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锐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7):210-211
目的探讨显微镜直视下巩膜外冷凝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的应用和效果。方法对39眼简单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在显微镜直视下行巩膜外冷凝裂孔,硅胶海绵局部垫压,随访6个月-18个月。结果视网膜一次解剖复位36眼,巩膜预置缝线时穿透巩膜1例,给予局部冷凝,所有病例均未出现过度冷凝现象。结论应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巩膜外冷凝裂孔定位操作简单且疗效可靠,冷凝及垫压准确无误。  相似文献   

2.
胡茵  唐晓昭 《四川医学》2012,33(9):1562-1563
目的探讨经显微镜直视下外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36例(136眼)由同一术者进行外路手术,均在术中应用手术显微镜进行裂孔定位、冷凝封闭及巩膜外垫压。定期观察术后视力、眼内反应和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经显微镜直视下外路手术患者,术后随访1~6个月,视网膜完全复位125只眼(91.9%),视力较术前提高120只眼(88.2%),不变8只眼,下降8只眼。最好矫正视力0.3以上95只眼(69.8%)。术后所有患者视网膜冷凝反应Ⅰ~Ⅱ级,无Ⅲ~Ⅳ级。轻度屈光介质浑浊不影响手术过程。结论经手术显微镜直视下外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简单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光纤照明显微镜直视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外路手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45例45只眼,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放视网膜下积液、光纤照明下视网膜裂孔定位及冷凝、标记、巩膜外加压术和(或)环扎术,术后观察视力恢复和网膜复位情况.结果:视网膜完全复位44眼.1眼因玻璃体出血改为玻璃体切割复位,视力提高39眼,不变4眼,下降2眼,矫正视力在0.3以上42眼,放液无并发症.结果:光纤照明显微镜直视下孔源性网膜脱离手术是一种简便、安全、疗效确切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视网膜脱离外路手术的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对28例(28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在显微镜直视下经巩膜放出视网膜下液,行裂孔及变性区定位冷凝,做巩膜外垫压及环扎术,使视网膜复位。结果:视网膜完全复位26例,视力提高22眼,下降3眼,不变3眼。视网膜脱离复发2例,并发症有术后高眼压2例。结论:显微镜直视下手术能直视裂孔,准确定位,冷凝反应清晰可见,无严重并发症。同时具有操作简便、易掌握,手术效果良好等优点,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本组病例的回顾分析,观察显微镜直视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的效果。方法选择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20例20只眼,手术显微镜直视下经巩膜放出部分视网膜下液、巩膜外冷冻、放置硅胶/硅海绵压垫、环扎带,推顶垫压块观察视网膜裂孔位置,术后每天观察视力、眼压、视网膜下液吸收及视网膜复位情况至出院。随访2-12个月。结果视网膜一次性复位20只眼,一只眼为多发性视网膜裂孔,行环扎术,最终未复位。复位率为95%;术后视力(矫正):0.1以下2只眼,0.12-0.2者8只眼,0.25以上10只眼。眼压11-22 mmHg。平均14 mmHg。结论显微镜直视下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具有手术视野清晰,裂孔定位准确,操作方便,手术后反应轻,手术效果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显微镜直视下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的疗效及临床应用的可能性.方法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56例,全部为显微镜直视下巩膜外硅胶垫压及冷凝(或联合环扎)进行手术.术前根据三面镜检查裂孔位置、大小及脱离范围,计算垫压和/或环扎缝置位置,术中先预置巩膜外垫压和/或环扎带缝线,根据术前检查网膜下液的低点,放液针穿破巩膜、脉络膜引流视网膜下液,显微镜直视下用冷凝头顶压巩膜确定裂孔及变性区并冷凝,固定硅胶带和/或环扎带,如术中检查眼压低,予玻璃体内注入消毒空气.术中观察裂孔封闭、网膜复位确实后结束手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葡萄膜反应、冷凝区反应、视网膜复位等情况.结果 56例病例,视网膜一次复位54例,原位再次脱离2例,其中1例为裂孔位于垫压嵴后坡,再次网膜下液出现;另外1例为多发裂孔术前术中未全部查及;其中矫正视力提高的有45例,无改变的有6例,下降的5例;术后葡萄膜及冷凝区视网膜均无过度炎性反应.结论 显微镜直视下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操作简单、快捷,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显微镜直视下外路视网膜脱离手术的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26例(26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预置硅胶块和或环扎带后,经巩膜放出视网膜下液,在显微镜直视下行裂孔及变性区定位,在裂孔及裂孔周围行视网膜冷凝,术后观察视力恢复及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6个月,26例患者全部裂孔封闭、视网膜完全复位。并发症有术后高眼压、视网膜下积液、视网膜出血。