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络脉系统是维持机体内稳态的功能性网络,络病是以“络脉损伤”、”“络道亢变”为特征的一类疾病。络脉虚滞是冠心病基本病理变化,任何病理因素作用于络脉系统都可以导致络脉虚滞的病机过程,“虚”为引发真心痛的直接病理途径;“滞”包括了毒滞、痰滞、瘀滞。络脉的“空虚”和“阻滞”可交替出现,也可并存,贯穿着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始终。  相似文献   

2.
丹毒是一种因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入侵破损的皮肤和网状淋巴管所致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该病病位在浮、孙之阳络,病因责之毒邪外侵、卫弱营郁,基本病机为气血运化输布失调,致使络脉痹阻不通,痰瘀阻滞。故本病可从络病论治,以益气托毒、祛瘀通络贯穿治疗始终。临证时可根据丹毒发病阶段,将其分为络脉损伤期、络脉结滞期、络毒蕴结期及络脉空虚期,分别采用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清热消痈、蠲痰逐瘀,益气托毒、荡涤余邪等治法,以四神煎为基础方随证化裁,使邪去络通。验之临床,获效良好。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之络脉虚滞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筠  张军平 《中医药学刊》2006,24(4):629-630
络脉系统是维持机体内稳态的功能性网络,络病是以“络脉损伤”、”“络道亢变”为特征的一类疾病。络脉虚滞是冠心病基本病理变化,任何病理因素作用于络脉系统都可以导致络脉虚滞的病机过程,“虚”为引发真心痛的直接病理途径;“滞”包括了毒滞、痰滞、瘀滞。络脉的“空虚”和“阻滞”可交替出现,也可并存,贯穿着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始终。  相似文献   

4.
《金匮要略》络病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革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4,22(12):2308-2309
<金匮要略>中记载了四十多种疾病,其中不疾病属于络病及其相关病证的范畴.张仲景从外邪入络、痰饮阻络、瘀血凝络、络脉空虚和络脉损伤等方面论述了各络病的病因病机,描述肌肤不仁、局部包块、出血症、疼痛、水肿等络病的临床症状,并提出行气化瘀通络、化痰逐瘀通络和虫蚁搜剔通络等治法.<金匮要略>对络病的记述,奠定了其在中医络理论发展过程承上启下的作用.深入研究张仲景络病理论.对于完整理论中医络病理论,提高临床治疗疾病,特别是多种疑难病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络病病机探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吴以岭 《中医杂志》2005,46(4):243-245
六淫外袭易于先伤阳络,由阳络至经甚则热毒滞于阴络形成一系列病机演变过程.络中承载着由经脉而来的气血,随着络脉的逐级细分使在经脉中线性运行的气血流速逐渐减缓直至面性弥散渗灌,并在络脉的末端形成津血互换和营养代谢的场所,当病邪侵袭络脉伤及络气,使络气郁滞导致津血互换障碍,津凝为痰、血滞为瘀,痰瘀作为病理产物阻滞络脉,形成痰瘀阻络的病理状态.由于络脉的结构运行及功能特点,病邪伤及络脉则易形成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络脉病机特点,从而出现络气郁滞、络脉瘀阻、络脉绌急、络脉瘀塞、络息成积、热毒滞络、络虚不荣、络脉损伤等络病基本病机变化.  相似文献   

6.
《辽宁中医杂志》2017,(12):2498-250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本虚标实,痰浊、瘀血是糖尿病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病机转化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同时又是新的致病因素。消渴日久,痰瘀入络,形成痰瘀阻络证。雷晓琴主任医师在古方驻景丸基础上,加用理气化湿、化瘀通络之品化裁,形成通络驻景丸方,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痰瘀阻络证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痛风性关节炎属中医痹病、白虎历节病范畴,以络脉瘀痹为标,正气亏虚为本。叶天士“络瘀则胀”理论源自其络病学说,应用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中,络瘀指络脉不通的状态,根据痛风性关节炎不同时期病邪特征,分为湿热、痰浊、瘀血阻塞经络,且病邪随疾病发展发生转化,初期以湿热阻络为主,后期发展至痰湿痹阻、痰瘀互结、瘀血痹阻。治疗上以通络除痹为原则,治有宣通清解法、辛药通络法及扶正通络法。  相似文献   

