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间断声门下负压吸引联合鼻肠管对预防ICU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影响。方法:将193例ICU具有气管切开及肠内营养适应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96例和观察组97例,对照组行无声门下负压吸引气管套管联合胃管肠内营养,观察组行带声门下负压吸引气管套管联合鼻肠管行肠内营养,比较两组HAP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结果:观察组HAP及VAP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断声门下负压吸引联合鼻肠管行肠内营养,可有效预防ICU患者HAP及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人工气道吸痰方法改进后的吸痰效果。方法将138例人工气道患者按床号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法吸痰,观察组采用改良法吸痰,比较两组患者平均24h吸痰次数、平均24h声门下吸引量、平均24h痰液外喷次数及肺部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24h吸痰次数及声门下吸引量、吸痰时痰液的外喷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早期(第3天)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后的吸痰方法吸痰效果优于传统吸痰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微量泵持续湿化在人工气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40例人工气道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各20人.干预组采用微量泵持续输注湿化液湿化气道,常规组应用注射器间断滴药湿化气道,对2组患者的痰液黏稠度、吸痰所用负压、血氧饱和度、吸痰管牵拉及黏膜损伤出血、气管内导管消毒效果、吸痰后感染等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干预组患者各指标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接近生理湿化,能安全有效地提高人工气道患者气道湿化效果.  相似文献   

4.
ICU坠积性肺炎患者经口咽通气道声门下吸痰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口咽通气道声门下吸痰对坠积性肺炎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IC U坠积性肺炎患者30例,按入院序号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5例。观察组采用经口咽通气道声门下痰吸引,对照组采用咽喉部痰吸引,对两组患者一周内的咳嗽反射、气管插管率或气管切开率、吸痰总量及次数、血氧饱和度(SpO2)和血氧分压(PaO2)的情况进行统计和观察。结果两组一周内SpO2、PaO2、吸痰总量及次数、咳嗽反射、气管插管率或气管切开率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对坠积性肺炎患者采用经口咽通气道声门下吸痰,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低氧血症,减少咳嗽反射,增加患者舒适度,还可以减少吸痰次数,减轻护士工作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患者应用间歇声门下吸引联合幽门后喂养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将56例预计机械通气超过48h的患者分为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用常规吸痰联合胃内喂养,观察组用间歇声门下吸引联合幽门后喂养。观察两组3周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胃潴留、反流、误吸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3.85%)低于对照组(36.67%);对照组胃潴留、反流和误吸发生例数高于观察组。结论间歇声门下吸引联合幽门后喂养可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廖书娟 《全科护理》2013,11(11):974-975
[目的]探讨经可吸引导管进行持续声门下吸引对机械通气病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132例机械通气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气管导管进行机械通气,观察组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法,观察两组病人机械通气过程中VAP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机械通气过程中VAP发生率分别为19.7%和45.5%,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可吸引导管持续吸引声门下滞留物能明显降低机械通气病人VPA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开放声门深部吸痰方案与常规吸痰法两种不同吸痰方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呼吸衰竭无创通气无力排痰患者中的效果。方法将AECOPD呼吸衰竭无创通气无力排痰的6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分别采用开放声门深部吸痰方案(观察组)和常规吸痰法(对照组)吸痰。比较两种方法的吸痰效果、气道损伤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对患者血氧饱和度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吸痰效果显效者18例,发生气道损伤者1例;对照组吸痰效果显效者10例,发生气道损伤者8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吸痰前两组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吸痰后血氧饱和度(98.03±1.42)%高于对照组的(96.22±1.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49,P〈0.05)。观察组发生肺部感染者2例,对照组发生肺部感染者5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P〉0.05)。结论开放声门深部吸痰方案比常规吸痰法更能提高吸痰的有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8.
