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析临床针灸歌赋中的中风治疗用穴特点。方法根据明代杨继洲所著《针灸大成》记载的针灸歌赋内容,摘录针灸歌赋中有关治疗中风的部分,按照中风、类似疾病名称及中风的症状(半身不遂、肢体痿软无力、肢体经筋屈曲拘挛、语言不利及不语、口角歪斜及流涎等)、类似症状进行分类,然后进行归纳、综合分析。结果临床相关的针灸歌赋中,涉及治疗中风的歌赋14首,涉及处方30张,28个穴位(52穴次),涉及经脉10条。结论在临床相关的针灸歌赋中,中风治疗的选穴主要有以下特点:注重辨证取穴;阳经取穴为主,阳明经穴是重点;强调循经取穴;重视局部取穴,结合远道取穴;兼顾对症取穴;突出特定穴;强调泻法,同时补泻兼施,针灸并用;擅长特殊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和分析针灸治疗卒中后抑郁证临床对照试验中的十四经腧穴及经外奇穴的用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cs)(2006—2013年)、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2006—2013年)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学位论文数据库)(2006—2013年)、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数据库、学位论文数据库、会议论文数据库)(2006—2013年)。将纳入临床研究文献中所选腧穴分别进行描述性统计,并计算常用腧穴及经络的使用频率。结果:符合研究标准的文献85篇,涉及主穴72个、配穴46个,主穴使用频率从大到小依次为百会、印堂、内关、太冲、三阴交等,选取经络应用频次最多的为督脉(42.86%),其次任脉(33.33%)、心经(33.33%)、膀胱经(28.36%)。以多穴处方为主,并注重头部选穴。结论:现代针灸治疗卒中后抑郁证的取穴注重循经取穴,取穴部位多集中在头部及颈项部,并结合中医理论辨证取穴,但目前临床上针灸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取穴及组方较为繁乱,仍需进一步探寻归纳。  相似文献   

3.
《百症赋》取穴配方特点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百症赋》是古代以歌赋形式论述针灸取穴配方的一篇文章 ,因涉及到的病症繁多 ,故以《百症赋》命名。限于歌赋形式 ,其取穴较为简练 ,处方多以 2穴组成 ,少数处方仅有 1个穴位。尽管其处方较为简练 ,但却很好地阐述了针灸治疗的取穴配方规律 ,为临床取穴配方带来很多启示。现就《百症赋》取穴配方特点探讨如下。1 取穴范围广泛《百症赋》共计有 93个处方 ,其中包括单穴处方 16个 ,双穴处方 77个 ,总计取穴 170穴次。如果去除掉穴位重复取用的情况 ,实际取用穴位 15 7个。这 15 7个穴位均为十二正经和任督二脉所属的经穴范畴 ,占全部 361个…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针灸治疗炎症性肠病(IBD)的主穴进行分析,总结出普遍适用于IBD的穴位。方法:检索2007年9月1日-2018年9月1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中的针灸治疗IBD的临床研究和临床报道文献,提取文献中选用的十四经腧穴,建立IBD的针灸临床处方数据库。运用SPSS 22.0和Clementine 12.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获取文献190篇,提取穴方244首,涉及的64个腧穴中,天枢、足三里、关元、上巨虚使用频次最高,胃经穴位选用最多。胸腹部穴位选用最多,选穴重视局部取穴与远道取穴相配合。特定穴中选用最多的是募穴,下合穴、背俞穴次之。关联规则显示,支持度最高的是足三里-天枢。聚类分析得到3个有效聚类群和5对核心穴组。结论:临床运用针灸治疗IBD时,均可选用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关元、气海、中脘作为基本穴位处方。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和总结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老年期痴呆的取穴规律,为现代治疗老年期痴呆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指导。方法:使用计算机检索《中华医典》(第五版)中收录的50部针灸推拿类医籍,整理出针灸治疗老年期痴呆的相关条文,并人工检索校对补充。按文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并建立数据库,使用Microsoft Excel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检索到相关针灸类古籍29部,针灸处方486条,经穴92个,奇穴1个,用穴总频次684次,使用频次居前三位的是神门、百会、心俞,使用频次最多的经脉是膀胱经、督脉、胆经,取穴以五输穴、八脉交会穴、络穴为主,用穴集中在四肢部和头面部。结论:古代文献针灸治疗老年期痴呆选穴大多以经穴、特定穴为主,所用经脉大多为膀胱经、督脉、胆经。  相似文献   

6.