8.
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与"络病"密切相关,"虚""邪""瘀"三者多相互为证,其常见病因为络脉空虚、寒湿客络、湿毒壅络、痰瘀阻络4种。从"络"辨治类风湿关节炎,随疾病进展将其分为络脉空虚,寒湿入络证;肝肾亏虚,湿毒壅络证;气血亏虚,痰瘀阻络证。扶正祛邪为总体原则,温经通络、利湿清络、补气养络、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9.
络病理论系中医药重要组成部分,邪客络脉,影响络中气血运行及津液输布,致使络失通畅或渗灌失常,瘀血滞络,发为消渴,久病入络,体内血瘀、气滞、痰浊等互相胶结,损伤络脉。将脉络理论应用于消渴治疗中,辨证分为气血亏虚、肝肾不足、阳虚寒凝、痰瘀阻络,以调气血、化痰瘀、通络等为基础治疗大法,辨证施治,未来研究当以整体观为指导,运用络病理论分析络脉结构功能与其相关性,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0.
运用络病学说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机证治,提出冲任络脉瘀滞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络病病机,临床辨证当分清冲任络脉瘀阻证的寒热虚实,在审因论治,祛邪通络的同时灵活选用辛香通络、温经通络、藤类通络、化痰通络、虫类通络药物,若病久致虚者可加入补气运络,填精坚络之品。  相似文献   

11.
罗陆一  黄梦雨 《中医药学刊》2010,(12):2474-2476
冠心病的病机多为本虚标实,属虚劳的范畴,可运用《金匮要略》虚劳病篇的理法方药,通过建中益气、温阳补肾、滋养心肝、扶正化瘀、益气补血、祛风散邪的方法进行论治,常可收到良效。  相似文献   

12.
从临床角度,论述排病治疗与排病反应。指出:排病反应是在正气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发生的,这时把病排出或者需要药物的帮助,或者靠自身正气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根据中医望诊相关理论,观察脑血管病患者面部、舌部与胃肠道相关的投射部位色泽及纹理变化,分析脑血管病与胃肠道疾病的相关性并用现代医学方法进行检测,以证实中医望诊的客观性与准确性,从而探讨国人脑血管病新的可能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方法通过对脑血管病患者面部及舌象的望诊,对唇周有皱褶或/和舌中有裂纹(沟)并疑为存在胃肠道疾病者,嘱其做胃镜及幽门螺杆菌检测,观察望诊所见与胃镜检查结果的符合率。结果脑血管病患者经望诊筛选后其胃镜检查阳性率为100.0%,幽门螺杆菌测定阳性率50.6%(39/77)。结论唇周有皱褶或/和舌中有裂纹(沟)与胃肠道疾病有密切相关性,脾胃功能紊乱、胃肠道疾病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为中国人脑血管病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治未病思想对慢性肝病护理的指导意义。[方法]给予慢性乙肝携带者、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癌患者"治未病"思想指导下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大大提高了护理质量。[结论]"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的中西医结合肝病护理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必将成为中西医结合肝病护理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卜祥伟  王颖 《世界中医药》2014,9(8):1099-1101
无脉症是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慢性、多发性、非特异性炎症,以络病理论为指导,提出无脉症的发病过程符合"脉络-血管系统病"的发病机制,指出治疗本病关键在于调血调络,应把握病机,及时适当施用活血化瘀药,必要时剂量应倍于常规剂量,敢于攻邪,兼以扶正,强调瘀血阻络多伴随本病始终,故在辨证分型基础上,活血化瘀治法应贯穿本病整个治疗过程。为无脉症的诊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疾病的病因、病机及西医疾病辨识等各个环节进行剖析,认为疾病并非是仅仅局限于器官、组织、分子层面的改变,而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机体在功能、结构、精神情志等层面随时间推移而产生变化的动态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疾病的萌芽、发展、传变及转归各个阶段密切相关。准确把握疾病的演变规律,用“过程论”的观点分析疾病全局,即掌握了疾病的关键环节,有助于实现疾病预防诊治预后一体化。  相似文献   

17.
从温病学辨证理论入手,认为温病学在治疗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肝病黄疸症状、肝性脑病等方面具有独特疗效,临床辨证应根据病情发展规律掌握动态变化,辨察证候传变。以“三焦”和“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为指导,综合分析治疗。  相似文献   

18.
中医络病学在近30年间进行了大量的文献和临床研究,取得较大的发展。"络脉—血管系统病"概念的提出引发了对中医络脉络病与现代医学心血管病关系的深入研究,大致形成共识,中医络脉类似于西医血管,西医心血管病可以利用中医络病病机加以分析、辨证及治疗。现就络病学说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山东中医杂志》2016,(1):10-13
目的 :从络病理论探讨通络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合理性。方法 :运用中医络病理论及中医基础理论,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并对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结合COPD的病因病机、现代医学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特性,通过理论总结、实践观察、病案分析等进行论证。结果:提示COPD与络病理论在中西医学说病因病机等方面均具有相关性和一致性,"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适用于COPD的治疗。结论:在中医络病理论的指导下,应用通络法治疗COPD确有良效。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心部于表”理论揭示了心与体表之间在形态、功能方面的特殊联系.认识这种联系,有助于提高一部分急性感染、炎症性皮肤疾病等的临床医疗水平,也可为新发传染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