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鲁卡帕尼对于鱼藤酮诱导的SH-SY5Y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呈对数生长的SH-SY5Y细胞分为3组:对照组(正常培养)、模型组(鱼藤酮10μmol/L诱导)、药物组(鲁卡帕尼5μmol/L预处理1小时后加入鱼藤酮10μmol/L),用CCK8检测各组细胞的存活率,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蛋白表达量,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bcl-2蛋白表达量降低,细胞凋亡率上升,促凋亡蛋白bax表达量增多。与模型组相比,鲁卡帕尼预处理组细胞存活率上升,bcl-2蛋白表达量增多,细胞凋亡率下降,促凋亡蛋白bax表达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RP抑制剂鲁卡帕尼可以抑制鱼藤酮诱导的SH-SY5Y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利福平通过抑制蛋白激酶R(protein kinase R,PKR)活化对小胶质细胞炎症及其介导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用鱼藤酮诱导BV2小胶质细胞构建PD炎症细胞模型,经利福平或者PKR抑制剂(C16)预先孵育2小时,Western blot检测p-PKR、PKR、NLRP3、Caspase-1、IL-1β等蛋白的表达量,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与鱼藤酮组相比,利福平预处理组和PKR抑制剂(C16)预处理组:p-PKR、NLRP3、IL-1β、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出现下降(均P0.05);共培养体系中SH-SY5Y细胞凋亡水平下降(均P0.05)。结论:利福平可以抑制PD炎症细胞模型中PKR活化,减轻细胞炎症及介导神经元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鱼藤酮对多巴胺能细胞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PC12细胞分为对照组和鱼藤酮组(Ro10 nM、Ro100 nM、Ro1μM组),分别用DMSO和10 nmol/L、100 nmol/L、1μmol/L鱼藤酮处理24 h,用噻唑蓝比色法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细胞线粒体膜电位,荧光底物酶活性法检测Caspase 3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Ro10 nM、Ro100 nM、Ro1μM组的细胞活力和细胞凋亡率呈剂量依赖性下降(P<0.05),其中Ro1μM组MTT吸光度为对照组的42.1%,凋亡率为41.9%。与对照组相比,各鱼藤酮组线粒体膜电位均下降及Caspase 3活性增高(P<0.05),其变化程度亦呈药物剂量依赖性。结论:鱼藤酮处理可诱导多巴胺能细胞凋亡,而且其凋亡程度具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探讨半胱胺(cysteamine,CS)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诱导的SHSY5Y细胞毒性模型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以MPP+做为毒物建立SH-SY5Y细胞损伤模型;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MTT)定量观察CS对MPP+诱导的SH-SY5Y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检测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细胞内活性氧(ROS);抗氧化物谷胱甘肽(GSH),探讨CS的保护机制。结果①CS预处理细胞24小时后再给以MPP+处理SY5Y细胞,CS 400μmol/L细胞存活率最高。②CS 400μmol/L预处理细胞能够有效的降低MPP+诱导的细胞内ROS、MDA氧化应激指标。③CS 400μmol/L预处理细胞能够显著地促进细胞内抗氧化剂GSH的增加。结论 CS可能是通过抑制氧化应激,促进细胞内GSH合成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鱼藤酮是否诱导蛋白磷酸酶2A(PP2A)的活力下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小鼠中脑多巴胺能细胞系MN9D细胞分为正常组(正常培养)、对照组(培养液中加入与鱼藤酮组等体积的二甲基亚砜)、鱼藤酮组(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鱼藤酮培养24 h)和鱼藤酮+C2组(5μmol/L C2-神经酰胺预处理8 h后,50 nmol/L鱼藤酮暴露24 h)。