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无抽搐电休克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白介素6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IM: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on seruminterleukin-6 in schizophrenic patients. METHOD: Testing changed serumIL-6 in 60 cases treated with MECT and 60 control cases treated with clozapinetherapy by ELISA method. RESULTS: Serum H-6 level before treatment ofboth groups was positive related to SAPS; serum IL-6level wasn' trelated toBPRS total score, factor score and SANS total fractions. IL-6 level of clozapinetherapy group decrease apparently after treatment, and IL-6 level was appar-ently positive related to anxious depressed factor of BPR S; but there was noapparent difference in IL-6 level of MECT group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treatment. CONCLUSION: To schizophrenic patients, closapine can take ef-fects of immune inhibit through inhibiting serum H-6; MECT emay have differentmechanism.  相似文献   

2.
背景:白细胞介素6是机体在免疫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细胞因子。首发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服用氯氮平治疗后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的变化是否为药物直接作用的结果及其是否与精神病症状的变化直接相关等问题尚需探讨。目的:观察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变化及其与氯氮平用量和症状改善的关系。设计:非随机同期病例-对照观察。单位: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精神科。对象:于2005-05/12选取河南省精神病医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女性患者20例为精神分裂症组。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60分;未经治疗或门诊治疗至少2周未用药。排除有躯体疾病、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疾病、营养不良及其他精神疾患,有过敏及激素治疗史,接受过免疫制剂治疗,近期内进行预防接种,怀孕或哺乳期妇女。对照组:同期选取年龄、性别与精神分裂症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的健康女性志愿者20例,排除标准同精神分裂症组。入组时均经受试者或监护人知情同意。方法:精神分裂症组患者均单一使用氯氮平,以25~50mg/d开始逐渐加量,3周内加到最大剂量,以最大疗效和最小副作用为用药原则。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精神分裂症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周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氯氮平含量,以对照组受试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作对照。③精神症状变化与白细胞介素6变化的相关分析:将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2,4周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分别与对应时段的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一般病理分、总分进行相关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氯氮平治疗前及治疗后各时间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②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氯氮平含量的相关分析。③精神症状变化和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变化的相关分析。结果:①氯氮平治疗前及治疗后各时间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精神分裂症组患者治疗前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37.72±18.84),(65.05±20.95)ng/L,t=11.53,P<0.01],治疗后第1,2,4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8.11±5.42),(8.48±1.14),(13.90±2.55),(65.05±20.95)ng/L,t=7.63,12.01,10.84,P<0.01]。②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氯氮平含量的相关分析:治疗后第1,2,4周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氯氮平含量均无显著相关性(r=-0.15,0.12,-0.29,P>0.05)。③精神症状变化和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变化的关系:精神分裂症组患者治疗前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阳性症状分呈显著正相关(r=0.386,P<0.01),治疗后1,2,4周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无显著相关性(r=0.136~0.237,P>0.05)。结论: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高于健康女性,氯氮平治疗可降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精神分裂症状改善与白细胞介素6变化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频次无抽搐电休克(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联合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mptom Scale,PANSS)评分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90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按区组随机化法分成治疗A组(n=30)、治疗B组(n=30)和治疗C组(n=30),治疗A组给予单一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治疗B组、C组均给予MECT联合单一抗精神药物治疗,MECT治疗频次分别为1次/周和2~3次/周,均观察8周。比较3组治疗前后PANSS评分和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试共识版(MATRICS Consensus Cognitive Battery,MCCB)评分变化。结果:治疗B组、C组治疗4周、8周后PANS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A组(P<0.05),PANSS减分率、临床总有效率均高于治疗A组(P<0.05),治疗B组、C组上述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B组、C组治疗8周MCCB量表5项评分明显高于治疗A组(P<0.05),治疗B组“言语学习和记忆”“视觉学习和记忆”2项评分明显高于治疗C组(P<0.05)。结论:不同频次MECT联合抗精神病药物均能有效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PANSS评分和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临床疗效相当,但1次/周MECT对改善患者早期认知功能的效果可能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及其氧化自由基清除剂的影响。方法:对符合国际疾病分类(10th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10)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前后对照研究,共收集50例。在MECT前后,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测评,检测基线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一氧化氮(NO)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探索MECT对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及与氧自由基及其清除剂的相关性。结果:1)MECT治疗前后P300的N1潜伏期缩短,P3波幅降低,心理测试颜色连线测验、Stroop色词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128)正确应答数及持续错误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SOD,GP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O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MECT治疗前NO水平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有相关性。结论:1)MECT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是有改善的;2)MECT治疗后患者NO水平降低,且治疗前的NO水平与患者的认知功能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其可能在认知功能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抑郁症与强迫症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水平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患者按症状分为抑郁症组、强迫症组、对照组,每组30例。