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10天序贯疗法根治幽门螺杆菌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寄生在胃黏膜上皮与黏膜间微需氧的革兰阴性杆菌,通过黏液性足突,牢固地附着在胃黏膜细胞表面,破坏细胞,引起炎症反应.Hp人群感染率很高,全世界人群感染率高达50%[1],目前已经确认Hp与胃肠道疾病中的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4种疾病关系密切,故在临床上为有效治疗上述疾病,根除Hp的治疗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应用10 d序贯疗法和标准三联疗法根治Hp,观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抗体分型检测在上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Hp抗体分型检测试剂盒对上腹部症状阳性患者15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82例、萎缩性胃炎30例、胃溃疡1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8例)及健康者80例进行Hp抗体检测.结果 上消化道疾病患者HpI型抗体阳性率高于健康者(P<0.05),健康者HpⅡ型抗体阳性率高于上消化疾病患者(P<0.05),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和健康者HpI+Ⅱ型抗体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p抗体分型检测有助于了解Hp感染患者体液免疫反应状态;可根据Hp抗体类型判断患者预后,为Hp感染诊断及根治提供实验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社区健康教育对Hp感染患者根治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在我院门诊体检发现血清幽门螺旋杆菌(Hp)抗体阳性并接受抗Hp治疗的正常体检者12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3例。对照组未接受社区健康教育,干预组接受社区健康教育。比较进两组Hp感染患者根治率。结果干预组Hp感染根除率为92.06%,对照组为68.25%,干预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社区健康教育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健康教育能够提高Hp感染患者的根治率,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建  潘月龙 《浙江临床医学》2006,8(12):1250-1251
目的通过检测胃上皮组织DNA氧化损伤标记物8-羟-2-脱氧鸟苷(oh8dG)表达水平,探讨Hp的致癌性。方法对Hp阳性患者予以PPI三联治疗,以ELISA法分别检测Hp根治前后及Hp阴性胃上皮组织oh8dG含量。结果Hp阳性组胃上皮oh8dG为(2.017±1.134)ng/mg蛋白,明显高于Hp阴性组的(1.289±0.942)ng/mg蛋白(P<0.01),Hp感染患者在抗Hp根治治疗后胃上皮oh8dG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Hp感染增加了胃粘膜组织oh8dG水平并与胃癌发生有关,抗Hp治疗有助于改善胃上皮DNA氧化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道溃疡的重要致病菌,且与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MALT)淋巴瘤等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密切相关,目前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委员会列为一类致癌原[1].Hp的清除与根治,直接关系到上述疾病的转归.随着抗菌药的大量使用,Hp耐药率日渐增高,左氧氟沙星是一类新型治疗Hp的喹诺酮类抗生素,但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耐药现象[2-4].Hp对左氧氟沙星耐药与gyrA基因C261A/G、G271A/T和A272G点突变相关.本研究用针对上述点突变的基因芯片检测Hp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的gyrA基因突变,并评价其在检测临床标本中Hp左氧氟沙星耐药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寻常痤疮的关系。方法将47例确诊Hp+寻常痤疮患者依据皮损轻重分为A组(寻常痤疮Ⅰ级)和B组(寻常痤疮Ⅱ级),A、B两组均接受抗Hp治疗。治疗1个月后复查Hp根治情况,并于治疗3个月后根据治疗后患者皮损轻重对其痤疮重新分级。治疗及临床效果观察期间均未接受其他药物治疗。结果治疗3个月后,A组4例患者痤疮愈合,3例Hp根治失败患者病灶无明显改变,余27例患者痤疮较治疗前病灶总数不同程度减少;B组5例患者减轻为Ⅰ级,4例Hp根治失败患者粉刺、皮疹病灶未明显减轻,浅表性脓疱未消失,余4例患者浅表性脓疱基本消失,粉刺等病灶不同程度减少、减轻。结论 Hp感染与寻常痤疮存在联系,对Hp+寻常痤疮患者行根治Hp治疗后可减轻痤疮程度、减少痤疮。  相似文献   

7.
