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在早期评价重症脑炎患儿脑功能预后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6月到2018年6月我院ICU收治的32例重症脑炎患儿,收集患儿的一般资料、aEEG、GCS。采用小儿大脑及整体表现分类量表(PCOPCS)评分评估经治疗后每例患儿出院时的脑功能预后,1~2分为脑功能预后良好,3~6分为脑功能预后不良。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aEEG与GCS分级之间及其与脑功能预后的相关性;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aEEG与GCS对脑功能预后的预测能力。 结果 32例重症脑炎患儿脑功能预后良好4例,预后不良28例,其中aEEG Ⅰ级1例(1/4,占25.0%)、Ⅱ级17例(17/18,占94.4%)、Ⅲ级5例(5/5,占100%),Ⅳ级5例(5/5,占100%)。GCS评分Ⅰ级1例(1/3,占33.3%),Ⅱ级16例(16/18,占88.9%),Ⅲ级11例(11/11,占100%);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aEEG分级与GCS分级呈显著正相关(r=0.676,P=0.000);aEEG分级与PCOPCS呈正相关(r=0.797,P=0.000);GCS分级与PCOPCS呈正相关(r=0.671,P=0.000)。ROC曲线分析显示,aEEG联合GCS与单独aEEG、GCS预测重症脑炎患儿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24和0.902、0.830。最佳截断值为1.5时,敏感度分别为100%、96.4%、96.4%,特异度分别为75.0%、75.0%、50.0%。 结论 aEEG可作为重症脑炎患儿脑功能预后的早期评价指标,其预测能力优于GCS评分;将aEEG分级与GCS评分联合运用,则可以提高重症脑炎患儿预后评估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癫痫持续状态患儿振幅整合脑电图(a EEG)分级及脑功能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10月31日儋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5例儿童癫痫持续状态患儿,记录患儿在发病后72小时内的a EEG情况并分级,采用脑功能量表(PCPC)在患儿出院后3个月随访评估脑功能预后评分,采用Pearson分析法分析a EEG分级与脑功能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 45例患儿中,a EEGⅠ级10例(22.22%),a EEGII级17例(37.78%),a EEGⅢ级18例(40%); 45例患儿中,a EEGⅠ级脑功能近期预后良好患儿8例(17.77%),脑功能近期预后不良患儿2例(4.44%),a EEGII级脑功能近期预后良好患儿4例(8.88%),脑功能近期预后不良患儿13例(28.88%),a EEGⅢ级脑功能近期预后良好患儿0例,脑功能近期预后不良患儿18例(40%); a EEG分级与PCPC评分呈正相关(r=0.665,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儿的年龄和性别在脑功能近期预后评估中无明显作用(P0.05),而患儿的a EEG则在脑功能近期预后评估中具有独立影响作用(P0.05)。结论儿童癫痫持续状态下患儿进行a EEG监测能有效评估患儿脑功能近期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黄煌  李幼霞  杜淑华  邓西龙 《新医学》2021,52(8):594-598
目的 探讨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评估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患者临床预后及脑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6例合并脑疝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术后6 h 内aEEG数据。主要临床结局为患者离开ICU病房时的状态及转出ICU后1个月的脑功能预后[格拉斯哥-匹兹堡脑功能评分(CPC)]。用Spearman 秩相关分析aEEG与GCS、APACHE Ⅱ评分之间及其与临床预后及脑功能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26例患者中男23例、女3例,年龄(59.4±8.61)岁;术前GCS 3分 7例,4 ~ 8分16例,9 ~ 15分3例;APACHE Ⅱ评分<15分11例,16 ~ 30分11例,>31分4例;aEEG正常(Ⅰ级)5例,中度异常(Ⅱ级)10例,重度异常(Ⅲ级)11例;存活18例,死亡8例,存活患者中脑功能预后良好(CPC 1 ~ 2分)6例,脑功能预后不良(CPC 3 ~ 4分)12例。存活组及死亡组术前APACHE 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aEEG分级和术前GCS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脑功能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术前APACHE Ⅱ评分级别与GC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而aEEG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aEEG技术可以较准确地反映合并脑疝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脑功能情况,对预测临床预后及评价脑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昏迷患儿早期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与多导联视频脑电图(VEEG)的变化,指导对预后的判断。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8年2月入住昆明市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存在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的患儿共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分为轻、中、重度昏迷。在发病72h内采用Nicolet one monitor脑电监护仪描记aEEG同时记录原始VEEG,将aEEG结果分为正常、轻度异常和重度异常,将VEEG结果分为正常、轻度异常、中度异常、重度异常VEEG波形,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结果 aEEG分度与昏迷分度、VEEG分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881、0.840,P0.05),昏迷分度与预后存在相关(r=0.280,P0.05),aEEG分度、VEEG分度与预后存在中强度相关(r=0.529、0.569,P0.05)。aEEG异常对昏迷患儿不良预后早期评估的灵敏度为72.5%,特异度为70.0%,阳性预测值为70.7%,阴性预测值为71.8%。