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感热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类急性热病,具有起病急骤、传变迅速、病势危急等特点。本文旨在探讨"状态辨识,趋势干预"策略在外感热病中的应用,强调外感热病状态辨识应以虚实为纲,结合热病之因(外邪与病之宿主)、热病之机、热病之势,从而全面识别疾病之状态;并顺应正、邪趋势,先期干预(先期扶正与谋邪出路)以助正祛邪,祛邪外出,达扭转结局,治愈热病之目的。临证中若能掌握其中要领,将对提高外感热病临证能力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分析外感热病的发病与防治现状,应重视将健康管理理念融入外感热病的防治体系之中。结合我国卫生国情,运用中医健康管理理念防治外感热病,并着重从对外感热病相关信息收集与评估、零级预防、综合干预、自我调治管理及群体干预管理等方面对外感热病进行防控,构建中医健康管理理论指导下的外感热病防治体系。  相似文献   

3.
我国著名老中医万友生教授致力于中医热病理论和临床研究数十年,集历代医家之大成,在其《寒温统一论》的基础上,新近又著成外感热病与内伤热病合壁的《热病学》。精辟地揭示了内伤热病与外感热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证治规律,使中医热病理论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对中医热病临床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内外合壁发展创新《热病学》在文体格局上,摆脱了历代各家寒温原文的束缚,打破了内伤热病与外感热病传统观念的界限,根据临床实际,独  相似文献   

4.
<正> [篇题解释] 本篇是一篇最早的系统论述热病的重要文献。它对热病的成因、主证、传变规律、预后、护理、禁忌以及治疗原则等都作了论述,篇首即言“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明确提出了热病是属于伤寒的范畴。由于本篇以论述伤寒热病之六经病变为中心,故篇名“热论”。 [本篇主要内容] 一、热病的成因和预后。二、六经病的症状、传变规律、病愈情况及一般治疗原则。三、两感的症状和预后。四、热病已愈,时有所遗的病理、症状、治则及热病的禁忌。下面将本篇内容分段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新书介绍     
《论中医内伤热病学》一书,是湖北中医学院朱曾柏同志继《论中医痰病学说》之后又一新作。全书分“序”、“导言”、“中医内伤热病学说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内伤热病的病因病理”、“几种主要内伤热病的辨证施治”以及“内伤热病验案举例”和“治疗内伤热病立法遣药中几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等七个部分。作者在书中援  相似文献   

6.
将热病概括为八法,即:疏表宣肺、清化、通下、清化湿热、清营凉血、开窍、滋阴生津、熄风等法。认为外感热病,不外乎实证与虚证两个阶段。热病最易伤阴,必须顾护阴液,特别热病后期,滋补阴液尤为重要,舌诊在热病占有很重要地位,观察舌质、舌苔变化,可测知病邪的深浅,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7.
健康管理是为解决当前人们的健康需求而发展出的一种新型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分析当前外感热病的发病与防治现状,应重视将健康管理理念融入外感热病的防治体系之中;运用中医健康管理理念实施中国特色的外感热病防治,并着重从外感热病相关信息收集与评估、零级预防、综合干预、自我调治管理及群体干预管理等方面对外感热病进行防控,初步构建中医健康管理理论指导下的外感热病防治体系。  相似文献   

