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AHS)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危险因素及多导睡眠图分析。方法选取我院因睡眠打鼾就诊的患者197例,根据多导睡眠图检查结果将其分为单纯鼾症组27例和SAHS组170例,并将170例SAHS患者分为SAHS未合并心律失常组(n=74例)及SAHS合并心律失常组(n=96例)。统计多导睡眠图检查结果,并分析发生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结果 SAHS组LSaO_2、MSaO_2低于单纯鼾症组,AHI高于单纯鼾症组,鼾声时间、LAT、AAT长于单纯鼾症组(P0.05);饮酒史、左房大小、SOD1、TNF-α、iNOS、BMI是SAHS合并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BMI、左房大小、iNOS是预测SAHS合并心律失常发生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 SAHS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BMI、左房大小、iNOS是预测SAHS合并心律失常发生的高危因素。而多导睡眠图分析发现,低氧、通气功能障碍是其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睡眠体位对脑梗死患者睡眠呼吸紊乱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53例,分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HS)组34例,非SAHS组19例。采用视频多导睡眠监测仪,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自然睡眠过程及不同体位睡眠呼吸状况进行全程描记。结果 53例患者中,有34例(64.2%)急性脑梗死患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10。与仰卧位比较,SAHS组左、右侧卧位患者的AHI明显降低,平均血氧饱和度明显升高(P<0.05,P<0.01);且睡眠呼吸紊乱事件以阻塞型为主,仰卧位最重(P<0.01);SAHS组患者自然睡眠状态下,AHI与侧卧位/仰卧位睡眠时间比值呈负相关(r=-0.56,P<0.01)。结论脑梗死后睡眠呼吸紊乱发生率高,仰卧位时加重,体位自我调节保护睡眠呼吸的功能减弱。  相似文献   

3.
将212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并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06例,两组均予β受体阻滞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地高辛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联合消鼾操治疗.3个月后对两组行多导睡眠(PSG)监测,超声测量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INEF).结果观察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平均呼吸暂停时间、整夜睡眠监测中SpO2<90%时间占整个睡眠监测时间的百分比、LVDS、LVD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最低SpO2、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夜间平均心率和平均收缩压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认为消鼾操联合nCPAP治疗OSAHS可减少呼吸暂停,纠正低氧血症,降低夜间平均心率和平均收缩压,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人鼾症尤其是睡眠呼吸暂停对心脑血管的影响。方法  1 1 8例老年鼾症 (观察组 )及74例中青年鼾症 (对照组 )按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 ( AHI)分单纯性打鼾 ( SS)组 ( AHI<5 )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SAS)组 ( AHI≥ 5 ) ,比较各组临床症状及合并疾病情况。结果  1 1 8例老年鼾症中符合 SAS83例 ,检出率达 70 .3% ,但重度 SAS较中青年人少。老年人 SS同样存在缺氧 ,其氧减指数明显高于中青年组 ,最低氧饱和度明显低于中青年组。老年人鼾症合并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比率明显增高。结论 老年人鼾症对心脑血管系统有损害。  相似文献   

5.
蔡丽芬 《山东医药》2006,46(31):60-60
应用Polysmish多导睡眠分析系统对入选对象进行7h睡眠监测,确诊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24例,鼾症16例。OSAHS组夜间最低氧饱和度(SaO2)明显低于鼾症组(P〈0.05),最低SaO2与患者呼吸暂停指数(AHI)、体质量指数(BMI)、最长呼吸暂停时间均呈负相关(P〈0.01),与年龄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打鼾患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患病率,探讨打鼾与夜间低氧的关系。方法采用流行病调查的方法对克拉玛依市天山社区1121例35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人户睡眠问卷调查及夜间呼吸血氧监测。结果鼾症高危组与鼾症低危组在颈围、腹围、氧减指数、夜间最低氧饱和度、呼吸暂停指数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鼾症组与非鼾症组在体重指数、颈围、腹围、氧减指数、夜间最低氧饱和度、呼吸暂停指数、低通气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鼾症高危组与低危组间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打鼾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夜间低氧相关,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鼾症分级有关,颈围和腹围是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两个民族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AHS)患者中高血压的患病率,探讨SAHS及夜间低氧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行病调查的方法对克拉玛依市区3个社区1121例35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入户睡眠鼾症问卷及高血压病史调查,其中汉族582例,维吾尔族539例,并对所有人群进行夜间血氧及呼吸监测.结果 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汉族与维吾尔族组间的体重指数、颈围、腹围、氧减指数、夜间平均氧饱和度、呼吸紊乱指数、收缩压、舒张压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夜间低氧组与无低氧组间高血压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AHS组与非SAHS 组间高血压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克拉玛依市区35岁以上汉族SAHS患者中高血压患病率为42.6%,维吾尔族为29.9%,高血压与SAHS分级相关,睡眠呼吸暂停和夜间低氧可引起血压增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AHS)的患病情况。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00例进行初步筛查,对配合的40例经知情同意后进行多导睡眠呼吸监测(PSG)检查,并随机抽取40例同期收治的EWW嗜睡自评不符合SAHS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做对照,比较患者年龄、体重指数(BMI)、睡眠打鼾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AHI、最低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及梗死部位与症状。