aEEG重度异常对昏迷患儿不良预后早期评估的灵敏度为57.5%,特异度为95.0%,阳性预测值为92.0%,阴性预测值为69.0%。结论 aEEG与昏迷分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其中重度异常aEEG能够早期预测昏迷患儿的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在ICU中枢功能障碍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择60例在我院ICU接受治疗的中枢功能障碍患者进行aEEG监测,包括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GCS)和aEEG监测,确定aEEG、GCS评分,并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图以及生存预后的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各因素与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1通过生存预后的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有无癫痫发作、有无自主呼吸及有无高热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而aEEG、GCS评分与预后有明显相关性(P0.05);2对患者进行生存预后分析,结果显示在第24小时、72小时以及1周3个时间节点,使用aEEG评分来评估患者的生存预后要比使用GCS评分方法来评估更好(aEEG4分及GCS8分)(P0.01)。结论:aEEG评分预测患者的生存预后明显好于GCS评分(aEEG4分及GCS8分),可以根据aEEG评分对ICU中枢功能障碍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以及生存预后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危重病例评分(PCIS)、儿童第三代死亡风险评分(PRISMⅢ)、儿童器官障碍评分2(PELOD-2)、儿童序贯器官衰竭评分(p-SOFA)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在SAE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收治的82例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AE)患儿的临床信息,依据住院28 d结局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PCIS、PRISMⅢ、PELOD-2、p-SOFA和GCS评分对SAE的死亡预测作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估各评分方法校准度。结果82例SAE截至入院28 d,存活72例,死亡10例,病死率12.20%,死亡组GCS[7(3,12)分vs.12(8,14)分]、PCIS[76(64,82)分vs.82(78,88)分]评分低于存活组,PRISMⅢ[14(12,17)分vs.7(3,12)分]、PELOD-2[8(5,13)分vs.4(2,7)分],p-SOFA评分[11(5,12)分vs.6(3,9)分]高于存活组(P均<0.05)。PCIS、PRISMⅢ、PELOD-2、pSOFA和GCS评分预测SAE预后的AUC分别为0.773(P=0.012,AUC>0.7),0.832(P=0.02,AUC>0.7),0.767(P=0.014,AUC>0.7),0.688(P=0.084,AUC<0.7),0.692(P=0.077,AUC<0.7);拟合优度检验示PCIS(χ^(2)=5.329,P=0.722),PRISMⅢ(χ^(2)=12.877,P=0.177)、PELOD-2(χ^(2)=8.487,P=0.205)、pSOFA(χ^(2)=9.048,P=0.338)、GCS(χ^(2)=3.78,P=0.848)。结论PCIS、PRISMⅢ和PELOD-2评分对儿童SAE预后具有良好预测能力,其中PCIS评分可以更为准确地对SAE预后预测的拟合效果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长程脑电图(EEG)对急危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脑功能及预后的评价。方法:发病72 h内、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GCS)8分的急危重症脑血管病患者62例纳入研究,对患者进行长程EEG监测,并进行EEG分级和GCS评分。分析EEG分级与GCS评分及预后的关系,计算并比较长程EEG分级和GCS评分预测患者预后的准确率。结果:本组患者长程EEG分级与GCS评分呈负相关(r=-0.739,P0.001);长程EEG分级与患者预后呈正相关,(r=0.387,P=0.002)。长程EEG预测患者预后准确率为67.7%,GCS评分预测患者预后的准确率为62.9%,EEG分级预测患者预后的准确性高于GSC评分(P0.001)。结论:长程EEG分级与急危重症脑血管病患者预后显著相关,EEG分级预测患者预后的准确性高于GSC评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持续脑电监测在重症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3~2014年入住聊城市人民医院ICU的40例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患者,收集临床资料及GCS评分、APACHⅡ评分,分别进行持续床旁脑电监测,将患者临床资料GCS评分、APACHⅡ评分与脑电图异常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将合并子痫患者的脑电图与非子痫患者脑电图异常程度进行比较。并分析脑电图异常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40例患者中脑电图不同分级与GCS不同评分等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二者相关系数r=-0.87,P<0.05;脑电图不同分级与APACHⅡ不同评分等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二者相关系数r=0.33,P<0.05;子痫组患者与非子痫组患者脑电图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40例患者脑电图分级与预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脑电图分级愈高,预后愈差。结论持续脑电监测对判断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严重程度有价值;对预测子痫发生有意义;脑电图级别越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创伤性脑损伤患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皮质醇(COR)的水平及其与患者病情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创伤性脑损伤患儿62例纳入研究,于伤后24 h检测患者血清NSE和COR水平,同时采用小儿危重症评分(PCIS)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估患儿病情,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估患儿预后。