抑郁症组和强迫症组在帕罗西汀治疗基础上,配合心理治疗。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组血清BDNF、IL-2、IL-6水平。治疗前后进行量表评定,抑郁症状评定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强迫症状评定采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对抑郁症、强迫症患者血清BDNF、IL-2、IL-6水平与HAMD总分值、Y-BOCS总分值、病程、年龄、性别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治疗后抑郁症组血清BDNF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IL-2、IL-6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但BDNF水平仍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强迫症组血清BDNF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IL-2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但BDNF水平仍明显低于对照组。抑郁症组血清BDNF水平与HAMD评分呈负相关(P<0.05),血清IL-2、IL-6水平与HAMD评分呈正相关。强迫症组血清BDNF水平与Y-BOCS评分呈负相关,血清IL-6与Y-BOCS评分呈正相关。结论 BDNF、IL-2、IL-6为抑郁症、强迫症的鉴别及诊疗提供可能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健康心理指导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系统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实验组给予健康心理指导,对照组给予传统的精神科常规护理,分别于入组时和治疗3个月后进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症状自评量表(SCL-90)、治疗依从性及对护理人员满意度评定及结果比较。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BPRS总均分、SCL-90总分、治疗依从性及对护理人员满意度,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健康心理指导可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治疗依从性及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从而减少社会功能残疾。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前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综合护理干预.于综合护理干预前及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前30 min(干预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评定患者的焦虑状况,同时采用同一血压计测量血压,检测心率.结果 综合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收缩压、心率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收缩压较干预前显著升高(P<0.01);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收缩压、心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前实施有计划的综合护理干预能显著缓解焦虑情绪、稳定血压、降低心率,有利于患者顺利接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醒神启闭针刺法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的影响,初步探讨醒神启闭针刺法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按就诊顺序排序后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采用基础治疗及醒神启闭针刺法治疗,每日1次,6天一疗程,连续治疗4疗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上及口服氟西汀组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28天。分别在治疗前后采血,检测血清中IL-6、TNF-α水平,并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MESSS)进行评分,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血清中TNF-α、IL-6含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中TNF-α、IL-6含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降低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HAMD总分比较:治疗4周后HAMD评分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且下降程度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MESSS总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的MESSS总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两组MESSS评分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1)3.结论:醒神启闭针刺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其机制可能与参与调解血清中TNF-α、IL-6的含量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分类工娱疗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 经过抗精神药物治疗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不加选择的、无指导的工娱疗活动,治疗组根据阳性或阴性症状给予针对性的工娱疗活动.两组于治疗前后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大体评定量表(CA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6 w后BPRS量表总分及其因子分均较治疗前减少.但组间比较,总分、缺乏活力因子和焦虑抑郁因子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GAS评分治疗组≥61分的比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兴趣和主动性等改善明显.结论 在抗精神病药治疗基础上辅以分类工娱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0.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精神分裂症事件相关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多参数监护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对精神分裂症事件相关电位(ERP)[P300潜伏期(P3-PL)、N2-P3峰峰波幅(N2-P3-Amp)、N2-P3峰峰潜伏期(N2-P3-PL)]的改变,探讨MECT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对临床症状的改变情况,进一步探讨MECT治疗精神病的机制.方法 以36例MECT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组(MECT组),36例同期住院相匹配的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为对照组.在治疗前及治疗1~2、4、8周均进行ERP检测.同时进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结果 MECT治疗1~2周P3-PL缩短、N2-P3-PL缩短、N2-P3-Amp增高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对照组P3-PL缩短在8周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PANSS评分显示:MECT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ECT组在治疗的第1~2周PANSS总分、精神病理分、阳性症状中的怪异行为、思维形式障碍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有显著下降(P<0.05或P<0.01);而阳性症状中的幻觉、妄想和阴性症状在治疗早期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MECT较早地改善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MECT较早地改善精神病理症状和阳性症状中的怪异行为、思维形式障碍,而阳性症状中的幻觉、妄想症状消失较晚且较难;阴性症状也较晚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使用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精神障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3 月深圳市康宁医院收治的精神障碍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5 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的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MECT治疗,观察2 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睡眠及生命质量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82.86%的总有效率(P<0.05);2组患者PSQI评分较治疗前降低,ADL评分较治疗前提高,但观察组评分降低或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精神障碍患者,采取联合MECT治疗较单纯药物治疗更具优越性,可提高临床效果并改善患者睡眠及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2.
