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管内多普勒导丝测定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可用于评价其生理功能和介入治疗效果。有文献报告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患者前降支(LAD)静息血流速度增加但血流储备下降。经皮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eptal myocardial ablation,PTSMA)是治疗HOCM有效方法。我们在2例PTSMA中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弹性导丝分割对结核性多房性胸膜炎的治疗作用,我院自2004年开展此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弯头型血管造影导丝(泥鳅导丝)与超滑亲水性软头导丝(斑马导丝)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插管中的效果优劣。方法196例患者随机分为泥鳅导丝组和斑马导丝组,均为98例,行导丝引导下的切开刀插管,首次插管如果10min未成功则交换导丝重新插管10min,如再次插管超过10min则视为插管失败,将采用其他辅助插管技术。观察插管时间、插管成功率,以及术后腹痛与淀粉酶情况。结果泥鳅导丝组首次插管成功率高于斑马导丝组(93.9%比86.7%,P〈0.05),但插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交换导丝后,泥鳅导丝插管成功率仍然高于斑马导丝(76.9%比0.0%,P〈0.05)。术后淀粉酶升高与胰腺炎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泥鳅导丝ERCP插管优于斑马导丝,在困难插管时可以替代斑马导丝。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以球囊支撑普通导引导丝(中等硬度3~4 g)行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性病变的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诊断为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性病变并行介入治疗(PCI)的患者38例,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1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2例,稳定型心绞痛7例。比较单独使用导引导丝以及使用导引导丝未成功,以球囊支撑导引导丝治疗成功方法,分析成功病例与未成功病例临床特点。结果 38例患者29例(76%)获得成功。完全闭塞时间≤12个月者17例(58.6%)比3例(33.3%),>12个月为12例(41.4%)比6例(66.7%),闭塞端的形状(刀切状:20.7%比55.6%;桥侧支:13.8%比66.7%),闭塞段的长度≥15 mm的患者比例(37.9%比7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无死亡病例,术后住院期间无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结论以球囊支撑普通导引导丝行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的介入治疗安全方便,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改良步骤进行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BD),与常规PTBD方法对比,期待减少PTBD相关胆管炎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因胆道疾病在我院行PTBD治疗的174例患者资料,其中85例为常规步骤操作(常规组),89例在胆管穿刺成功后不注入造影剂,先借助导丝引导穿刺针外套管进入胆管深部,抽取胆汁充分减压后再造影(导丝引导组),比较两种方法的成功率及术后PTBD相关胆管炎发生率。结果 导丝引导组与常规组比较,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4.4%(84/89)比97.6%(83/85),?2=1.200,P=0.273],但PTBD相关胆管炎发生率低于后者[10.1%(9/89)比21.2%(18/85),?2=5.270,P=0.022]。结论 导丝引导法PTBD与常规方法PTBD比较,操作成功率相当,但可降低术后胆管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时,普通J型导丝与亲水涂层超滑导丝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随机平均分入超滑组(n=60)与普通组(n=60),超滑组患者使用亲水涂层超滑导丝,普通组患者使用普通J型导丝,对两组患者不适感觉、术者操作手感、导丝通过时间、导丝失败例数、并发症出现例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普通组与超滑组比较,患者均无明显不适感,超滑组有5例患者出现轻度不适,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者对普通组52名患者进行操作时感到轻度阻力,超滑组仅4例感到有轻度阻力,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普通组导丝通过时间短于超滑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超滑组导丝通过失败0例,普通组导丝通过失败2例;⑤并发症:超滑组发生桡动脉痉挛2例,前壁张力性血肿2例;普通组发生桡动脉痉挛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时,使用普通J型导丝简便易行,与超滑导丝的临床效相当且性价比较高,患者更易接受。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是冠心病介入治疗中最复杂病变之一、在技术上存在很大的挑战,近年来,随着新器械和新技术在CTO介入治疗中的应用,CTO开通的成功率明显提高,与单纯的前向导丝技术相比,采用逆向导丝技术治疗CTO病变的成功率更高,本文采取逆向导丝技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且应用了一种新的建立正向导丝通道,这种新的技术我们称为导丝"寻踪"技术,即正向导丝穿入逆向微导管来替代300 cm导丝交换的建立正向导丝通道方法,有技术优势,操作可行。  相似文献   

8.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已成为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尤其是对于具有外科手术禁忌或中、高危风险的高龄患者。手术过程中,部分患者由于瓣膜口极度狭小且瓣膜结构不清、瓣叶冗长/黏连/严重钙化等,导丝逆向跨主动脉瓣进入左心室建立轨道的难度较大,由此导致并发症发生率增高、手术成功率降低。该文报道3例重...  相似文献   

9.