结果:根据GOS评分,患儿分为预后良好组50例,预后不良组12例;预后良好组伤后24 h PCIS和GCS评分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血清NSE、COR水平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患儿血清NSE、COR与PCIS评分和GCS评分呈负相关(均P0.05)。伤后24 h血清NSE和COR预测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1和0.756(均P0.05)。结论:创伤性脑损伤患儿血清NSE和COR水平与病情程度相关,在预测患儿预后方面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清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对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epsis associated encephalopathy,SAE)患儿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35例脓毒症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SAE分为SAE组(72例)和非SAE组(163例)。对比两组血清S100β、HMGB1水平,分析两项指标水平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ediatric critical illness score,PCIS)相关性,评估S100β及HMGB1对SAE患儿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 SAE组发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脓毒性休克、28d病死率高于非SAE组,PCIS评分低于非SAE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SAE组血清S100β、HMGB1水平显著高于非SAE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SAE患儿血清S100β、HMGB1水平与PCIS评分均呈显著负相关(r=-0.328、0.365,P均<0.05);2...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持续床旁脑电监测技术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合并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分析脑电参数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床旁脑电图(CEEG)分级与影像学检查结果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42例,按照国际标准10/20系统放置电极,采用FP1-A1、FP2-A2、F3-A1、F4-A2、C3-A1、C4-A2、P3-A1、P4-A2、O1-A1、O2-A2、F7-A1、F4-A2、T3-A1、C4-A2、T5-A1、P4-A2等16个导联描记,于入院6 h、24 h和72 h进行床旁脑电监测,每次连续监测时间不少于2 h,同时结合GCS评分、APACHEⅡ评分、影像学资料及临床预后来分析连续床旁脑电监测的临床价值。结果 42例患者发病6 h脑电异常检出率73.81%,CT或MRI阳性率57.14%(P<0.05);发病6 h CEEG分级与GCS评分呈负相关(r=-0.945,P<0.001),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814,P<0.001)。发病72 h脑电图良好组,预后不良3例(20.00%);脑电图不良组,预后不良10例(37.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0.05)。结论妊高征合并急性脑梗死早期(发病6 h)连续床旁脑电监测方便、快捷,诊断价值优于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对ICU妊高征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实行床旁连续脑电监测可准确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联合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病情及远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69例作为观察对象,分别对所有患儿进行aEEG及头颅MRI检查,同时给予所有患儿相应治疗,并随访1年。分析临床病情程度、MRI分度及远期预后与aEEG改变的相关性。结果随着患儿病情程度不断加重,aEEG检查异常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轻、中、重度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MRI分度不断增加,aEEG检查异常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轻、中、重度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EEG检查正常患儿的正常率为100.00%(25/25),明显高于aEEG检查轻度异常患儿的正常率[79.17%(19/24)],以及aEEG检查重度异常患儿的正常率[0.00%(0/20)],而aEEG检查轻度异常患儿的正常率又明显高于aEEG检查重度异常患儿的正常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可知,aEEG改变与患儿临床病情程度、MRI分度呈明显正相关关系,与患儿远期预后呈明显负相关关系。结论 aEEG联合头颅MRI检查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病情及远期预后具有较好的评估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E)患儿发生脑电图痫样发作的高危因素。方法本研究以2013年11月至2015年10月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确诊HIE的足月新生儿为对象,通过床旁视频振幅脑电图(a EEG)监测分析患儿发生脑电图癫痫的情况,结合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IE新生儿发生脑电图痫样发作的高危因素。结果本研究入组的108例HIE患儿有71例(65.7%)检测到脑电图癫痫发作,其中有50例(46.3%)患儿在整个记录期间有1或2次的脑电图痫样发作,有15例(13.9%)患儿在整个记录期间有多于2次的脑电图痫样发作,有6例(5.6%)患儿的脑电图呈现癫痫持续状态。