门静脉高压性胃病患者抗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HG)患者抗幽门螺杆菌(Hp)感染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0例临床及胃镜确诊为乙肝后肝硬化PHG患者(其中轻、重型各30例)分别应用粪便Hp抗原(HpSA)免疫快检卡检测Hp,同时对Hp感染阳性患者用三联疗法治疗1周,方案为洛赛克胶囊20 mg、克拉霉素0.5 g、阿莫西林1.0 g,每日2次,用药1周。4周后用同样方法复查Hp。结果60例患者中Hp感染阳性病例共39例,感染率为65.00%(39/60),其中PHG轻型者感染率为43.33%(13/30)、重型者感染率为86.67%(26/3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三联疗法抗Hp治疗的根治率为89.74%(35/39),其中PHG轻型根治率为92.31%(12/13)、重型根治率为88.46%(23/26),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中Hp感染可能参与PHG的发生和发展,且与PHG病变程度呈正相关;三联疗法根除Hp感染效果显著,有较好的效价比;HpSA免疫快检卡检测Hp具有快速、无创、简便、经济、标本易收集、结果可靠等特点,特别适宜在基层医院应用。  相似文献   

8.
王小芳 《护理学报》2002,9(1):20-22
目的 为了了解消化内科幽门螺杆菌(Hp)阳性病人对Hp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制定健康教育对对策。方法 对问卷调查的形式对338例Hp阳性的住院病人进行调查。结果 病人对Hp相关知识的掌握率仅为24.70%。结论 对Hp阳性病人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内容:完善健康教育支持系统;积极开展Hp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促进病人配合根治Hp,防止Hp传播以提高疾病治愈率。  相似文献   

9.
消化性溃疡患者根治幽门螺杆菌和反流性食管炎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对消化性溃疡 (PU)患者根治幽门螺杆菌 (Hp)前后胃窦和食管下段黏膜病理及感染情况的分析 ,探讨Hp和反流性食管炎 (RE)的关系。方法 随机复查 10 5例PU患者 ,其中 74例用三联方案 (铋剂 +阿莫西林 +甲硝唑或呋喃唑酮 )根治Hp ,3个月后取胃窦和食管下段黏膜标本作组织学和Hp检查。RE按中国烟台试行标准进行分级。结果  10 5例PU治疗前合并RE(I级 ) 2例 ,胃窦黏膜Hp阳性 74例 ,经抗Hp治疗后胃窦黏膜Hp转阴者 4 5例 ,发生胃镜RE(I级 ) 5例 ,组织学RE(轻度 ) 7例 ;胃窦黏膜Hp持续阳性者 2 9例 ,发生胃镜RE(I级 ) 2例 ,组织学RE(轻度 ) 4例。食管下段黏膜两组Hp均为阴性。虽然Hp转阴组发生胃镜RE和组织学RE数略高 ,但两组R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此外 ,检测 112例各级RE患者食管下段黏膜Hp感染情况 ,Ⅰ、Ⅱ、Ⅲ级RE的阳性率分别为 0 %、15 .5 5 %和 30 .77% ,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结论 PU根治Hp后转阴患者RE的发生率无明显升高 ,提示PU抗Hp治疗后RE的发生与胃窦黏膜是否感染Hp无明显关系。而RE的病变程度与食管下段黏膜Hp感染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铝碳酸镁、艾司奥美拉唑、幽门螺杆菌(Hp)根治方案联合治疗对胃溃疡黏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环氧合酶-2(COX-2)、表皮生长因子(EGF)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82例胃溃疡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予艾司奥美拉唑+Hp根治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铝碳酸镁。比较溃疡愈合情况、Hp根除率、胃肠激素、炎症指标、胃酸分泌、黏膜细胞因子、不良反应以及胃溃疡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溃疡愈合总有效率、胃溃疡复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4周后胃内p H值、VEGF、COX-2、EG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铝碳酸镁+艾司奥美拉唑+Hp根治方案治疗胃溃疡,可以根除Hp,抑制胃酸分泌,增强VEGF、COX-2、EGF表达,加速溃疡黏膜愈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口腔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内Hp感染的关系,探讨控制口腔Hp感染对彻底根除胃内Hp感染的临床意义及彻底根治Hp的疗效观察。