超声引导定位针定位切除不可触及乳腺病变3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定位针活检乳腺触诊阴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对36例女性患者的49个临床触诊阴性的乳腺病灶,在超声引导下穿刺置入金属定位针术前定位。结果 36例患者49个病灶经超声定位后切除活检,全部被准确切除,其中良性病灶43个(87.8%),恶性病灶6个(12.2%)。结论超声引导下术前定位对不可触及乳腺肿块的切除准确可靠、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有利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
插胃管是护理常用技术之一,但对昏迷患者特别是同时已行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的患者行胃管插入困难,这时常需要消化科医生协助插管.成功留置胃管尽早给予胃肠营养不但可以解决营养问题,而且可以防止因长期胃肠外营养导致的肠粘膜的破坏,预防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球囊导丝切割技术在处理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中的作用。方法 2006—2008年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内科行PCI的CTO患者85例,66例成功地施行了PCI。对8例导丝通过后,常规方法球囊无法通过病变,采用了导丝切割技术。结果 85例患者中8例病变运用了导丝球囊切割技术,并有6例获得成功,1例在导丝切割技术未成功后使用Tornus后成功,1例因球囊始终未能通过病变而放弃。结论球囊导丝切割技术对于球囊无法通过的CTO病变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用导丝简介牟壮博孙升芝插管困难或胆、胰管严重狭窄时,应用导丝可提高诊断及治疗性ERCP的成功率[1~3]。各种不同用途及性能的导丝较多。本文就各种导丝的特性及其在ER-CP中的应用原则简述如下:1.标准导丝:最常用,有长280、...  相似文献   

13.
导丝技术在ERCP操作中的应用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导丝技术在ERCP操作中的应用技巧.方法:随机选取需要进行ERCP手术操作的不同病因的126例患者,对乳头部插入困难者采用导丝引导插管;运用直接插入法、借助导管法、借助切开刀法、借助球囊法、导丝头端塑形法进行胆管的选择性插管;调整导丝的位置和角度使其通过胆管的狭窄段;采用“对吻法”对已行T管插管或PTC术的患者进行插管.结果:使用ERCP导丝新技术,胰腺炎的发生率为3.96%(5/126),而使用常规的ERCP技术发生率为8.0%(16/150),胰腺炎并发症明显下降(t=1.94,P<0.05).使用导丝新技术对不同疾病的126例完成的造影成功率为96.0%,治疗成功率为91.3%,而使用常规的ERCP技术150例造影成功率、治疗成功率分别为86.0%(129/150)、79.3%(119/150),提示造影成功率和治疗成功率均有明显提高(t=2.28,P<0.01;t=2.79,P<0.01).巧妙地运用导丝技术可以起到提高乳头部插管成功率、导管超选进入目标胆管、通过胰胆管狭窄或梗阻部位等作用,还可以采用对吻法导丝技术使难度较大的ERCP操作得以完成.结论:有意识地、巧妙地运用导丝技术可以提高ERCP操作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导引导丝对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1月~2013年1月在我院成功行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238例,按照采用不同导引导丝分为两组:A组(119例)采用普通J型交换导丝,B组(119例)采用泥鳅交换导丝。比较上述两种导丝的通过性、支撑力、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泥鳅交换导丝通过性明显好于普通 J 型交换导丝,肘关节通过率(98.3%比87.4%)、头臂干通过率(100%比96.2%)明显高于普通J型交换导丝(P<0.01或<0.05)。普通 J 型交换导丝的导丝支撑转动导管力明显优于泥鳅交换导丝,左冠脉造影成功率明显高于泥鳅交换导丝(98.3%比89.1%,P<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冠脉造影导丝应首选普通J型交换导丝,不能通过时改用择泥鳅导丝。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术中,上肢血管异常时PTCA导丝的应用价值。方法 我院近3年行桡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2000例,如果 0.035"J型导丝和亲水超滑导丝在右上肢血管推送过程中遇到阻力,遂撤出导丝,进行上肢局部血管造影,如果疑似桡动脉痉挛的,局部推注维拉帕米100~200ug后再次复查血管造影。结果仍有40例未能成功,其中桡动脉环9例、严重桡动脉狭窄18例、桡动脉发育细小8例、桡动脉痉挛5例,随机分成PTCA导丝组和改股动脉组。PTCA导丝组改用PTCA导丝,最终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改股动脉组直接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操作时间、造影剂用量及局部出血、血肿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两组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率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95%比100%,P=0.746),PTCA导丝组操作时间长于改股动脉组[(950.0±125.3)s比(710.0±98.3)s, P=0.032],两组造影剂用量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50.0±6.3)ml比(47.0±5.9)ml,P=0.18],改股动脉组出血、血肿并发症多于PTCA组(20%比0%,P=0.035 )。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术中,当上肢血管发生异常,常规导丝不能完成时,换用PTCA导丝,操作轻柔,并发症发生率低,是安全有效的,特别对于不适合经股动脉造影的患者尤为适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弹性导丝分割与胸腔注入尿激酶在治疗多发分隔结核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方法选取多发分隔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98例,分为a组(导丝组)、b组(尿激酶组)及c组(合用组),观察三组胸腔积液好转天数、胸腔积液引流量及胸膜反应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胸腔积液好转天数、胸水引流量a组与b组及a组与c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b组与c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操作出现胸膜反应a组与c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a组与b组、b组与c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弹性导丝分割是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有效治疗方法,但胸膜反应发生率高,胸腔注入尿激酶带来更多的胸腔积液引流量,两种方法合用并无优势。  相似文献   

17.