MTT法检测细胞活力,Western blotting分析总PP2A水平及酪氨酸磷酸化水平,比色法检测PP2A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鱼藤酮组细胞活力明显下降(P0.01),PP2A催化亚基酪氨酸磷酸化提高(P0.01),PP2A活性降低(P0.05)。鱼藤酮+C2组PP2A酪氨酸磷酸化水平较鱼藤酮组明显降低(P0.01),PP2A活性提高(P0.05),细胞活力明显提高(P0.01)。结论鱼藤酮通过提高PP2A催化亚基307位点酪氨酸磷酸化水平,抑制PP2A活性,并可能参与细胞活力下降。可为发现帕金森病药物作用靶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背景3-硝基丙酸可以抑制氧化磷酸化过程,损害细胞的能量代谢从而引起细胞的损伤.但是小剂量的3-硝基丙酸却可以通过轻度抑制细胞的氧化磷酸化过程,激发细胞内源性保护因子保护神经元,增加神经元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但它对多巴胺能神经元是否也有类似的作用尚不十分清楚.目的探讨3-硝基丙酸预处理能否增强多巴胺能神经元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毒性的耐受.设计以能分泌多巴胺的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对照的探索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附属医院的神经科.材料实验于2003-03/11在同济医学院病理生理实验室完成.SH-SY5Y细胞购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细胞典藏中心.干预细胞随机分为6组,将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加入到培养的多巴胺能神经元SH-SY5Y细胞中制作帕金森病的细胞模型,在加入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0.25 mmol/L)前,分别单次或多次加入3-硝基丙酸(0.2 mmol/L)形成预处理,应用四氮唑盐检测细胞生存率,[3H]DA摄取率测定多巴胺能细胞突触前功能.主要观察指标主要结局细胞生存率.次要结局[3H]DA摄取率.结果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组细胞生存率(54.3%)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3-硝基丙酸预处理后,细胞生存率明显增高,分别为71.8%(单次),85.2%(多次),单次预处理组与多次预处理组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3H]DA摄取率结果与细胞生存率结果相似.[3H]DA摄取率分别为65.8%(单次),80.3%(多次),较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组(50.1%)明显提高,且多次预处理较单次预处理效果更好.单加3-硝基丙酸对细胞无影响.结论3-硝基丙酸预处理可明显增强多巴胺能神经元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毒性作用的耐受性,对多巴胺能神经元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多次预处理的保护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eCP2、TH蛋白在正常SH-SY5Y细胞和帕金森病细胞模型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实验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未转染;模型对照组;pEGFP-N1-MeCP2组,转染液加入重组pEGFP-N1-MeCP2质粒。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二组均加入6-羟多巴胺(6-OHDA)50.0μmol/L处理24h。