续深入临床进行跟踪和干预,协助医生制订用药方案,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3.
刘佳  任昭  刘桦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21,41(20):2127-2132,2156
目的: 优化航天中心医院前置审核系统中成药处方审核规则,通过信息化手段规范中成药合理用药。方法: 基于该院中成药使用现状及前置审核系统应用情况,在国家颁布的中成药合理用药政策制度要求下,结合该院近5年中成药处方点评结果,提炼出对应审核规则。结果: 审核规则优化后,实时审核不合理处方检出率提高,事后处方点评不合理率由13%下降到3%~4%。不合理处方类型也发生变化,优化前多集中在"重复用药"和"联合用药"两方面,优化后这两类不合理处方明显减少,现多集中在"适应证不适宜"方面。结论: 根据该院个性化用药情况优化中成药处方审核规则,能有效弥补现有审核系统中成药审核方面的不足,进一步提高中成药处方审核能力,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但有些审核规则的优化上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鱼骨图分析法与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门急诊患者抗菌药物不合理处方点评中的使用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1—5月间医院门急诊患者抗菌药物用药处方894张(干预前组);另抽取2018年6—12月间实施鱼骨图分析法与PDCA循环管理模式后医院门急诊患者抗菌药物用药处方951张;比较实施干预前后门急诊患者抗菌药物用药处方不合理的原因及其不合格率的差异。结果:干预后门急诊患者抗菌药物用药处方不合理原因较干预前得到明显改善,其不合格率(4.52%)明显低于干预前(8.95%()P<0.05);且11月份、12月份不合格率分别为0.83%和0.69%均达到目标值(<1%)。结论:门急诊患者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处方点评中,采用鱼骨图分析法与PDCA循环管理模式有效改善了处方不合理用药的原因,降低了抗菌药物处方不合格率,促进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确保了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心病处方不合理用药现状及影响因素,为药师处方审核提供参考,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广东省97家医院在2018年8-10月的1000张门诊冠心病不合理处方进行处方审核,分析不合理用药类别及影响因素。结果:1 000张冠心病不合理处方中,联合用药不合理占53%,用法用量不合理占37.3%,遴选药物不合理占23.5%。冠心病各类药物的不合理用药类别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处方中使用氯吡格雷、合并使用抗凝药物或合并房颤是导致抗血栓用药不合理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处方医师和审方药师需重视各类冠心病治疗药物的不合理用药情况,尤其是联合用药不合理和抗血栓药物使用不合理情况,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我院抗菌药物处方用药情况进行专项点评分析,对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干预,提高处方合理率,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以回顾性调查研究的方法,对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门诊2400张抗菌药物处方和住院使用抗菌药物病历共1163份进行点评,将点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21年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门诊处方和住院病历总数94份,占抽取处方和病历总数比例5.55%;2022年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门诊处方和住院病历总数67份,占抽取的处方和病历总数比例3.58%。2022年与2021比较,处方及病历医嘱不合理率下降2.03%,处方医嘱合格率明显提高。结论 我院门诊及住院抗菌药物专项点评经过前置审核、药师人工干预和行政管理多重干预措施后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率有所下降,但仍存在不合理使用现象,需继续加强干预管理,不断提高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门诊抗菌药物应用干预对临床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6—12月2000份处方作为干预前研究资料(对照组),另选择2013年1—6月2200份处方作为干预后研究资料(观察组),通过处方综合点评,分析门诊抗菌药物干预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门诊抗菌药物使用处方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主要的不合理用药原因在于药物适应证不合理和药物选择不当;观察组抗菌药物单用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二联、三联用药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非限制类抗菌药物使用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限制类抗菌药物、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的使用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门诊抗菌药物应用干预后临床用药合理性更高,抗菌药物不合理联用率和限制类抗菌药物、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的使用比例有所下降,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临床药师参与医院抗菌药物处方点评的效果,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丰城市30家乡镇卫生院门诊处方和患者病历等资料,选取上述乡镇卫生院2020年1月—12月(干预前)和2021年1月—12月(干预后)门诊处方,分别抽取各家乡镇卫生院100张门诊处方(共3 000张处方)和10位患者(共300例患者)病历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比较干预前、后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抗菌药物处方不合理原因和I类切口手术不合理用药情况,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对乡镇卫生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满意度并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全市乡镇卫生院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不合理处方构成比、三联抗菌药物构成比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1,2,3<0.05),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时机不合理、疗程不合理的构成比均明显低于干预前(P<0.05),患者对乡镇卫生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满意度高于干预前(P<0.05)。结论:临床药师参与处方点评可降低乡镇卫生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促进药物合理应用,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和提高其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处方点评对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干预的效果,旨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抽取该院2013年11月~2014年3月病历1500份作为非干预组,制定一系列处方点评干预措施后,选取2014年4~12月病历1500份作为干预组,对两组患者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干预前相比,不合理用药病例数比例从20.1%降至10.0%。结论处方点评可有效改善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处方前置审核系统在提高中成药临床合理用药中的作用。方法:对采用处方前置审核系统前后含有中成药处方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采用处方前置审核系统后,中成药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为6.63%,明显低于采用处方前置审核系统前44.50%。结论:采用处方前置审核系统可以有效提高处方内中成药合理用药水平,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处方前置审核系统将成为今后医院处方审核的重要模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产ESBLs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01月-2018年12月某院发生的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住院患者临床特征、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β-lactamase,ESBL)情况及药敏结果等。