结论显微镜直视下外路视网膜脱离手术具有术野清晰、操作精细、视网膜复位率高、操作简便易掌握、费用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显微镜直视下最小量外路视网膜脱离手术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56例(56眼)非复杂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在显微镜直视下行前房放液、视网膜裂孔定位、冷凝、巩膜外加压、顶压硅胶加压块检查裂孔是否封闭,观察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眼压、术后视力及视网膜复位情况,术后随访3~ 12个月.结果 51例一次手术视网膜完全复位(91.1%),术中出现前房少量出血1例,术后出现裂孔形成鱼嘴状3例,行二次单纯加压块调位固定后均复位,2例因发生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造成裂孔开放做了玻璃体切割手术后复位.术后出现暂时性高眼压2例.术后视力提高48眼(85.7%).结论 显微镜直视下行最小量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具有视野清晰、损伤小、裂孔冷凝定位可靠、手术操作简单、容易掌握、术后效果好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间接眼底镜联合手术显微镜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2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42只眼,间接眼底镜下行裂孔定位及冷凝,手术显微镜下预置外加压块和(或)环扎带及排放视网膜下液和前房穿刺。手术结束前间接眼底镜下明确裂孔和加压嵴关系。定期观察术后视力、眼内反应和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视网膜1次复位率95%,视力〈0.1者8只眼,占19%;0.1~0.4者21只眼,占50%;≥0.5者1 3只眼,占3 1%。结论:间接眼底镜联合手术显微镜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余建洪  赵刚平  朱敏  黄智  吴晓云  雷玉  胡丹 《广东医学》2012,33(18):2776-2778
目的 观察手术显微镜直视下视网膜裂孔定位技术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89例89眼简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眼,术前利用三面镜仔细检查裂孔位置,裂孔大小和视网膜脱离范围;术中预置硅胶块和(或)环扎带,然后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进行视网膜裂孔定位、放液及冷冻.手术结束前检查裂孔是否确实封闭,调整或直接结扎缝线和(或)环扎带,必要时玻璃体腔注入过滤空气.术后定期观察视力、眼内反应和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6~24个月,视网膜完全复位86眼,再次外路手术后视网膜复位2眼,另有1眼因术后玻璃体视网膜增殖明显行玻璃体切除视网膜复位手术后视网膜复位.最佳矫正视力提高78眼,不变5眼,下降6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在0.3以上者67眼.结论 在简单视网膜脱离外路手术中采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裂孔定位及冷凝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方便、裂孔定位准确、疗效确实可靠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显微镜直视下外路视网膜脱离手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显微镜直视下外路视网膜脱离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7例,在手术显微镜下定位裂孔并对裂孔及变性区进行冷凝,行巩膜外硅胶垫压术.结果 术后随访1~6个月,裂孔封闭,视网膜完全复位17眼,视力提高17眼.矫正视力<0.3 5眼.≥0.3 12眼.结论 显微镜直视下外路视网膜手术冷凝及巩膜外硅胶垫压术手术视野清晰,放大倍数大,简单易行,术后疗效理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外加压术应用显微镜直视下巩膜外冷凝的临床观察。方法:采用巩膜外加压术排出视网膜下液,显微镜直视下冷凝所有赤道部前后的裂孔和变性区治疗21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结果:术后随访3—12mon,裂孔完全封闭20例(95.3%),视网膜复位良好19例(90.4%)。结论:应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冷凝操作简便,疗效可靠,有着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孔卫平 《九江医学》2006,21(2):57-58
目的:探讨双目间接检眼镜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检查及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例(21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在双目间接检眼镜直视下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裂孔定位,冷凝,硅海绵外加压及环扎带。玻璃体腔内注入消毒空气或C3F8。结果:术后视网膜裂孔封闭,视网膜一次性复位19眼(占90.5%),未复位2眼(占9.5%),经二次手术复位,术后视力均提高。结论:双目间接检眼镜下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具有较高的照明度,较宽较清晰的立体视野,直视下进行裂孔冷凝封闭,提高了裂孔检查及手术的成功率,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外加压应用显微镜直视下冷凝定位,并与直接检眼镜下定位肉眼下冷凝相比较观察疗效.