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研究证明,Baumann角与提携角存在显著负相关,肱骨骨折复位时通过测量Baumann角可以预测提携角,能有效地防止肘内翻.观察C臂X射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过程中测量并纠正Baumann角及三维移位后,经皮克氏针交叉内固定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整复效果.方法:经皮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68例,其中尺偏型49例,桡偏型16例;屈曲型3例.在C臂x射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骨折的三维移位,强调完全纠正尺偏移位及内倾,测量并纠正患侧Baumana角,术中、术后应用x射线片测量与健侧Baumann角的差值,结果评估参照Flynn标准.结果:68例患儿均获随访,平均随访36.1个月.最后1次随访,患侧Baumann角平均73.4°,健侧平均72.4°提携角患侧平均7.7°,健侧平均9.6°,12例提携角减少5°-10°,其中5例发生轻度肘内翻.患侧肘关节伸屈功能平均为-6.5°(伸)=136.5(屈).68例患儿骨折全部愈合,无一例发生Volkmann挛缩.根据Flynn评估标准,术后3 d内测量68例患儿中0°<与健侧Baumann角度差<2°者46例,优良率为95.24%:2°≤与健侧Baumann角度差<4°者17例,优良率为85.71%:与健侧Baumann角度差≥4°者5例,优良率为20.00%.与健侧Baumann角度差<4°者的疗效优良率显著高于与健侧Baumann角度差≥4者(x2=22.7121,7.3634,P<0.05).结论:在C臂X射线机透下整复纠正三维移位.强调完全纠正尺偏移位及内倾,Baumann角恢复满意后,采用经皮克氏钊固定,固定可靠,能有效避免肘内翻,防止前臂Volkmann挛缩的发生,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证明,Baumann角与提携角存在显著负相关,肱骨骨折复位时通过测量Baumann角可以预测提携角,能有效地防止肘内翻。观察C臂X射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过程中测量并纠正Baumann角及三维移位后,经皮克氏针交叉内固定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整复效果。方法:经皮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68例,其中尺偏型49例,桡偏型16例;屈曲型3例。在C臂X射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骨折的三维移位,强调完全纠正尺偏移位及内倾,测量并纠正患侧Baumann角,术中、术后应用X射线片测量与健侧Baumann角的差值,结果评估参照Flynn标准。结果:68例患儿均获随访,平均随访36.1个月。最后1次随访,患侧Baumann角平均73.4°,健侧平均72.4°;提携角患侧平均7.7°,健侧平均9.6°,12例提携角减少5°~10°,其中5例发生轻度肘内翻。患侧肘关节伸屈功能平均为-6.5°(伸)136.5°(屈)。68例患儿骨折全部愈合,无一例发生Volkmann挛缩。根据Flynn评估标准,术后3d内测量68例患儿中0°<与健侧Baumann角度差<2°者46例,优良率为95.24%;2°≤与健侧Baumann角度差<4°者17例,优良率为85.71%;与健侧Baumann角度差≥4°者5例,优良率为20.00%。与健侧Baumann角度差<4°者的疗效优良率显著高于与健侧Baumann角度差≥4°者(χ2=22.7121,7.3634,P<0.05)。结论:在C臂X射线机透视下整复纠正三维移位,强调完全纠正尺偏移位及内倾,Baumann角恢复满意后,采用经皮克氏针固定,固定可靠,能有效避免肘内翻,防止前臂Volkmann挛缩的发生,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3.