结果: 共纳入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患者170例,ESBLs菌株98例;重症医学科占比最高(50例,29.4%),其中ESBLs菌株30例(30.6%),非ESBLs菌株20例(27.8%)。ESBLs菌株对头孢唑林、头孢噻肟、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全部耐药;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率为70.6%、20.2%、80.2%。ESBLs组WBC、NEU计数、NEU%、PCT水平高于非ESBLs组,差异有显著性(Z=-2.149,P=0.032;Z=-2.521,P=0.012;Z=-2.990,P=0.003;Z=-2.149,P=0.032;Z=-2.543,P=0.011)。单因素分析示慢性肺部疾病、泌尿道梗阻、慢性肝胆疾病、高血压、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用药史、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在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χ2=4.891,P=0.027;χ2=6.746,P=0.009;χ2=7.934,P=0.005;χ2=6.041,P=0.014;χ2=36.862,P< 0.001;χ2=15.178,P<0.001),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慢性肺部感染、泌尿道梗阻、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抗菌药物是ESBLs菌株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χ2=6.515,P=0.011;χ2=3.709,P=0.050;χ2=39.237,P<0.001;χ2=16.922,P<0.001)。ESBLs菌株致病变多见左肺或同时累及双肺(χ2=9.042,P=0.002;χ2=6.541,P=0.013)。结论: 该院血流感染大肠埃希菌ESBLs检出率较高,耐药率高,炎症程度更明显。经验性治疗应结合患者危险因素考虑合理使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或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拉考沙胺(lacosamide,LCM)治疗新疆维、汉癫痫患儿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就诊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和自治区儿童医院并服用LCM抗癫痫治疗的216例癫痫患儿资料,根据族别将患儿分为维吾尔族患儿组(n=140)和汉族患儿组(n=76),评估2组患儿在LCM治疗3个月后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同时对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χ2t检验。结果:维、汉癫痫患儿的LCM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6%和65%。无效组维、汉患儿的异常脑电图比例显著均高于有效组(χ2=8.866,P<0.05;χ2=8.882,P<0.05)。无效组维、汉患儿的LCM单药使用率显著均低于有效组(χ2=15.273,P<0.05;χ2=8.721,P<0.05)。合并使用抗癫痫药物的数量越少,LCM添加越早,患儿癫痫治疗有效的可能性越高。维、汉癫痫患儿的LCM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9%和24%。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嗜睡、头晕、乏力和恶心呕吐。结论:LCM单药或添加治疗新疆维、汉癫痫患儿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医院-家庭-社区一体化管理策略在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信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130例, 按照入院顺序分为两组, 各65例。对照组男34例, 女31例, 年龄(53.61±6.28)岁, 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男33例, 女32例, 年龄(54.33±7.02)岁, 予以常规护理联合医院-家庭-社区一体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后病情相关指标, 比较干预前后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自我管理能力、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74)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χ2检验。结果干预后胸片检查显示病灶好转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92.31%(60/65)比78.46%(51/65)](χ2=4.993, P=0.026);干预后观察组血糖正常率高于对照组[95.38%(62/65)比83.08%(54/65)](χ2=5.123, P=0.024);干预后观察组痰培养阳性率低于对照组[13.85%(9/65)比2...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盐酸多奈齐治疗帕金森病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性因子及脑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收集104例帕金森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盐酸多奈哌齐胶囊,观察组给予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盐酸多奈哌齐胶囊治疗。治疗3个月后,比较2组血清炎性因子、脑神经递质、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有效率88.46%明显高于对照组73.08%(χ2=3.962,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t=6.722,10.246,4.090,P<0.05,P<0.01);脑神经递质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明显高于对照组(t=10.162,7.887,3.884,P<0.05,P<0.05,P<0.01);2组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1.54% vs 7.69%)(χ2=0.443,P>0.05)。结论: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盐酸多奈齐有助于提高帕金森病患者临床疗效,可能与抑制炎症状态、调节脑神经递质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评价分析神阙隔药灸对阳虚质人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7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广州市增城区中医院治未病科门诊最终全部完成本次临床研究的阳虚质志愿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阳虚质志愿者门诊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42.36±10.94)岁,采取神阙隔盐灸治疗;观察组30例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41.86±10.54)岁,应用神阙隔药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转化分数及治疗效果。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60名受试者均顺利完整地完成了治疗疗程。观察组志愿者治疗后转化分数<30分非阳虚质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36.67%(11/30)比6.67%(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54 2,P=0.001 3);观察组治疗后转化分数≥40分阳虚质者比例少于对照组[30.00%(9/30)比73.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79 2,P=0.001 0)。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转化分数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291 4、7.081 5,均P<0.000 1);而观察组治疗后转化分数低于对照组[(36.82±10.76)分比(47.75±11.7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55 8,P=0.000 4)。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3.33%(28/30)比40.00%(1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200 0,P=0.001 5)。