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探究后牙区拟种植位点拔牙3个月后,牙槽嵴顶CBCT影像边界不连续伴模糊时的显影误差。方法:选择2022年4~9月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中心,主诉后牙区单牙拔除后3个月,且CBCT检查显示缺牙区牙槽嵴顶影像不连续伴模糊的40例患者纳入研究。试验组使用医学三维重建软件所提供的骨阈值自动分割功能,提取拟种植位点牙槽骨影像的2D蒙版,对照组采用人工判读的方法,提取拟种植位点牙槽骨影像的2D蒙版。最后,基于2D蒙版三维重建出术区牙槽骨的三维数字化模型,并与术中所获取的牙槽嵴顶光学模型进行三维比较,运用偏差分析算法计算出二者间差异的平均偏差(AVG)与均方根值(RMS)。结果:试验组拟种植位点牙槽嵴顶的CBCT重建模型与术中光学扫描模型间差异的AVG与RMS分别为(2.26±0.36) mm和(2.35±0.26) mm,均大于对照组[AVG为(1.25±0.21) mm, RMS为(1.31±0.20) mm],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拔牙3个月后,当牙槽嵴顶的CBCT影像不连续伴模糊时,人工判读的牙槽嵴顶位置,其误差小于经软件自动判读得到的结果,并且...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牙颌面专用锥形束CT(CBCT)与普通X线曲面断层片在下颌后牙区种植术前诊断、治疗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81例(205侧,347个位点)下颌后牙游离端缺失患者在种植术前进行CBCT和曲面断层影像学检查,利用两种检查方法分别进行术前诊断和设计,计算各自的可植入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通过对347个缺牙位点的测量分析,曲面断层影像检查结果显示,后牙区牙槽骨量≥12mm,可接受种植的位点235个,可植入率为67.72%。CBCT图像检查显示,后牙区牙槽骨量≥12mm,可以接受种植的位点287个,可植入率为82.71%。结论:CBCT与曲面断层片相比,可以更准确评估术前下颌后牙区的牙槽骨骨量,做出更加合理的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于长期缺牙或者患有骨质疏松的患者,易致颌骨骨量不足。上颌后牙区,由于特殊解剖结构因素,其种植外科手术常临床工作中的难点。而颌骨曲面断层片由于拍摄角度、放大倍率的因素,常会发生误读与误判颌骨情况。本研究旨在利用锥形束状CT对颌骨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对术区进行准确定位,分析可利用的骨量,确定手术方案。方法:针对拟行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且伴骨高度不足的患者,在术前利用CBCT影像诊断系统对其口腔上下颌骨进行扫描并MPR多平面重建,测量并分析术区颌骨高度及宽度,颌骨的骨质密度情况。结果:CBCT图像清晰直观,测量精准,可在术前就能预判颌骨情况,选择短种植体还是上颌窦提升术,内提升还是外提升。讨论与结论:CBCT宜作为上颌后牙区伴骨高度不足种植治疗的常规术前检查,对手术方案的选择有极大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牙科专用锥形束CT(CBCT)与全颌曲面断层片在下颌后牙区种植术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7例(69侧)下颌后牙区种植术的患者进行术前术后的CBCT影像学检查,得到下颌骨多层位影像,将其与全颌曲面断层影像进行比较,判断其检查结果的一致性。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x2检验。结果:牙槽骨骨量不足的阳性检出率,CBCT与全颌曲面断层片分别为30.43%和15.94%,P=O.04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种植体未发生骨结合的检出率,CBCT和全颌曲面断层片分别为3.45%和9.20%,P=O.11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BCT与全颌曲面断层片相比,可以更准确评估下颌后牙区种植术前牙槽骨骨量,并在术后的检查中能更准确地反应种植体骨结合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BCT与数字曲面体层片在牙种植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0例(58颗)牙种植治疗患者同时采用CBCT和数字曲面体层检查方法,将得到的术前颌骨牙槽骨量和术后骨结合的影像结果对照,分析差异性。结果下颌后牙区牙槽骨量不足CBCT检出阳性率为28.57%;数字曲面体层影像检查检出阳性率为7.14%。