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目的探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结合心电编辑软件在期前收缩患者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因临床拟诊冠心病而行64层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中有37例扫描时出现期前收缩(房性17例,室性20例),对患者心电信号进行编辑,分析经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和后处理工作站重建编辑后的图像质量。结果1例房性期前收缩患者未能实施心电编辑。编辑后36例段冠状动脉中图像质量优、良、中和差分别为244段(60.7%)、106段(26.4%)、28段(7.0%)和24段(5.9%);可用于诊断的血管为378段(94.1%)。结论回顾性心电门控配合心电编辑使期前收缩患者实施冠状动脉CT造影成为可能,扩大了多层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适应证范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电门控下64排螺旋CT在急性胸痛病因快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8例急性胸痛而心电图检查或临床症状无法准确提示病因的患者行64排螺旋CT心电门控下胸部血管成像(CTA)检查.所有患者原始数据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分别进行冠状动脉、肺动脉、主动脉成像.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进行诊断.其中12例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与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CTA结果相对照.结果:所有行心电门控下64排螺旋胸部CTA的患者1次检查均可清晰显示双侧肺动脉、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以及胸主动脉.显示肺动脉栓塞15例、冠状动脉狭窄19例、主动脉夹层5例、主动脉瘤3例;并诊断气胸1例、肺感染1例、缩窄性心包炎1例、3例未见明显异常.与冠状动脉造影金标准对比,冠状动脉CTA诊断冠状动脉显著性狭窄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3.3%、96.1%、60.0%.结论:心电门控下64排螺旋CT胸部CTA在急性胸痛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是一种无创、准确、快速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A)和磁共振心脏多技术扫描对冠心病(CHD)的诊断结果。方法28例拟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冠心病患者,于术前一周完成64层螺旋CTA及磁共振心脏多技术扫描,分别与CAG进行对照。结果64层螺旋CTA与CAG对各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显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P<0.05)。64层螺旋CTA判断中、重度狭窄血管(≥50%)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为87.88%、98.73%、95.54%、96.67%、95.12%。磁共振多技术扫描左室增大8例,室壁明显变薄7例。在476个节段中,29个节段(6.09%)运动减弱或不运动,9个节段(1.89%)出现矛盾运动或室壁瘤。冠状动脉轻、中、重度狭窄组的心肌磁共振灌注及延迟扫描序列阳性显示率为26.32%、89.47%、100%。MRI间接判断中、重度狭窄血管(≥50%)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为93.75%、86.54%、89.29%、81.08%、95.74%。结论64层螺旋CTA和MR心肌灌注显示冠心病中、重度狭窄血管与CAG的结果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两种方法的准确度无明显差异,对冠心病的诊断各具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64排多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斑块及狭窄显像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收集我院2012.1月-2016.1月临床拟诊冠心病患者72例,男47例,女25例,年龄43-71岁,平均59±1.2岁。分别进行螺旋 CT 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及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对比二者检查结果,分析64排多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斑块及狭窄显像的情况。结果:64排多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斑块及狭窄显像良好。结论:冠状动脉CTA检查,创伤小,风险低,费用少,效果佳,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43例受试者行16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应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及多相位图像重建技术,通过工作站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法和曲面重建等后处理技术分析冠状动脉及其分支的狭窄部位及狭窄程度。结果:对冠状动脉管径≥2 mm的血管进行分析,检查出38例共55处粥样斑块形成,造成中度及重度狭窄患者29例,狭窄血管段共40处。其中,中度狭窄23例,重度狭窄6例,中度狭窄33处,重度狭窄7处。狭窄发生所在血管分别为:右冠状动脉近段1处、中段3处、远段5处,锐缘支5处,左冠状动脉主干1处,左前降支中段2处、远段4处,对角支6处,回旋支近段3处、远段4处,钝缘支6处。6例重度狭窄及9例中度狭窄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CAG)均得到证实。