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分析原发性腹膜后黏液性囊腺瘤的CT、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原发性腹膜后黏液性囊腺瘤,分析其CT、MRI表现、临床特点和病理特征。结果:3例行CT平扫,其中2例加行增强扫描,平扫示病灶呈单房、囊性表现,增强扫描囊壁未见明显强化,1例囊壁见结节状钙化;1例行MRI检查,MRI示多房囊性病变、可见壁结节及分隔,动态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结论:原发性腹膜后黏液性囊腺瘤CT或MRI表现为单房囊性或多房囊性伴分隔及壁结节,可见钙化,病灶位于腹膜后外侧间隙或可提示诊断。  相似文献   

2.
李金矿  严华  龚福林  黄璐   《放射学实践》2014,(4):441-443
目的:探讨神经母细胞瘤颅面骨转移的CT和MRI特征性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神经母细胞瘤颅面骨转移患者的CT和MRI资料,分析其影像学特征。6例均行头颅CT平扫,其中2例行头颅MRI平扫和增强检查,6例中5例行腹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1例行腹部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6例均为双侧颅面骨受累,主要CT表现为颅面骨骨质破坏、骨膜下垂直骨针和软组织肿块,软组织肿块中可见钙化;主要MRI表现为颅骨骨质破坏并软组织肿块,其内有钙化灶,肿块于T1WI上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可见肿块和邻近脑膜有不均匀轻度强化。5例腹部CT显示腹膜后肿块并钙化,增强后有不均匀强化。1例MRI显示腹膜后肿块。结论:神经母细胞瘤颅骨转移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和MRI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von Hippel-Lindau病(VHLD)胰腺和肾受累的影像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同顾性分析6例临床符合VHLD诊断标准、胰腺和肾受累患者的CT和MRI表现以及临床资料.6例全部行CT检查,其中2例行MRI检杳.结果6例胰腺均见多发囊肿,从散在多个至弥漫整个胰腺,其中4例见散在钙化.6例双肾多发病灶,可分为3种类型:单纯性囊肿、囊实性肿块和实性肿块,其中5例3种类型病灶混合存在,1例仅双肾多发单纯性囊肿.2例行单侧肾切除术,术后肾肿块病理检查为透明细胞癌.1例合并胆管类癌,1例合并腹膜后转移.结论胰腺多发囊肿和(或)双肾多种类型病灶混合存在,高度提示VHLD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肾上腺囊肿的CT、MRI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肾上腺囊肿的CT、MRI表现,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肾上腺囊肿的CT、MRI表现。结果:9例肾上腺囊肿,5例行CT检查:1例呈圆形,2例呈椭圆形,2例呈分叶状。平扫囊肿密度均匀,CT值15~35HU,3例囊壁有钙化;增强扫描囊内均无强化,2例囊壁呈环形强化,3例囊壁无强化。4例行MR平扫:均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并且囊内可见分隔,分隔与液体相比呈短T1短T2异常信号,厚薄均匀,边缘光滑。结论:CT、MRI是肾上腺囊肿定位、定性诊断较为可靠和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多囊性肾发育不良(MCDK)的CT和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MCDK患儿的CT及MRI表现,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1~12岁,平均4.4岁,6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3例行MRI平扫,1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1例患儿行CT平扫、增强及MRI平扫检查。结果:11例中MCDK位于右侧者3例,左侧8例;异位MCDK1例,位于L4~L5椎体左侧缘;左肾节段性MCDK1例。MCDK合并同侧输尿管畸形3例。1例CT平扫及增强检查未发现MCDK,行MRI检查发现病变。MCDK的主要CT表现为肾床内无正常肾组织,被数目不等、大小不一的低密度囊肿影所代替,且囊间互不相通;MRI表现为肾区多个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的囊性病灶,CT及MRI增强扫描示囊肿均无强化,间隔可见中度强化。结论:MCDK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尤其是MRI可发现细小病变,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腹膜后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s,PNET)的CT及血管造影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腹膜后PNET的CT和血管造影表现.