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新生儿性别(r=0.052,P=0.46)、体重(r=0.086,P=0.219)、血糖(r=0.083,P=0.283)与HIE患儿发生脑电图癫痫不存在相关性,而5 min Apgar评分(r=-0.384,P=0.000)、血气p H(r=-0.251,P=0.000)、血清Ca(r=-0.218,P=0.002)、低温治疗(r=0.403,P=0.000)、脑电背景活动(r=0.581,P=0.000)和临床癫痫发作症状(r=0.496,P=0.000)对HIE患儿脑电图痫样发作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5 min Apgar评分(95%CI:2.715~290.53,P=0.005)、脑电背景活动(95%CI:1.294~2.119,P=0.049)和临床癫痫发作症状(95%CI:12.836~522.668,P=0.000)与脑电图癫痫发作的风险有密切联系。结论 HIE患儿发生新生儿癫痫的主要高危因素包括5 min Apgar评分≤3分、未进行亚低温治疗、脑电背景活动异常和临床癫痫发作症状,故临床需早期识别合并这些高危因素的HIE患儿,并积极进行a EEG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E)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0年10月至2014年10月,60例住院足月新生儿中HIE患儿出生后6h内进行aEEG、头颅核磁共振(MRI)检查及神经行为学评分,收集并保存资料,分析HIE的诊断及分度,并结合患儿临床症状进行比较。结果 aEEG异常程度与HIE的临床分度及其头颅MRI分度、HIE患儿预后密切相关;重度aEEG异常组发育商比正常aEEG组和轻度异常组低。结论 aEEG早期诊断脑损伤的敏感性较高,对HIE的早期诊断及评估预后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动态脑电图分级对昏迷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动态脑电图检测对昏迷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在98例不同病因昏迷患者急性期进行动态脑电图检测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随访患者3个月的预后,将动态脑电图检测和GCS评分结果与患者的预后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脑电图异常分级与GCS评分显负相关(r=0.751,P<0.001),脑电图分级为Ⅰ级:GCS为7.0±0.7,Ⅱ级时GCS为7.3±1.2,Ⅲ级时GCS为4.0±0.0,Ⅴ级时GCS为3.2±0.4;动态脑电图异常分级在死亡或植物状态组和残疾生存组与康复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GCS评分在死亡或植物状态组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残疾生存组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动态脑电图对植物状态和残疾生存患者预后的评估在敏感性(81.25%)、特异性(100%)和对预后评估的准确率(91.89%)方面均比GCS评分高。结论急性期动态脑电图检测对植物状态和残疾生存患者预后的评估有确切肯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在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中的表达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该院106例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根据严重程度分为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和脓毒症休克组,根据出院时转归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根据是否合并肾功能障碍分为肾功能障碍组和无肾功能障碍组。分析患儿的NGAL、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及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采用Spearman秩相关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对各指标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肾功能障碍组NGAL水平明显高于无肾功能障碍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GAL、CRP、PCT、IL-6水平和PCIS在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和脓毒症休克组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NGAL、PCT、IL-6水平在3组中依次升高,PCIS在3组中依次降低,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的NGAL、CRP、PCT、IL-6水平明显升高,PCIS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NGAL与CRP、PCT、IL-6呈正相关,与PCIS呈负相关(均P<0.05);NGAL用于预测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5,仅次于PCIS的0.949。结论NGAL在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预测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心肺复苏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价Ⅱ(APACHEⅡ)评分在评价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中的应用价值差异。方法:选取2014-01—2017-01期间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128例,根据心肺复苏后90d格拉斯哥-匹兹堡脑功能表现分类(CPC)评分将患者分为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组(n=50)与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组(n=78)。比较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心肺复苏时间、GCS评分与APACHEⅡ评分等临床指标的差异,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GCS评分与APACHEⅡ评分对神经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差异。结果: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组机械通气时间与心肺复苏时间明显短于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组,GCS评分明显高于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组,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组(均P<0.05)。