微量泵控制气道湿化对气管切开并发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微量泵控制气道湿化对气管切开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气管切开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40例应用微量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40例应用传统的间断或定时气道湿化法,并进行连续观察。结果实验组的并发症和吸痰次数少于对照组,吸痰时及吸痰后2—5min实验组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结论微量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可以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可减少吸痰次数,减轻吸痰所致低氧血症程度并缩短其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鼻下咽腔留置吸痰管在高龄吞咽障碍并长期留置胃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03年6月-2009年10月30例高龄吞咽障碍并长期留置胃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常规每天按需数次经口腔或者鼻腔插入吸痰管吸出口鼻分泌物,观察组经鼻下咽腔留置吸痰管,每小时吸痰1次,若分泌物多随时吸出.观察两组患者黏膜损伤、吸出时间、肺部感染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黏膜损伤、肺部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吸出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高龄吞咽障碍并长期留置胃管患者经鼻下咽腔留置吸痰管简单易行、效果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人工气道吸痰导管插入深度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峰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3):209-209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患者吸痰时吸痰管插入的有效深度。方法:将90例人工气道患者随机分成A组(浅吸痰)30例,B组(深吸痰)30例,C组(吸引管插入的深度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导管的长度再延长1 cm)30例,观察3种方法吸痰的效果。结果:A、B两组患者痰痂堵塞、黏膜损伤出血、肺部感染、刺激性咳嗽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C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人工气道患者吸痰,吸痰导管插入深度按厘米加刻度标记,以气管插管或切开导管长度再延长1 cm为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昏迷或各种吞咽障碍留置胃管患者应用胃管旁置小管协助吸痰,对预防肺部感染及使用吸痰器次数的影响。方法随机将79例昏迷或各种吞咽障碍留置胃管的患者分为实组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为40例和39例。实验组应用常规吸痰加胃管旁留置小管吸痰,对照组只应用常规吸痰,比较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及使用吸痰器次数的差异。结果实验组肺部感染发生率20.0%,对照组为30.7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平均每天使用吸痰器吸痰次数为4.0±1.85次,而对照组则为14.0±1.75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昏迷或各种吞咽障碍留置胃管患者应用胃管旁置小管协助吸痰,是预防肺部感染,减少吸痰器使用次数,减少患者痛苦,减轻护士的工作量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匡莲花  杨萍  胡海珍 《当代护士》2014,(11):110-111
目的探讨微量泵气道湿化法对患者的吸痰量及痰液黏稠度的影响。方法将104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52例患者采用传统手工注射器间断滴入法湿化气道,实验组52例患者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泵入法湿化气道,第4天将2组患者吸痰量及痰液黏稠度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吸痰量、痰液黏稠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量泵持续湿化对预防和控制呼吸道感染有明显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两种声门下吸引方法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边伟帅  晁彦公  王兰  李黎明  焦庆贵 《临床荟萃》2008,23(21):1539-1542
目的了解持续声门下吸引及间断声门下吸引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中的作用。方法将收入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的296例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常规气管插管组为对照组,带声门下吸引的气管插管组为实验组,实验组中分为持续声门下吸引组及间断声门下吸引组;记录各组机械通气时间、发生VAP的时间,VAP发生率,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病死率及痰培养等。结果机械通气患者在通气第6天VAP发生率分别为:持续声门下吸引组29.0%,间断声门下吸引组26.0%,对照组43.5%,对照组与实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声门下吸引组与间断声门下吸引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第7天VAP发生率分别为:持续声门下吸引组39.0%、间断声门下吸引组38.5%、对照组48.9%,对照组与实验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短期插管(<7天)机械通气的患者中应用声门下吸引有预防VAP的作用。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方式与每2小时进行1次的间断声门下冲洗方式能得到相似的预防VAP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人工鼻配合间歇微量泵与常规湿化方法对气管切开患者人工气道湿化效果的差异。方法:将104例气管切开呼吸机撤机后无需机械通气的患者根据入院顺序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A组(人工鼻组)、B组(持续微量泵组)和C组(人工鼻配合间歇微量泵组),研究期间,测量并记录每日环境温度、每日同一气管切开口位置温度和湿度、研究开始及结束时血氧饱和度(Sa O2)、吸痰量和吸痰次数,评估气道内痰液黏稠度和肺部感染控制时间。结果 :在气道温湿度、血氧饱和度、吸痰量、吸痰次数、气道内痰液黏稠度控制和肺部感染控制时间方面,C组优于其余两组。