方法通过测试板对体检人群口腔唾液进行Hp检测,确定口腔感染阳性病例;其中遴选经胃镜活检尿素酶检测阳性,病理诊断为胃炎或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18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90例,三联药物治疗同时用非药物治疗牙膏联合氟防龋材料刷牙;对照组90例,单纯进行三联药物治疗。检测两组各时间点有效清除Hp病例,分析口腔洁治对口腔和胃内Hp感染根除率的影响。结果观察组在药物治疗2周停药4周后,口腔和胃内Hp全转为阴性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Hp转阴比例分别为80.0%和64.4%,P0.05;坚持使用氟防龋材料联合口腔洁治的患者1年后,观察组幽门螺杆菌转阴率和根除率明显优于对照组(74.4%对40.0%和93.5%对62.1%,P0.05)。观察组口腔和胃Hp的再感染比例显著降低。结论药物治疗Hp的根除率与患者口腔内Hp感染控制及口腔卫生状况有关。口腔Hp可能是胃Hp再感染的病原因素,因此对胃内Hp感染所致疾病进行三联药物治疗的同时应配合口腔抗Hp的治疗,对于彻底根治Hp感染并减少抗生素使用,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4):4621-4622
观察抗Hp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伴Hp感染的临床效果。对收治的98例非酒精性脂肪肝伴Hp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各49例。常规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根治Hp三联疗法,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肝功能情况及血脂水平,观察两组Hp根除率。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及Hp根除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脂水平及肝功能情况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脂水平及肝功能改善程度均优于常规组(P0.05)。抗Hp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伴Hp感染可明显改善患者血脂水平,控制肝功能异常,缓解症状,效果颇佳,有利于疾病的转归及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初步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关系.方法 以查体人群(118例)和ITP患者(38例)作为研究对象.经血清Hp检查、13C呼气试验确定有无Hp感染,Hp阳性者测定抗CagA抗体滴度.Hp阳性ITP患者行Hp根除治疗并随访12周观察血小板是否增加.结果 入选查体人群118例,Hp阳性者79例,Hp阴性者39例.其外周血PIJT、WBC、RB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TP患者38例,Hp阳性22例,其中Caga阳性18例;Hp阴性16例.查体人群中,血清CagA阳性者29例.ITP患者中Hp阳性率为57.9%,查体人群中Hp阳性率为66.9%;二者阳性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 Chi-square 1.032;P=0.310).而在Hp阳性者中,ITP患者CagA阳性率(81.8%)明显高于查体人群(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 Chi-square 14.074;P=0.001).ITP患者根治Hp后疗效观察:无效:12例,2例男性,4例cagA阴性.有效+显效10例,100%为女性,100%cagA阳性.治疗有效率45.5%.结论 正常人群感染Hp后,外周血白细胞、Hb、血小板无显著性改变.ITP患者与查体人群,二者Hp阳性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Hp阳性者中,ITP患者CagA阳性率明显高于查体人群.ITP患者,经抗Hp治疗后,部分治疗有效.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经根治Hp治疗后,部分患者PLT水平逐渐回升,平均5周可恢复至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14.