詹宏钢  何春 《浙江临床医学》2006,8(12):1295-1295
正常人肘关节有轻度外翻角称为携带角,若这一角度减少,甚至成反向角,即称肘内翻。肘内翻其病因有肱骨髁上骨折、肱骨远端全骨骺分离等。以肱骨髁上骨折多见,文献报告最高可达57%,平均发生率30%[1]。肘内翻影响功能及外观,肘内翻>10°有手术指征,作者自2000至2004年对因肱骨髁上骨折所致肘内翻23例采用截骨矫正克氏针交叉固定加功能位石膏固定,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3例中男16例,女7例;年龄4~10岁,平均6.5岁;肘内翻角度均>20°,骨折后7~9个月,骨折牢固愈合,畸形未加重。行截骨矫正克氏针交叉内固定加石膏固定。1·2…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在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47例,随机分为闭合组24例和切开组23例,闭合组行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切开组行切腹位+克氏针内固定。比较闭合复位及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Baumann角、肘关节功能活动及尺神经损伤、肘内翻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闭合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切开组,Baumann角小于切开组,肘关节活动度大于切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能缩短住院时间,加快骨折愈合,且肘关节活动度大,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理想。  相似文献   

5.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的骨关节损伤 ,约占肘部骨折的 6 0 %~ 70 % ,其并发症除血管神经损伤外 ,肘内翻畸形发生率相当高 [1~ 3 ]。手法复位是常规的首选方法 ,但常因复位方法不当而致复位失败。我科近 1 0年来共收治因门诊手法复位失败或伴有肘内翻畸形患儿 30例 ,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就手法复位失败的原因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 2 1例 ,女 9例 ;年龄在 4~ 14岁。跌伤 2 1例 ,坠落伤 7例 ,交通事故伤 2例。伤后就诊时间为半小时~ 4天。左侧 2 0例 ,右侧 1 0例。伸直型 2 4例 ,其中尺偏型 1 9例 ,桡偏型 5…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 1996年 3月~ 1998年 8月采用肱骨髁上楔形截骨后张力带内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畸形 2 1例 ,获得了良好的效果。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15例 ,女 6例 ;年龄 7~ 16岁 ;致伤原因 ,全部跌伤 ,伤后均经手法整复 ,小夹板外固定 ,石膏外固定或者伤后行切开复位克氏针交叉固定术 ,伤后至本次手术时间最短 1a ,最长 11a ,平均 5 2 7个月 ,肘内翻角度最大 45° ,最小2 5° ,平均 3 2 8°。1 2 手术方法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或氯胺酮全麻 ,取肘外侧切口 ,从肱骨外髁起向上约 5~ 6cm ,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 ,深筋膜…  相似文献   

7.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与预后结构及功能重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肘内翻是肱骨髁上骨折晚期最常见的并发症,如何预防肘内翻的出现,近年出现了多种治疗方法,主要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探讨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与预后康复的关系.方法:①试验对象:选择2002-01/2006-12本科69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纳入标准:年龄不大于14岁且经过X射线影像学表现确诊,所有病例均为伸直型,患者对治疗知情同意,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组(n =22)和手术复位内固定组(n =47).按Gartland提出的肱骨髁上骨折分型将各组骨折分为Ⅰ、Ⅱ、Ⅲ型.②试验方法及评估: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组在复位时遵循桡侧嵌插,尺侧分离,尺偏型矫枉过正成轻度桡偏,桡偏型不矫枉过正的原则;同时长臂石膏托固定患肢.手术复位内固定组在手术过程中采用克氏针固定远端.所有病例经过9~36个月的随访,通过摄患侧标准肘关节正侧位X射线片,治疗前后测量Baumann角及参照Flynn对肱骨髁上骨折疗效的评定标准分析各组Ⅰ、Ⅱ、Ⅲ型骨折的疗效.结果:纳入69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组Ⅰ、Ⅱ型骨折治疗优良率无差别(P =0.455 > 0.05);Ⅱ型骨折治疗的优良率高于Ⅲ型(P =0.036 < 0.05);Ⅰ型骨折治疗的优良率亦高于Ⅲ型(P =0.002 < 0.05);手术复位内固定组Ⅱ、Ⅲ型骨折疗效结果相比较,骨折治疗优良率没有差别(χ2=0.502,P =0.479 > 0.05);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组和手术复位内固定组Ⅱ型骨折疗效相比较,优良率无差别(P =1.000 > 0.05);Ⅲ型骨折疗效相比较,手术复位内固定组的优良率高于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组,差异显著(χ2=7.636,P =0.006 < 0.05).结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优良率与治疗方法有密切关系,而治疗方法应该根据患者骨折的分型及有无并发症作出相应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闭合复位经皮单枚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从1999年1月至2002年12月采用“C”型臂X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经皮单枚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32例。结果:本组32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个月(4~12月),患儿全部骨性愈合,神经损伤1~4个月完全恢复,未出现Volkman缺血性挛缩、术中尺神经损伤和严重肘内翻畸形。结论:闭合复位经皮单枚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能有效维持复位、预防肘内翻畸形发生,方法简单、有效、安全,术后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9.