结论:1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具有无创、安全、操作简便及价格相对低廉的优势,对病变血管管腔狭窄程度及狭窄部位的评价有显著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前瞻性心电门控64层冠状动脉成像中的作用。方法:对我院2009年11月~2010年9月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使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221例患者实施相关护理措施。结果:前瞻性心电门控64层冠状动脉成像的影像质量受心率、心律、心率波动幅度和呼吸控制影响,有效的护理干预能降低心率和心率波动的幅度,帮助患者掌握控制呼吸的方法。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影像质量,对冠状动脉CTA成功检查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桥血管的临床价值。方法28例患者的69条冠状动脉桥血管接受16层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桥血管成像进行影像质量评估,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评估患者心率、心率波动幅度、呼吸运动以及不同CT扫描机对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其中10位患者26条桥血管的CT血管成像结果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呼吸运动伪影与冠状动脉桥血管成像质量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38。64层CT扫描机的影像质量高于16层CT扫描机的影像质量。以CAG结果为参考标准,MSCT冠脉成像诊断桥血管及吻合口狭窄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95.7%和92.3%。结论MSCT可以提供可靠的冠状动脉桥血管影像以及较高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8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32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8层螺旋CT成像(CT an-giography,CTA)检查(PTCA术后8例,疑似冠心病者24例),同时对这些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以冠状动脉主要节段管腔直径减少>50%作为诊断冠心病的标准。结果8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的总体显示率为88.2%,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64.7%,特异性为86.2%,显示钙化以及非钙化斑块混合存在导致血管狭窄19处,其中高估3处,可以显示冠状动脉内支架位置、形态以及远段血流,但难以准确显示支架内再狭窄和闭塞。结论8层螺旋CT对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意义有限。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和心肌灌注显像(MPI)对功能相关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确诊和11例拟诊冠状动脉病变(CAD)患者的64层CTA和MPI图像.按照目测直径法判断CTA图像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或<50%;相应MPI图像上的心肌缺血分为可逆性和固定性灌注异常区.结果 31例患者的124条冠状动脉中,23条CTA图像上狭窄≥50% ,其中7条(30.43%)狭窄血管的供血心肌在MPI上呈现灌注异常区;101条狭窄<50%及正常,其中10条(9.90%)血管的供血心肌在MPI图像上呈现灌注异常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其供应心肌节段发生缺血的风险概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67,P=0.01),而冠状动脉不同狭窄部位与其供应心肌节段发生缺血的风险概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839,P=0.065).64层螺旋CTA在探测MPI图像上缺血心肌节段所对应的狭窄≥50%冠状动脉的敏感度、特异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分别为41.18%、85.05%、90.01%和30.43%.结论 64层螺旋CTA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重要形态学信息,但其探测功能相关狭窄≥50%冠状动脉的阳性预测值较低,而MPI则是评价CAD导致心脏功能改变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建立统一的重组图像体位,研究16层螺旋CT(M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对55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16层MSCT心电门控增强扫描。用舒张期增强扫描图像行统一体位的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显示(VR)重组,分析应用CT血管成像(CTA)7个MIP重组体位和9个VR重组体位评价冠状动脉狭窄≥50%的情况,将结果与常规X线冠状动脉造影作对照。结果共分析55例患者的220个血管分支,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发现62个血管分支狭窄≥50%,综合7个MIP重组体位和9个VR重组体位,CTA发现58个血管分支狭窄≥50%(左主干5个,前降支21个,回旋支14个,右冠状动脉18个)。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为94%(58/62),特异性为92%(146/158)。结论 16层M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建立统一的成像体位有利于CTA与常规X线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照。  相似文献   

11.
