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评价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6月~2017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门诊就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690例,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颈动脉斑块组1143例,无颈动脉斑块组547例。收集研究对象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糖尿病、吸烟、饮酒、缺乏休闲活动等基本信息,测量血压和腰围,检测TC、LDL-C和空腹血糖,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67.6%。男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77.2%vs 62.7%,P0.01);60~64岁、65~69岁以及≥70岁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61.9%、71.3%和73.4%,随着年龄增长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增加(χ~2=18.455,P_(趋势)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除性别和年龄外,高血压病程[OR=1.19,95%CI:1.05~1.35,P=0.006]、高TC血症(OR=1.43,95%CI:1.14~1.79,P=0.002)和饮酒(OR=1.62,95%CI:1.17~2.23,P=0.003)与颈动脉斑块发生显著相关。颈动脉斑块组与无颈动脉斑块组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3%vs 12.2%,P=0.240)。调整相关因素的影响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斑块与高血压患者缺血性脑卒中无显著相关性(OR=1.09,95%CI:0.80~1.50,P=0.587)。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高;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与老年高血压患者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糖尿病与颈动脉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石龙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52例,男性386例,女性166例,年龄45~82(64.14±10.12)岁。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作为检测及分级指标,将患者分为正常组87例、硬化组99例、斑块形成组283例、管腔狭窄组83例。收集所有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并检测TC、TG、HDL、LDL、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硬化组、斑块形成组和狭窄组年龄、高血压(75.8%、86.9%和90.4%vs 43.7%)、糖尿病(24.2%、34.6%和39.5%vs 13.8%)、高脂血症(48.5%、54.8%和53.0%vs35.6%)、收缩压、舒张压、纤维蛋白原、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OR=1.110,95%CI:1.041~1.183,P=0.001)及糖尿病(OR=9.362,95%CI:1.112~89.303,P=0.036)是颈动脉硬化发生及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颈动脉硬化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防治中,应密切监控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糖尿病有可能延缓颈动脉硬化的发生及进展,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颈动脉斑块分布、性质及狭窄程度的差异。方法行头颈动脉CT血管成像(CTA)的受检者707例,40~59岁为中年组,共304例,男197例,女107例,平均50.67岁;60岁及以上为老年组,共403例,男273例,女130例,平均71.17岁。分析受检者颈动脉斑块分布、性质及管腔狭窄程度。结果老年组斑块检出率(75.9%)与中年组(3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89,P0.001)。两组颈动脉斑块分布区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C1段以软斑块为主;老年组颈总动脉分叉处软斑块及混合斑块比例接近,而中年组混合斑块多于软斑块;两组颈内动脉颅内段以硬斑块为主。中年组混合斑块所占比例明显高于老年组(χ~2=6.59,P=0.010),而软斑块所占比例明显低于老年组(χ~2=4.045,P=0.044)。老年组管腔重度狭窄比例明显高于中年组(χ~2=5.108 9,P=0.024)。结论中老年人颈动脉软斑块、混合斑块及管腔重度狭窄比例存在差异,但斑块的分布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CT血管成像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评价,并探讨其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2例,根据诊断分为糖尿病组56例,非糖尿病组96例,并进行CT血管成像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斑块性质、形态,观察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糖尿病的相关性。结果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及斑块发生率高,易损斑块多,颈总动脉分叉部及动脉狭窄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空腹血糖(OR=5.924,95%CI:1.176~2.468,P=0.003)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LDL-C(OR=2.283,95%CI:1.108~4.276,P=0.009)、纤维蛋白原(OR=1.856,95%CI:1.287~3.095;P=0.011)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结论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重,危险因素多于非糖尿病患者;常规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定期的血糖检测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微血流成像(SMI)技术对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判断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5年12月至2016年5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内科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102例,对其进行双侧颈动脉SMI评估,并记录发病24 h内相关临床数据。将符合欧洲进展性卒中研究组相关诊断标准者分为进展组(18例),其余为非进展组(84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颈动脉超声特征及SMI检测的斑块内血流分值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进展组与非进展组一侧颈动脉重度狭窄、不稳定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及SMI检测的斑块内血流分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一侧颈动脉重度狭窄发生率:66.7%(12例)比27.4%(23例),不稳定颈动脉斑块发生率:61.1%(11例)比40.5%(34例),SMI检测的斑块内血流分值:(3.0±1.0)分比(0.8±0.3)分;均P0.05]。(2)Logistic多因素回归结果显示,一侧颈动脉重度狭窄(OR=1.09,95%CI:1.00~1.55,P=0.04)、不稳定颈动脉斑块(OR=1.86,95%CI:1.15~4.25,P=0.02)、SMI检测的斑块内血流分值(OR=4.24,95%CI:1.93~9.77,P0.01)均为急性缺血性卒中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SMI可通过对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评估有效地判断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进展,并且斑块内新生血管越多,缺血性卒中发生进展的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ICS)的危险因素对其发病的影响。