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我院门诊口服降糖药物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DD值)进行计算,采用频率排序法进行分析。结果:磺酰脲类药物使用频率较高,占30.90%;其次是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占29.32%。结论:磺酰脲类降糖药物仍是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其降糖效果显著、安全、价格适中,易为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院降糖药的使用情况,为合理用药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提取我院2006年3月1周的门诊处方,对其中含有降糖药物的处方进行分析。结果:降糖药物处方比例占总处方数的6.2%;我院使用最多的三类降糖药分别是双胍类,a-糖苷酶抑制剂和磺酰脲类,占主导地位的两种药物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结论:我院使用降糖药物基本合理。部分磺酰脲类降糖药和阿卡波糖在临床用药剂量偏大可能与个体化用药有关,但应注意用药量过大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张彦风 《基层医学论坛》2013,(32):4229-4231
目的了解我院接诊糖尿病患者使用口服降糖药物基本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9年-2012年口服降糖药物的使用量和用药频度(DDDs)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磺酰脲类降糖药物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其中格列苯脲的使用量下降明显;而盐酸二甲双胍片的DDDs始终保持在首位;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及非磺酰脲促泌剂的DDDs及使用比例都呈上升趋势。结论我院口服降糖药物临床应用相对合理,可以为今后糖尿病药物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安定为杂环类化学药物,为弱安定剂,其与降糖药物磺酰脲类合用时,两者在血浆蛋白相互结合时发生竞争作用,使磺酰脲类的降糖作用下降,使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不能控制,甚则可引起民高渗性昏迷。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的发生率近20年明显增加,降糖药的使用日益广泛,同样降糖药引起的肝损害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降糖药物的肝损害自第一代降糖药物产生以来陆续报道,尤其近5年随着噻唑烷二酮衍生物类药物的使用,有关此类药的肝损害报道较多,严重者可导致病人死亡。目前常用的降糖药物除胰岛素是注射用药外,其他均为口服降糖药,口服降糖药又分为磺酰脲类,双胍类,促胰岛素分泌剂,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衍生物。而磺酰脲类又分为第一代及第二代。过去由于第一代磺酰脲类降糖药应用较多,有关磺酰脲类降糖药导致肝损害的报道主要集中…  相似文献   

6.
香豆素磺酰脲类化合物的降血糖作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对香豆素磺酰脲类化合物的降糖作用进行初步筛选;测定10个香豆素磺酰脲化合物的药效学参数。方法:正常小鼠灌胃给药后,毛细玻管取血,用葡萄糖测定法(GOD—PAP)测定血糖。结果和结论:初步药理实验表明SU—111,SU—118,SU—611,C6,SU—614,SU—615,SU—616等有明显降糖作用;测定了10个香豆素磺酰脲类化合物对正常小鼠降血糖作用的药效学参数,并用于构效关系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具有磺酰氨基硫脲和磺酰氨基氰胍结构化合物的合成和降血糖活性。方法:在格列苯脲的结构基础上,合成3位取代的1-[4-(4-甲基苯甲酰氨基)乙基]苯磺酰氨基硫脲类化合物(Ⅰ1-6)和3位取代的1-[4-(4-甲基苯甲酰氨基)乙基]笨磺酰氨基氰胍类化合物(Ⅱ1-5),并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四氧嘧啶诱导的高血糖小鼠降血糖活性实验。结果:合成的化合物结构经IR、^1H NMR、MS和元素分析等确定;降血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在所有目标化合物中,多数化舍物具有不同程度的降血糖活性,其中化合物Ⅰ6和Ⅱ1的降糖活性较好。结论:结构中的磺酰脲改为磺酰氨基硫脲和磺酰氨基氰胍,部分化合物的降糖活性保留,而且3位用长的脂肪链取代时显示更好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8.
格列美脲是新一代的磺酰脲类口服降糖药物,具有独特的药代动力学特点,与其他磺酰脲类药物相比,具有较少升高胰岛素水平,较强的胰外作用,药物维持时间长,药物剂量小,每日只需服用1次的特点。近年来,我们对于口服其他磺酰脲类药物疗效欠佳的患者采用格列美脲治疗,降糖效果良好。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型糖尿病患者60例,均符合1985年WHO的诊断标准。男24例,女36例;平均年龄(53±9.7)岁。病史5~10年。无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正在服用一种磺酰脲类药物(优降糖),药物剂量均接近最大量,空腹血糖大于9mmol/L。1.2 方法 患者住院时均查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  相似文献   