经过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上颌后牙区牙槽骨量不足CBCT和数字曲面体层影像检查检出阳性率分别为36.36%、9.09%。经过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种植牙术后3个月种植体未发生骨结合的阳性率,CBCT检出阳性率为3.45%(2/58);数字曲面体层片检出阳性率为8.62%(5/58),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际临床检测发现仅1例未发生骨结合,阳性率为1.72%(1/58)。结论 CBCT是种植牙术前目前颌骨骨量测量较为可靠方法。CBCT与数字曲面体层片相比,数字曲面体层片存在变形,牙槽骨高度数据测量值普遍偏大。在术后检查中CBCT能更清晰地反映种植体周围骨质,评估种植手术的成功与否及对上部结构的修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CBCT和全颌曲面断层片在上颌窦内提升术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43例共70枚上颌后牙区种植体,术中均进行上颌窦内提升手术。拍摄术前、术后CBCT或全颌曲面断层片,分别计算和测量牙槽嵴顶到上颌窦底的距离,观察3个月后种植体周围骨结合情况。结果:术前与术后当天X线影像显示,上颌窦底平均提升(2.43±1.2)mm,种植术后3个月,未发生骨结合检出率曲面断层为39.13%,CBCT为20.83%,经fisher精确检验,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CBCT获取术前影像、术后评价,更能有效地评估上颌窦区种植的手术风险,使上颌窦内提升术更加安全,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三维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在下颌后牙区种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0例下颌后牙缺失患者采用CBCT 进行种植治疗前后的影像学检查,得到下颌骨多层面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影像,了解拟种植区牙槽骨的高度、宽度、密度、形态及相邻重要解剖结构的位置关系、种植体与周围牙槽骨骨结合情况。结果 CBCT检查显示种植区三维影像,对种植区骨量、骨质进行准确的测量分析,为种植体直径、长度等的选择提供了准确的依据,为50例下颌后牙区种植手术方案制定提供有效的帮助,成功植入种植体67颗。所有病例均无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CBCT可准确评估种植牙术前下颌后牙区的牙槽骨骨量,并可在术后检查中更清晰地反映种植体周围骨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下颌后牙区种植时应用多层螺旋CT(MSCT)测量下颌神经管解剖学位置的临床价值。方法 :纳入109例行下颌后牙区种植患者。种植前应用MSCT及CBCT测量种植牙区域牙槽嵴与下颌神经管之间的线性距离,比较MSCT及CBCT的精度差异。将109例患者分为MSCT导航组和CBCT导航组,将2组患者的影像数据导入动态导航系统进行种植设计,并行实时动态导航种植治疗。术后测量种植体的实际位置与术前设计位置的偏离情况,治疗结束后评估临床效果。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SCT及CBCT测量待种植牙区域不同种植牙的牙槽嵴顶与下颌神经管上壁之间的线性间距偏差较小,无统计学差异。2组术后种植体位置与术前种植体设计位置无显著差异。此外,CBCT导航组与MSCT导航组患者下牙槽神经功能损伤发生率也无显著差异。结论:MSCT可实现对下颌神经管解剖结构的精确定位,在动态实时导航牙种植术中按MSCT导航操作,可避免损伤下牙槽神经。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牙颌面专用锥形束CT(CBCT)与普通X线曲面体层片在上颌后牙区种植治疗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5例(89侧)上颌后牙区种植牙治疗患者采用CBCT进行种植前后的影像学检查,得到上颌骨多层面冠状及矢状位影像.将其与曲面体层片进行比较,判断其与CBCT检查结果的一致性.采用SPSS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X2检验.结果:牙槽骨量不足的阳性检出率,CBCT和曲面体层分别为30.34%和16.85%,P=0.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种植体未发生骨结合的检出率,CBCT和曲面体层片分别为4.95%和11.88%,P=0.413,差异无统汁学意义.结论:CBCT与曲面体层片相比,可以更准确评估术前上颌后牙区的牙槽骨骨量,并可在术后检查中更清晰地反应种植体周围骨质.  相似文献   

10.