结果 6例中,5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CT平扫1例,血管造影4例.CT表现为腹膜后较大囊实性软组织肿块,最大直径约17.0 cm,边界清晰或不清,形态规则或不规则,呈浸润性或膨胀性生长;平扫肿块密度不均,CT值约14~47 HU,3例示不同程度坏死囊变,2例可见小片状出血灶,1例可见钙化灶.增强扫描肿块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CT值升高约13~25 HU.肿块包绕肾血管2例,累及肾脏并肾血管受压移位4例,肾盂积水4例,累及左肾上腺2例、胰腺1例、左侧腰大肌2例、左侧膈肌1例、左侧输尿管1例.3例可见患侧肾脏出现2支肾动脉,2例腹膜后可见多发淋巴结肿大,1例双侧膈脚后及左颈部淋巴结肿大.3例血管造影显示病灶血供不丰富,1例显示病灶呈团块状肿瘤染色征.结论 腹膜后PNET的CT和血管造影表现缺乏特异性,与腹膜后其他恶性肿瘤不易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体部表皮样囊肿的 CT 和 MRI 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8例患者共81个病灶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其中75例行 CT 扫描,17例行 MRI 检查。结果75例单发,3例多发。病灶主要发生于头面部(26/78)和躯干部(37/78),其次为四肢(14/78),盆部(3/78)和腹膜后(1/78)者较少。53例56个病灶(69.1%)CT 图像表现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囊性低密度肿块,囊壁菲薄,无强化,MRI 图像上 T1 WI 呈低信号或等低信号、T2 WI 呈高信号影,DWI 呈高信号。25例(30.9%) CT 表现不典型,其中囊壁增厚并强化者15例,呈片状软组织密度影者5例,呈高密度结节者3例,呈完全钙化者2例。结论典型体部表皮样囊肿影像表现具有明显特征性,CT 及 MRI 能够反映病灶炎症、感染、钙化等病理变化,有助于加深对体部表皮样囊肿少见征象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儿童颅面骨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特征.方法 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颅面骨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CT和MRI资料,7例患儿均行眼眶CT平扫、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5例行上腹部平扫,3例行腹部增强扫描.结果 7例患儿中6例多发,1例单发;多发病灶以颅眶骨交界为著.CT均表现为受累骨质呈虫蚀状破坏,骨皮质毛糙不整,骨膜下可见垂直针状高密度影,受累骨质周围见梭形稍高密度肿块,内见斑点、斑片、不规则高密度影;7例MRI平扫表现为正常骨髓信号被软组织肿块替代,肿块呈等T1、不均匀等、稍长T2信号;MRI增强扫描显示病变不均匀强化,其中4例伴相邻脑膜增厚、异常强化、破坏中断.5例上腹部CT平扫表现为单侧肾上腺区或腹膜后软组织肿块伴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肿瘤密度不均;3例上腹部CT增强扫描显示病变不均匀强化.结论 儿童颅面骨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具特征性,CT对针状骨膜反应和肿块内钙化斑的显示较MRI更具鉴别诊断价值,而MRI对病变范围及脑膜转移的显示优于CT.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肾脏集合管癌的CT和MRI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集合管癌的CT及MRI表现。结果病灶全部为单肾发病,左肾6例,右肾2例。肿块直径1.5~12cm,平均7.2cm。肿块实质性3例,其余5例均为囊实性,2例见钙化。CT平扫病灶等低密度混杂不均匀,MRI T1WI等低信号,T2WI高低混杂信号;CT和MRI增强表现为不均匀低或轻度延时强化,呈浸润性生长;易侵犯肾窦及肾周,其中1例包绕主动脉,左侧肾上腺受累2例,脾脏及后腹膜、肠系膜根部受累者各1例,后腹膜淋巴结肿大融合3例,肾静脉及下腔静脉癌栓1例。结论肾脏集合管癌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因其恶性程度高,愈后较差,术前具有鉴别诊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脏淋巴瘤的CT、MRI及PET/CT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肾脏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17例患者行CT检查,1例仅行平扫,其余16例行平扫及增强扫描,3例同时行PET/CT检查;1例患者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8例中表现为多发结节型6例,单发结节型3例,邻近腹膜后侵犯型5例,肾周型3例,弥漫浸润型1例。结论 CT、MRI及PET/CT均能显示肾脏淋巴瘤病变。肾脏内多发、单发肿块或腹膜后肿块直接侵犯,CT平扫表现为均匀等或稍低密度,MRI呈等T1、等T2信号,轻度强化是肾脏淋巴瘤的普遍特点,有一定的特征性。PET能更敏感地发现其他器官的隐匿性病灶。  相似文献   

11.
