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左迷走锁骨下动脉多发动静脉瘘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左迷走锁骨下动脉多发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头部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脑室出血,320排CTA及DSA诊断为左迷走锁骨下动脉多发动静脉瘘,行弹簧圈、ONYX胶联合真丝线段栓塞治疗。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未发生其他并发症。术后8 d复查320排CTA见降主动脉弓迷走血管仅留残端,瘘完全消失。结论左迷走锁骨下动脉多发动静脉瘘是一种罕见血管性疾病,3D-DSA仍是诊断动静脉瘘的金标准,治疗成功的关键必须先控制供血迷走动脉血流,再栓塞或夹闭瘘口,要彻底治愈本病必须闭塞瘘口。  相似文献   

2.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由脑底或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主要病因为动脉瘤的破裂。该病起病急、致残率与病死率均高,也是神经内科的急症之一。SAH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伴呕吐、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伴或不伴意识模糊,反应迟钝,检查无局灶性神经体征,可高度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如CT证实脑池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为探讨护理干预对SAH头痛的作用,本研究筛选的32例住院患者,分别予以护理干预及药物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颅脑创伤后进展性脑内出血引起全脑室等密度为主的出血较少见,作者收治1例报告如下。1病例患者,男,47岁,于2006年10月12日因车祸受伤,伤后短暂昏迷后清醒,主诉头痛,恶心无呕吐。伤后即到外院就诊,当时Glasgow昏迷评分(GCS)为14分,伤后1h头颅CT检查见右颞叶脑挫裂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al hemorrhage,SAH),环池及中线结构正常(图1)。给予药物保守治疗,患者逐渐出现烦躁伴呕吐,1h时后转至我院就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分析25例SAH患者的DSA检查结果,绝大多数患者均经CT、MRI及腰穿脑脊液证实。结果 25例SAH中,颅内动脉瘤12例(48%),血管畸形7例(28%),动脉硬化3例(12%),动脉炎1例(4%),正常2例(8%)。结论 脑血管造影(DSA)是SAH病因的经典确诊手段,有条件者均应在SAH后3d内或3周后进行DSA检查,有利于病因诊断和治疗。CT对SAH定性、定位,对急诊病人的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磁共振梯度回波在脑卒中急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急诊室医生通常选择头颅CT扫描对可疑脑卒中患者进行初查,以明确排除脑出血。CT扫描对大多数脑出血患者有很高的敏感性,具有快速准确的优点,但对颅内微出血及部分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不够敏感。据报道SAH发病后第1d的CT检出率为90%,3d后迅速降至50%,是临床诊治的潜在隐患。本研究报道CT扫描阴性梯度回波阳性的颅内微出血及SAH患者各1例,并探讨MRI GRE-RWI诊断急性脑卒中时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蛛网膜下腔出血(以下简称SAH)为临床常见脑血管病,发病率约为对八0万L‘],其继发癫病的临床报道较多,但发病率各家报道不一,约10-20%左右。由于继发癫痛,SAH病人死亡率较未继发癫痛者大大增加一2],为了迅速控制癫痛减少SAH病人死亡率,我们采用苯妥奖销辅以尼莫地平、VitE治疗12例SAN继发癫病病人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2例病人均经CT或腰穿、临床表现确诊。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对一47岁,平均35.5岁,Cf检查见:l例拌右领叶脑出血,l例伴左顶枕叶血肿,2例伴左领项叶出血,l例伴…  相似文献   

7.
脑肿瘤特别是胶质瘤和转移瘤在病程中发生脑内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屡有报告,但以典型的SAH为首发症状者甚少,我院近10年来收治3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病例1,男,42岁。因劳动时突然剧烈头痛呕吐,继之意识不清入院,检查呈浅昏迷,颈强直,Kernig氏征(+),双眼视乳头水肿,脑脊液为血性。诊断SAH,经降颅压、止血等治疗症状好转。住院第25天头痛加重,右侧肢体轻偏瘫,因无CT检查条件,故行左颈内动脉造影提示左颞叶深部占位病变。手术发现左颞深部肿瘤囊性变伴出血,基底部与侧脑室底粘连。病理诊…  相似文献   

