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吉非替尼致间质性肺病的发生规律及特点,为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吉非替尼"和"间质性肺病/间质性肺炎"与"gefitinib"和"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nterstitial pneumonia"为检索词,检索2002年7月—2015年3月CNKI、VIP及Pub Med数据库收载的吉非替尼致间质性肺病个案报道,并进行分析。结果共筛选出有效个案报道41篇,计49例患者,男性28例,女性21例,年龄70岁及以上患者20例(41%)。使用吉非替尼后14 d内出现间质性肺病15例(31%),其中死亡10例。结论吉非替尼致间质性肺病不良反应需引起临床高度重视,早期发现并给予对症治疗,降低致命性间质性肺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奥希替尼所致不良反应(ADRs)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关于奥希替尼不良反应的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奥希替尼致ADRs的个案报道共13例次;其年龄分布以61~80岁年龄段较多(8例,61.5%);多发生在用药后的90d内(10例,76.9%);奥希替尼致ADRs累计系统-器官主要以呼吸系统损害为主(9例,69.2%);ADRs好转后,9例(69.2%)再次给予奥希替尼治疗,均未观测到ADRs再次发生。结论:临床使用奥希替尼时应加强用药监测,警惕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应慎重评估再次给药后的治疗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吉非替尼及厄洛替尼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方法:登录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CHKD)、维普资讯网检索、收集吉非替尼及厄洛替尼不良反应个案报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吉非替尼及厄洛替尼不良反应的报道以皮肤及附件、腹泻和间质性肺炎为多见。结论:临床使用吉非替尼及厄洛替尼时应高度重视其所致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和统计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用吉非替尼治疗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90 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用吉非替尼治疗90 d后对其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结果:本组发生皮疹43 例(47.8%),腹泻24 例(26.7%),恶心、呕吐12 例(13.3%),转氨酶升高10 例(11.1%),间质性肺炎1 例(1.1%).用药期间加强皮肤、口腔、胃肠道护理,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肝功能、呼吸功能,可提高疗效.结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用吉非替尼治疗出现不良反应时,及时进行护理干预和对症处理至关重要,有助于保证用药安全、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患者舒适度,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吉非替尼是一种选择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成为肺癌靶向治疗的一种重要药物。间质性肺炎是吉非替尼少见且可以致命的最严重的不良反应。现将本院遇到的一例吉非替尼致间质性肺炎并空洞形成病例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女,70岁,退休公务员,无明显诱因下间断刺激性咳嗽,咳白色黏痰,痰中带血丝月余。于  相似文献   

6.
吉非替尼致间质性肺炎1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吉非替尼(gefitinib)自2003年开始用于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以来,已成为肺癌靶向治疗的一种重要药物。国内,中华医学会和中国抗癌协会制定的肺癌诊疗指南中,吉非替尼也被列为Ⅲ_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二线治疗的可选药物。但间质性肺炎是吉非替尼罕见且可以致命的不良反应,现报道1例肺癌病人口服吉非替尼后致间质性肺炎病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吉非替尼所致的药品不良反应(ADR)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09~2011年上报至全国ADR监测网络的吉非替尼ADR报告,总共60位患者66例ADR,分别对其患者年龄、性别、用药情况和ADR的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6例不良反应中,61~80岁患者发生ADR例数最多(58.33%);62.13%的ADR在用药1个月内发生;消化系统ADR占28.79%、皮肤及其附件ADR占31.82%、呼吸系统ADR占18.18%;死亡9例。结论:吉非替尼ADR多数表现轻微,采取适当的处理可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需加强对患者的随访观察,防止严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中国药房》2017,(5):698-701
目的:了解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致间质性肺炎(ILD)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就吉非替尼的作用机制、药动学和药效学特征,以及吉非替尼治疗NSCLC致ILD的发病率、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吉非替尼致ILD是其治疗NSCLC罕见却致命的严重的不良反应,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临床需了解与其相关的高危因素。当吉非替尼治疗NSCLC致ILD确诊后,必须立即停用吉非替尼,及时给予糖皮质激素抑制ILD向肺纤维化转变;症状较严重者可先选择大剂量激素冲击疗法,而后改为常规剂量并逐渐减量;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或者不耐受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性药物治疗,并同时给予对症治疗。为了增加疗效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不良反应,可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补肺益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中药治疗,以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结论:临床应重视吉非替尼治疗NSCLC致ILD的严重不良反应,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整理吉非替尼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常见的、药品说明书中未提及的罕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国内、外近5年应用吉非替尼出现的不良反应个案报道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结果:吉非替尼不良反应的发生可累及多个器官和系统,其中皮肤及附件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呼吸系统不良反应死亡率最高,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等也可发生严重不良反应。50~59岁年龄段不良反应发生率高,有12例(37.5%)。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不良反应最快的可在用药后2~3 d内发生,最迟的可在持续用药2年后发生,用药后1~4周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结论:临床应重视吉非替尼的不良反应,特别是监测和上报罕见、严重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并对其护理体会进行总结。方法对49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用吉非替尼治疗,每天250mg,在用药90d后观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在49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5例,部分缓解(PR)23例,疾病稳定(SD)11例,总有效率为79.6%。其中发生痤疮样皮疹22例(62.9%),胃肠道反应12例(34.3%)(其中腹泻9例、恶心呕吐3例),肝功能异常1例(2.9%),间质性肺炎1例(2.9%)。结论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给药方法简便易行,患者耐受性良好且疗效确切,护理人员做好用药指导以预防和减轻不良反应的发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谢红 《中国药房》2014,(24):2281-2283
