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对两种不同途径介入治疗术后负性效应和并发症。方法171例患者根据介入途径不同,分为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观察各自术后的负性效应和血管并发症。结果股动脉组负性效应和血管并发症发生明显高于桡动脉组,P<0.05,差异具有显著意义。结论桡动脉路径比股动脉路径有显著的优点,易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经挠动脉与股动脉2种途径介入诊治冠心病的护理进行比较.方法 通过股动脉组和挠动脉组患者卧床时间、肢体制动时间、住院时间、穿刺局部观察时间、患者的主诉及情绪变化及手术并发症等来观察2种不同穿刺途径的不同护理要求.结果 两组患者在术后卧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穿刺局部观察时间、患者主观疼痛及情绪变化以及皮下血肿、假性动脉瘤、排便困难等方而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针对不同穿刺途径应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尽可能地减少患者术后的痛苦或不适,增加舒适感,且提高护士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选择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优点。方法 选择120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对照组64例,对照组按照常规经股动脉行介入治疗,观察组则选择桡动脉途径行介入治疗,术后观察两者之间穿刺部位出血情况、卧床时间、尿潴留发生率及一次性动脉穿刺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两组在发生穿刺部位出血方面比较P〈0.05,术后卧床时间P〈0.001;两组术后发生尿潴留P〈0.05,一次性动脉穿刺成功率P〉0.05。结论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提示选择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减少穿刺部位的出血发生率、缩短术后卧床时间、减少术后尿潴留发生率,并且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经桡动脉与股动脉入径介入治疗冠心病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经桡动脉与股动脉入径介入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进行对比研究。方法568例患者分别经桡动脉(264例,A组)或经股动脉(304例,B组)入径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显著性。A组局部血肿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无假性动脉瘤(B组7例,p<0.05)等其他血管及皮肤并发症,1例发生术侧肢体浮肿;B组出现1例动静脉瘘、2例术侧肢体浮肿、5例穿刺部位表皮坏死,但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两组均无远端肢体缺血。结论经挠动脉入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少,可行性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两种途径开展冠脉造影或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评价经桡动脉途径的优势.方法 600例行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股动脉组(n=300)和B组:桡动脉组(n=300),以两种途径术中、术后并发症为观察指标.结果 桡动脉组明显低于股动脉组,病员自我感觉、舒适度均明显优于股动脉组.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经桡动脉组途径行冠脉介入治疗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莫秀凤  杨海玉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9):2303-2304,2306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与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并发症与舒适度,对比经桡动脉、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优缺点。方法:391例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按分为两组:桡动脉组(183例)和股动脉组(208例),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和舒适度的情况。结果: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患者术后局部血肿或伤口出血、血管迷走反射并发症明显低于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组(P<0.05),动脉痉挛及闭塞发生率桡动脉组高于股动脉组(P<0.01);术后经桡动脉组腰背疼痛、尿潴留、便秘、平均卧床时间及换药次数明显低于经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可减少患者不适与痛苦,增加舒适度,同时减少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对比经股动脉、桡动脉两种途径进行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总结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选择在我院行介入治疗的72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患者均经桡动脉途径插管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照组患者均经股动脉途径插管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通过两种途径介入治疗的观察对比,经桡动脉途径插管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明显低于经股动脉途径插管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对照组患者,且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股动脉途径相比,经桡动脉穿刺行冠心病介入治疗安全可行,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周俊高 《吉林医学》2010,(30):5382-5382
目的:观察经挠动脉和股动脉两种路径冠脉介入的疗效和术后并发症。方法:将120例行冠脉介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每组60例。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加支架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介入成功率、穿刺时间、穿刺点压迫时间、穿刺部位血肿的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的穿刺点压迫时间、穿刺部位血肿的发生率均低于股动脉组;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局部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是急性心梗行介入治疗的可选血管途径。  相似文献   

9.
王文彩 《中外医疗》2009,28(22):152-152
目的对比观察经股动脉,挠动脉途径介入诊治冠心病术后的护理差异。结论经挠动脉途径可作为行冠脉介入诊治常规操作路径,部分病人还可成为首选的操作路径,是一种安全可行的介入诊疗路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途径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护理特点.方法:100例患者分别经桡动脉(50例,A组)或经股动脉(50例,B组)入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桡动脉组并发症明显低于经股动脉组(P<0.05).结论:经股动脉穿刺组患者术后出血及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桡动脉组.  相似文献   