结论:采用人工鼻配合间歇微量泵对气管切开患者人工气道湿化,效果较常规湿化方法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持续声门下吸引(continuous subglottic secretions drainage,CSSD)和间歇声门下吸引(intermittent subglottic secretions drainage,ISSD)技术在心外科术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预防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非盲法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11月我院心脏瓣膜病术后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43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136例,CSSD组144例和ISSD组150例。三组均按相同的方法进行机械通气,常规治疗组经气管导管每4 h或按需吸痰1次,CSSD和ISSD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声门下吸引技术,CSSD组通过连接负压进行持续吸引,而ISSD组每4 h通过声门下吸引导管用10 ml注射器抽吸气囊上方滞留的分泌物。比较三组患者VAP的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以及支气管黏膜损伤发生率。结果 CSSD和ISSD组VAP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CSSD组和ISSD组之间三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支气管黏膜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脏外科术后,声门下吸引技术是预防VAP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宋诗芬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2):5321-5321
目的研究益口液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120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实验1组采用益口液行声门下冲洗吸引,实验2组采用0.9%氯化钠溶液行声门下冲洗吸引,对照组常规气道护理、按需吸痰。结果实验1组VAP发生率为16.7%,实验2组为26.3%,对照组为40%,P〈0.05;实验1组发生VAP的平均时间为(13.0±2.5)d,对照组为(7.0±2.1)d,P〈0.01。结论益口液声门下冲洗吸引可降低VAP发生率,延迟VAP发生时间,是预防VAP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可冲洗式间歇声门下吸引对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需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35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7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气管导管进行机械通气,观察组患者采用可冲洗式间歇声门下吸引气管导管进行机械通气.比较2组患者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并对气囊上滞留物进行目标性监测、病原学检查和药物敏感试验,并对细菌的构成、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2组患者在机械通气期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气囊滞留物共检出186株菌株,下呼吸道共检出169株菌株.结论 可冲洗式声门下吸引能明显降低机械通气患者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概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浅麻醉状态下吸痰对麻醉恢复室(Post Anesthesia Care Unit,PACU)患者心血管反应的影响,寻找尽量减少对患者刺激的方法,提高吸痰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美国麻醉医师协会麻醉前病情评级(ASA)在Ⅰ~Ⅱ级的患者50例,按进入PACU编号随机分成2组,每组各25例.实验组入PACU时在患者浅麻醉状态下吸痰,等患者苏醒后拔除气管导管;对照组患者苏醒后在拔除气管导管前后常规吸痰.观察比较2组患者吸痰前后、拔管前后血压、心率等的变化情况.结果 2组患者在吸痰拔管时血压、心率均有升高,其它各时间点血压心率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患者吸痰拔管时血压、心率明显高于实验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浅麻醉状态下吸痰,清醒后立即拔出气管导管能减轻拔管时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19.
持续声门下吸引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持续声门下吸引减少和控制呼吸机相关肺炎的效果。方法将ICU111例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患者按住院日单双号分为观察组56例、对照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气道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持续声门下吸引,收集口咽部、声门下、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学检查,记录每日声门下分泌物的吸引量。结果两组比较:机械通气5日内观察组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声门下分泌物培养革兰阳性致病菌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未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患者声门下分泌物的平均吸引量显著高于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患者的吸引量,每日吸引量较多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时间延迟、机械通气时间缩短。结论持续声门下吸引可减少和延迟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声门下吸引量多少与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使用吸氧面罩在微量泵湿化和鼻导管给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3例不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生命体征稳定的气管切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研究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研究组采用吸氧面罩加微量泵湿化和鼻导管给氧,对照组采用微量泵湿化和鼻导管给氧,观察两组患者的气道湿化效果及肺部感染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肺部感染、气道黏膜出血、刺激性咳嗽和痰痂形成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吸氧面罩微量泵湿化鼻导管给氧优于传统的微量泵湿化和鼻导管给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