史曙光  王明亮  汪登斌   《放射学实践》2014,29(2):181-184
目的:分析胰腺腺泡细胞癌(ACC)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5例ACc患者的CT和MRI表现。5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2例行MRI检查。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AFP)升高2例。结果:5例ACC中,4例单发,1例多发。2例位于胰头钩突部,2例位于胰尾部,1例多发肿瘤位于胰头及胰尾部。肿瘤平均最大径4.0cm。2例形态不规则,2例呈卵圆形,1例可见浅分叶。1例肿瘤可见完整包膜。4例肿瘤以实性成分为主,1例呈囊实性(中央囊性伴出血坏死)。1例伴钙化。5例肿瘤CT平扫均呈不均匀低密度,动脉期呈轻度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强化程度较动脉期略增高,但低于周围正常胰腺。2例MRI扫描示病灶在压脂T1WI上为均匀低信号,压脂T2WI上为不均匀略高信号。3例伴胰管扩张,其中1例伴低位胆管梗阻。结论:ACC可有完整包膜,可伴出血坏死和钙化,增强呈渐进性强化,较少引起胰胆管阻塞,实验室检查可提示AFP升高。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输卵管癌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洁  陈文新  吴晶涛  王守安  叶靖   《放射学实践》2013,(11):1144-1147
目的:探讨原发性输卵管癌(PFTC)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FTC病例,其中9例行CT检查,3例行MRI检查。结果:10例为单侧病灶,2例为双侧病灶。CT表现:输卵管区分叶状或不规则状实性肿块1例;不规则囊实性肿块5例;腊肠形、“C”形实性肿块3例;管状囊性肿块伴管壁软组织结节3例。增强后实性部分轻到中度强化,呈延时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MRI表现:实性部分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囊性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肿块不均匀强化,实性部分DWI呈高信号。5例伴有输卵管积水。8例患侧子宫圆韧带均匀增粗,走形自然,增强后均匀强化。结论:PFTC典型表现为附件区腊肠样实性肿块,管形囊性肿块伴乳头状突起,伴输卵管积水。患侧子宫圆韧带增粗是PFTC重要的间接征象。  相似文献   

13.
颈部间隙囊性肿块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颈部囊性肿块的MR I和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部囊性肿块,其中淋巴结病变12例,脓肿2例,涎腺病变4例,神经鞘瘤3例,甲状舌管囊肿7例,鳃裂囊肿9例,囊性水瘤5例,皮样囊肿1例,喉气囊肿1例。结果增强CT和MR I可以显示肿块的囊性特征。淋巴结病变为液化坏死所致,有较厚的囊壁;涎腺囊性病变表现各异;先天性囊肿常表现为光滑、薄壁和无增强的肿块,多数囊肿具有特定的解剖位置,如甲状舌管囊肿主要位于颈前中线和舌骨水平,第二鳃裂囊肿多位于颌下腺后方和颈动脉间隙外侧,囊性水瘤最常见于颈后间隙,皮样囊肿位于口底。结论MR I和CT影像学检查能准确评价肿块的性质和位置,对诊断和术前理想方案制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CT和MRI表现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IMT患者的CT和MRI表现,其中14例行CT检查,6例行MRI检查。结果:20例中病变发生于肺部8例、会厌部1例、鼻腔1例、腘窝1例、胸壁2例、臀部2例、下颌磨牙区1例、膀胱1例、浅表软组织3例。肺内病变3例为中央型,CT表现为边界不清的实变灶;5例为周围型,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软组织密度肿块或结节。肺外病变表现为不同部位实性肿物或结节。MRI表现为稍长T_1稍长T_2信号的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后肿块实性部分呈均匀或不均匀中度或明显强化,坏死、囊变区无明显强化。病理示肿瘤由梭形细胞及炎细胞组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肌源性蛋白阳性表达。结论:IMT是一种少见的肿瘤,CT和MRI检查能为其提供准确的解剖部位等信息,在定性诊断方面有一定价值,但最后确诊还有赖于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对儿童腹部脏器外囊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儿童腹部脏器外囊性病变的CT表现。结果:淋巴管瘤11例,其中肠系膜淋巴管瘤7例,腹膜后淋巴管瘤4例,肿块形态不规则,囊壁菲薄,张力低,边缘清楚,其中8例可见线条状分隔,8例行增强扫描均未见强化。