扬州地区不同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扬州地区不同人群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及临床分布特点。方法选取该院的门诊、住院患者及体检者共2 917例,利用Hp尿素酶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快速检测三类人群的Hp感染情况,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 917例受试者Hp总体检出率为32.9%(959/2 917),门诊、住院患者及体检人群的Hp检出率分别是33.1%、34.5%和30.0%且男女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来看,Hp的检出率随受检者年龄的增加而增高。未成年组(少年及儿童)Hp检出率最低,为16.0%(285/1 529);青壮年人群居中,Hp检出率为34.0%(221/650);中老年人群Hp检出率最高,为61.38%(453/758)。研究发现,59.8%的消化道疾病患者Hp检测阳性,其中以消化性溃疡(74.4%)和胃癌(70.6%)的Hp检出率最高,部分血液病、心脑血管病患者及其他疾病患者也有较高Hp的检出率。结论扬州地区Hp感染分布随年龄增加而增高,与性别无关。消化道疾病(尤其消化性溃疡与胃癌)患者存在高Hp感染率,其他疾病与Hp关系不可忽略并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杆菌(Hp)的存在是否影响反流性食管炎(RE)的愈合率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有认为Hp的存在有利于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反流性食管炎[1],也有认为Hp的根治与食管炎的愈合率无关[2].本文对一组反流性食管炎作一分析,以探讨Hp的感染状况是否与反流性食管炎的愈合率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某铁路集团公司员工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流行病学现况。方法对5781例铁路集团公司员工进行血清Hp尿素酶抗体检测,并就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某铁路集团公司员工Hp感染率达48.76%,Hp感染率有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由46.58%升至55.84%)。在职业分布上,感染率从低到高依次为机关干部、保安人员、物业人员、道路维护工人、货运人员、司机。患有消化道疾病者Hp感染阳性率为66.67%,无消化道疾病者Hp感染率为46.9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感染阳性率与职业、性别、年龄、消化系统疾病史及洗刷碗筷、生食蔬菜、饮用水源、便后洗手等生活习惯相关(P<0.05)。结论某铁路集团公司员工不同职业间Hp感染率存在差异,不良的生活习惯致Hp感染率增高。  相似文献   

17.
幽门螺杆菌(Hp)在上消化道疾病中备受关注。大量研究表明,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在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发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为探讨Hp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的相关因素,我们对有上消化道疾病症状而行胃镜检查的622例患者行Hp检测与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幽门螺杆菌(Hp)和Hp相关疾病的研究已日益受到重视。目前证实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近4年在胃镜检查中测定Hp的625例慢性胃炎患者中的Hp,探讨各型慢性胃炎的Hp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Hp)的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细胞毒素相关蛋白E(cagE)、细胞空泡毒素A(vacA)基因型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方法选取112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对其胃黏膜组织中Hp菌株的cagA、cagE、vacA基因型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胃黏膜样本中的Hp菌株均为cagA基因和cagE基因阳性表达,阳性率均为100%。患者的vacAs1/m~2表型的阳性率最高,分别为54.1%和60.5%,其次为vacAs1/mlb表型和vacAs1/m~-表型,阳性率分别为13.2%~21.1%。消化性溃疡患者和慢性胃炎患者的Hp基因各表型的阳性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消化道疾病患者胃黏膜组织中的Hp菌株呈现cagA、cagE、vacAs1/m~2等基因亚型的优势表达,说明这些毒力因子表型在Hp引发和促进上消化道疾病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与上消化道疾病类型缺乏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1983年Isaacson观察到胃肠道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的细胞形态学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相似性,提出了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MALTlymphoma)概念[1]。在众多的发生部位中,胃肠道是MALT淋巴瘤的最常见部位,占全部MALT淋巴瘤的50%。而在胃肠道MALT淋巴瘤中,胃MALT淋巴瘤占85%[2]。近10余年来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研究不断深入,发现Hp感染不但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的发病关系密切,且与血液系统多种疾病的发病有关,尤其是胃MALT淋巴瘤[3]。在胃MALT淋巴瘤胃黏膜中Hp阳性率可达90%;病例对照研究显示,先前的Hp感染与以后发生的胃淋巴瘤相关;治疗上根除Hp可引起75%的胃MALT淋巴瘤不同程度消退,早期低恶性淋巴瘤可完全治愈,从而推荐根治Hp作为该病早期的一线治疗和任何时期的基础治疗。2007年8月10~12日,第三次全国Hp感染若干问题共识会议在江西庐山召开,在报告中胡伏莲教授介绍了中国Hp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Hp与MALT淋巴瘤是中国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