结果急性脑梗死合并SAHS者占急性脑梗死患者的20%,其中以阻塞型及混合型睡眠呼吸暂停居多;45~60岁组患病率最高,占60%;AHI〉20者占70%,病变累及脑干或出现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球麻痹症状者SASH较严重。结论急性脑梗死出现球麻痹者常合并较严重的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睡眠呼吸暂停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BMI及上气道周围组织功能异常是引起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总结198例老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slee papnea/hypopnea syndrome,SAHS)的多导睡眠图(polysonmography,PSG)特点。方法 198例均为在华山医院睡眠诊疗中心诊断为老年SAHS患者,分析其PSG,描述其中139例不同程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OSAS)患者的PSG特征;探讨 OSAS患者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呼吸暂停事件及夜间间断性缺氧的相关性;对OSAS患者睡眠结构紊乱与呼吸暂停事什及夜间低氧血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98例SAHS患者中以阻塞性为主的有139例,占70.2%,140例OSAS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夜间间断性低氧和睡眠结构紊乱。相关分析显示Ⅰ期睡眠(S1)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氧减饱和指数(ODI)及血氧饱和度〈90%/总睡眠时间(%SpO2〈90%)呈正相关,与平均氧饱和度(MSaO2)呈负相关;Ⅱ期睡眠(S2)与最低氧饱和度(LSaO2)及MSaO2呈正相关,与AHI、ODI及%SpO2〈90%呈负相关;Ⅲ+Ⅳ期睡眠(S3+4)与MSaO2呈正相关,与%SpO2〈90%呈负相关,AHI、ODI及LAT呈负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患者的BMI与AHI和ODI呈正相关;与LSaO2和MSaO2呈负相关,有统计学意义;与最长暂停时间(IAT)和%SpO2〈90%无相关。结论本研究资料表明PSG是目前诊断SAHS的金标准。OSAS是最为多见的SAHS类型,而首次确诊的OSAS患者中以重度患者最多,提示SAS的早期发现率较低。体重指数可提示OSAS的严重程度,OSAS患者存在睡眠结构紊乱,并随呼吸暂停事件及夜间低氧血症的加重而加重。  相似文献   

10.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slee papnea—hyponea syndrome,SAHS)是人类健康有影响的疾病,也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独立的危险因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根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睡眠呼吸疾病学组的SAHS的定义是:夜间7h的睡眠过程中呼吸暂停和低通气反复发作在30次以上,或呼吸暂停和低通气指数至5次/h。呼吸暂停和低通气指数〈5次/h定义为单纯鼾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预治疗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首发或无明显遗留症状的再发急性脑梗死患者370例,依据发病前是否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将患者分为他汀预治疗组(他汀组)132例和非他汀组238例,比较2组患者血管病危险因素、脑梗死严重程度、发病后2周的预后良好比例、死亡比例及并发症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与脑梗死早期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他汀组患者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外周血管疾病、颅内外血管狭窄、预后良好比例明显高于非他汀组(P<0.01)。2组患者高血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并发症及死亡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早期预后与服用他汀类药物相关(P<0.01)。结论他汀类药物预治疗能够改善老年急性脑梗死的早期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2种CT血管造影侧支循环评分法[外侧裂+脑凸面侧支评分系统(Maas评分)与大脑中动脉区域侧支评分系统(Tan评分)]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再发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治疗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280例,对患者随访1年,根据患者是否再发脑梗死,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再发脑梗死,64例)和对照组(未再发脑梗死,216例)。观察2组患者临床特征、Maas、Tan评分差异,用ROC曲线分析Maas、Tan评分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再发脑梗死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明显降低[(38.63±5.43)cm/s vs(40.49±6.38)cm/s,P=0.035]。观察组Maas、Tan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78±1.11)分vs(3.21±1.35)分,P=0.021;(1.05±0.98)分vs(1.85±0.81)分,P=0.000]。Maas、Tan评分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再发脑梗死均有一定预测价值,Tan评分价值更高,曲线下面积为0.277,95%CI:0.201~0.354,P=0.000。结论 Maas、Tan评分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再发脑梗死均具有较好价值,但Tan评分预测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水平的变化,探讨HMGB1与ACI病情的关系。方法测定128例ACI患者、46名健康对照者血清HMGB1水平,观察比较ACI患者在不同病情、不同梗死面积时血清HMGB1水平的变化,对发病后48h病情发展变化进行评定,根据评分结果分为进展型与完全型脑梗死两组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ACI患者血清HMGB1水平〔(9.05±2.03)μ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07±0.59)μg/ml〕,且HMGB1水平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增高亦明显升高;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MGB1水平明显高于非进展性患者。