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泌性中耳炎误诊漏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减少分泌性中耳炎的误诊和漏诊.方法对1999年1月-2003年10月资料完整的382耳分泌性中耳炎中曾发生误诊、漏诊的38耳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误诊原因有四方面:1症状不典型;2病史询问不详细;3检查鼓膜不仔细;4综合分析不全面.结论应根据年龄、病史,结合听力图进行综合分析;声导抗测试对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符合率达99%,怀疑本病时应进行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漏诊原因,提高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认识,避免误诊。方法选择2002年1月~2007年12月我科收治94例(110耳)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其中男54例,女40例,年龄2.7~11岁,平均6.8岁,病程1周~1个月,其中误诊或漏诊7例(12耳),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检查方法。结果患儿声导抗鼓室图多为B型,其次为C型,72例患儿鼓膜穿刺抽出淡黄色液,占76.6%。结论声阻抗是诊断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手段,对防止漏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分泌性中耳炎在婴幼儿中发病率较高.但由于婴幼儿缺乏主诉,且对临床上最常用的226 Hz探测音鼓室图检查准确率不高,常出现假"A"型;特异性检查(鼓气耳镜、鼓膜切开术)又难以常规开展,有时会将分泌性中耳炎误诊为感音神经性聋.本文报告1例长期追踪且具有完整资料的病例.  相似文献   

4.
CT检查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较高,有时易漏诊或误诊,另外对手术时机的选择也存在不同意见.2005年6月~2007年12月无锡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对87例(123耳)分泌性中耳炎的儿童行乳突CT检查以辅助诊断,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分泌性中耳炎诊疗过程中常见漏诊原因及对策。方法 对1997—2001年间经1次以上门诊治疗或曾住院治疗,疗效欠佳或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106例进行系统的病因探讨与分析,检讨其诊疗策略。结果 39例患者存在相关病变的漏诊,导致治疗方案欠妥。结论 重视分泌性中耳炎早期的病因系统检查与分析,对防止漏诊,提高疗效,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鼻咽癌由于早期症状不典型,加上鼻咽部位置深在隐蔽,常以单侧头痛、回吸性涕血、一侧卡他性或分泌性中耳炎、颈上部肿块等为首发症状或早期症状单独出现,往往易造成误诊、漏诊。而鼻咽癌合并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并不太多见。现将我们2010年1月至今收治的3例以慢性鼻窦(蝶窦为主)炎为突出临床诊断或先驱诊断的鼻咽癌误诊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颈静脉球体瘤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颈静脉球体瘤的诊断水平,研究其误诊因素,降低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颈静脉球体瘤患者的临床、术前影像学及病理学诊断资料。结果47例中34例首诊时误诊(72.3%),误诊疾病分别为慢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外耳道肿物、神经性耳鸣、Bell麻痹、慢性咽喉炎、神经性耳聋、眩晕、突聋、声带麻痹。术前,影像误诊8例(17.0%),分别为慢性中耳炎及血管瘤;病理检查10例,误诊8例(80.0%),分别为外耳道炎性肉芽组织、血管瘤、炎性息肉、鳞状上皮及角化物。结论颈静脉球体瘤少见,临床症状无特征性表现,CT及MRI为重要的诊断依据,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有助于颈静脉球体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医师对该病认识不足是导致误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腺样体肥大儿童中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58例住院手术治疗的腺样体肥大的儿童,均常规进行病史采集、鼻咽侧位片、声导抗检查;对部分患儿进行鼻内镜检查录像,单盲评估腺样体肥大程度及其与咽鼓管咽口的关系。