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评价3D打印截骨导板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纳入自2016-07—2018-07诊治的30例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5例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3D打印组),15例采用常规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常规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术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HSS评分。结果 3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4.5(3~6)个月。术后复查X线片显示下肢力线恢复满意,假体位置良好。与常规组比较,3D打印组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更少,术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D打印组与常规组术后3个月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可提高截骨精确度,并且可以优化手术操作流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早期疗效。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6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其中30例采用传统TKA术式(传统组),30例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手术(3D打印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前及术后1、3 d患者血红蛋白值,术后切口引流量;术前及术后3个月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临床及功能评分;采用OptiKnee膝关节三维运动分析系统,记录术前及术后3个月膝关节内外翻角、内外旋角、屈伸角、前后位移、上下位移、内外位移活动范围,同时与30例正常成人(<60岁)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传统组比较,3D打印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后1、3 d血红蛋白值较高,术后切口引流量较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9个月,平均7.3个月。两组手术前后HSS评分以及KSS临床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KSS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月3D打印组KSS功能评分明显优于传统组(P<0.05)。膝关节运动学分析示,术前两组膝关节内外翻角、内外旋角、前后位移、上下位移活动范围均大于正常成人(P<0.05),屈伸角及内外位移活动范围与正常成人相似(P>0.05)。术后3个月,与正常成人相比,传统组内外翻角活动范围增加、屈伸角活动范围减小(P<0.05);两组上下位移、内外位移活动范围明显减小(P<0.05);其余自由度活动范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复查示假体无松动。结论与传统TKA相比,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TKA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出血少、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早期疗效。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6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其中30例采用传统TKA术式(传统组),30例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手术(3D打印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前及术后1、3 d患者血红蛋白值,术后切口引流量;术前及术后3个月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临床及功能评分;采用OptiKnee膝关节三维运动分析系统,记录术前及术后3个月膝关节内外翻角、内外旋角、屈伸角、前后位移、上下位移、内外位移活动范围,同时与30例正常成人(60岁)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传统组比较,3D打印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后1、3 d血红蛋白值较高,术后切口引流量较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9个月,平均7.3个月。两组手术前后HSS评分以及KSS临床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KSS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月3D打印组KSS功能评分明显优于传统组(P0.05)。膝关节运动学分析示,术前两组膝关节内外翻角、内外旋角、前后位移、上下位移活动范围均大于正常成人(P0.05),屈伸角及内外位移活动范围与正常成人相似(P0.05)。术后3个月,与正常成人相比,传统组内外翻角活动范围增加、屈伸角活动范围减小(P0.05);两组上下位移、内外位移活动范围明显减小(P0.05);其余自由度活动范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复查示假体无松动。结论与传统TKA相比,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TKA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出血少、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3D打印截骨导板技术的应用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分组:对照组(n=55)行常规全膝关节置换术,研究组(n=55)应用3D打印截骨导板技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输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7、14 d 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范围、下肢力线角度及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膝关节活动范围、下肢力线角度、膝关节功能评分及膝关节恢复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可以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出血量,更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内侧开放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内翻畸形并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9—2017-01采用内侧开放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的40例膝内翻畸形并骨性关节炎,19例术中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截骨(导板组),21例术中采用常规方法截骨(常规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术后力线偏差比值,以及术后3、6、12、24个月MPTA、疼痛VAS评分、膝关节HSS评分、KSS临床评分。结果 4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7.4(24~29)个月。