方法:在哈尔滨市动力区40岁的12 241人中,选择既往已确诊ICS的患者350例为卒中组,另随机抽取该地区经查体的40岁以上非ICS人群350人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ICS危险因素,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CS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除饮食口味(P0.01)外,两组的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等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的高血压病(OR=5.853,95%CI:3.188~10.673)、高脂血症(OR=5.601,95%CI:2.378~9.635)、颈动脉斑块(OR=4.963,95%CI:2.350~9.843)、心脏病(OR=4.568,95%CI:2.535~7.74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4.076,95%CI:3.001~8.270)、明显超重(OR=3.421,95%CI:1.598~6.476)和脑血管病家族史(OR=3.065,95%CI:2.543~4.236)为ICS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1)。根据OR值的大小,ICS的危险因素由大到小依次为: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颈动脉斑块、心脏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明显超重和脑血管病家族史。结论:除了传统的高血压病史、血脂异常和脑血管病家族史等危险因素以外,颈动脉斑块、心脏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明显超重也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淋巴细胞(LDL-C/LYM)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就诊于青海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336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无斑块组(42例)、稳定斑块组(63例)和易损斑块组(231例);根据狭窄度将患者分为无狭窄组(42例)、轻度狭窄组(177例)、中度狭窄组(67例)和重度狭窄组(50例),比较各组之间一般资料、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淋巴细胞计数、LDL-C/LYM等差异。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t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LDL-C/LYM值与颈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危险因素。结果 稳定斑块组和易损斑块组年龄、高血压病与糖尿病史、D-二聚体和LDL-C/LYM值均高于无斑块组(均P<0.05)。易损斑块组糖尿病史、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LDL-C/LYM值的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而淋巴细胞水平降低 (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史与LDL-C/LYM值是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48,95%CI 1.01~3.77,P=0.048;OR=4.543,95%CI 1.10~18.69,P=0.036)。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LDL-C/LYM值对诊断斑块稳定性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76(95%CI 0.605~0.748;P<0.001),最佳临界值为1.54,灵敏度为61.5%,特异度为69.8%。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LDL-C/LYM值与斑块的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654;P<0.001)。结论 LDL-C/LYM值增高是AIS患者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颈动脉斑块狭窄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易损斑块和高敏C反应蛋白与腔隙性脑梗死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0月北京市海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71例,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分为无认知障碍组86例,认知障碍组85例。2组均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对颈动脉易损斑块、高敏C反应蛋白与腔隙性脑梗死认知障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无认知障碍组比较,认知障碍组易损斑块比例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年龄和性别后,随着颈动脉易损斑块数目增多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认知障碍患病率明显增多(OR=2.866,95%CI:1.360~6.042,P=0.006;OR=3.373,95%CI:1.356~8.391,P=0.009)。进一步调整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以及心房颤动等潜在混杂因素后,颈动脉≥2个易损斑块和高敏C反应蛋白第4分位患者认知障碍患病率仍较高(OR=2.870,95%CI:1.339~6.153,P=0.007;OR=3.622,95%CI:1.431~9.169,P=0.007)。结论颈动脉易损斑块数量和高敏C反应蛋白与认知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后发生重度低血流动力学(HD)状态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接受CAS手术的患者,其中男70例,女15例。按照是否发生重度HD(血压≤90/60 mm Hg或心率≤50次/min)状态分为重度HD组18例和非重度HD组67例,观察相关因素对重度HD的影响,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重度H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高回声斑块(OR=6.219,95%CI:1.163~33.266;P=0.033)、最狭窄处距颈动脉分叉处距离1 cm(OR=8.360,95%CI:1.372~50.930;P=0.021)、基础收缩压120 mm Hg(OR=6.384,95%CI:1.217~33.486;P=0.028)、扩张球囊直径≥5 mm(OR=8.028,95%CI:1.462~44.091;P=0.017)为CAS术后发生重度HD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DFI高回声斑块、最狭窄处距颈动脉分叉处距离1 cm、基础收缩压120 mm Hg、扩张球囊直径≥5 mm为CAS术后发生重度HD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发生与近期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连续符合纳入标准的73例患者,分为有症状组44例和无症状组29例,双盲评价影像资料,分析2组斑块成分(斑块内出血、脂质坏死核、纤维帽较薄/破裂)及管腔狭窄程度与30d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与无症状组比较,有症状组患者纤维帽较薄/破裂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斑块纤维帽稳定性预测30d内临床症状稳定性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79.5%、65.5%和74.0%,纤维帽较薄/破裂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是纤维帽完整较厚者的7.39倍,OR值7.39,95%CI:2.6920.3(P<0.001)。2组斑块内出血、脂质坏死核及管腔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纤维帽较薄/破裂与30d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显著相关性,可以作为预测近期临床症状稳定性的影像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