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 比较股骨近端髓内钉- 螺旋刀片(PFNA)、动力髋螺钉(DHS)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内固定方法选择的策略.方法 分析自2003 年1月至2011 年1月收治分别使用PFNA、DHS 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100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3 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负重行走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性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评分情况.结果 PFN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负重行走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性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评分情况等方面均优于DHS 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FNA 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比较理想,为较好的内固定物.  相似文献   

2.
米宁  高仕长 《重庆医学》2013,(28):3353-3354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动力髋螺钉(DHS)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两种方法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60例,其中PFNA组32例,DHS组28例。根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5个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0例患者随访10~25个月,平均17个月,与DHS组相比,PFNA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并发症发生低,骨折愈合时间短,按Harris评分标准,髋关节功能恢复好。结论PFNA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创伤小,固定可靠、并发症少,髋关节功能恢复好,是手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郑燕山 《医学综述》2014,(11):2064-2066
目的探究抗旋转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与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在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北京密云县医院骨二科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PFNA组和DHS组,每组各50例,跟踪随访918个月,观察疗效。结果 PFNA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显著少于DHS组,术后开始下地负重行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较DHS组早;PFNA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运动范围及综合评分手术前后的增加值均高于DHS组,而髋关节畸形评分增加值则较低。PFN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显著低于DHS组的26%(P<0.01)。结论 PFNA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的疗效优于DHS,具有更大的优势,术后并发症少、髋关节功能恢复好,可作为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手术的首选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4.
陈兵 《基层医学论坛》2016,(25):3503-3504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6年3月收治的9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DHS组和PFNA组各45例,分别给予动力髋螺钉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比较2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下地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PFNA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明显优于DHS组,差异显著(P<0.01);DHS 组优良率为80.00%,明显高于 PFNA 组的95.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手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效果明显优于动力髋螺钉,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治疗周期短、手术愈合快、预后效果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沈广欣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9):1611-1612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叶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8例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案分为髓内钉组(44例)和髋螺钉组(44例)。髓内钉组接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治疗,髋螺钉组接受动力髋螺钉固定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以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评估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髋螺钉组相比,髓内钉组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较短(P<0.05);髓内钉组并发症发生率[4.55%(2/44)]低于髋螺钉组[20.45%(9/44)](P<0.05);髓内钉组优良率[93.18%(41/44)]高于髋螺钉组[77.27%(34/44)](P<0.05)。结论与动力髋螺钉固定相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更佳,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 DHS)、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采用DHS内固定组20例, PFNA内固定组20例。分别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并发症、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程度,比较2种内固定方法的疗效。结果:与DHS组比较,PFNA组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引流量较少、术后并发症少、骨折愈合所需时间短、术后髋关节功能较好。 DHS组、PFNA组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的临床疗效优于DHS内固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动力髋螺钉(DHS)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手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收住的5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其中DHS组27例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PFNA组29例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完全负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患髋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DHS组相比较,PFNA组患者手术时间、完全负重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HS组优良率为81.5(22/27),PFNA组为93.1%(27/29),PFNA组髋关节功能疗效优于DHS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HS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4.8%(4/27),PFNA组为3.4%,PFNA组低于DHS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内固定手术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促进患者早期恢复,可作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较为理想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动力髋螺钉(DHS)治疗组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对照组,各53例,随访8~36个月,比较术后两组髋关节功能、术中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情况。结果: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组的骨折术中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效果明显优于DHS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Trigen髓内钉和动力髋螺钉两种内固定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并发同侧股骨颈骨折的区别。方法 :选取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5年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并发同侧股骨颈骨折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髓内钉组40例和髋螺钉组40例。收集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髓内钉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和术后负重时间均低于髋螺钉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rigen髓内钉术中情况良好,预后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均优于动力髋螺钉。  相似文献   

10.