8.
重视腰穿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科常见疾病。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脑CT并不一定能发现SAH,而需要补充腰椎穿刺确诊。1临床资料1.1临床症状及分级1995年2月至2000年1月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48例,男30例,女18例,年龄16~64岁,平均38岁。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伴呕吐31例,意识障碍22例,偏瘫8例,颈项疼痛26例。4例有类似发作史,12例有高血压病史,情绪激动或劳累时发病29例。按Betterell分级,I级8例,Ⅱ级16例,Ⅲ级10例,Ⅳ级8例,Ⅴ级6例。1.2CT检查48例全部行脑CT检查,距发病时间4h~2d。发病后24h内检查者34例,CT诊断为SAH(阳性)者30例;24…  相似文献   

9.
对8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CT表现与脑血管造影进行回顾性对照,对出血部位和病因进行分析。方法:全部病例经CT与DSA检查,观察内容是SAH的病因及病变位置。结果:8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例中,DSA显示有动脉瘤46例,血管畸形22例,动脉硬化15例,其他2例。CT诊断动脉瘤所致出血38例,血管畸形19例,动脉硬化12例。结论:CT对SAH定性、定位一定意义,对于急诊病人的治疗、手术引流及血管造影的选择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6例SAH患者行MSCTA检查,随后行DSA检查对照。结果26例SAH患者MSCTA显示动脉瘤13例,AVM 3例,脑血管狭窄1例,正常9例,MSCTA漏诊1例小的后交通动脉瘤,其余25例患者的MSCTA诊断结果与DSA一致。结论MSCTA对检查SAH病因的敏感性高,是一种简便、少创、准确性高的诊断方法,可做为SAH病因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首次脑血管造影(DSA)呈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5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21例首次DSA呈阴性的SA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头颅CT检查均发现SAH,其中伴脑室内出血3例、硬膜下血肿1例。所有患者首次DSA均呈阴性,18例患者复查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5例、硬脑膜动静脉瘘1例、脊髓动静脉畸形1例,余11例复查仍为阴性;3例患者拒绝复查DSA,其中1例出院后半月再出血死亡。18例复查DSA的患者出院后随访6个月至8年,未发现再出血病例。结论 SAH患者首次造影存在假阴性可能,复查DSA对此类病人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脑血管病患者神经肽Y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脑出血(CH)、脑梗死(CI)、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神经肽Y(NPY)水平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脑血管病(CVD)患者138例,其中CH组46例,CI组62例,SAH组30例。用放免法检测血浆NPY浓度。结果CI组、CH组、SAH组NP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于发病后24h内均显著升高,1~3d或4~7d达高峰,8~15d开始下降,15d后仍在较高水平;重型与大灶组显著高于中、轻型与小灶组;发病积分≥6分组显著高于<6分组,伴高血压组显著高于不伴高血压;伴消化道出血组显著高于不伴消化道出血组。结论NPY参与了CVD及其伴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 分析25例SAH患者的DSA检查结果,绝大多数患者均经CT、MRI及腰穿脑脊液证实。结果 25例SAH中.颅内动脉瘤12例(48%),血管畸形7例(28%),动脉硬化3例(12%),动脉炎1例(4%).正常2例(8%)。结论 脑血管造影(DSA)是SAH病因的经典确诊手段,有条件者均应在SAH后3d内或3周后进行DSA检查,有利于病因诊断和治节。CT对SAK定性、定位,对急诊病人的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1病例报告患者男,50岁,因"突发剧烈头痛5h"入院.查体:BP 170/100 mmHg,神志清楚,颈项强直,双侧克尼格征阳性,右眼视力眼前指数10 cm,左眼视力5.1.四肢肌力5级,病理征阴性.眼底检查:右眼玻璃体积血,左眼视盘上方视网膜可见少许片状出血.头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诊断为SAH并玻璃体出血(Terson综合征).全脑血管造影术示前交通动脉瘤,给予弹簧圈栓塞术,术后给予尼莫同预防脑血管痉挛及行两次腰穿脑脊液置换治疗2周患者头痛好转,复查头颅CT蛛网膜下腔出血大致吸收.但右眼视力仍差,眼前指数12 cm,建议行玻璃体切割术,患者拒绝,出院后经复方血塞通片活血化瘀治疗2个月,右眼视力未再恢复.  相似文献   