用CCK-8法、流式细胞仪检测正常SH-SY5Y细胞、上调MeCP2表达的SH-SY5Y细胞在6-OHDA诱导下细胞活性及细胞凋亡的变化;免疫荧光技术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SH-SY5Y细胞中MeCP2蛋白、TH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CCK-8法检测及流式细胞仪6-OHDA诱导的SH-SY5Y细胞、上调MeCP2的SH-SY5Y细胞中细胞存活和凋亡情况发现,模型对照组与pEGFP-N1-MeCP2组、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重免疫荧光检测6-OHDA诱导的SH-SY5Y细胞中的MeCP2、TH表达情况发现,模型对照组,6-OHDA(50.0μmol/L)诱导24h,MeCP2和TH的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Western blot检测上调MeCP2表达后,6-OHDA诱导的SH-SY5Y细胞中的MeCP2、TH表达情况发现,pEGFP-N1-MeCP2组上调组和空白对照组中MeCP2、TH蛋白表达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转染pEGFP-N1-MeCP2重组质粒可抑制6-OHDA诱导的SH-SY5Y细胞凋亡,提高TH的表达,提高细胞存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人酪氨酸羟化酶转染小鼠垂体瘤细胞产生的内源性多巴胺对细胞生存能力的影响,同时观察转染细胞对体外实验中证实可诱导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具有细胞毒性作用的选择性植物源鱼藤酮敏感性的变化(多巴胺含量越多,对鱼藤酮越敏感,鱼藤酮处理后死亡细胞越多),进一步证实多巴胺的毒性作用。方法:实验于2002-06/2003-06在美国匹兹堡大学神经生物实验室进行。将野生型和变异型人酪氨酸羟化酶表达质粒hTH-wt/pcDNA3.1和hTH-RREE/pcDNA3.1(Arg37Glu及Arg38Glu,具有持续活性)转染小鼠垂体瘤细胞细胞。将细胞随机分为hTH-wt/pcDNA3.1转染组和hTH-RREE/pcDNA3.1转染组及用相同转染方法处理,但不加入表达质粒的对照组。用Westernblot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人酪氨酸羟化酶、内源性多巴胺的含量;用四唑盐比色法检测转染细胞生存率;用新型细胞核萤光染料,不能透过细胞膜的SYTOXgreen试验检测死亡细胞数量及对鱼藤酮的敏感性;再用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免疫染色结合Hoechst核染色检测转染细胞凋亡情况。结果:①细胞生存率:小鼠垂体瘤细胞转染3d后,hTH-wt/pcD-NA3.1和hTH-RREE/pcDNA3.转染组分别是对照组的80.3%和81.4%(P<0.05),但两组间无差异(P>0.05)。②细胞死亡率:hTH-wt/pcDNA3.1转染细胞经鱼藤酮处理后,是未经鱼藤酮处理的1.57倍(P<0.05),hTH-RREE/pcDNA3.1转染细胞用鱼藤酮处理后,是未经鱼藤酮处理的1.88倍,但两组间无差异(P>0.05)。③凋亡细胞比率:转染hTH-wt/pcDNA3.1和hTH-RREE/pcDNA3.1后,分别是对照组的4.84和4.24倍(P<0.05)。④多巴胺、二羟苯乙酸含量:转染hTH-RREE的细胞多巴胺含量是转染hTH-wt者的4.5倍(P=0.027),但两种细胞内的二羟苯乙酸含量无明显差异。结论:小鼠垂体瘤细胞转染人酪氨酸羟化酶后可产生内源性多巴胺,可导致细胞死亡,可增加小鼠垂体瘤细胞对鱼藤酮的敏感性,同时产生的细胞凋亡参与转染细胞的死亡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淀粉样β蛋白诱导种植在人工基底胶上的血管平滑肌细胞损伤,观察利福平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9在武汉协和医院神经科实验室进行。①实验材料:100~150g清洁级SD大鼠;淀粉样β蛋白(1-40)(北京博奥森生物工程公司);利福平(华北制药厂)。②实验干预及分组:体外培养大鼠颈动脉平滑肌细胞;实验前所有的细胞培养板孔底经人工基底胶预处理。实验分为2组,实验组细胞培养板孔底沉积淀粉样β蛋白(1-40),对照组细胞培养板孔底无淀粉样β蛋白(1-40)沉积,实验组和对照组根据利福平终浓度不同分别分为7组(0,0.1,1,2,5,10,20g/L)。③实验评估:在显微镜下观察给药前后平滑肌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实验检测平滑肌细胞活性,依据乳酸脱氢酶漏出率检测平滑肌细胞膜的损伤程度。结果:①血管平滑肌细胞形态学变化:对照组内不同浓度利福平下细胞形态均基本正常,实验组细胞形态均异常,但经利福平处理后均有改善,并成剂量依赖关系。②细胞活性:对照组内四甲基偶氮唑盐染色吸光值无明显变化,实验组四甲基偶氮唑盐染色吸光值下降但经利福平处理也呈剂量依赖性上升。③乳酸脱氢酶漏出率:对照组中乳酸脱氢酶漏出率在利福平低浓度时无改变,高浓度时有所增加;实验组中乳酸脱氢酶漏出率均增加,在利福平浓度≤2g/L时,随利福平浓度增加,成剂量依赖关系的下降;在利福平浓度>2g/L时,乳酸脱氢酶漏出率又开始增加。