邓永  沈卫星  孙铭  徐斌  王本泉 《安徽医学》2015,36(7):875-879
目的:比较应用动力髋螺钉( DHS)与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 PFNA)治疗不同类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以探讨合理的手术方法。方法选自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0月应用DHS和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Evans I-IV型)141例,DHS组71例,PFNA组70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 Harri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相关数据。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0~14个月。 Evans Ⅰ-Ⅱ型骨折,DHS组与PFNA组比较,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 Harri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围手术期出血量DHS组少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vans Ⅲ-Ⅳ型骨折,PFN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 Harri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方面明显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围手术期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vansⅠ-Ⅱ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建议选择价格低廉的DHS,Evans Ⅲ-Ⅳ型建议选择PFNA。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与动力髋螺钉(DHS)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应用PFNA(29例,PFNA组)与DHS(36例,DHS组)治疗的6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PFNA组手术时间和下地时间均短于DHS组(P0.01),术中出血量少于DHS组(P0.01),2组骨折愈合时间和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秀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操作简单、创伤小、失血少、骨折固定牢固,术后患者可早期离床负重,是一种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2.
金浙凯 《浙江医学》2020,42(8):844-846,850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髓内钉InterTAN与动力髋螺钉(dynamichipscrew,DHS)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InterTAN组与DHS组,每组43例,分别采用InterTAN与DHS内固定治疗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前、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根据Harris评分得分情况评定的术后12个月时疗效、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InterTAN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DH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时的Harris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nterTAN组术后12个月时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terTAN组疗效优良率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DHS相比,InterTAN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操作更为简便,创伤更小,并发症更少,短期疗效优良率、Harris评分更高,可作为优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杨继斌 《吉林医学》2013,(20):4013-4014
目的:观察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和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将7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PFNA组40例和DHS组38例,观察两组手术治疗后疗效。结果:PFN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愈合快和并发症少等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2013年1月到2015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分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与动力髋螺钉组,每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术后下地行走时间、愈合时间和手术后Harris评分。结果:动力髋螺钉组的术中失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术后下地行走时间均低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动力髋螺钉组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的愈合时间和手术后Harris评分差异不大,两组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力髋螺钉组Harris评分中的优良率显著高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两组数据比较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都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相较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而言,动力髋螺钉方法能够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失血量且减少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8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PFNA组44例和DHS组42例,分别采用PFNA与DHS治疗。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采用Harris评分评价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结果 PFNA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或少于DHS组(均P 0. 05)。术后6个月,PFNA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DHS组,PFN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DHS组(均P 0. 05),但是两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PFNA与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均能获得较好的内固定效果,但PFNA创伤更轻、术中失血量较少、术后恢复较快、并发症较少,有助于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临床应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和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8例采用PFNA治疗,30例采用DHS治疗。对其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骨折类型、术中和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PFNA组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均优于DHS组(均P〈0.05)。PFNA组优良率93.3%,DHS组8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较DHS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与锁定型动力髋螺钉(DHS)技术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9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25例,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24例,行锁定型动力髋螺钉(DHS)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结果:手术治疗后,两组患者在出血量、术后离床活动时间、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术后三个月髋关节的Harris评分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及术后6个月、9个月两次随访髋关节功能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治疗中,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的疗效优于锁定型动力髋螺钉固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j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ion,PFN-A)与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改善老年(年龄≥60岁)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按照入院顺序将我院2011年8月~2014年8月期间骨科收治的9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分组,PFNA组48例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DHS组48例行动力髋螺钉治疗,观察两组术后手术所用时间、术中出血总量、髋关节功能恢复、骨折愈合时间和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PFNA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少于DHS组(P<0.05);PFNA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52.08%)明显高于DHS组的29.17%,Z=-2.597,P<0.05;PFN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少于DHS组(P<0.05)。结论与DHS相比,PFNA术式符合现代医学微创原则和生物学力学要求,其抗旋髓内钉系统能够降低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促进骨痂形成和骨折早期愈合,提高髋关节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非常适合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62例,随机编号并分为两组,动力髋螺钉固定(DHS)组和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PFNA)组,分别实施动力髋螺钉固定手术和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跟踪随访记录患者术后第3、6、12个月时Harri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方面相比,PFNA组均明显少于DH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发生并发症情况比较,DHS组并发症发生率略高于PFNA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术后3、6、12个月时Harris评分明显高于DH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HS内固定和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安全性均较高,但PFNA内固定效果优于DHS,临床治疗中可优先选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与动力髋螺钉(DHS)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应用PFNA(29例,PFNA组)与DHS(36例,DHS组)治疗的6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PFNA组手术时间和下地时间均短于DHS组(P〈0.01),术中出血量少于DHS组(P〈0.01),2组骨折愈合时间和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秀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操作简单、创伤小、失血少、骨折固定牢固,术后患者可早期离床负重,是一种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