结论 神阙隔药灸治疗方法可以明显地改善阳虚质人群,提高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阳虚质人群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思路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评价分析生大黄粉穴位敷贴治疗混合痔术后便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2月至2021年5月期间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结直肠外科收治行混合痔手术治疗且术后伴有便秘的患者66例,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中男15例、女18例,年龄(45.27±3.26)岁,给予常规干预方法;观察组33例中男14例、女19例,年龄(45.89±3.42)岁,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生大黄粉穴位敷贴。比较两组干预后的临床效果。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结果 两组干预7 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93%(31/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76%(2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43,P=0.039);观察组首次排便时间、排便持续时间及排便间隔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t=6.204、5.418、5.109,均P<0.001);观察组排便重度疼痛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6.06%(2/33)比24.24%(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43,P=0.039)。结论 运用生大黄粉穴位敷贴治疗混合痔术后便秘患者疗效肯定,可以有效地在术后尽快实现自主排便的功能,显著地缩短首次排便时间、排便持续时间及排便间隔时间,防止便秘的发生,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4R危机管理理论在脓毒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预防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收治的82例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76.17±9.27)岁,实施脓毒症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男22例、女19例,年龄(77.22±9.03)岁,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4R危机管理理论的胃肠功能障碍预防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胃肠功能损伤评分、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计量资料行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APACHEⅡ评分、胃肠功能损伤评分[(19.41±3.15)分、(24.85±4.49)分]均低于对照组[(23.27±3.41)分、(29.07±5.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15、3.969,均P<0.001)。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为7.32%(3/41),明显低于对照组24.39%(1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79,P=0.034)。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97.6%(40/41),高于对照组85.4%(35/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5,P=0.048)。结论 运用4R危机管理理论可改善脓毒症患者病情和胃肠功能,降低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随访在先天性小耳畸形耳廓再造中的应用。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先天性小耳畸形患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 均给予全耳廓再造术治疗。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60例。对照组男51例、女9例, 年龄(8.2±1.9)岁, 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男43例、女17例, 年龄(8.4±2.1)岁, 给予常规护理加个性化护理随访。对比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包括再造耳外形臃肿、耳支架外露、切口感染等;同时对两组患儿进行固定时间随访, 于不同时间点对比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采用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经护理后,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1/60), 低于对照组13.3%(8/6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86, P=0.015)。观察组患儿家属总满意度为100.0%(60/60), 高于对照组90.0%(54/6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16, P=0.012)。结论个性化护理随访在先天性小耳畸形耳廓再造中可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并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操联合体位疗法缓解腹腔镜术后非切口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临床干预研究。研究对象为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妇科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完成腹腔镜手术后出现非切口疼痛的患者,共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观察1组、观察2组,每组30例。对照组年龄(34.36±4.25)岁,观察1组年龄(3...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在先天性耳前瘘管(CPF)反复感染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期间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收治的CPF反复感染症状患者8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男17例,女26例,年龄(28.08±5.81)岁,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措施;观察组43例,男16例,女27例,年龄(28.84±5.73)岁,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临床护理效果、患者的生活质量(QOL)评分及护理满意度,运用独立样本秩和检验、χ2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35%(41/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42%(32/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40 4,P=0.001 2)。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QOL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QOL评分为(8.71±1.3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3±1.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91 3,P=0.004 3);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为(6.13±1.28)d,明显低于对照组(11.57±1.6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57 4,P=0.001 6);观察组接受手术率为86.05%(37/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79%(27/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08 0,P=0.001 0);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67%(42/43),显著地高于对照组的74.42%(32/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84 7,P=0.001 7)。结论 对CPF反复感染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及QOL,有效提高患者接受手术率及护理满意度,显著降低创面愈合时间,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