目的挖掘整理古代医籍中有关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处方取穴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和手工检索《中华医典》,筛选合格古籍及治疗中风偏瘫处方并对穴位进行提取和分析。结果检索出符合纳入标准条文211条,涉及用穴107个,用穴频次713次,用Microsoft Excel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发现:古代针灸治疗中风偏瘫以单穴处方为主,取穴主要集中在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及督脉,以肢体远端取穴为主,并多选取特定穴,其中五输穴、交会穴、原穴使用频次较高,选用频次最多的穴位为曲池、足三里、昆仑、绝骨、百会。结论古代针灸治疗中风偏瘫以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为原则,以调节阳经气海,濡养肢体筋脉为主治思路,主取患侧阳经穴位,主选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穴位,选穴多选用特定穴。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挖掘针灸治疗抑郁症的取穴规律,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和手工结合检索2008年1月1日-2017年1月1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超星发现系统、维普数据库、Pub Med收录的针灸治疗抑郁症临床研究文献。采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并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采用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核心处方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纳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经筛选,共纳入针灸处方192条,涉及腧穴91个,总取穴频次1304次,其中取穴频次最高的腧穴为百会(156次,81.25%),常用经脉为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常用部位为头颈项部,常用特定穴为五输穴。结论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得出针灸治疗抑郁症可采用百会-内关、印堂-神门、足三里-三阴交等3组对穴来进行治疗,其取穴规律可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慢性腰痛针灸处方古今文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针灸治疗慢性腰痛的古代处方及近10年的临床针灸处方进行数据整合,找出针灸治疗规律。方法收录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整理出穴位处方,建立Excel数据库,分析古今文献中针灸处方特点。结果古代文献针灸处方取穴以远道取穴、单穴为主;近代文献以远近配穴、多穴为主。穴位归经上二者均集中在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和足少阳胆经,以五输穴、交会穴和背俞穴应用较多。结论慢性腰痛针灸处方重视"远道取穴"的应用,"远近配穴"原则是重要内容,可指导针灸临床。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根据已制定的文献检索策略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中自建库起至2020年2月29日所有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腧穴处方数据库,并进行数据挖掘。结果:针灸治疗抑郁症选穴前5位为百会、太冲、内关、神门、印堂;选穴所属归经以督脉、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为主;选穴中特定穴的应用以交会穴、五输穴、原穴为主,特定穴的应用频次前5位是百会(302次)、太冲(208次)、内关(185次)、神门(166次)、三阴交(145次)。结论:针灸治疗抑郁症重视局部取穴及对大脑功能区的刺激,多采用"局部-远端-辨证"相结合的取穴模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探析现代临床文献中针灸治疗亨特综合征的选穴规律。方法:全面检索并筛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期刊数据库(WF)、维普(VIP)等数据资源系统中的中文文献,选取从1994年1月至2019年3月符合以针灸治疗或其他中医外治法治疗亨特综合征的文献,对所选腧穴、穴位归经及其所属特定穴进行描述性分析,对相关数据进行二阶关联分析、三阶关联分析,并制作网络图。结果:经过严格筛选后,共纳入35篇文献,涉及相关腧穴51个,其中合谷穴应用频次最高;所选腧穴遍布十四经脉,其中足阳明胃经使用频次最多;对于交会穴的选择明显高于其他特定穴。结论:合谷为治疗亨特综合征的首选穴位,针刺治疗亨特综合征以阳明经脉为主,且重视局部取穴,配合辨证随证取穴,为亨特综合征的临床研究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析窦汉卿《标幽赋》中痛证治疗特色,从而为临床治疗痛证提供新思路。[方法]以《标幽赋》为研究对象,结合窦氏《针灸集成》《通玄指要赋》《窦太师针经》等相关著作论述,对窦氏治疗痛证的特色进行系统整理。[结果]窦氏通过《标幽赋》展现了针灸的理、法、方、穴、术,从毫针运用、奇经八脉、针刺手法、取穴配穴、临证治则等方面分别阐述了针灸治疗痛证的要点。窦氏推崇痛证治疗首选毫针,取穴处方善用特定穴,注重奇经八脉,强调标本,主张使用不同针刺方法,临证治疗处方选穴经验丰富。[结论]窦氏针灸治疗痛证有独特的见解,其处方和治疗方案完整,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针灸治疗卵巢早衰临床文献的腧穴选用规律。方法 :检索并筛选PubMed、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建库至2017年5月符合以针灸治疗为主或其他疗法配合针灸治疗卵巢早衰的相关文献,使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0)软件进行逐一录入并进行数据处理,总结其选穴规律。结果:筛选出符合要求的47篇相关文献,处方56首,共涉及55个腧穴,统计了处方中腧穴出现的具体频次,治疗卵巢早衰常用腧穴为关元(34次)、肾俞(29次)、三阴交(28次)、中极(21次)、足三里(19次)、子宫(18次)、脾俞(18次)7个腧穴,关元、三阴交是核心穴位。太溪、太冲、血海、三阴交、子宫穴与关元穴组合是常用穴位组合。结论:针灸治疗卵巢早衰以调理冲任、通经活血为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13.