T型螺丝钉牵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T型螺丝钉尺骨鹰嘴骨牵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可行性和优势,为该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T型螺丝钉行尺骨鹰嘴骨牵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将其与传统克氏针尺骨鹰嘴骨牵引的治疗方法进行临床观察比较,测量Baumann角和按照Fernandez-esteve放射评价骨痂等级,了解骨折对位、骨连接程度和肘内翻畸形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放射评价骨痂等级比较无明显差异。Baumann角测量:术后第7天拍摄X线片,测量Baumann角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而第14天后拍摄X线片,测量Baumann角结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肘内翻畸形发生率情况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T型螺丝钉尺骨鹰嘴骨牵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较传统克氏针治疗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0.
乐国平  张明 《中国临床康复》2008,12(7):1209-1212
目的:肘内翻是肱骨髁上骨折晚期最常见的并发症,如何预防肘内翻的出现,近年出现了多种治疗方法,主要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探讨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与预后康复的关系。 方法:①试验对象:选择2002—01/2006—12本科69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纳入标准:年龄不大于14岁且经过X射线影像学表现确诊,所有病例均为伸直型,患者对治疗知情同意,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组(n=22)和手术复位内固定组(n=47)。按Gartland提出的肱骨髁上骨折分型将各组骨折分为Ⅰ、Ⅱ、Ⅲ型。②试验方法及评估: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组在复位时遵循桡侧嵌插,尺侧分离,尺偏型矫枉过正成轻度桡偏,桡偏型不矫枉过正的原则:同时长臂石膏托固定患肢。手术复位内固定组在手术过程中采用克氏针固定远端。所有病例经过9—36个月的随访,通过摄患侧标准肘关节正侧位X射线片。治疗前后测量Baumann角及参照Flynn对肱骨髁上骨折疗效的评定标准分析各组Ⅰ、Ⅱ、Ⅲ型骨折的疗效。 结果:纳入69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组Ⅰ、Ⅱ型骨折治疗优良率无差别(P=0.455〉0.05):Ⅱ型骨折治疗的优良率高于Ⅲ型(P=0.036〈0.05):Ⅰ型骨折治疗的优良率亦高于Ⅲ型(P=0.002〈0.05):手术复位内固定组Ⅱ、Ⅲ型骨折疗效结果相比较。骨折治疗优良率没有差别(r=0.502,P=0.479〉0.05);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组和手术复位内固定组Ⅱ型骨折疗效相比较,优良率无差别(P=1.000〉0.05):Ⅲ型骨折疗效相比较,手术复位内固定组的优良率高于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组,差异显著(x^2=7.636,P=0.006〈0.05)。 结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优  相似文献   

11.
江林  江涛 《医学临床研究》2008,25(10):1863-1864
[目的]总结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600例2~10岁的肱骨髁上骨折急儿进行闭合复位尺骨鹰嘴牵引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其中伸直型588例,578例为Ganland Ⅲ型,10例为GanlandⅡ型;屈曲型12例.随访时间4个月至3年.参照黄德军的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骨折达解剖复位,无畸形,肘关节屈伸活动完全恢复正常者510例,占85%;骨折接近解剖复位,肘关节功能较健例减少10°~15°者66例,占11%;出现肘关节畸形,关节活动较健侧减少30°,提携角减少者24例;遗留肘内翻畸形8例,内翻角度均小于15°.14例出现医源性尺神经损伤,4个月内均恢复正常.[结论]闭合复位尺骨鹰嘴牵引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无需特殊设备,方法容易掌握,临床效果良好,特别是对GanlandⅢ型骨折可避免手术切开复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肱骨远端骨折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法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1998—2004年本院收治的260例肱骨远端骨折中具有完整资料及长期随访的60例儿童肱骨远端骨折。结果:60例患者X线复查结果,解剖复位34例,功能复位26例,随访3个月-5年,无骨折不愈合或骨坏死、骨骺早闭、肘内翻或肘外翻、迟发性尺神经损伤等。肘关节屈曲110°-135°,提携角5°-15°,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正确的治疗方法、解剖复位、稳定固定和早期功能锻炼是肱骨远端骨折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对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肱骨髁上骨折占儿童骨折发病率首位,治疗不当易发生肘内翻畸形,前臂缺血性肌挛缩。作者自1992~2006年以来,治疗肱骨髁上骨折138例,均采用闭合复位,宽石膏托外固定或经皮穿针内固定,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38例,男98例,女40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14岁,平均10岁。按Gartland标准法分型,Ⅰ型7例,Ⅱ型40例,Ⅲ型91例。