《口腔医学》2017,(5):430-434
目的通过CBCT对上颌磨牙炎症期拔牙后种植病例进行影像分析,探讨上颌磨牙炎症和上颌窦炎症的关系以及种植时机对种植体存留率的影响。方法对73人73例上颌磨牙炎症期拔牙后种植病例的CBCT影像进行分析,将上颌磨牙炎症与上颌窦底的关系分为三组(A组:炎症进入上颌窦内;B组:炎症与上颌窦相接;C组:炎症与上颌窦有一定距离),观察其与上颌窦炎发生的相关性,术后通过测量CBCT冠状面种植体周围骨吸收程度评定种植疗效。结果本实验中A组上颌窦炎发生率100%;B组上颌窦炎发生率77.1%;C组上颌窦炎发生率42.9%。73例炎症期的上颌磨牙种植后有2颗植体脱落,均为即刻种植病例,其他病例CBCT影像分析良好。结论炎症与上颌窦的距离越小发生上颌窦炎的风险越大。拔除病灶牙有利于上颌窦炎的恢复。炎症期拔牙后即刻种植的存留率低于早期种植和延期种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结合简易种植导板定位应用于上颌无牙颌种植修复的效果。方法对8例拟行种植修复的上颌无牙颌患者术前拍CBCT,得到上颌骨多层次影像,通过测量分析确定种植修复方式,结合简易种植导板完成种植手术,定期随访。结果8例患者共植入39枚种植体,其中6例为种植覆盖义齿修复,共植入24枚种植体;2例为种植固定义齿修复,共植入15枚种植体。均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12个月后CBCT检查未见明显骨吸收,种植体存活率100%。结论通过术中简易种植导板定位结合CBCT影像,手术安全可靠,种植体植入的位置较理想,为顺利完成上部修复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比较拔牙后即刻种植与延期种植术后1年唇侧骨量变化的差异,评价CBCT在美学区种植唇侧骨量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上颌前牙区完成单颗种植的患者22例,共22颗种植体,拔牙后即刻种植与延期种植各11颗。分别在种植术前1周、术后即刻与术后1年进行CBCT影像学检查,根据设计的测量位点评价唇侧骨高度与骨厚度变化,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所有病例术后即刻与术后1年唇侧骨高度与骨厚度的变化。 结果即刻种植术后1年唇侧牙槽嵴高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16,P=0.009),延期种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73,P=0.068);两组术后1年唇侧骨厚度在距离种植体基台连接处1 mm处(t=2.369,P=0.042)与种植体中点处(t=3.474,P=0.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距离种植体底1 mm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96,P=0.145)。 结论CBCT可用于美学区种植唇侧骨量的价值诊断,可以准确评价拔牙后即刻种植与延期种植术后1年唇侧骨量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分析牙科数字成像系统(RVG)、锥形束CT(CBCT)及透明牙3种检查方法在诊断离体第一磨牙根管系统的价值,分析第一磨牙根管影像解剖学与根管解剖学的对应关系,为第一磨牙根管治疗提供影像解剖依据。方法 拍摄269颗离体第一磨牙颊舌向、近远中向RVG和CBCT后,再制作根管染色透明牙,应用RVG、CBCT和透明牙对各牙根中上2/3、根尖1/3区根管系统和管间交通支进行分类统计,以评估CBCT在根管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CBCT对第一磨牙主根管中上2/3区的显示率达96.55%;CBCT、透明牙对第一磨牙根尖1/3区根管系统的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根变异较大,双或多根管与管间交通支发生率均较高。结论CBCT与透明牙在显示第一磨牙主根管系统(牙根中上2/3区)方面基本等效;在根尖1/3区透明牙对细小分歧根管的显示明显优于CBCT;RVG对多根管牙根、根尖细小分歧根管的显示明显受限;上、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根双或多根管与管间交通支发生率均较高。CBCT对牙根、根管的显示具有清晰直观、准确快捷的优点,是目前无创诊断根管疾病最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锥形术射线计算机控制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分析,研究中国人上颌前牙区的骨质形态,了解上颌前牙区种植修复相关参数。为中国人上颌前牙区种植修复提供相应的参考。方法:选取112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学院就诊的中国人患者的CBCT资料,测量上颌前牙区各受测牙在釉牙骨质界处的唇侧骨壁的厚度,牙冠与牙根长轴的角度以及若采取理想种植方案,种植体根方的骨质情况。结果: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在釉牙骨质界处的唇侧骨壁厚度不足1.0 mm的比率均超过50%,牙冠与牙根长轴均有一定的角度,若采用理想修复效果指导种植,种植体根方骨质不足。结论:中国人群上颌前牙区多为凸面型,较难获得与修复牙冠方向及位点均合适的种植骨支持。在上颌前牙区种植患者中建议使用CBCT等技术手段进行的术前评估,对于不能获得与修复牙冠方向及位点均合适的骨支持的病例可以通过角度基台修复或引导骨组织再生等技术获得理想的功能及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对颌下腺结石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利用CBCT的影像诊断系统对9例颌下腺肿大患者的下颌下区进行轴面、冠状面、矢状面及三维重建影像检查,同时进行测量分析。结果:8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确定的结石大小、位置,与CBCT检查结果一致,1例术前自行排石。