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对照文献用穴规律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和总结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和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中的用穴规律.方法:检索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随机对照和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文献,筛选合格研究.对文献中使用的腧穴进行提取,用Access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合格文献22篇,共使用腧穴24个.各腧穴分布属于十四经脉,且均为特定穴,涉及特定穴10种.结论: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中使用的腧穴,归经以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为主,腧穴分类以特定穴为主,针灸治疗本病的良好疗效与循经取穴及相关经络特定穴的使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庄礼兴教授治疗腰痛病取穴规律,为针灸治疗腰痛病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庄礼兴教授针灸治疗腰痛患者98例,并对符合纳入标准病例中的处方穴位进行统计,运用SPSS Statistics 21.0及SPSS modeler 14.1软件对腧穴的频数、频率、聚类规则和关联法则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穴位处方98条,涉及腧穴29个,取穴以关元俞、大肠俞、腰骶督脉排针、委中为主,归经以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督脉为主,治疗以电针+火罐、火针交替为主。对穴位聚类分析,可形成5个聚类组合。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共得穴对规则6条、配穴症状关联规则9条。结论通过对庄礼兴教授临床治疗腰痛病取穴进行聚类及关联分析,展现了其辨经取穴治疗腰痛病的临证思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分析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献中的取穴规律.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维普中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检索时间范围为建库至2019年12月,筛选以针灸为主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献,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运用Excel 2016及R 4....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经穴规律,优化穴位贴敷治疗该病的腧穴配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1987~2017年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研究文献。采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上传至中医医案知识服务与共享系统(V1.2.8),选择系统集成的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穴对分析、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腧穴归经、在人体各部的分布及处方取穴。结果:共纳入针灸处方93首,涉及腧穴39个,总取穴频次476次,其中取穴频次最高的腧穴为肺俞;关联规则分析中置信度最高的穴对是肾俞-肺俞、脾俞-肺俞、肾俞-脾俞-肺俞、大椎-肾俞-肺俞、大椎-脾俞-肺俞、大椎-肾俞-脾俞-肺俞,支持度最高的是大椎-肺俞,聚类分析显示可分为4类群。经脉以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为主,取穴以背部腧穴为主。结论: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以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腧穴为主,取穴以背部腧穴为主,肺俞、大椎、脾俞、肾俞之间的配伍是常用组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现代RCT文献的经穴使用特点和规律.方法:在收集针灸治疗抑郁症的近十五年现代RCT文献基础上,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现代RCT文献的经穴使用特点和规律.结果:通过数据挖掘关联规则分析,提炼出针灸治疗抑郁症中,重视循经选穴,以督脉经络腧穴选用最多,常用腧穴主要分布在头面颈项部位,重视局部取穴配合远端取穴,其中督脉的百会穴使用频次最多,交会穴、五输穴等特定穴运用广泛.结论:通过数据挖掘关联分析发现,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现代RCT研究以循经取穴为重要原则,尤其重视特定穴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运用于针灸经穴运用特点和规律的分析是可行的,其结果可用于指导针灸临床.  相似文献   

18.
针灸治疗失眠的古代处方取穴规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医家对针灸治疗失眠进行了大量的论述,保留了大批文献资料。通过计算机和手工检索《中华医典》、筛选合格古籍及治疗失眠处方并对穴位进行提取,纳入针灸处方156个、腧穴90个,用Access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发现,分布于十四经的88个腧穴中,足太阳膀胱经腧穴最多;54个特定穴中,使用最多的是井穴、原穴和背俞穴;取穴以下肢部和胸腹部为主。结果说明,古代医家针灸治疗失眠多取足太阳膀胱经穴,多选下肢部穴,特定穴多用背俞穴。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近十年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和分析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取穴规律。[方法]通过人工检索中国知网(CNKI)2007~2016年国内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应用与研究文献,统计主穴、配穴、归经及分布频次,并总结分析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选穴用经特点及规律。[结果]共纳入研究文献190篇,经过统计分析得出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选穴共76个,作为主穴使用的有66个,配穴51个,两者兼用41个,其中使用总频次较多的为迎香(77.37%)、合谷(66.31%)、肺俞(63.16%)、印堂(62.63%),作为主穴使用频次较多的为迎香(142次)、合谷(116次)、印堂(115次),配穴选用频次较高的是肺俞(38次)、肾俞(37次)、脾俞(28次);变应性鼻炎针灸治疗共涉及十二条经脉,其中腧穴选用频次较高的为足太阳膀胱经(410次)、督脉(318次)、手阳明大肠经(304次),此三条经络的频次总和占经络选用总频次的71.87%;腧穴分布主要集中在头面颈项部,其腧穴使用频次占总频次的39.42%,其次为腰背部腧穴。[结论]目前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在选穴上遵循循经取穴、辨证和局部取穴的取穴规律,今后应在临床上广泛开展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选出有效性最高的针灸处方,为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筛选针灸腧穴处方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CPID)的取穴规律,为临床治疗选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2006年1月至2016年5月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Full-text periodical database,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WF)中针灸治疗CPID的临床报道和临床研究,分析总结针灸治疗该病的取穴规律。[结果]共纳入文献58篇,常用腧穴57个,最常用的5个腧穴为三阴交、关元、中极、足三里、气海;涉及经脉9条,分别为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经、手阳明大肠经、督脉。常用腧穴的分部以腹部、下肢和腰背部为主;特定穴以募穴、下合穴、合穴与背俞穴的使用频次较高。[结论]针灸治疗CPID取穴繁多,但仍具有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对临床治疗取穴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因此值得去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