目的:探讨儿童使用阿奇霉素致不良反应(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在中国知网(CNKI)检索1993-2013年文献报道的儿童使用阿奇霉素ADR病例,就收集到的129例ADR的相关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29例ADR中,男性患儿72例(55.81%),女性患儿57例(44.19%);4<12岁患儿发生ADR较多(105例,81.4%);原患疾病多为肺炎(42例,32.56%)、上呼吸道感染(39例,32.23%);既往有药物过敏史的36例(27.91%);静脉给药时发生ADR的35例,静脉给药后发生ADR的82例;ADR以消化系统损害(97例次,43.70%)、变态反应(59例次,26.58%)多见;ADR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或恢复。结论:儿童应用阿奇霉素过程中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用法用量,加强监测,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钱小蔷  刘心慧  姚敏 《中国药房》2009,(35):2777-2779
目的:分析我院输液室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输液室2007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收集到的225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225例ADR报告中,10岁以下患儿构成比较高(109例,48.44%);ADR发生时间在10~30min内较多(115例,51.11%);ADR涉及药品种类有29种,头孢菌素类及青霉素类药物构成比较高,分别占43.56%和23.56%;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多(143例,63.6%),其次为消化系统(40例,17.8%)。结论:ADR监测是医疗机构的重要任务,加强输液室ADR监测,可为患者用药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我院中药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07~2009年通过网络系统向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上报的98例中药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发生率居前10位的中药、严重的ADR、ADR发生时间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8例中药ADR共涉及31个中药品种,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ADR的发生率最高(39.80%);静脉滴注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86.73%);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33.33%);中药注射剂是引发中药ADR的主要剂型;注射用穿琥宁引发的ADR最多(21.43%);严重的ADR有7例(7.14%);用药当天发生ADR的比例最大(85.71%)。结论:应提倡合理使用中药,重视中药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2012年收集上报的有效ADR报告420例按照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种类、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临床表现、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20例ADR中,男性214例,女性206例,男女之比为1∶1.04;ADR多发生于50岁以上人群;静脉滴注为ADR发生的主要途径,共290例(占69.05%),其次为口服给药,共81例(占19.29%);抗感染药导致的ADR为最多,共126例(占30%),其次是中药制剂,为59例(占14.05%);ADR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共170例(占40.48%).结论:应重视ADR的监测和宣传工作,降低ADR的发生率,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龙敏  张丹  陈蓉 《中国药房》2012,(6):561-562
目的:探讨头孢克肟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收集国内医药期刊有关头孢克肟致ADR个案报道10例并汇总3家医院2000-2010年上报的头孢克肟致ADR报告79例,共89例,进行分析、评价。结果:ADR临床表现方面,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居首位(占41.57%),其次为神经系统损害(占19.10%)及消化系统损害(占15.73%);以≤10岁儿童(48.31%)和序贯用药(46.07%)报道率最高;约38.20%的ADR发生在用药48h后。结论:临床应重视头孢克肟引起的ADR,用药时应加强对患者的观察,以减少严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肖招英  钱华飞 《中国药房》2014,(24):2286-2288
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应用乙胺吡嗪利福异烟片(Ⅱ)致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及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10月间接受乙胺吡嗪利福异烟片(Ⅱ)治疗的386例肺结核患者中发生ADR/ADE的相关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386例患者出现ADR/ADE共106例,发生率为27.46%。ADR/ADE发生时间最多见于用药2周内(92.45);其中,胃肠系统损害构成比为38.71%,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构成比为29.57%,肝胆系统损害构成比为19.35%,居前3位;经停药、调整用法用量或对症治疗后105例(99.06%)好转或痊愈。结论:临床应掌握乙胺吡嗪利福异烟片(Ⅱ)所致ADR/ADE的特点,加强监测,并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从而可提高肺结核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和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周福永  蔡志琴  胡金芝 《中国药房》2014,(36):3431-3433
目的:探讨血栓通注射剂致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2000-2013年收录的血栓通注射剂致ADR文献报道,对收集到的76例ADR的相关情况进行分类、归纳、统计、分析。结果:76例ADR中,59例(占77.63%)在用药30 min内发生,以即发型和速发型过敏反应为主;累及器官/系统以全身性损害(占43.71%)、神经系统损害(占19.21%)、呼吸系统损害(占17.88%)为主;经停药及对症治疗后均治愈或好转。结论:通过提高药品质量并加强用药过程监测等措施,可避免和减少其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金菊庆 《中国药房》2014,(10):920-922
目的:分析降糖药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和规律,促进该类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月-2013年8月上报的降糖药致ADR报告359例,并对患者性别与年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等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发生ADR的患者多为51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涉及降糖药7类23种,其中磺酰脲类引发ADR最多,共90例,占25.07%;口服是ADR病例的主要给药途径;造成的损害累及10个器官或系统类型,胃肠道反应所占比例最大(占30.08%);给予相应处理后痊愈或好转的患者共341例,占94.99%;68.25%的ADR报告关联性评定为"很可能"。结论:降糖药引发的ADR较为常见,临床应用时应加强监护、及时处理,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提高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儿童使用布洛芬致不良反应(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在中国知网(CNKI)检索1986-2013年文献报道的儿童使用布洛芬致ADR病例,就收集到的15例ADR的相关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ADR中,男性患儿9例(占60.00%);所有患儿均为口服给药;ADR大部分发生在首次给药后(占73.33%),最快为首次服药后2 min,最慢为服药后第5天;ADR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占30.43%);ADR经停药并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或恢复。结论:布洛芬是一种相对较安全的解热镇痛药,但临床应用时应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以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