方法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59例(59眼)均由同一术者进行手术,均采用巩膜外加压排除视网膜下液,其中32眼应用显微镜直视下定位和冷凝,27例应用直接检眼镜定位进行同样手术,随访观察3个月~1年比较两组手术的定位准确率,手术时间,复位率.结果 应用显微镜组的定位率达到100%(32/32),一次性复位达到96.8%(31/32),明显优于直接检眼镜组74.0%(20/27),62.9%(17/27),x 2检验,P<0.05.显微镜组裂孔定位和冷凝封闭的平均时间为(7.3±3.6 )min,低于检眼镜组的(10.5±3.8)min,t检验P<0.05.结论 应用显微镜在视网膜脱离手术中,直视下定位冷凝与传统的直接检眼镜比较具有定位精确、冷凝程度准确、手术时间短、操作简便、疗效可靠的特点,有着重要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改良的放液、玻璃体腔内注气、冷凝、加压(drain-air-cryotherapy-explants,DACE )手术方法对隆起较高的球形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2008年3月~2010年1月球形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27例27眼,在原DACE手术方法基础上进行改良,先预置硅胶垫压缝线,巩膜外放液后取消眼内注射空气,改为用消毒棉签在结膜筋膜下巩膜表面顶压维持眼压;将间接眼底镜下裂孔定位、冷凝改为显微镜直视下操作。结果 随访3月~2年,手术一次性视网膜复位26眼(96.30%),矫正视力在0.3以上者18眼。结论 改良DACE是治疗球形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显微镜直视下巩膜外顶压及冷凝术治疗未发现明确裂孔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6眼未发现明确裂孔视网膜脱离病例应用显微镜直视下巩膜外顶压及冷凝的手术方法。术后检查视网膜复位等情况。结果:6眼未发现明确裂孔的视网膜脱离患者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全部行冷凝术及巩膜外顶压,6眼复位皆为一次性手术成功。有3眼术中发现眼压较高,因此巩膜不被顺利顶压,为保证手术成功采用了前房穿刺术将少量的房水排放出,从而降低眼压。患者6眼视力在矫正后全部达到4.3以上,视力术后均有提高。结论:显微镜直视下巩膜外顶压并冷凝治疗未发现明确裂孔视网膜脱离手术具有简单、方便、省时等优点,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显微镜直视下外路视网膜脱离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20例(20眼)在术前用三面镜行裂孔及变性区定位,在裂孔及裂孔周围行视网膜冷凝放出视网膜下液做硅胶填压及环扎带,最后顶起硅胶填压块证实裂孔位于的膜嵴前坡上,如眼压过低,则玻璃体腔力注入空气或C3F8,术后定期观察视力,玻璃体及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随访1—6月,术后视网膜裂孔均闭,完全复位20眼,视力提高20眼,矫正视力〈0.3者6眼,≥0.3者14眼,视网膜下液延缓吸收3眼,7d后完全吸收。冷凝反应:0级2眼,Ⅰ级6眼,Ⅱ级11眼,Ⅲ级1眼。结论显微镜直视下外路视网膜脱离手术具有手术野清晰,操作简便,易掌握,手术效果良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在间接眼底镜直视下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7例(27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巩膜扣带术治疗,术中采用在间接眼底镜直视下定位裂孔、巩膜外冷凝、放视网膜下液、巩膜扣带或环扎术,术后观察裂孔封闭及网膜复位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3~12个月,27例(27眼)患者术后矫正视力改善22眼(81.48%)...  相似文献   

19.
杨俊  区显宁  衷昕 《西部医学》2006,18(6):697-698
目的探讨不放液的节段性外垫压治疗单纯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对19例(19眼)视网膜脱离病人行巩膜外垫压结合巩膜冷凝术封闭视网膜裂孔治疗。结果术后随访中17例视网膜复位,2例视网膜脱离复发,1次手术成功率89.47%。术后随访两个月以上,视力≥0.3的有13眼,其中≥1.0的有2眼。结论不放液的节段性外垫压结合巩膜冷凝术治疗单纯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效果满意。本手术应用于早期手术的视网膜脱离,或者视网膜裂孔不复杂的病例,术后视力恢复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外加压手术后再脱离的原因及再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0月至2010年12月行巩膜外加压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42例(42只眼)患者的脱离原因及处理方法。通过配对秩和检验对比分析原始视力和再次治疗后终末视力,以及第一次手术前及复发后就诊时的PVR分级。结果所有患者经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外加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原因包括新裂孔形成18眼(42.9%);硅压位置异常10眼(23.8%);遗漏裂孔6眼(14.3%);术后因裂孔处PVR形成致原裂孔闭合不良3眼(7.1%);视网膜放液后视网膜下出血2眼(4.8%);脉络膜脱离2眼(4.8%);视网膜下晾衣架样增值1眼(2.4%)。再次治疗后39只眼视网膜复位,3眼患者视网膜再次脱离,手术成功率为92.9%。两次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次PVR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外加压手术后再脱离的原因中,新裂孔的形成,硅压位置异常以及裂孔的遗漏至关重要,PVR因素所占比例低。故术前病例的选择、术前的仔细检查、术中的规范化操作是减少复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