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温病学理法辨治杂病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温病学理法不仅可以辨治温病 ,而且可以辨治杂病。卫气营血理论是杂病辨治的重要方法 ,在用其辨析疾病浅深层次方面 ,叶天士更有辨病机“在气在血、在经在络、在络在奇”的理论 ,这一理论在杂病辨治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温病学舌诊理论及叶天士辨舌论治的经验 ,对于杂病诊治有着特殊的意义 ;温病学诸多治法和方剂用于杂病有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兴起,多用寒凉,重视养阴,改变了援易说医、贵阳贱阴的风气,而阴阳学说的基本特征仍体现在温病学派诸家的辨治特色中。以叶天士为代表的温病学家进一步发展了阴阳学说,并将阴阳平衡观体现在其"存津液""养阴血""通阳气"等辨治特色中。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炼30年来针对叶天士温病理论与临床经验主要研究成果,为深入叶氏温病学术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叶天士"、"叶桂"、"温热论"、等为关键词通过CNKI数据库检索叶氏生平、温病学理论研究相关学术论文、博硕士论文,汇总叶氏生平及温病学术理论研究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成果,分析研究特征,把握研究发方向。[结果]中医界学者对叶氏生平、著作、温病卫气营血理论、温病治法等内容从不同视角作了广泛研究,对温病学说核心内容的阐析以及温病临证思维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结论]基于现有叶氏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叶氏生活年代社会背景资料研究叶天士诊疗传染性疾病的经验具有较好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叶天士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温热论》是他的主要代表作之一。《温热论》是一部系统论述温病的专著,它补充了《伤寒论》有关温病不足,对温病学说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不仅在温病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整个祖国医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1 《温热论》的特点1.1 承前启后羽翼伤寒叶氏温病学说是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继承刘河间辛凉、表里双解之法。刘河间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他治  相似文献   

5.
薛雪(1681~1770年),字生白,号一瓢,江苏吴县人。薛氏博学多才,性格高雅,洁身自好,淡于功名。潜心于岐黄之术,以医为毕生之业。对湿温病证治,心得尤深,辨证治疗匠心独具。《湿热病篇》是其代表作,该书对湿热病证的论述,详尽而精辟,是温病学发展史上系统而完整地阐述湿温证治的最早文献,李清俊赞尝:“其见之也确,其言之也详,其治之也各得所宜。”如果说在外感病领域里,叶天士补充了张仲景之不足,那末薛生白又弥补了叶天士之不足,使温病学说渐臻完善。观就薛氏辨治湿温病的学术思想及其主要特点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温病学主要学派和不同的温病类型为主要依据,将温病学主要学说划分为温疫学说、伏气温病学说、伤寒法治温学说、四时温病学说、温毒学说五大学术体系。重点探讨了五个学术体系辨治温病的思路和临床用药规律。以期使温病学界在重视叶、薛、吴、王临床经验的同时,更加注重其它学术体系的研究,从而拓宽温病临床的诊治思路,提高温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暑温是一种由暑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叶氏创卫气营血辨证的理论体系,后吴氏师古而不泥古,创立了温病三焦辨证纲领,将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一炉而冶,相辅而行,完善了温病的辨证论治体系,丰富了温病的证治内容,完善了温病证、理、法、方、药,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继将温病学推上了又一个顶峰。叶天士、吴鞠通于暑温的认识颇有独到之处,到目前为止对于夏暑当令所患之疾的诊治仍极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温病学说是明清时代形成的研究外感热病的理论,可运用于现代医学的多种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的诊治。随着医学和卫生学的迅速发展,温病学说的意义已不仅限于感染性疾病,温病的辨治方法可以广泛的用于内科杂病。借鉴温病学辨证论治方法,探讨其与恶性肿瘤的关系,并应用于临床恶性肿瘤的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清代名医、著名温病学专家叶桂 ,号香岩 ,字天士 ,江苏吴县人 ,与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齐名 ,被后人誉为“温病四大家”。叶天士勤奋好学 ,闻某人善治某症 ,即往师之 ,相传 10年 ,先后更师 17位 ,因此博采了各家专长 ,所以医术高明 ,名著朝野 ;尤其对温病学说的形成 ,创立了一套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和诊断方法 ,成就突出 ,功绩卓著 ,成为我国中医学中温病学说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叶天士毕生忙于诊务 ,而著述极少。据传 ,《外感温热篇》乃是叶天士晚年游洞庭湖时 ,门人顾景文随于舟中 ,将其口授之语捉笔录记而成。该文全篇内容十分精练 ,甚切…  相似文献   