结论 HMGB1一定程度上是预测AC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进展的相关生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王志强  王彦阔  万东升 《内科》2021,(1):40-42,82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支架取栓术后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在我院行支架取栓术治疗的76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是否出现出血转化将患者分为未出血转化组(57例)和出血转化组(1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病史等一般资料以及各项实验室检测指标水平;对ACI患者支架取栓术后发生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吸烟史、饮酒史、高脂血症、心房颤动、大面积脑梗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空腹血糖(FBG)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等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房颤动、大面积脑梗死、高NIHSS评分、高FBG水平、高LDL-C水平是ACI患者支架取栓术后发生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心房颤动、大面积脑梗死、高NIHSS评分以及高FBG、高LDL-C水平是ACI患者支架取栓术后发生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0含量的动态变化及与梗死体积大小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1天、3天、7天及14天的血清白细胞介素10水平,并按病灶大小分为大、中、小脑梗死组,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脑梗死后第1天,血清白细胞介素10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3天后开始上升,7天时达高峰;血清白细胞介素10水平以大梗死组最明显,中、小梗死组次之;14天时恢复至基础水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后3~7天血清白细胞介素10水平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血清载脂蛋白B(apoB)、载脂蛋白A-Ⅰ(apoA-Ⅰ)及其比值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13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又分为狭窄1组36例,狭窄2组33例,狭窄3组32例,狭窄4组30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38例为对照组。检测血清TC、TG、LDL C、HDL-C、apoA-Ⅰ、apoB水平,比较2组及各狭窄组患者载脂蛋白及各血脂水平的差异,以及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载脂蛋白及各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血清apoB、apoB/apoA-Ⅰ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apoAⅠ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狭窄组血清apoB、apoA-Ⅰ、apoB/apoA-Ⅰ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poB/apoA-Ⅰ、apoB水平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567,r=0.402,P<0.01),apoA-Ⅰ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r=-0.197,P<0.05)。逐步回归分析显示,apoB/apoA-Ⅰ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呈正相关(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apoB/apoA-Ⅰ水平可能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脑梗死患者血清Mg~(2+)、Ca~(2+)含量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钙(Ca2+)、镁(Mg2+)含量变化,探讨其在脑梗死患者病理生理过程中的潜在作用及与病情的关系。方法检测40例脑梗死患者发病后6h、24h、72h及10d时血清Mg2+、Ca2+含量,根据病情将病例组分为稳定型脑梗死组和进展型脑梗死组,同时检测4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Mg2+、Ca2+含量。结果脑梗死组发病6h、24h、72h时的血清Mg2+、Ca2+含量与对照组和脑梗死组发病10d时比较显著减少(P<0.01),Ca2+/Mg2+明显增加(P<0.01),发病后10d血清Mg2+、Ca2+含量及Ca2+/Mg2+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进展型脑梗死组与稳定型脑梗死组血清Mg2+含量在发病72h、10d比较显著减少(P<0.01)。结论脑梗死急性期血清Mg2+、Ca2+含量显著降低,Mg2+/Ca2+明显增加,提示Mg2+、Ca2+可能参与脑梗死后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血清清Mg2+、Ca2+含量的变化可作为评估其病情进展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8.
<正>急性脑梗死(ACI)是中老年人群中的常见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是危害我国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近年来对于血小板活化功能亢进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血小板α-颗粒膜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抗心磷脂抗体(AC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对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和颈动脉狭窄的影响.方法 连续纳入首次发病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25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定性检测患者清晨空腹血清中ACA,间接免疫荧光法定性检测ANCA.将所有入选患者分为ACA阳性组、ANCA阳性组和阴性对照组(ACA和ANCA均为阴性),并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三组的IMT、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急性脑梗死ACA阳性组和ANCA阳性组左、右两侧IMT值高于阴性对照组(P <0.001);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率(88.68%和85.71%比54.71%)均高于阴性对照组(P<0.017).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ACA、ANCA与IMT、颈动脉狭窄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平肝熄风胶囊治疗风火上扰型脑梗死急性期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200例风火上扰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平肝熄风胶囊治疗组(治疗组)和淀粉胶囊治疗组(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hs-CRP、FIB及D-二聚体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肝熄风胶囊治疗风火上扰型脑梗死急性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