与常规组比较,导板组手术时间及术中透视时间更短,术后力线偏差比值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导板组与常规组术后3、6、12、24个月MPTA、疼痛VAS评分、膝关节HSS评分、KSS临床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内侧开放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内翻畸形并骨性关节炎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及术中透视时间,减少手术创伤及X线辐射损伤,下肢力线矫正更精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截骨矫形与单髁置换术治疗股骨畸形愈合并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10—2019-09诊治的9例股骨畸形愈合并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先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股骨畸形截骨矫形,然后一期行单髁置换术。结果 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6(12~18)个月。术后所有患者膝关节内侧疼痛明显减轻,膝关节活动度满意,无下肢肌肉萎缩。术后3个月复查X线片显示股骨截骨处均骨愈合,下肢力线矫正精确,单髁假体位置良好且无脱位迹象。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1~2(1.44±0.53)分,HSS评分83~90(85.44±2.19)分。术后12个月KSS临床评分(88.33±2.87)分,KSS功能评分(86.66±3.54)分,OKS评分(17.33±1.50)分,WOMAC评分(20.56±1.94)分。结论 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一期截骨矫形与单髁置换术治疗股骨畸形愈合并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是可行的,术后下肢力线矫正精确,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10—2015-12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TKA治疗8例(10膝)膝外翻畸形,并选取同期常规TKA治疗的6例(8膝)膝外翻畸形作为对照组。按Keblishb分级分为3个观察整体,即轻度、中度、重度膝外翻畸形。比较各观察整体内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MFTA。比较2组末次随访时KSS临床及功能评分。结果 14例均获得随访8~23个月,平均13.45个月。轻度、中度、重度膝外翻畸形中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MFTA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末次随访时KSS临床评分、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TKA治疗膝外翻畸形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获得更精确的下肢力线重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3D打印快速原型制造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在膝关节骨关节炎(OA)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将32例于南京市第一医院骨科拟行TKA的患者,简单随机法分为3D打印组和常规手术组两组,各组16例。3D打印组行基于膝关节CT数据的3D打印原型制造,常规手术组行常规的TKA。测量股骨与胫骨解剖轴,确定股骨远端与前后髁截骨平面及截骨量、胫骨平台截骨角度及截骨量、胫骨与股骨的假体型号,并与手术实际使用值对比。记录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1 d与1、3、12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与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两组患者一般情况中计量资料采用双侧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股骨远端截骨厚度、胫骨平台截骨厚度、股骨外翻角、胫骨平台后倾角、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VAS与KSS评分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3D打印组术前计划的股骨远端及胫骨平台截骨厚度与实际值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3D打印组的手术时间短于常规手术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07,P0.05);3D打印组的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常规手术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65,P0.05)。3D打印组术后无膝内外翻畸形、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3D打印组术后1 d、1个月的VAS评分、KSS评分均优于常规手术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3D打印可准确构建解剖原型,可提升TKA手术的精度与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外旋截骨时测量截骨技术与间隙平衡技术对截骨参数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自2014-01—2016-12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4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34例术中采用间隙平衡技术进行股骨截骨(间隙平衡组),30例术中进行股骨测量截骨(测量截骨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截骨参数(股骨假体旋转角、截骨板相对后髁线旋转角、膝关节内翻角、股骨后内髁截骨量、股骨后外髁截骨量),以及术后膝关节功能KSS评分、WOMAC评分、疼痛VAS评分。结果 6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60(40.8±4.7)个月。与测量截骨组比较,间隙平衡组手术时间较短,股骨后内髁截骨量更大,股骨假体旋转角更小,截骨板相对后髁线旋转角更大,术后1个月膝关节功能KSS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隙平衡组与测量截骨组术后6个月、1年、3年膝关节功能K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间隙平衡组与测量截骨组膝关节内翻角、股骨后外髁截骨量、术后MOMAC评分及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外旋截骨时采用间隙平衡技术的截骨量比测量截骨技术的截骨量更大,但手术时间缩短,术后短期内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3D打印个性化截骨模板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应用的短期效果。方法纳入自2015-10—2016-05诊治的26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3例应用3D打印个性化截骨模板行TKA手术治疗(模板组),13例行常规TKA手术治疗(常规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后48 h引流量,以及术后3个月股胫角、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HSS评分。结果 26例均获得至少3个月随访,随访期间所有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满意,患肢未发现明显肌肉萎缩。与常规组比较,模板组手术时间更短,术后48 h引流量更少,术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3个月膝关节HSS评分、股胫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KA术中使用3D打印截骨模板进行截骨时更精确,截骨后假体与股骨侧和胫骨侧贴伏更为良好,下肢力线恢复更满意,同时可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创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数字骨科与导航模板在寰枢椎椎弓根钉个性化置钉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自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在我院行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12例患者,男7例,女5例;年龄38~67岁,平均49.7岁,本组所有患者均有枕颈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或伴有四肢感觉运动功能障碍。