8.
总结王霞芳教授辨治小儿外感热病临床经验。王师将小儿外感热病分为外感风邪、邪结少阳、阳明实热、湿温热病、暑温热病等证辨证论治,并举案例说明。  相似文献   

9.
由江西中医学院知名中医学家万友生教授撰写的《热病学》,已于1990年9月由重庆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热病学》的问世,是作者多年悉心研究热病学,将伤寒学说和温病学说熔于一炉,合外感热病和内伤热病于一体的理论升华,是近年问世的中医热病学专著中,学术质量较高的佼佼者。本书由于正确处理了继承与发扬、理论与应用、医疗与科研的关系,对宏扬中医药学术,展现出以下三方面的新进展,启迪深远。1 立热病病因病机学的新论立热病病因病机学灼新论,是《热病学》所展现的新进展中,在学术上具有独特新见的科学论述。作者的研究认为,热病的病因分为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在《热论》、《刺热》、《评热病论》、《热病》等多个章节对外感热病进行了阐述。对热病的概念、病因病机、症状变化、治疗原则、禁忌、预后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阐发,对后世临床及学术的发展影响深远。本文就其在外感热病方面的论述进行归纳分析,并在临床应用中有一定的心得,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从温病与伤寒的关系、新感和伏气对伤寒热病的影响以及豆豉在伤寒热病治疗中的应用等方面论述了张氏家族对伤寒热病的临床证治心得。  相似文献   

12.
从以热病为线索的贯通、在热病问题上的中西医碰撞、由热病临床引发的思考三个方面,介绍和评论《气与细菌的近代中国医疗史》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认为其运用"重层医史"的概念,探讨了中医外感热病学的知识转型;并结合传统文献、医者观点、中西疾病观的变迁和日常生活等,考察了中医热病学在近代所发生的种种变化。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黄帝内经·灵枢·热病第二十三》篇的解读,浅析该篇主要学术思想:建立了热病系统的诊断和治疗体系,确立了热病治疗原则,阐述了热病的针刺禁忌及预后等。这些成果对后世医家对热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内经》有关热病的论述,以寒热为主线,采取《伤寒论》的实证举例,阐述寒、热病机的离合以及因此所引发的临床证候的异同,旨在引申和发挥热病理论,为今后的热病理论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伤寒病是古代热病的通称。素問說:“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发热之病范圍甚广,主要为各个系统之傳染病,包括流感、肺炎、腸热病等等。祖国医学于几千年前,虽然未有条件按病因作特殊病名的診断,但对此名类繁多的热病已創有一套  相似文献   

16.
风温肺热病,是感受风热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咳嗽、咯痰、舌红苔白或黄、脉数为主症的急性外感热病。四时皆有,而以冬春两季多发,主要包括西医的急性肺炎、支气管周围炎和急性支气管炎等急性肺部感染疾患。老年风温肺热病是指老年人(大于或等于60岁)罹患的风温肺热病。由于老年人  相似文献   

17.
祖国医学对热病的认识,从《黄帝内经》开始,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到《温病条辨》时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热病学理论体系,就《黄帝内经》一书来看,关于热病的记载颇多且有专篇论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黄帝内经》中所涉及的热病、病因及感邪途径、辨证体系、诊断、治疗和转归等方面做出汇总论述,以助广大中医工作者更好的了解《内经》中热病理论特点,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内经》中有关热病辨证思想、辨证方法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发现《内经》对于外感热病多采用六经辨证,内伤热病则采用脏腑辨证。此举为进一步研究《内经》热病理论,挖掘其辨证的精髓,发扬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使其能更好应用于临床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将藏医热病作为诊断量表研究的切入点,编制一套含有热病症状、体征、尿诊、脉象等四方面信息的综合诊断评分量表体系。通过该体系对热病的病理程度进行分级,并评价药物的临床疗效,提高诊断准确率,同时使热病证候客观化,规范化,科学化,对藏医热病临床研究有开创性及探索性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伍定邦 《光明中医》2001,16(1):51-52
熊魁梧教授从医六十余载,深谙《灵》、《素》,通晓伤寒,执教《金匮》,刘、张、李、朱,融会贯通,叶、薛、吴、王,潜心精研。临证博采众长,学验俱丰。尤擅诊疗热病,著《中医热病论》(简称《热病论》)补前贤未逮,卓然自成一家。现将其论治热病的经验,简介如下:1 寒温融为一体,热病分治十证自刘完素创火热论,倡导“热病只能作热治,不能从寒医”之说,医者纷云:“伤寒崇仲景,热病用河间”后,温热自成一说,形成伤寒和温病两大学派,彼此各是师说,门户之争,沿袭自今。熊老悉心钻研热病,从临证中感到寒温不应割立,二者绝非对峙,融《伤寒论》与温病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