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记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记忆的影响。方法36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给予利培酮治疗。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和修订韦氏记忆量表进行评定。结果利培酮能显著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及记忆功能;治疗后BPRS总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利培酮明显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记忆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无抽搐电休克联合齐拉西酮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为临床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收治的162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患者采用无抽搐电休克联合齐拉西酮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氯氮平联合齐拉西酮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2、4和第8周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并比较临床有效率。结果在1、2、4和8四个比较时间点上,治疗组的BPR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总有效率比较中,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7%,对照组为7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比较中,治疗组第1、2、4周TE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第8周TE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抽搐电休克联合齐拉西酮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临床效果显著,优于氯氮平联合齐拉西酮治疗,且不良反应少,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不良反应及护理要点. [方法] 对30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病人实施MECT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并总结护理经验. [结果] 30例病人经12周MECT治疗后,治疗前后PANSS 、TESS分值变化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显著进步6例,进步13例,无效11例;显效率20.00%,有效率63.33%.2例病人出现头痛,5例出现记忆力下降,头晕1例,呕吐1例,食欲减退2例.[结论] MECT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临床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少,加强MECT治疗前后的护理工作对治疗安全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精神障碍患者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影响。方法将424例精神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210例,对照组214例,两组均给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认知行为干预。于干预前和干预后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定被试的焦虑症状,于干预前和每次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前评定被试的依从性。结果研究组干预后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期两组间比较,干预前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干预后研究组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依从性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0.05或0.01);同期两组间比较,干预前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干预后研究组依从性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认知行为干预可减轻精神障碍患者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前的紧张、焦虑情绪,提高患者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阿立哌唑联合心理治疗对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机能的作用及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80例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案资料,将其进行两轮分组.首先以治疗方案不同将80例患者分为对照1组(阿立哌唑)与观察1组(阿立哌唑+心理治疗),各40例.比较两组的阳性与阴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生活技能与社交基本技能训练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4例精神分裂症康复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两组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随访过程中对照组仅提供单纯的药物巩固治疗指导,研究组由随访人员与家属及患者共同制订适合各自的个体康复计划,并应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分别于随访前及随访3个月、6个月分别评定两组患者的精神症状和社会功能.结果:随访3个月、6个月研究组BPRS、SD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生活技能与社交基本技能训练,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和社交能力,对促进他们回归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白知力以及复发率的影响。方法:12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均进行系统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研究组并配合认知行为治疗。治疗前及治疗3、6个月时分别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白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量表(ITAQ),康复状态量表(MRSS)及白编治疗依从性调查表评定。结果:治疗后BPRS及MRSS评分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01),ITA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在3及6个月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6个月时复发率比较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认知行为治疗能提高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促进自知力恢复,降低复发率。提高整体康复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催乳素(PRL)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甲状腺功能和执行功能的变化情况,分析其与患者病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该院收治的150例双相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71例抑郁发作患者纳入双相抑郁组,79例躁狂发作患者纳入双相躁狂组,另选该院同期50例体检健康者纳入健康组。比较3组血清PRL、IL-6、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各维度结果,比较治疗前后双相抑郁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版(HAMD-24)评分及双相躁狂组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评分,并分析血清PRL、IL-6、T3、T4、TSH水平和WCST各维度结果与HAMD-24、BRM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双相抑郁组、双相躁狂组及健康组入组时血清PRL、IL-6、T3、T4、TSH水平和WCST各维度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双相抑郁组和双相躁狂组前述各指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双相抑郁组、双相躁狂组、健康组前述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双相抑郁组HAMD-24评分和双相躁狂组BRMS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相抑郁组血清PRL、IL-6、TSH水平及WCST错误数、非持续性错误数、持续性错误数与HAMD-24评分呈正相关(P<0.05),而血清T3、T4水平及WCST正确数、分类数与HAMD-24评分呈负相关(P<0.05);双相躁狂组血清PRL、IL-6、T3、T4水平及WCST错误数、非持续性错误数、持续性错误数与BRMS评分呈正相关(P<0.05),而血清TSH水平及WCST正确数、分类数与BRMS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双相障碍患者血清PRL、IL-6、T3、T4、TSH水平和执行功能治疗前后变化明显,且与患者临床症状评分相关,有望成为双相障碍患者症状改善及疗效判定的辅助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20.
张辉 《临床医学》2014,(11):36-38
目的探讨心理疏导联合药物治疗对中青年精神分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7月于开封市第五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实施药物治疗及联合心理疏导治疗,对比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NSS评分、BPRS评分的变化以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经过10周治疗,观察组的各维度得分及BPRS总分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的SAN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而NOSIE评分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23%,较对照组(78.85%)显著升高(P〈0.05);此外,对于不良反应的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疏导联合药物治疗中青年精神分裂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安全可靠,可在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