结论:利福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淀粉样β蛋白(1-40)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lnc RNA-T199678基因对细胞生长周期的影响。方法:用lnc RNA-T199678 smart silence转染SH-SY5Y细胞构建lnc RNA-T199678沉默细胞株,用过表达lnc RNA-T199678的质粒转染细胞构建lnc RNA-T199678过表达细胞株,通过q PCR实验验证细胞内lnc RNA-T199678的表达变化,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生长周期变化。结果:q PCR验证发现lnc RNA-T199678沉默组中细胞内lnc RNA-T199678的表达明显低于NC对照组,lnc RNA-T199678过表达组中细胞内lnc RNA-T199678的表达明显高于NC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lnc RNA-T199678沉默组细胞处于G0/G1期的比例减少,S期的比例增加。与对照组相比,lnc RNA-T199678过表达组细胞处于G0/G1期的比例增加,S期的比例减少。结论:靶向调控lnc RNA-T199678基因可调控SHSY5Y细胞周期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丁苯酞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诱导的SH-SY5Y细胞自噬相关因子的影响,探讨丁苯酞对帕金森病细胞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SH-SY5Y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MPP+组(B组)、雷帕霉素预处理+MPP+组(C组)和丁苯酞预处理+MPP+组(D组)。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细胞相对存活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Ⅰ、Beclin 1蛋白表达,RT-PCR检测LC3-Ⅱ/Ⅰ和Beclin 1 m RNA表达。结果 B组SH-SY5Y细胞存活率显著低于A组(t=20.270,P0.001),C组和D组显著高于B组(t8.770,P0.001),且C组和D组间无显著性差异(t=2.270,P=0.064)。与A组相比,B组LC3-Ⅱ/Ⅰ、Beclin 1蛋白和m RNA表达明显增加(t6.647,P0.01);C组和D组明显高于B组(t3.630,P0.01),C组与D组间无显著性差异(t2.238,P≥0.05)。结论丁苯酞可以提高MPP+诱导的SH-SY5Y损伤细胞存活率,其可能通过诱导帕金森病模型细胞自噬,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吗啡对应激性溃疡胃粘膜的影响。方法 将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溃疡对照组、吗啡预处理组、吗啡治疗组、纳洛酮预处理吗啡治疗组,观察各组动物的溃疡指数、GMBF(胃粘膜血流)、胃液pH值及凋亡指数。结果 与溃疡对照组相比,吗啡预处理和吗啡治疗组胃粘膜损伤程度减轻,粘膜细胞凋亡明显减少,GMBF增加,而胃液pH值无明显变化。结论 吗啡对大鼠应激性溃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而纳洛酮则可以阻断这种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背景:3-硝基丙酸可以抑制氧化磷酸化过程,损害细胞的能量代谢从而引起细胞的损伤。但是小剂量的3-硝基丙酸却可以通过轻度抑制细胞的氧化磷酸化过程。激发细胞内源性保护因子保护神经元,增加神经元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但它对多巴胺能神经元是否也有类似的作用尚不十分清楚。目的:探讨3-硝基丙酸预处理能否增强多巴胺能神经元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毒性的耐受。设计:以能分泌多巴胺的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对照的探索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附属医院的神经科。材料:实验于2003—03/11在同济医学院病理生理实验室完成。SH—SY5Y细胞购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细胞典藏中心。干预:细胞随机分为6组,将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加入到培养的多巴胺能神经元SH-SY5Y细胞中制作帕金森病的细胞模型,在加入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0.25mmol/L)前,分别单次或多次加入3-硝基丙酸(0.2mmol/L)形成预处理,应用四氮唑盐检测细胞生存率,[^3H]DA摄取率测定多巴胺能细胞突触前功能。