128层螺旋CT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128层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的冠状动脉狭窄,特别是细小分支狭窄的临床诊断价值和准确度。方法以传统X线冠状动脉造影(CAG)为金标准,与同期2~7d内行64排128层螺旋CT的图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本研究中CT图像能够满足冠状动脉管腔评价的节段占96.50%,CT图像满足诊断要求的节段中,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共发现中度和中度以上狭窄120节段,其中重度狭窄34节段。本组病例中以CAG作为金指标,显示重度狭窄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9.8%和96.6%,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9.8%和96.5%。结论对于达到扫描评价条件的冠脉图像,128层螺旋CT可作为冠心病临床诊断及介入治疗的一种无创筛选方法;能较可靠地排除临床表现不明确的冠心病患者,尤其是评价左主干、左前降支和回旋支的近端准确度非常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与可行性。方法 30例临床拟诊为冠心病的病人行64层螺旋CTA,以选择性冠状动脉DSA造影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结果 120段冠状动脉在CTA图像上得到良好显示,达到分析要求。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狭窄程度≥50%)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7.8%、85.3%、48.3%和95.6%。结论 64层螺旋CTA显示冠状动脉狭窄具有很高的阴性预测值,可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技术对冠状动脉狭窄进行筛查。  相似文献   

13.
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16层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显示情况及临床价值。方法:39例患者进行16层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疑似冠心病者31例,PTCA术后8例)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分析16层CT对冠状动脉各节段的显示情况。以管腔直径减小>50%为标准,判定冠状动脉狭窄。分析16层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及符合率,及对病变性质的显示情况。结果:16层CT对冠状动脉的总体显示率为94.8%(333/351)。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总体敏感性为82.2%,特异性为94.7%,符合率为86.0%。16层CT显示钙化及非钙化斑块混合存在致血管狭窄21处,高估3处;中间密度斑块致狭窄8处,高估3处;软斑块3处,无显著狭窄。16层CT能清晰显示支架位置、形态及远端血流,1例再狭窄,1例闭塞,余通畅,其结果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一致。另外,16层CT显示冠状动脉起源变异2例,前降支冠状动脉瘤1例,室壁瘤1例,房间隔缺损1例。结论: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颇具潜力的无创性检查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全面的评价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为"金标准"评价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选择冠心病诊断明确或可疑冠心病患者共86例(男49例,女37例)。所有患者的心律均为窦性心律,心率≥75次/min的患者口服倍他乐克控制心率;均同期行320排器官动态容积CT(DVCT)与SCA,将320排DVCT与SCA的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直径≥1.5mm的冠状动脉节段纳入结果分析,冠状动脉狭窄定义为≥50%的狭窄,分析320排DVCT对冠状动脉不同节段、不同分支狭窄判断的准确性;并根据有无伪影和是否符合进一步狭窄评价的要求将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分为四个等级(Ⅰ~Ⅳ级)。结果 320排DVCT显示的1032个冠状动脉节段均符合影像学评价要求(Ⅰ~Ⅲ级);计算320排DVCT评价冠状动脉有无狭窄的总体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7%、96.1%、86.4%和98.0%,准确度为94.7%。结论 320排DVCT能清楚显示冠状动脉各分支节段,较为准确的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亦可作为无创性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oronary 64-slice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64S-CCTA)在诊断冠状动脉疾病(CA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2例行64S-CCTA患者完整资料,并以近期(2周之内)实施的X线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G)结果为金标准进行对比.结果 所有可用于评估1,129段冠脉中,64S-CCTA显示轻度和明显狭窄病变各为122、231段,其中各有61、198段得到CAG证实;64S-CCTA判断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88.39%、96.35%、85.71%、97.10%及24.22、0.12;在CAG确诊狭窄节段中,64S-CCTA在轻度狭窄和明显狭窄中分别检测出非钙化性斑块、钙化斑块各为32、65 和154、53个.