11.
经股动脉及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效果对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晓东  程提龙 《吉林医学》2005,26(6):624-625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及桡动脉两种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以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适合两种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多少例分为股动脉组和桡动脉组。对比观察手术成功率及术中、术后情况。结果:两种途径均顺利完成冠脉造影及治疗。经桡动脉途径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患者能够耐受并愿意接受。结论: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具有并发症少、创伤小、痛苦少、易于压迫和止血、不影响用药等诸多优点,是一种可作为替代股动脉途径的可行、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并发症的观察、比较及其相关因素分析,比较不同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优缺点,总结经验教训,指导临床护理实践。方法选取2006年4月12日-2006年5月31日在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择期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24例,按桡动脉与股动脉穿刺途径分为两组。对其并发症进行观察比较,记录并发症发生的种类、发生率,并对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病变、以及抗凝荆的服用等情况进行统计。总结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24例患者中发生血管并发症的8例,其中桡动脉组3例,占37.5%;股动脉组5例,占62.5%。另外,股动脉组患者术后舒适程度明显降低,桡动脉组患者术后舒适程度无明显改变。结论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并发症相对股动脉穿刺较少。护理方便,优于股动脉穿刺。高龄、伴有高血压、糖尿病、过度抗凝、操作技术熟练程度是常见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护理人员应准确、全面的收集患者相关资料,总结并发症相关因素,以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桡动脉穿刺失败后经肱动脉或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232例经桡动脉穿刺失败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肱动脉组(117例)及股动脉组(115例),比较不同穿刺途径的平均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术后穿刺点压迫时间以及穿刺部位出血、假性动脉瘤、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肱动脉组术后穿刺点压迫时间短于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肱动脉组的假性动脉瘤发生率、拔除鞘管时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均低于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途径中,桡动脉途径穿刺失败后,肱动脉途径可优先于股动脉途径作为替代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穿刺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老年冠心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采用经桡动脉途径穿刺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股动脉途径穿刺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比较两组间动脉穿刺成功时间、穿刺成功率、造影时间、X线曝光时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成功率、穿刺相关血管并发症、迷走反射发生率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桡动脉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穿刺时间以及X线曝光时间,与对照组股动脉穿刺无显著性差异, P>0.05。但在造影时间、穿刺相关血管并发症、迷走反射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等方面,桡动脉组明显低于股动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穿刺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在治疗老年冠心病安全可行,且易止血,术后无须卧床,并发症少,创伤小,可作为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首选途径。  相似文献   

15.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复杂冠脉病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经桡动脉途径行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和并发症,并与经股动脉途径行相似病变治疗作比较.方法 209例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介入治疗(桡动脉组),187例有相似病变特征的冠心病患者经股动脉途径行介入治疗(股动脉组),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为96.7%,与股动脉组(98.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桡动脉组明显少于股动脉组(P<0.05);术后卧床时间也明显短于股动脉组(P<0.05).而桡动脉组从穿刺开始至指引导管放置成功所需的时间长于经股动脉组(P<0.05).结论 经选择的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具有较高的成功率,桡动脉途径术后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与传统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的优缺点.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行桡动脉介入治疗(桡动脉组) 的300例患者及行股动脉介入治疗300例(股动脉组)的冠心病患者,比较二者的优缺点.结果 两组在动脉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桡动脉组在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住院日短等方面优于股动脉组.  相似文献   

17.
冠脉支架术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是一种有创性技术,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并发症,经挠动脉途径冠脉支架术具有操作方便,患者无需卧床,痛苦小,局部出血和血管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尤其是术后不需停用肝素抗凝治疗等诸多优点。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2002年2月~2005年1月为196例行冠脉支架术的病人,随机分为经挠动脉途径组和经股动脉途径组。经挠动脉途径96例,男64例,女32例;42岁~65岁,平均55岁±10岁;单支病变60例,其中单纯左主干2例,双支病变30例,三支病变6例。经股动脉途径100例,男76例,女24例;44岁~63岁,平均55岁±6岁;单支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后的血管并发症及舒适度。方法冠脉介入患者90例,按穿刺途径分为桡动脉组44例,股动脉组46例,观察两组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舒适度。结果两组术后血管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桡动脉组较股动脉组腰酸背痛、排尿困难、焦虑、失眠等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可减少患者不适与痛苦,应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19.
徐慧敏 《中外医疗》2013,(33):56-57
目的 研究探讨采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0年4月-2011年4月确诊收治的1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按照治疗穿刺的途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患者经股动脉穿刺治疗,观察组患者经桡动脉穿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动脉穿刺时间、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手术成功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作对比分析.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经桡动脉穿刺成功83例,对照组患者经股动脉穿刺成功81例.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以及手术成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动脉穿刺时间明显多于观察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总的手术成功率为96.7%(174/180).结论采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较为安全有效,动脉穿刺时间较短,术后并发症率较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效果及方法。方法选择206例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分为桡动脉组及股动脉组行介入治疗冠状动脉病变,比较两组治疗方法手术安全性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无显著差异,术后心功能改善程度无显著差异,桡动脉组手术并发症低于股动脉组。结论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冠状动脉病变能够取得同经典入路相同的手术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