主要观察指标:主要结局:细胞生存率。次要结局:[^3H]DA摄取率。结果: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组细胞生存率(54.3%)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P&;lt;0.01),3-硝基丙酸预处理后,细胞生存率明显增高,分别为71.8%(单次),85.2%(多次),单次预处理组与多次预处理组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P&;lt;0.05)。[^3H]DA摄取率结果与细胞生存率结果相似。[^3H]DA摄取率分别为65.8%(单次),80.3%(多次),较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组(50.1%)明显提高,且多次预处理较单次预处理效果更好。单加3-硝基丙酸对细胞无影响。结论:3-硝基丙酸预处理可明显增强多巴胺能神经元对1-基-4苯基吡啶离子毒性作用的耐受性,对多巴胺能神经元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多次预处理的保护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siRNA沉默动力相关蛋白1(Drp1)后对鱼藤酮诱导的帕金森病模型细胞自噬以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用1μm、5μm、10μm、20μm鱼藤酮进行处理24 h、48 h,MTT法检测细胞抑制情况。将细胞分为鱼藤酮最佳浓度处理组(20μm鱼藤酮处理,损伤组)、阴性转染组(损伤组基础上转染Drp1阴性序列)、Drp1siRNA处理组(损伤组基础上转染Drp1 siRNA)、Drp1抑制剂组(损伤组基础上添加Mdivi-1试剂)、自噬促进剂组(损伤组基础上添加雷帕霉素)。观察各组线粒体自噬情况、细胞线粒体功能相关蛋白(Mfn2、Drp1、NRF1)、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P62)、凋亡蛋白(Bcl-2、Bax)表达情况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鱼藤酮处理组细胞抑制率均升高,随着浓度以及培养时间的增加,细胞抑制率逐渐增加(P0.05)。损伤组、阴性转染组、自噬促进剂组LC3II定位在细胞线粒体,且细胞线粒体结构受损,外周出现自噬双层膜。与Drp1 siRNA转染组、Drp1抑制剂组相比,损伤组、阴性转染组、自噬促进剂组Drp1、LC3II、Beclin-1、Bax蛋白表达和细胞凋亡率升高,Mfn2、NRF1、P62、Bcl-2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 Drp1参与鱼藤酮诱导帕金森病细胞线粒体自噬,沉默Drp1后可降低鱼藤酮诱导帕金森病细胞线粒体自噬以及细胞凋亡,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丽梅  Yong-Jian  Liu  王维治  Lesley  Colgan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5):58-60,i0003
目的:观察人酪氨酸羟化酶转染小鼠垂体瘤细胞产生的内源性多巴胺对细胞生存能力的影响,同时观察转染细胞对体外实验中证实可诱导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具有细胞毒性作用的选择性植物源鱼藤酮敏感性的变化(多巴胺含量越多,对鱼藤酮越敏感,鱼藤酮处理后死亡细胞越多),进一步证实多巴胺的毒性作用。方法:实验于2002-06/2003-06在美国匹兹堡大学神经生物实验室进行。将野生型和变异型人酪氨酸羟化酶表达质粒hTH-wt/pcDNA3.1和hTH-RREE/pcDNA3.1(Arg37Glu及Arg38Glu,具有持续活性)转染小鼠垂体瘤细胞细胞。将细胞随机分为hTH-wt/pcDNA3.1转染组和hTH-RREE/pcDNA3.1转染组及用相同转染方法处理,但不加入表达质粒的对照组。用Western blot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人酪氨酸羟化酶、内源性多巴胺的含量;用四唑盐比色法检测转染细胞生存率;用新型细胞核萤光染料,不能透过细胞膜的SYTOX green试验检测死亡细胞数量及对鱼藤酮的敏感性;再用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免疫染色结合Hoechst核染色检测转染细胞凋亡情况。结果;①细胞生存率:小鼠垂体瘤细胞转染3d后,hTH-wt/pcD-NA3.1和hTH-RREE/pcDNA3.转染组分别是对照组的80.3%和81.4%(P〈0.05),但两组间无差异(P〉0.05)。