肠系膜囊肿8例,均为先天性肠系膜囊肿,形态较规则,边缘清晰锐利,囊壁薄而均匀,6例为单房,2例为多房,2例囊壁呈线状强化,6例囊壁无强化。大网膜囊肿4例,长径均大于6cm,病灶位于腹腔前方,紧贴前腹壁,形态不规则。肠重复畸形6例,均与肠管关系密切,4例呈管状,2例呈类圆形,4例囊壁可见强化。囊性畸胎瘤4例,3例位于腹膜后,1例位于骶尾部,2例囊壁可见线条状钙化。腹部脓肿2例,呈不规则液性密度区,囊壁较厚且厚薄不均,增强时明显强化。结论:CT对腹部脏器外囊性病变的形态特征、大小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显示清晰,能对大多数病变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腹膜后纤维化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翔  章士正  赵峰   《放射学实践》2010,25(6):669-672
目的:评价影像诊断腹膜后纤维化(RPF)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9例RPF的IVP、CT、MRI表现。5例行IVP检查;9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采用CT三维重建成像技术处理;2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影像学表现腹膜后不规则形软组织病变,包绕腹膜后大血管,多伴有肾盂输尿管扩张积水。结论:IVP、CT、MRI检查是发现和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CT和MRI能很好显示RPF病变的各种表现,有利于分期及疗效监测。综合分析各种影像学检查有助于RPF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螺旋CT及MRI在鉴别肾脏囊性占位病变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肾脏囊性占位病变的CT与MRI表现,并评价其对鉴别良恶性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151例由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囊性占位病变患者,包括多发囊肿125例,海绵状血管瘤16例及囊性肾癌10例,均经CT与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比较了CT与MRI对肾脏囊性占位病变的诊断能力。结果 151例中,CT诊断肾囊肿118例,血管瘤16例,以及囊性肾癌17例,其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58.8%,95.0%及95.4%;MRI诊断肾囊肿122例,血管瘤16例,以及囊性肾癌13例,其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76.9%,98.8%及98.0%。CT对肾良性病变低估7例,对恶性病变高估了7例,而MRI对肾良性病变低估3例,对恶性病变高估3例。结论 CT与MRI二者都能对血管瘤作出正确诊断,而在肾囊肿与囊性肾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MRI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18.
动态多期螺旋CT扫描在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患者中,肿瘤型18例,平扫表现为肝内单发的低密度不规则肿块,增强动脉期病灶无强化6例,外周部分呈轻度、不完全的环状强化12例,门脉期病灶进一步强化14例,延迟扫描病灶内部呈斑片状持续强化6例、网状或线状持续强化8例,病灶中央始终不强化4例;浸润型4例,平扫表现为肝内胆管壁局限性增厚、管腔狭窄,于增强后各期胆管壁缓慢持续强化;腔内生长型8例,平扫示近肝门部局限性软组织肿块并见肝管扩张增粗及狭窄,增强后近肝门肿块缓慢持续强化。结论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提高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正确诊断率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肾结核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肾结核患者均经CT平扫与对比增强扫描,对其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肾髓质单发或多发囊腔23例(71.9%),常呈囊状低密度影并围绕肾盂似"花瓣"样排列;肾盏、肾盂、输尿管壁不规则增厚23例(71.9%),伴管腔狭窄或扩张;各种钙化16例(50%),以及肾脏体积增大17例(53.1%)或缩小5例(15.6%),肾外形分叶伴积水20例(62.5%)及肾功减退17例(53.1%),以及自截肾1例(3.13%)。结论肾结核在CT平扫和增强扫描像上具有较特征性的CT表现,对肾结核的诊断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