9.
口服降糖药就是指经口服后能降低血糖的药物,主要包括磺酰脲类、双胍类以及其他口服降糖药等三大类。了解口服降糖药的品种以及各类药物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是正确选择口服降糖药,有效治疗糖尿病的先决条件。但由于目前应用于我国临床的口服降糖药种类繁多,品名各异,一些临床医师对各类药物的特点不熟悉,以致用药不当的情况时有发生。这里谨就本人临床工作中的体会,谈谈自己的看法。1口服降糖药的种类l.l磺酰脲类降糖药(Sulfonylureas)简称磺脲药,其基本结构包括磺脲基和两个辅基,磺基与脲酸基的结合,决定了此类药物的降糖作用…  相似文献   

10.
优降糖、达美康、克糖利等磺酰脲类口服药是目前常用的降糖药,有些复方降糖药也含有此类药物成分。应注意的是,在服用这类药物的同时服用其他某些药物,可产生相互影响,或是减少降糖作用,或是产生新的副作用,对此必须注意。禁忌:磺酰脲类口服降糖药禁忌用于糖尿病性酮性酸中毒、重症感染、重度肝或肾功能障碍以及伴有严重外伤患者,因胰腺功能破坏或切除引起的继发性糖尿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及经使用磺脲类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都不能用此类药。增强:有些药物可使磺脲类降糖药作用增强,有可能引起严重低血糖,因此与这类药物同时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服用美吡达致低血糖反应的原因,方法:对20例美吡达致低血糖的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老年人、合半肝肾功能不全、能量摄入不足、运动量过大、同时服用增强磺酰脲降糖效果的药物,容易引起低血糖,结论:为避免低血糖,药物治疗剂量应根据病情随果调整。  相似文献   

12.
磺酰氰胍类化合物的合成及降血糖活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生物电子等排原理,用胍替代磺酰脲中的脲基团,得7 个磺酰氰胍衍生物。初步药理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2a 、2d 、2g 在400 mgkg 剂量下,有明显的降糖作用( P< 0 .05) 。  相似文献   

13.
抗糖尿病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高血糖及糖尿。持续的高血糖会导致许多并发症的产生,如视网膜、肾脏、神经系统病变及血管并发症。因此保持接近正常范围的血糖水平对于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十分重要。临床将糖尿病分为两型。Ⅰ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是由于胰岛β细胞损害引起胰岛素分泌水平极低而致高血糖,约占糖尿病人的10%。Ⅱ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是胰岛素分泌的相对不足及胰岛素作用环节不健全而致血糖水平升高。对Ⅱ型糖尿病可用化学药物促使β细胞分泌更多胰岛素,或改善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进行治疗。随着对糖尿病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加深了对胰岛β细胞生理学和胰岛素外周作用机制的了解,已研制出具有多种作用机制的新型抗糖尿病药物用于临床评价和治疗[1]。1胰岛素分泌促进剂1.1磺酰脲类格列美脲(glimepiride)[2]磺酰脲类降糖药都具有R1—SO2NHCONH—R2基本结构。第一代的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等药物R1为简单取代的苯,R2为脂肪侧链其作用弱,维持时间短。第二代药物R1为含酰胺基团的复杂结构,R2为环己烷衍生物。其作用较第一代强,降糖作用维持时间达24 h。但这种长时间的降糖作用极有可能导致低血糖。第三代磺酰脲...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寻找新型降糖活性的化合物。方法 运用拼合原理将磺酰脲类降糖活性化合物的药效团磺酰脲基与有降糖活性的香豆素拼合,设计合成了香豆素磺酰脲类化合物。结果 设计并合成了6个新的化合物,该类化合物未见文献报道,结构均经IR、1H-NMR、MS鉴定。结论 初步药理实验表明MSU-3在2 h和4 h对正常小鼠都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P<0.01,与0.5%CMC-Na组比较)。  相似文献   