心肺复苏后,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GCS评分与APACHEⅡ评分之间存在直线负相关(r=-0.521,P<0.05);GCS评分对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0.905)明显高于A PACHEⅡ评分(0.7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复苏后GCS评分在评价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应用价值明显优于APACHEⅡ评分,可作为理想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在评估心肺复苏后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 选择32例心肺复苏后72 h仍然昏迷的患者,行BIS监测,并行格拉斯哥评分(GCS)及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将BIS值与GCS评分、APACHEⅡ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将患者分为2组:预后良好组(n=7);预后不良组(n=25),比较两组的BIS值、GCS评分、APACHEⅡ评分.计算BIS的曲线下面积及对预后判断的截点.结果 本组患者30 d存活率31.25%.BIS值与GCS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707,P=0.000);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的BIS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0).BIS曲线下面积为0.943,当BIS≤60时,其预测心肺复苏后患者发生预后不良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88%.结论 BIS监测可作为心肺复苏后患者预后评估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分析儿科急诊危重患者状况,以期对诊治提出改进意见.方法 入急诊监护室374例危重患儿,记录来院方式、途中治疗、急诊停留时间,检测血气、生化,评估小儿/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NCI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判断是否符合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脓毒症、感染性休克.结果 在374例患儿中,新生儿占29.9%,其余患儿平均年龄37.4个月.急诊停留时间4.7 h (0.42~96 h),感染性疾病47.6%.出租车、救护车、私家车为主要来院工具,分别占38.3%、28.4%、21.5%.病死率12.3%,住院病死率10.3%,急诊病死率1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CIS/NCIS评分(81.92±9.66),危重评分≤80占44.4%、≤90占81%.172例患儿接受GCS评估,GCS≤8、9~12、13~15分别占35.5%、21.5%、43.0%.病死率为26.23%、10.81%、5.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GCS≤8与13~15、GCS 9~12与13~15患儿PCI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GCS≤8与9~12间PCI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S与GCS二者正相关(r=0.454,P=0.01),能建立直线回归(R2 =0.183,回归系数t检验P<0.01).374例,SIRS 41.7%,脓毒症25.7%.262例非新生儿病例,休克占43.5%,61.4%为感染性休克.374例中,低血钠37.2%,高血钾22.0%.新生儿低血糖20.91%,高血糖29.1%;非新生儿低血糖9%,高血糖66.7%.pH <7.35的酸中毒67.8%,pH<7.2的严重酸中毒33.1%.结论 (1)新生儿、婴幼儿占急诊危重患儿绝大部分;(2)急诊停留时间相对较短(4.7 h).急诊病死率高于住院病死率( 15.6% vs.10.3%,P<0.01),应积极缩短急诊停留时间,尽早住院;(3)不同交通工具来院,危重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使用救护车者不到1/3 (28.4%),应提高社会使用院前急救服务的意识并提高院前急救的便利性;(4)急诊PCIS/NCIS可有效评估病情与预后;重度脑功能障碍(GCS≤8)、中度脑功能障碍(GCS 8~12)共57%,非创伤性脑功能损伤在儿科急诊重患中占重要地位;(5) GCS≤8、9~12与13~15患儿的PCI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CS< 13应予重视,患儿可能处于危重状态;(6)SIRS 41.7%,脓毒症25.7%;休克占43.5%,感染性休克为主(61.4%),应重视急诊危重患儿循环、器官组织灌注状态观察与评估,以早期识别休克;(7)电解质紊乱以低血钠(37.2%)、高血钾(22.0%)最常见;高血糖(66.7%)常见,新生儿也应注意低血糖(20.91%);酸碱平衡紊乱以酸中毒为主(67.8%),应注意相关检测及监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脑电图分级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神经功能病情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1月我院收治的627例ACI患者,随访3个月给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mRS评分≤2分者、>2分者分别作为转归良好组(n=327)、转归不良组(n=300),对比两组脑电图分级、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洛桑卒中量表(ASTRAL)]及mRS评分,分析脑电图分级与mRS、NIHSS、ASTRAL评分存在的相关性,并观察脑电图分级对患者预后的诊断效能。结果转归不良组脑电图分级及NIHSS、ASTRAL、mRS评分较转归良好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脑电图分级与mRS、NIHSS、ASTRAL评分均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脑电图分级对患者预后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33%、98.47%、98.41%、98.33%、98.47%。结论ACI患者的脑电图分级与其神经功能存在明显相关性,对患者病情评估及临床治疗有指导性作用,具有临床推广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