结论:CBCT对颌下腺结石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确定结石的数目、大小并定位,准确性高,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直接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影像对颏管三维结构、走向及毗邻关系进行定量测量,为确保颏孔区域牙种植手术的安全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门诊口腔科80例患者的160侧下颌骨CBCT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对颏管的曲面、矢状位、冠状位、水平位及3D影像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曲面和矢状位影像可对下颌管进行全面的观察。水平位影像显示下颌管在下颌骨体部靠近舌侧与下颌骨体平行走行,之后,以23°±5°角偏离舌侧转向颊侧走行,下颌管向颊侧走行与颏管形成的角度为101.76°±18.27°,最终分成切牙管与颏管。冠状位影像测量颏管的长度为8.09±1.06mm,直径为1.68±0.52mm,与下颌骨体下缘所呈的倾斜角为36.48°±8.43°。颏管起始处至牙槽嵴顶的距离16.10±4.29mm。3D侧位影像可清晰显示颏孔位置。结论:CBCT影像可清晰显示颏管的三维结构、走向及毗邻关系,明确了此区域神经、血管的分布及骨组织的状况,为牙种植钉及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在口腔种植临床应用中的适应症与方法,评价其在指导牙种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烟台市口腔医院种植中心近两年内应用CBCT的口腔种植临床病例进行分析与总结,结合CBCT的原理、应用软件设计理念以及CBCT在种植术前解剖学方面的诊断应用等,从CBCT在种植术前诊断与设计、术中指导、术后效果评估等方面,与传统的种植诊断、设计、实施、效果进行比较,探讨CBCT在口腔种植临床中的应用价值、优越性、适应症以及不同的应用方法。结果:CBCT技术在口腔种植临床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口腔种植方法与理念,使口腔种植技术更加精确、微创、高效,并使得临床效果的可预期性提高,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牙种植术的成功率,并使得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高。讨论:由于牙列长期缺失后缺乏生理性的刺激,或由于拔牙前患严重根尖周炎及牙周炎,牙槽嵴往往有重度不规则吸收,给种植修复带来极大的困难。传统的放射学技术如曲面断层片、根尖片等由于其固有的缺点,无法得到令人满意的影像学信息。CBCT是目前可以提供三维图像的放射学检查技术,具有扫描速度快、分辨率高和可以进行多层面重建等特点,结合定位模板能精确地测量出种植位点可用骨的高度和厚度,并指导术中植入方向和位置,极大地提高了种植成功率,在牙种植的诊断和预后观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因此CBCT及相关软件可应用在口腔种植临床的各个环节,包括种植培训、医患沟通、诊疗计划、临床实施及种植效果评估等。结论:准确掌握CBCT及相关软件的应用方法,可以有效实现口腔种植临床工作的微创、舒适、可预测效果等人性化医疗服务理念,可明显提高口腔种植临床诊疗水平及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针对上颌后牙缺失病人的CBCT资料,分析上颌窦内异常影像的发生率,为病人行种植术前的评估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01—03因上颌后牙缺失需行种植修复病人的CBCT资料76例,共152个上颌窦。由两名研究人员对影像资料进行观察分析,影像诊断结果分为5类:①未见异常影像;②窦底黏膜增厚;③上颌窦囊肿;④上颌窦炎;⑤上颌窦分隔。同时测量所有窦底黏膜增厚病例的平均厚度以及缺牙区窦嵴距,使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2例上颌窦中未见异常影像者65例(42.76%),黏膜增厚者36例(23.68%),上颌窦囊肿23例(15.13%),上颌窦炎17例(11.18%),上颌窦分隔11例(7.24%)。窦底黏膜增厚厚度为(3.65±1.65)mm,缺牙区窦嵴距为(7.05±2.99)mm。结论:上颌窦异常影像诊断发生率最高者为窦底黏膜增厚,其次为上颌窦囊肿;不同上颌窦影像诊断类型间窦嵴距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及不同缺牙情况下诊断类型的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在上、下颌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6例不同类型的上、下颌骨骨折患者的常规X线平片、全景片、锥形束CT(CBCT)影像学资料骨折显示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将术前被显示和诊断的骨折线,与术中所见相比较,得出该影像检查的骨折诊断准确率。结果:下颌骨骨折CBCT准确率可达100%,上颌骨骨折CBCT的准确率约为96.1%,CBCT能确定颌骨骨折的部位、类型及移位方向。结论:CBCT对颌骨骨折是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对颌骨细微结构成像、重建及无创性骨量测定的临床可行性,以及运用锥形束CT的Iviewer计算机辅助图像处理软件,对颌骨密度测量的可重复性,为临床牙周病患者诊断、预后及接受种植修复,正畸支抗设计时进行骨量评估提供方法。方法:使用CBCT机在相同条件下投照10名健康成年上颌骨前牙区,在Iviewer软件下进行重建,并由同一研究者测量上颌中切牙牙槽间隔及两侧中切牙与侧切牙牙槽间隔相对骨密度值3次,比较3次测量间有无差异。使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均数间两两比较的方差分析。结果:3个测量区(3个牙槽间隔牙槽骨)相对骨密度均值(VALUEⅠ、VALUEⅡ、VALUEⅢ)3次测量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BCT可用于颌骨骨密度的测量,运用CBCT结合图像分析软件技术,可对牙槽骨骨密度进行测量。该方法具有无创性、可重复性,在颌骨局部骨结构的检测方面有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