统计分析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在258病例中经声导抗检查证实合并分泌性中耳炎者108例(41.9%),而病史中有明确听力减退主诉者仅27例(10.5%);对合并和未合并分泌性中耳炎病例的相关影响因素统计分析发现,患儿性别、病程长短、腭扁桃体大小等因素对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无明显影响,低龄患儿、腺样体过度肥大、腺样体与咽鼓管园枕或咽口关系密切者发生分泌性中耳炎可能性大,多元回归分析证明其中影响最显著的因素是腺样体与咽鼓管园枕或咽口关系密切程度。结论有必要对所有腺样体肥大患儿常规进行听力学检查,以确认或除外分泌性中耳炎诊断。低龄患儿、腺样体过度肥大或与咽鼓管园枕及咽口关系密切是分泌性中耳炎的促发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婴幼儿分泌性中耳炎的早期诊断方法及手术干预效果。方法将经226 Hz及1000 Hz声导抗、听性脑干反应、听觉稳态反应、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和颞骨CT检查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观察4~6个月未自愈的43例婴幼儿,分为手术干预组(22例)及继续观察组(21例)。手术干预组在全麻下行鼓膜切开置管术,继续观察组只指导家长进行家庭听觉语言康复。所有病例随访6~12个月,复查听力,并统计12个月内合并急性中耳炎的发生率。结果43例婴幼儿226 Hz及1000 Hz声导抗、听性脑干反应、听觉稳态反应、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和颞骨CT检查均有不同程度异常;手术干预组在术后6个月及12个月时复查听阈明显低于继续观察组,12个月内并发急性中耳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继续观察组。结论手术干预有助于减轻持续性婴幼儿分泌性中耳炎的听力损害并降低急性中耳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我科自1998年10月~2003年10月共收治因疗效欠佳或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138例,均经3次以上门诊治疗,系统检查与病因分析后明确诊断存在漏诊相关疾病的患者63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38例患者中,男75例,女63例;年龄6~73岁,平均35岁。病程3~19年。就诊次数3~8次。所有患者均有前期药物及鼓膜穿刺治疗史,均符合分泌性中耳炎诊断标准。1.2方法接诊患者后均详细询问病史,检查软腭及扁桃体,采用间接鼻咽镜、纤维鼻咽镜或鼻内镜检查鼻腔及咽部,了解咽鼓管咽口及其周围解剖结构变化,观察咽鼓管咽口随吞咽开启情况,行咽鼓管吹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腺样体肥大患儿的不同鼓室图与分泌性中耳炎的关系及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方法对2009年1月—2011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328例腺样体肥大患儿(包括单纯腺样体肥大及合并有慢性扁桃体炎及扁桃体肥大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统计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率及声导抗测试诊断分泌性中耳炎的阳性率。结果 328例腺样体肥大患儿中有105例最终经鼓膜穿刺或鼓膜置管确诊为分泌性中耳炎(32.31%);声导抗测试鼓室导抗图表现为B型者89例152耳,其中最终确诊为分泌性中耳炎者为86例147耳,阳性率为96.63%;C导抗图(负压在-150dapa以上)者33例49耳,其中最终确诊为分泌性中耳炎者为16例20耳,阳性率为40.82%;As导抗图2例2耳亦最终确诊为分泌性中耳炎。结论对于腺样体肥大患儿不论主诉有无听力下降,常规进行声导抗测试,同时结合认真的体格检查及电耳镜或耳内镜检查,可大大降低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误诊率。  相似文献   

12.
分析1988~1990年资料完整的230耳分泌性中耳炎中曾发生误诊、漏诊的病案共23耳。认为症状不典型,询问病史及观察鼓膜不仔细是引起误诊、漏诊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听力图应结合患者年龄及过去病史进行分析。“B”型鼓室导抗图的阳性诊断符合率为88%,应作为小儿听力测试常规方法之一,即使患儿有明确的耳毒性药物史亦不例外。  相似文献   

13.