②细胞死亡率:hTH-wt/pcDNA3.1转染细胞经鱼藤酮处理后,是未经鱼藤酮处理的1.57倍(P〈0.05),hTH-RREE/pcDNA3.1转染细胞用鱼藤酮处理后,是未经鱼藤酮处理的1.88倍,但两组间无差异(P〉0.05)。④凋亡细胞比率:转染hTH-wt/pcDNA3.1和hTH-RREE/pcDNA3.1后,分别是对照组的4.84和4.24倍(P〈0.05)。④多巴胺、二羟苯乙酸含量:转染hTH-RREE的细胞多巴胺含量是转染hTH-wt者的4.5倍(P=0.027),但两种细胞内的二羟苯乙酸含量无明显差异。结论:小鼠垂体瘤细胞转染人酪氨酸羟化酶后可产生内源性多巴胺,可导致细胞死亡,可增加小鼠垂体瘤细胞对鱼藤酮的敏感性,同时产生的细胞凋亡参与转染细胞的死亡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诱导的帕金森病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使用MPP+处理PC12细胞,建立多巴胺能细胞损伤模型,使用不同浓度的EPO预处理细胞,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荧光酶标仪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物质水平,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MPP+处理后PC12细胞活力下降,250μmol/LMPP+处理24h后,细胞活性下降为对照组的39.64%,而EPO预处理组随着EPO浓度的增加,细胞活力逐渐上升,40U/mlEPO为促进细胞活力的最佳浓度。EPO预处理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单独MPP+组(P<0.01),且EPO预处理组的细胞内活性氧物质水平明显低于单独MPP+组(P<0.01)。结论:EPO对MPP+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抗氧化应激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多巴胺能神经毒素对PC12细胞谷氨酸摄取的影响;探讨新型三磷酸腺苷(ATP)敏感性钾通道(ATP-sensitivepotassiumchannel,K-ATPchannel)开放剂盐酸埃他卡林(Iptakalimhydrochloride,Ipt)对神经毒素诱导的谷氨酸转运体功能下降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放射性核素标记法测定PC12细胞L-犤3H犦-Glutamate摄取能力,MTT法测定细胞活力。结果:多巴胺能神经毒素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N-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1-methyl-4-phenyl-2,3-dihydropyridiniumion,MPP )和鱼藤酮浓度依赖性地降低PC12细胞谷氨酸摄取:与对照组2.0±0.2相比,6-OHDA(30,50,80和100μmol/L)使摄取量降至1.6±0.1,1.0±0.3,0.8±0.1和0.5±0.1(P<0.01);MPP (200,400,600和800μmol/L)诱导摄取量降为1.6±0.2,1.5±0.2,1.2±0.1和1.0±0.2(P<0.01);鱼藤酮(5,10,20和40nmol/L)诱发摄取量降至1.5±0.2,0.6±0.1,0.4±0.1和0.2±0.1(P<0.01)。Ipt(10μmol/L)预处理能够完全对抗6-OHDA和MPP 、部分改善鱼藤酮造成谷氨酸转运功能异常,这种保护作用可被格列苯脲(Glibenclamide,Glib)(20μmol/L)阻断。结论:谷氨酸转运体功能下降参与多巴胺能神经毒素的损伤作用;Ipt通过激活K-ATP通道促进谷氨酸摄取,对抗毒素引发的兴奋毒性,具有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体外观察绿茶提取物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对酒精诱导SH-SY5Y细胞损伤的作用,初步探讨EGCG治疗酒精性痴呆(alcohol-associated dementia,AAD)的可行性。方法:以SH-SY5Y神经元细胞为实验对象,酒精组给予100 mol/L酒精37℃培养24 h,EG CG+酒精组在其培养液中同时加入不同浓度的EG CG(1~100μmol/L)及100 mol/L酒精,37℃培养24 h;另设相同浓度的EGCG对照组(EGCG组)及空白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以Annex in-V APC/7-A AD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及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结果:MTT结果证实EGCG(25~100μmol/L)作用24 h后可明显促进SH-SY5Y细胞存活,并呈浓度依赖关系(P0.001)。