合并正中神经损伤10例,桡神经损伤13例,尺神经损伤3例。伤后至就诊时间1 h~12 d。1.2治疗方法Ⅰ型骨折不予行手法整复,屈肘90°前臂中立位石膏托固定。Ⅱ型骨折手法矫正尺偏及前后成角移位,宽石膏托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选择我院收治儿童肱骨髁上骨折60例,均采用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观察术后并发症及患侧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19例术后24 h出现不同程度的张力性水泡,2例术后2周出现尺偏移位,予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随访8~18(10.5±3.2)个月,所有骨折均骨性愈合,其中内侧穿针出现尺神经症状3例,予口服营养神经药物后症状消失;5例遗留内翻畸形,因肘关节功能较好,内翻角度在可接受范围内,家长拒绝再次手术。与健侧比较,患侧提携角、肘关节伸直及屈曲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疗效评价优40例,良14例,差6例,优良率为90%。结论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有效方法,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与常规的石膏托固定比较,探讨、分析弹力外固定夹固定在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愈合时间,肘内翻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的意义,为临床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寻找简便、安全、有效的新外固定方法。方法按纳入标准选择60例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弹力外固定夹固定,对照组采用石膏托外固定方法。结果试验组的平均临床愈合时间为21.6±8.35d,对照组为23.3±9.51d,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试验组的肘内翻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为23.33%,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弹力外固定夹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在减少肘内翻的发生率方面,较传统的石膏托固定具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王度  金捷  周雪松  方红育 《中国康复》2007,22(6):429-429
目的:观察三种非手术疗法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及预防肘内翻的临床疗效,为临床选择适宜的非手术疗法作有益的探讨。方法:根据69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病情,分别采用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固定(甲组)34例,手法复位联合石膏托外固定(乙组)27例,尺骨鹰嘴牵引联合闭合复位加小夹板固定(丙组)8例3种非手术疗法治疗。结果:甲组优良率及预防肘内翻的发生率优于乙及丙组,但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针对病情选择适宜的非手术疗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及预防肘内翻,其疗效均等。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肱骨远端全骨骺分离21例,对英中19例采用闭合复位,另2例(1例系陈旧性骨骺分离,1例误诊为肱骨外髁骨折)施行手术开放复位。结果复位优良16例,稍差3例,不良2例。本病常因认识不足而误诊,X线的特征性表现是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作者认为早期闭合手法复位很重要,对于尺侧移位者,解剖对位是防止肘内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肱骨髁上骨折为儿童中最常见的骨折,而肘内翻是其最常见的远期并发症,采用何种方法行髁上截骨和内固定有不同的报道。近年来作者用形状记忆合金钉在肘内翻截骨矫正术作内固定9例,取得良好效果。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1986年10月~1989年9月共作9例,均为肱骨髁上骨折后并发肘内翻畸形,测量角度20°~35°之间,伤后出现畸形半年~3年就诊而行手术,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3~12岁,8例为学龄前儿童。术后用石膏托外固定3周后,开始肘关节功能锻炼。定期随访12~36个月,  相似文献   

19.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部较严重损伤 ,常合并神经和血管损伤 ,处理不当会遗留肘部畸形或造成严重后果。我们从 1 993年 1月 - 2 0 0 0年 6月采用环抱推挤手法整复 73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均达到解剖或近解剖复位 ,临床观察效果较满意。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肱骨髁上骨折患儿 73例 ,男 49例 ,女 2 4例 ;年龄 1 - 1 5岁 ;均为伸直型 ,尺偏 42例 ,桡偏 31例 ,其中合并正中神经损伤 31例 ,桡神经损伤 9例 ,尺神经损伤 1 1例 ,正中及桡神经损伤 3例 ,正中及尺神经损伤 5例 ,开放伤并神经损伤及血管受压 4例 ;患儿均系不同原因摔倒后手掌…  相似文献   

20.
防止并发前壁缺血性肌挛空和肘内翻畸形,是小儿肱骨上骨折治疗过程中的重要问。根据小儿骨膜相对较厚的这一解剖特点,骨折远端内顷是引起肘内翻畸形的重要原因这一观点,采用屈肘稍外翻复位单把石膏固定治疗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降低了上述两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文介绍了复位和固定的方法,并对预防并发症的原理进行讨论。本组病例共28例,随该 1%年,仅一例出现轻度18°肘内翻,无损血性肌挛缩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