15.
磺酰脲类常用药物及使用方法 格列本脲:格列本脲(优降糖、达安疗)为第二代磺酰脲类降糖药。用法:用于治疗轻、中型及稳定型糖尿病,如饮食控制治疗3个月以上无效,并对较弱降糖药无效者可试用。如原用胰岛素治疗每日剂量20U以下,拟改用口服药者亦可试用。口服宜从小剂量开始,初始每目2.5mg,早餐前服用,渐增至20mg,一般仅需5~10mg.分1~2次,出现疗效时改为维持量每目2.5~5mg。  相似文献   

16.
口服降糖药的临床应用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爱媛  叶泳珊 《海南医学》2007,18(5):165-166
目的 分析磺酰脲类口服降糖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为调查3000张糖尿病特殊病种处方的相关情况.阐述此类药物的药理作用和药代动力学特点.将此类药物分为三组,加以对照比较和分析.结果 分析发现,每日一次服药组降糖作用强,副作用少与每日2次服药组比较,差异显著,P值<0.01.结论 每日一次服药组(即第三代磺酰脲类口服降糖药与第二代中的缓释,控释制剂)治疗糖尿病安全有效、效力较高、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胰岛素与非磺酰脲类降糖药联合治疗继发性磺酰脲类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7月-2012年9月来我院就诊的继发性磺酰脲类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11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受试的患者分为三组,A组35例用吱向素治疗;B组38例用非磺酰脲类药物治疗;C组45例采用胰岛素与非磺酰脲类药物联合治疗。疗程均为六个月,三组分别测定治疗前到后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血c肽,并记录低血糖发生率。结果经过六个月的治疗,各组的FBG均下降,FBG下降幅度:C组〉B组〉A组,C组降低幅度较为显著;PBG下降幅度C组〉B组〉A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继发性磺酰脲类药物失效的患者中采用胰岛素联合非磺酰脲类降糖药治疗,降糖效果良好,并有效地降低了低血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格列本脲为第二代口服磺酰脲类抗糖尿病药物,被广泛用于降低II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浓度。格列本脲通过3种作用机制降血糖,分别是刺激胰岛功能细胞释放胰岛素而发挥急性降糖作用;增强周围组织中胰岛素受体的作用而增强外源性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减少肝糖输出等[1~4]。格列本脲能在胃肠道中被快速、完全的吸收,它在血浆中的浓度-时间关系曲线表明其是二级消除反应,消除速率为1.4~5 h。格列本脲在磺酰脲类降血糖药中降糖作用强、效果快,但大剂量时能减少胰岛素和血浆蛋白结合胰岛素的代谢。它的不良反应主要为低血糖、消化道反应。另因该药物在人体血浆中的血药浓度很低,在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时比较困难,为此有必要建立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人体血浆中格列本脲浓度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9.
我院1998—2000年降血糖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我院降血糖药物的使用情况及趋势,为合理用药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用限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e,DDD)计算降血糖药物的消耗,对降血糖药物使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磺酰脲类的DDDs位于各类降血糖药物之首,格列奇特的DDDs位于降血糖药物的首位,日用经金额最高的是阿卡波糖。结论 在我院降血糖药和物临床应用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磺酰脲类,其中格列奇特是我院使用最多的降血糖药物。  相似文献   

20.
胰岛素、磺酰脲类及双胍类降糖药物治疗糖尿病(DM)已被人们所熟知,近年随着新药的开发及老药新药理作用的发现,一些非降糖药物已被广泛用于预防及治疗DM,现就有关药物作一综述。1 免疫治疗1.1 环孢菌素A 法国环孢菌素糖尿病研究中心(CDF)[1]将219例新发现的胰岛素依赖性糖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