流式检测及细胞形态观察结果证实酒精组细胞凋亡率(21.82%±1.27%),明显高于对照组(4.90%±0.80%)(P0.001)及EGCG组(7.82%±0.68%)(P0.001);EGCG(100μmol/L)+酒精组细胞凋亡率(10.81%±0.31%),明显低于酒精组(P0.001)。结论:EGCG可抑制酒精诱导SHSY5Y细胞凋亡发生并促进细胞存活,提示EGCG对于A AD治疗具有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蛋白酶体抑制剂lactacystin(乳胞素)与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的关系,为帕金森病的治疗探索新的思路。方法:实验于2005-03/11在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完成。实验细胞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H-SY5Y由北京神经科学研究所提供。用50μmol/L6-羟基多巴胺处理的多巴胺能神经细胞系SH-SY5Y作为帕金森病的细胞模型,于对数生长期时接种到培养皿、6孔板、96孔板中,24h后分不同组给药处理:对照组,50μmol/L6-羟基多巴胺组,50μmol/L6-羟基多巴胺加0.1μmol/Llactacystin组、50μmol/L6-羟基多巴胺加0.25μmol/Llactacystin组、50μmol/L6-羟基多巴胺加0.5μmol/Llactacystin组。镜下细胞计数,计算细胞存活率=活细胞数/对照组活细胞数×100%。磺酰罗丹明B法测定细胞活力,在酶联免疫检测仪测定吸光度值,检测波长为540nm。吸光度值=实验组细胞孔吸光度值-空白孔细胞吸光度值。取8复孔读数均值。细胞活性=实验孔吸光度值/平行对照孔吸光度值×100%结果:①50μmol/L6-羟基多巴胺组对细胞有明显毒性,细胞存活率与对照组相比只有(51.31±3.52)%,加用0.1,0.25,0.5μmol/Llactacystin后,细胞存活率分别提高到(72.16±3.97)%,(82.36±3.78)%,(91.44±3.06)%,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用0.5μmol/L的lactacystin对细胞存活率无明显影响。②50μmol/L6-羟基多巴胺组对细胞有明显毒性可表现为细胞数量的减少,6-羟基多巴胺组细胞存活率只是对照组的(47.33±3.25)%,加用0.1,0.25,0.5μmol/L的lactacystin后,细胞存活率分别提高到(69.67±2.13)%,(80.38±1.12)%,(90.59±2.01)%,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用0.5μmol/L的lactacystin对细胞存活率无明显影响。③正常培养的神经元细胞密度大,轮廓清晰,突起明显,胞体折光性好,6-羟基多巴胺处理的神经元,多数细胞死亡,残存细胞突起缩短或消失,胞体皱缩,轮廓不清,胞体折光性差,6-羟基多巴胺加lactacystin处理的细胞细胞密度和形态介于前二者之间。结论:蛋白酶体抑制剂对多巴胺能神经元有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阻断细胞凋亡,但确切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洛伐他汀(LOV)对谷氨酸诱导的大鼠皮质神经元兴奋性毒性损害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选用孕期17d的SD大鼠。取皮质神经元接种培养。实验分为对照组、谷氨酸组、LOV预处理+谷氨酸组、喜树碱组、LOV预处理+喜树碱组。通过台盼蓝排除实验评估细胞活力及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测定神经元形态。结果与未处理组相比.谷氨酸处理组大部分细胞失去活力(P<0.001),在谷氨酸处理神经元之前,洛伐他汀500 nmol/L预处理3 d、5 d.能显著改善细胞活力(P<0.001)。与未处理组相比,喜树碱处理组大部分细胞失去活力(P<0.001).而在喜树碱处理前应用洛伐他汀预处理1 d、3 d、5 d。未见细胞活力改善(P>0.05)。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测定显示,与未处理组相比,谷氨酸处理组MAP-2阳性神经元显著减少(P<0.001),突起的数目和长度均明显减少.洛伐他汀500nmol/L预处理能减轻谷氨酸诱导的MAP-2阳性神经元形态损害。结论洛伐他汀选择性地减轻谷氨酸诱导的大鼠皮质神经元兴奋性毒性损害及形态损害,提示洛伐他汀对兴奋性毒性损害相关神经病理有潜在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