结论 64S-CCTA是一种简便、可靠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对病变血管管腔狭窄及不同性质粥样硬化斑块与狭窄关系的评价有一定价值,可作为临床拟诊冠心病患者筛查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CTA对心肌病并发心绞痛患者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择2011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疑似肥厚型心肌病并心绞痛患者36例为研究对象,共540节段冠状动脉,所有患者均通过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CTA扫描技术和冠状动脉造影技术检查,比较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对肥厚型心肌病并心绞痛患者的诊断结果。 结果 冠状动脉CTA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诊断血管狭窄程度完全符合的共有384节段,完全相符率为71.1%。通过冠状动脉CTA检查诊断发现,患者血管狭窄程度正常的节段与血管狭窄程度为重度的节段的敏感性高于血管狭窄程度为轻度和中度的节段(P<0.05);但从阳性预测值方面看,血管狭窄程度为轻度的节段的阳性预测值却低于正常、中度、重度的节段(P<0.05)。两种检查方式对非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的诊断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钙化斑块诊断率方面,通过冠状动脉CTA的诊断率高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P<0.05)。 结论 对于患有肥厚型心肌病并心绞痛的病人,可用冠状动脉CTA检查其是否有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CTA对冠状动脉病变的情况可作出精确的判断,且安全、快速,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分析心肌长轴应变,以此评价其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66例疑似心绞痛患者行常规超声心动图,采集心尖四腔观、长轴观及二腔观图像,并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左室17节段心肌长轴应变。于超声心动图检查24 h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结合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CTA结果将冠状动脉灌注区域心肌节段分为3组:A组为灌注区域无血管狭窄节段(612个节段);B组为灌注区域血管狭窄〈50%节段(193个节段);C组为灌注区域血管狭窄〉50%节段(317个节段)。结果:A组长轴应变收缩期峰值(peak systolic longitudinal strain,LSp)为(-21.38±4.70)%,高于B组和C组[(-17.15±6.49)%和(-13.07±6.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显示,LSp的ROC曲线下面积0.80(95%可信区间:0.771~0.831,P〈0.01),以LSp=-16.69%为截断点,判断灌注区域血管狭窄程度〉50%的敏感性为75.0%,特异性为75.9%。A组、B组和C组收缩早期心肌出现矛盾运动的发生率升高,分别为12.91%(79/612)、29.53%(57/193)及68.77%(218/317);且对应应变值增大,分别为(0.34±0.64)%、(0.70±1.30)%和(0.83±1.12)%(P〈0.01)。结论: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能够评价心肌主动收缩能力,可用于节段心肌收缩功能的量化评价,其与冠状动脉CTA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分辨MR管壁成像显示冠心病冠状动脉管壁异常的可行性。方法收集18例经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或CT血管成像证实有冠状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在1.5 T MR设备中进行冠状动脉管壁黑血成像。采集狭窄段及其邻近非狭窄段的横断面管壁图像,由两位MR医师协商评估,将显示不满意的图像剔除。在显示满意的狭窄段和非狭窄段管壁图像上分别其测量管壁厚度、管腔直径及横截面积并进行对比。结果 18例患者中有15例患者顺利完成检查,经冠状动脉造影或CT血管成像证实共有26个冠状动脉狭窄段,MR管壁成像共获得显示满意的图像34幅(狭窄段和非狭窄段各17幅),与非狭窄段相比,狭窄段管壁明显增厚(P0.01),管腔直径及横截面积明显减小(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MR管壁图像上,冠状动脉狭窄段的管壁呈局限性增厚者11例(64.7%),呈弥漫性增厚者6例(35.3%)。增厚的管壁呈高信号者4例(23.5%),等信号者5例(29.4%),低信号者1例(5.9%),高低混杂信号者7例(41.2%)。结论高分辨MR冠状动脉管壁成像可显示粥样硬化的冠状动脉狭窄段管壁及管腔异常,为冠心病的诊断提供了有力的影像证据,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电编辑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心电编辑功能,对23例CTA检查过程中出现心律失常者的图像进行重建,比较心电编辑前后图像质量。结果心电编辑前图像评分1-4级者分别有82、93、36、19节段;心电编辑后图像1-4级分别分别有111、80、25、14节段。心电编辑后图像质量显著改善(Z=6.787,P=0.000 1)。结论心电编辑可改善多数心律失常患者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