10.
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对促进温病学说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创立温病辨证论治完整体系的杰出代表。其将温病分温热、湿热两大类,论治湿热,在前人基础上尤有发挥,提出湿热病治疗的指导思想及原则独具特色,对后世影响颇深,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现将其内容归纳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论温病学学科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病学核心理论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是中医辨证学的重要内容,是临床各科的基础,其理法不仅可以辨治温病,而且可广泛应用于杂病的辨治;温病学学科应界定为基础中医学三级学科。温病学学科的发展方向应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注重温病学理法辨治杂病的研究、温病学名家杂病辨治规律的研究、伤寒学与温病学移植渗透的研究、温病学理论和方法与现代医学理论和方法移植渗透的研究。温病学课程有待分化为:经典温病学、温病学派杂病学、中医传染病学、实验温病学。温病学的概念有待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2.
清代中医学最重要的进步是在温病学方面的成就。因温病是外感温热邪气,治疗上"只能作热治,不能从寒医",须要处处顾护阴液,故温病学派给人的感觉一般来说是崇尚阴柔、好用寒凉、用药轻灵等等。这其实是治疗温病本身的需要,并非温病学诸大师的一隅之偏。清代温病诸师中,叶天士、王孟英等皆主阴阳平衡观,反对景岳之"贵阳贱阴"观点,反对空谈先天阴阳,认为无补于临床。而吴鞠通则持"阳大阴小论"和"阴常有余阳常不足论",反对阴阳平衡,主"贵阳贱阴"论调。这些特点应该引起学术界重视。  相似文献   

13.
吴鞠通是继叶天士之后又一温病大师,在继承叶天士学术成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编著了系统论述四时温病的专书。《温病条辨》被誉为“温病之津梁”,“温病传世之作”。其主要贡献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倡导三焦辨证纲领倡导三焦辨证纲领,论述了九种温病的证治。吴鞠通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将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贯穿其中,使温病的辨证理论纵横交错,更具体地落实到经络脏腑之上,显得更为系统完备。《温病条辨》上焦篇第2条“风温病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指出温邪的侵入途径及发病部位与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精神一致…  相似文献   

14.
我国温病大师叶天士先生,毕生致力于温病研究,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今天有效地指导着温病临床,为我国传染病的诊断治疗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叶氏非常重视辨舌,他说:“必验之于舌.”其《外感温热篇》条文共37条,其中舌诊条文16条,对舌诊有深刻的研究,在临床诊断的运用、阐述得全面具体.为了继承和发扬叶天士的温病学说,笔者对叶香岩《外感温热篇》舌诊条文特作初步探析。1 辨察舌苔定卫气营血众所周知,叶香岩的《外感温热篇》是温病学的  相似文献   

15.
岭南地区因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特殊性,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性,人群体质对疾病的反应性与其他地区也有所不同。因此岭南温病的发病、证候表现与防治方法亦有其特色和经验。总结与研究岭南温病学说,不但有力地说明温病具有地域性特点,而且有利揭示温病的本质。岭南温病的防治措施,对该地区及地理气候环境类同的国家和地区均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岭南温病学说产生的理论基础源于《黄帝内经》,历代医家基于其因时、固地、因人制宜思想,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为岭南温病学术体系的形成作出了很欠贡献。1978年以来,对岭南温病历代著作、医案医话、临床经验进行了系统的资料整理,总结出了岭南常见温病,发病季节、内外病因、诊治方法以及药物运用等特点,对继承与发扬温病学说很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叶天士卫气营血治法发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叶天士确立的卫气气营血四分治疗大法是温病治疗的规距准绳,对中医临床有很重要指导意义。此法虽为治温常用之法,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不可乱投。文中深入地分析了叶氏治法的理论和临床依据、运用宜忌,是对叶氏温病学理论的总结和发扬。  相似文献   

17.
清代温热大师叶天士在《内经》、《难经》及前贤有关卫气营血生理病理论述的基础上,用卫气营血概念来概括温病病变的浅深层次及病情的轻重,借以阐明温病在不同阶段的病机特点及温邪的传变过程,并提出了四阶段的治疗大法,从而形成了温病学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学说。  相似文献   

18.
温病学辨析     
清代叶天士别出心裁地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之说,从而建立了温病学。然而,温病学的病因是不成立的,相应的温病病证亦不能自圆其说,改变外邪侵犯的途径是枉顾生活现实。所谓卫气营血辨证缺乏脏腑基础,不具有作为外感病传变规律的条件,治疗大法巧而洞出,亦不足取。尽管温病学理论错误,但补充了治疗热证的方法方药,具有较强的临床实用性,仍不失是对中医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唐祖宣温病解读》从温病概念、温病的病因学说、温疫学说、温毒学说、温病辨证理论、温病诊法、温病治法和温病预防8个角度对温病学的理论基础进行详细分类说明。在临床上运用温病治法时应注意:灵活运用;重视体质和正气状况;以祛邪为治疗的关键;要注意分别新感与伏邪论治;要把注重整体与着眼局部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0.
<正> “治上不犯中,治表不犯里”,是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根据喻嘉言、叶天士温病学说加以发挥提出来的。他在三焦辨证中曾说“治上焦如羽,治中焦如恒,治下焦如权”。因此,“治上不犯中,治表不犯里”,即是从“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而立法的。由于吴氏对温病多从《內经》“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病温虚甚死”之说,故认为温病多属伏气,其病温者,精气先虚,施治应护其虚。吴氏又本《內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內,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旨,创上焦温病治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法。观吴氏银翘散立方之意,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可去实之能,这是吴氏以温病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