15.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与临床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自CF应用于临床后,发现不少无明显部位体征的脑出血,如脑叶出血、丘脑出血、脑室出血等,易被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了提高SAH的确诊率,将我科初诊为SAH 250例进行了CT检查,比较了SAH与无明显部位体征脑出血的症状、体征及病因等,以期找出规律,指导临床。临床与CT资料本文共收集了250例临床诊断为SAH  相似文献   

16.
1临床资料 患者,男,33岁,因“车祸伤及头部致昏迷、呕吐2h”入院。入院时患者头部CT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弥漫性脑肿胀,右枕骨骨折,入院后患者病情逐渐加重,伤后8h复查头部CT提示双侧额叶脑挫伤伴血肿形成,脑肿胀,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线结构右移(图1)。遂急诊在全麻下行双侧额颞部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作病因诊断及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方法对246例SAH患者行DSA检查以明确其出血原因。对138例确诊动脉瘤患者用GDC或EDC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246例SAH患者DS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155例(63.0%),其中动脉瘤合并脑动静脉畸形(AVM)3例,动脉瘤合并烟雾病1例,AVM 15例(6.1%),烟雾病10例(4.1%),高血压动脉硬化39例(15,9%),原因不明27例(11.0%)。138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患者中1例术中出血死亡,1例术后1h再出血死亡;动脉瘤栓塞术后经DSA随访90例,随访时间为1个月至6.5年,发现13例再通(其中2例因再出血行DSA复查发现再通),再通率为14.4%,13例再通患者经再栓塞后未发生再出血。结论自发性SAH的主要原因是脑动脉瘤,DSA是明确SAH病因的可靠方法,GDC或E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但有一定复发率,故应注意随访。  相似文献   

18.
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诱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脑底或脑表面血管自发性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的临床综合征。该病发病急、病情险,最常见的原因是先天性动脉瘤(50%~80%),脑血管畸形及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次之。SAH常见并发症为再出血,也是SAH致命的并发症。出血后1个月内再出血的危险性大,2周内再发率占再发病例的54%~80%,近期再发的病死率为41%~46%,明显高于SAH的病死率25%;2个月后远期再发率为15%~30%,再出血的原因多为动脉瘤破裂。本文对我科1996~2002年36例神志清楚、有明显诱因引起的SAH再出血的患者进行分析,以探讨SAH再出血诱因,从护理角…  相似文献   

19.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000例病因及CT估价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影像所见与临床对照分析,明确SAH的病因及CT对其估价的方法。方法 本组对1000例患者于发病后3天内行CT检查,并证实为SAH,均在发病后3天~2周内行DSA检查,明确SAH的病因与病变的位置,与CT所见对照分析,得出结论。结果 SAH的病因:(1)动脉瘤55%;(2)动静脉畸形21%;(3)高血压动脉硬化13%;(4)其它8%;(5)原因不明3%。CT对SAH病因及病变位置的估价正确率平均为80.52%。结论 明确SAH的病因对于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CT能对SAH的病因及位置进行估价。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合并脑梗塞的临床表现、CT所见及其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关系。  方法 对 9例SAH后DCVS并脑梗塞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CT表现分三类 :1 大脑前动脉支配区双侧或额叶梗塞。 2 大脑中动脉支配区外侧裂附近颞顶叶梗塞。 3 多发性脑内或底节区梗塞。临床上常见于Ⅳ~Ⅴ级的患者 ,多有SAH再发出血、去脑强直或抽搐发作 ,意识障碍时间较长及迟发性脑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 (DIND)。  结论 提示较严重的DCVS可能增加SAH后脑缺血性损伤的发生。但是 ,SAH并脑梗塞的发生常是多种因素引起的复杂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