<正>临床上常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来指导冠脉狭窄的治疗,一般对狭窄>70%者行介入治疗,而对临界病变,即CAG直径狭窄50%70%者大多采用药物保守治疗。然而,对临界病变的患者而言,CAG结果与病变是否存在功能缺血并不十分相关〔1〕。这种不确定之处可能会导致对无功能缺血的病变进行不必要的血运重建或者对临床显著性病变未能施行血运重建。冠脉内压力导丝测定的血流储备分数(FFR)因此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TO)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中,导丝通过闭塞病变而球囊不能通过是导致PCI失败的最常见原因,约占CTO病变PCI患者的10%[1]。解决方法包括更换更强支撑力的指引导管、应用子母导管技术、球囊锚定技术、Tornus导管和斑块旋磨技术等[2-7]。更换支撑力更强的指引导管需导丝重新通过闭塞病变;子母导管技术要求CTO病变近段管腔直径足够大,且有损伤冠状动脉的风险[8];边支球囊锚定技术要求CTO病变近段有直径≥2 mm的分支血管;Tornus导管能提供更强的推送力和通过能力,但费用较高[9];而斑块旋磨技术主要用于严重钙化病变,旋磨导丝操控性较差,有时不能再次通过闭塞病变。Hu等[10]报道的“wire-cutting”技术,主要针对于导丝能够通过而球囊不能通过的CTO病变。即在两根导丝通过病变后,沿其中一根导丝送入球囊至闭塞病变近段斑块纤维帽处,高压扩张压迫并行导丝,然后短促而快速回撤被压迫的并行导丝切割斑块。该方法操作过程中存在指引导管深插损伤冠状动脉开口和导丝断裂风险。笔者原创性提出一种操作相对简单、安全有效的新方法--双球囊-导丝交错切割技术(seesaw balloon-wire cutting technique)(图1),并通过以下2例报告介绍该技术。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内压力导丝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进一步检测冠状动脉(冠脉)内压力导丝应用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方法对44例冠心病病人53支冠脉血管使用压力导丝测量冠状动脉狭窄远端的压力,计算冠脉流量储备分数(FFR).结果53支靶血管直径狭窄(75.17±20.74)%,47支静态FFR0.78±0.21,32支病变静态FFR≥0.75(0.90±0.06),血管直径狭窄(65.21±20.80)%,腺苷激发后仍有15支病变血管的FFR≥0.75,其直径狭窄(53.20±10.26)%,未行介入处理.介入治疗38支病变血管,直径狭窄由术前(83.84±17.09)%降到术后(15.50±9.82)%,FFR在静态、介入后、介入后腺苷激发时分别为0.70±0.22、0.96±0.05、0.92±0.05(P<0.0001).静态FFR与病变直径狭窄程度呈线性关系(γ2=0.44,P=0.0004).结论压力导丝有类似于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导丝的操纵性,在绝大部分病人可代替PTCA导丝使用,安全可靠;FFR能准确地反映病变的狭窄功能严重程度,帮助医师更客观地选择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及判定治疗效果和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对乳腺良恶性肿块诊断及定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手术病理证实的39例乳腺良恶性肿块超声诊断及定位进行分析。结果超声诊断39例乳腺肿块中,良性肿块24例,恶性肿块15例。实质性15例,囊性19例,多发性囊肿5例。与手术对照良恶性肿块除4例与手术病理不符外,总符合率为89.7%,误诊率为10.3%。手术证实全部乳腺肿块均在超声定位象限内。结论超声检查对乳腺良恶性肿块有较高的诊断及定位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