分泌性中耳炎误诊漏诊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分析1988-1990年资料完整的230耳分泌性中耳炎中曾发生误诊、漏诊的病案共23耳。认为症状不典型,询问病史及观察鼓膜不仔细是引起误诊、漏诊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听力图应结合患者年龄及过去病史进行分析。“B”型鼓室导抗图的阳性诊断符合率为88%。应作为小儿听力测试常规方法之一。即使患儿有明确的耳毒性药物史亦不例外。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基因筛查技术进行kartagener综合征合并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基因诊断。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8例kartagener综合征合并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病史、绘制家系图,进行纯音测听、声导纳检查;应用sanger测序进行热点基因筛查,并对1例患者及其父母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进行基因筛查,应用Pomol软件对候选基因编码蛋白进行3D-蛋白结构模拟。结果 8例患者均伴有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应用sanger测序进行热点基因筛查的患者,均未发现所筛查位点基因突变;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的1例患者发现c.8030G>A(p.R2677Q)突变,位于基因DNAH5。结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应考虑kartagener综合征的可能性,以免漏诊误诊,基因筛查为该病提供了分子遗传学诊断证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婴幼儿声带麻痹的诊疗水平,防止误诊及漏诊。方法回顾性地分析3例声带麻痹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合文献探讨其病因,提出对该疾病的诊断。结果 3例均诊断为声带麻痹及相关疾病。结论婴幼儿声带麻痹在临床上少见,但在临床上表现并无特异性,诊断上应详细询问病史,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影像学、实验室等辅助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正常0-2周岁中国婴幼儿宽频声导抗(wideband tympanometry,WBT)吸收率的参考值范围。对比正常耳和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宽频声导抗的鼓室图结果以及宽频能量吸收率(wideband absorbance,WBA)的差异,探讨宽频声导抗对婴幼儿中耳功能诊断的意义。方法入选者中耳功能正常155例(269耳),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者50例(80耳),绘制正常耳、分泌性中耳炎耳WBT曲线,并对绘制出的曲线吸收率进行比较。结果0~6月龄、7-12月龄和13-24月龄婴幼儿WBT各频率吸收率所分析的31个频率吸收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三组婴幼儿WBA曲线图形似一个左侧峰高右侧峰低的不对称M形状。分泌性中耳炎组WBA曲线下降最显著的频率范围集中在891~2245Hz。中耳正常0-6月龄组平均鼓室图(averaged tympanogram,AT)的吸收率要均高于7-12月龄组和13-24月龄组,分泌性中耳炎组AT的图形为平坦型。结论本研究建立了0-24月龄中国人群正常耳WBT吸收率以及AT90%参考值,吸收率(WBA)和AT测试可用于临床诊断婴幼儿分泌性中耳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并结合具体病例对耳鼻咽喉结核误诊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为减少误诊和漏诊、提高诊断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我院11例耳鼻咽喉结核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有关文献作一复习。结果耳鼻咽喉结核发病的临床特征及误诊原因。结论重视病史收集,仔细全面查体,并结合相关辅助检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以防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双耳感音神经性聋并发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症状特点, 为及时诊治此类患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收集经手术治疗的双耳感音神经性聋并发分泌性中耳炎患儿(A组)17例(34耳)的病历资料, 分析其误诊原因、临床特点及并发症发生率, 并与同期行手术治疗的单纯双耳单纯分泌性中耳炎患儿(B组)17例(34耳)进行鼓室粘连发生率的比较。手术前后应用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随诊听力变化。结果 A组均以家属发现听力下降为首诊症状, 在当地首诊曾诊断为突发性聋7例, 耳闷塞感、耳鸣、耳痛等症状叙述不清, 均无法采集到确切的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时间;行双耳鼓膜置管时发现中耳粘连5例(7耳), 手术前后ABR检查Ⅴ波阈值改善0~30 dB nHL, 平均17.3 dB nHL, 手术前后Ⅴ波阈值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B组患儿无1例误诊, 首诊诉耳痛或耳鸣、耳闷塞感等耳部不适症状15例, 发病时间明确, 首诊诉听力下降2例, 鼓膜置管时中耳粘连1例(1耳)。A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双耳感音神经性聋并发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临床病史采集困难, 易误诊, 临床并发症发生率高, 应及时干预;鼓膜置管对听力改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9.
以听力突然下降为特征的分泌性中耳炎(附24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提高对以听力突然下降为特征的分泌性中耳炎的确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28耳)以听力突然下降为特征的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者被误诊或漏诊,各频率的平均气导阈值在60.2-66.5dBHL,平均骨导阈值在40.5-58.6dBHL,听力图示感音神经性聋9耳,混合性聋19耳,鼓室压图为B型,治疗后听力明显改善,结论,鼓室积液影响圆窗及卵圆窗间的相位差,导致听力突下降,它们的听力图无特征,并对产生误诊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12例分泌性中耳炎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泌性中耳炎为耳科常见病 ,是导致听力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科自 1996年~ 1999年 8月共诊治 10 9例 ,其中曾误诊、漏诊的有 12例 ,现报告分析如下 :12例中儿童 5例 ,成年 7例。 5例儿童临床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闭塞感 ,病史均在 1年以上 ,曾多次在外院行耳镜检查、纯音测听 ,以感音神经性耳聋治疗无效后来本院就诊 ,我们除给于作纯音测听检查外 ,又行声导抗测试 :均为B型鼓室导抗图 ,声反射消失 ,初诊为分泌性中耳炎 ,后经鼓膜穿刺抽液而确诊。7例成人有 2例临床表现为听力下降伴耳闭塞感 2月余 ,既往有噪声接触史 ,常规行纯音测听、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