术前VAS评分3~7分,平均4.3分,术前JOA评分5~14分,平均8.4分。所有患者均行颈椎薄层CT(层厚1 mm)检查,颈椎MR检查,颈椎开口位,颈椎正侧位及颈椎动力位检查。获得的CT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三维重建软件Mimics软件,进行三维图像重建,获得寰枢椎原始模型,生成STL格式文件,在Med CAD模块中制作导航模板,3D打印机打印模型及导航模板。术中按照导航模板置入椎弓根钉,记录术前、术后3天、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颈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JOA评分。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行上颈椎CT扫描,按照Kawaguchi等提出的方法对置钉准确度进行分析。结果 12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约120~180 min,平均(148±35)min,术中失血约100~300 mL,平均(208±45)mL,术后拔管时引流总量120~260 mL,平均(160±60)ml。术中未见椎动脉损伤、脊髓及神经损伤、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24.5±9.8)个月。VAS评分同术前对比,术后3天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明显减轻;JOA评分同术前比较,术后3天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改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12例患者在VAS评分及JOA评分在不同时间点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术前数字骨科导航模板辅助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是一种置钉准确性高,安全、有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通过髌骨钻孔减压术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膝前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113例行TKA的骨关节炎患者按数字法随机分为两组:54例为减压组,TKA术中联合髌骨钻孔减压术;59例为非减压组,仅施行TKA不联合髌骨钻孔减压术。术后观察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情况、相关并发症、KSS评分及膝前痛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13例均获满12个月的完整随访。KSS评分:减压组术后明显高于非减压组;术后膝前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非减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KA术中联合髌骨减压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膝关节KSS评分及降低术后膝前疼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黄健 《实用骨科杂志》2014,(12):1067-1071
目的比较双侧膝关节骨关节炎行一期或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4月至2012年4月93例双侧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分别接受一期(A组)或二期(B组)TKA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A组54例,男5例,女49例,年龄56~79岁,平均(65.8±6.5)岁;B组39例,男6例,女33例,年龄53~82岁,平均(66.1±7.7)岁。术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总天数、总出血量、隐性出血量、输血量、引流量、术后血红蛋白、治疗费用及术后疗效(KSS评分、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根据Gross方程计算总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引流量、输血量、总出血量、隐性出血量、住院天数及住院总费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KSS评分、术前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KS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肿发生率、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发生率、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及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双侧TKA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有可能增加假体周围感染的风险,因此对这一术式的选择要慎重。我们建议对于年龄较轻、术前合并疾病较少及身体素质较好的双侧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充分告知相关手术风险,并经患者同意的情况下,可考虑一期双侧TKA。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Meta分析评价局部应用氨甲环酸(TXA)对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失血量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r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关于局部应用TXA减少TKA术后出血量的随机对照研究(RCT)。采用RevMan5.0.2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TXA组与对照组总失血量、引流量、血红蛋白下降值、D-二聚体和术后KSS功能评分采用加权均数差评价,输血率采用优势比评价。结果最终共纳入8篇RCT。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局部应用TXA能够减少TKA术后总出血量[WMD=-302.05,95%CI(-345.05,-259.05),P〈0.001]及引流量[WMD=-253.70,95%CI(-293.75,-213.65),P〈0.001],血红蛋白下降较少[WMD=-0.64,95%CI(-0.85,-0.43),P〈0.001),降低输血率[OR=0.29,95%CI(0.17,0.48),P〈0.001]。结论局部应用TXA可以减少TKA术后失血量及引流量,降低输血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陀螺仪股骨髓外定位截骨行全膝关节置换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0年1月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的53例患者(61膝)的临床资料,其中27例使用陀螺仪髓外定位股骨侧截骨行全膝关节置换术(髓外组),34例行传统髓内导向杆定位股骨侧截骨全膝关节置换术(髓内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定制3D打印切模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科从2016年1~7月期间10例(切模辅助组)患者,根据患者的术前CT扫描数据,在定制3D打印切模辅助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再选择10例(对照组)行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及手术时间,并在术后2周比较膝关节活动度变化情况,然后术后1个月比较患侧膝关节HSS评分变化情况,将以上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切模辅助组和对照组相比较,前者在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方面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的患侧膝关节HS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患侧膝关节活动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制3D打印切模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对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关节活动度的影响与传统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并无差异,但是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减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应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完成双膝关节同期置换手术(TKA)中的优势,并探讨3D打印技术在膝关节置换手术应用的实际意义。 方法2014年10月至2015年2月,从沈阳市骨科医院关节外科住院患者中,选取双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行一期双膝关节置换手术。纳入标准包括:确诊膝骨关节炎(KOA);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KOA分级≥ 3级;60~75岁,无手术禁忌症等。排除类风湿关节炎或创伤性关节炎、近期存在感染或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共19例患者纳入3D组,在个性化定制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下完成双膝关节置换手术,另以随机数字表法选取20例为对照组,行常规工具膝关节置换手术;3D组女15例,男4例;对照组女16例,男4例。两组手术采用相同手术入路,对比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出血量。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术后采用统一康复方案及用药方案,术后3、6个月进行规范化随访,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K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康复情况。术后通过摄取标准化正侧位X光片评估股骨和胫骨机械轴的夹角(MFTA);冠状位股骨解剖轴和股骨髁切线的夹角(LDFA);冠状位胫骨解剖轴和胫骨平台切线的夹角(MPTA);矢状位胫骨后倾角(STCA),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两组间的差异。 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比例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两组间比较3D组(170.6±26.5)min、略长于对照组(165.3±24.7)min,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出血量3D组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177,7.2297,27.3163,P均< 0.05)。KSS评分术后3个月3D组(92.1±2.3);对照组(89.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97,P<0.05)。MFTA、STCA两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7.1586,3.8190,P均<0.05);LDFA、MPTA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相对于常规工具膝关节置换,定制3D打印导板辅助膝关节置换术具有个体化、精准化、数字化、创伤小等优点,可以对膝关节置换,尤其在双膝同期置换中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系统评价(QS)入路全膝关节置换(TKA)与传统入路临床疗效的差异,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数据库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截止日期为2013年2月.由两名评价员独立筛查文献、提取资料和方法学质量评估,采用Rev Man 5.2.0 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绘制漏斗图评定有无发表偏倚.结果 一共纳入11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8篇英文文献,3篇中文文献),共分析813膝,其中QS入路407膝,传统入路406膝.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传统TKA相比,QS入路术后负重下地行走时间、直腿抬高时间、VAS评分、屈膝度数、引流量及切口长度等方面更有优势,在KSS功能评分、屈膝90°时间、术中出血量、总出血量、假体位置(下肢力线、α角、β角、γ角及δ角)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而在手术时间、止血带时间等方面并无优势.结论 对于经验丰富且已走出学习曲线的关节外科医生,选择QS入路会使患者术中创伤小,术后疼痛轻,下地锻炼时间早,功能恢复快,引流量少,而假体位置及并发症发生率较传统TKA无统计学差异.上述结果尚需更多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滑膜切除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骨性关节炎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07—2014-12诊治的105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56例)行膝关节置换术与滑膜切除术,对照组(49例)只行膝关节置换术。记录并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率及住院时间等,术前和术后随访时进行VAS评分、KSS评分及测量关节活动度。结果试验组获得随访(17.0±4.2)个月,对照组获得随访(15.0±3.1)个月。试验组手术时间、隐性失血量、术后引流量较对照组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住院时间及输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4周及1年随访时VAS评分、KSS临床评分、KSS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 d及术后7 d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行膝关节置换术相比,膝关节置换同时行滑膜切除术在治疗骨性关节炎上无优势,然而行滑膜切除术会导致更多的体内失血,延长手术时间,从而增加了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术前规划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7月我院骨科收治的74例胫骨平台骨折病人的病例资料,根据术前是否使用3D打印技术进行手术规划分为3D打印组和常规组。其中3D打印组31例(31膝),男20例,女11例,年龄为(45.71±9.98)岁,Schatzker Ⅴ型19膝,Schatzker Ⅵ型12膝。常规组43例(43膝),男26例,女17例,年龄为(45.86±9.94)岁,Schatzker Ⅴ型30膝,Schatzker Ⅵ型13膝。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影像学Rasmussen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 HSS)、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3D打印组手术时间为(96.29±8.92)min,术中出血量为(221.94±47.50)ml,术中透视次数为6(5,6)次,术后住院时间为9(7,14)d;常规组手术时间为(112.53±12.19)min,术中出血量为(296.28±74.26)ml,术中透视次数为8(7,9)次,术后住院时间为12(9,15)d,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病人随访记录完整,3D打印组随访时间为(15.94±2.26)个月,常规组为(15.63±1.94)个月。两组间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影像学Rasmussen评分、HSS评分、VA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3D打印技术在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术前规划中的应用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中出血量,减少术中透视次数并能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