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肌钙蛋白I(cTnI)与近期发作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原因分析。方法ACS患者于发作12h内入院,1周内行冠脉造影者98例入选,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2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77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定量测量待测血清H-FABP、cTnI;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所规定的冠状动脉血管图像记分分段评价标准,对病变狭窄程度进行分度、累及血管支数计算,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对冠脉血管病变狭窄程度、病变部位、范围进行定量评定;用卡方检验分析血H-FABP、cTnI与狭窄程度、病变支数的相关性;采用二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血清H-FABP、cTnI与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H-FABP≥8.0mg/L组与H-FABP<8.0mg/L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累及支数及Gensini积分有明显差异(P<0.01);cTnI≥1.0mg/L组与cTnI<1.0mg/L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累及支数及Gensini积分有明显差异(P<0.01);血清H-FABP、cTnI与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二元线性回归方程:Y=15.664 2.833x1 1.034x2(Y为Gensini积分,x1血中H-FABP浓度,x2为cTnI浓度);标准回归系数r为0.518和0.253(P<0.01)。结论H-FABP、cTnI与近期发作ACS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H-FABP与冠脉病变程度相关程度更高。血清H-FABP、cTnI升高是冠状动脉病变急性加重的直接结果,临床可根据血清H-FABP升高推断冠脉病变的危险度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肌钙蛋白Ⅰ(cTnⅠ)与近期发作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原因分析。方法ACS患者于发作12h内入院,1周内行冠脉造影者98例入选,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2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77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定量测量待测血清H-FABP、cTnⅠ;根据关国心脏病协会所规定的冠状动脉血管图像记分分段评价标准,对病变狭窄程度进行分度、累及血管支数计算,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对冠脉血管病变狭窄程度、病变部位、范围进行定量评定;用卡方检验分析血H-FABP、cTnⅠ与狭窄程度、病变支数的相关性;采用二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血清H-FABP、cTnⅠ与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H-FABP≥8、0mg/L组与H-FABP〈8.0mg/L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累及支数及Gensini积分有明显差异(P〈0.01);cTnⅠ≥1、0mg/L组与cTnⅠ〈1.0mg/L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累及支数及Gensini积分有明显差异(P〈0.01);血清H-FABP、cTnⅠ与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二元线性回归方程:Y=15.664+2.833x1+1.034 x2(Y为Gensini积分,x1血中H-FABP浓度,x2为cTnⅠ浓度);标准回归系数r为0.518和0.253(P〈0.01)。结论H-FABP、cTnⅠ与近期发作ACS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H-FABP与冠脉病变程度相关程度更高。血清H-FABP、cTnⅠ升高是冠状动脉病变急性加重的直接结果,临床可根据血清H-FABP升高推断冠脉病变的危险度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与近期发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原因分析。方法入选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急性冠脉综合征(发作12 h内)患者168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8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82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H-FABP、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 T,CTnT)及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phosphokinase isoenzyme,CK-MB)浓度。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对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狭窄程度、病变部位及范围进行定量评定。比较急性心肌梗死组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H-FABP浓度及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比较Gensini积分、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病变支数亚组之间H-FABP浓度;采用直线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血清H-FABP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血清cTnT浓度、血清CK-MB浓度的相关性。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H-FABP浓度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8.5±32.9)pg/mL vs.(14.3±5.4)pg/mL,P<0.01]。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累及支数增加及Gensini积分增加,血清H-FABP浓度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FABP浓度与cTnT(r=0.627,P<0.05)及CK-MB(r=0.530,P<0.05)具有相关性;与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538,P<0.01),其相关系数高于cTnT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r=0.385,P<0.05)。结论血清H-FABP浓度升高反映了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临床可根据血清H-FABP浓度升高推断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4.
心肌肌钙蛋白I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蔚  及跃  邵冰 《中国心血管杂志》2005,10(5):340-342,349
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清肌钙蛋白I(cTnI)含量的变化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并探讨cTnI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测定91例UAP患者血清cTnI、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含量。分析其一般临床特征、冠状动脉病变情况,观察心脏事件发生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因素的影响。结果91例UAP患者中cTnI增高者43例,cTnI增高组与cTnI正常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积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通过对心脏事件相关因素的分析,cTnI增高是发生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其相对危险度的估计值为15.82(P<0.01)。结论血清cTnI是UAP患者危险度分层及判断预后的重要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冠心病不同亚组患者血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表达的变化,并对PAPP-A与各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UAP,n=37),急性心肌梗塞病人(AMI,n=24),稳定型心绞痛病人(SAP,n=29),健康体检者(n= 32)的PAPP-A水平;同时测定病人及健康体检者的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功酶(CK- MB)、肌钙蛋白(cTnI)、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血压、血糖水平,且对上述人群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PAPP-A在UAP、AMI病人比SAP、健康体检者显著升高(P<0.01),PAPP-A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P≤0.05),而与CK、CK-MB、cTnI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与年龄、血脂、血糖、血压等冠心病危险因素,以及冠脉病变支数、冠脉狭窄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PAPP-A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密切相关,可作为ACS新的生化指标用于临床的预测和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肌钙蛋白I(cTnI)与心电图ST段移位及冠状动脉病变性质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7例UAP患者于心绞痛发作时,发作6、24小时取静脉血2ml,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血清cTnI浓度,同时做12~18导联心电图,计算ST段缺血性下移或上移情况.57例患者按Judkins法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按2001年ACC/AHA PCI标准将冠状动脉解剖病变分低危险、中危险、高危险病变,按传统Proudilit狭窄分级法将冠脉狭窄分为Ⅰ~Ⅵ级,分析cTnI与心电图ST段移位及冠状动脉危险病变之间的关系.结果 UAP患者心绞痛发作后6、24小时cTnI明显增高,且24小时cTnI浓度与心电图ST段移位相关(r=0.59,P<0.05),病变愈复杂(中、高危险病变)狭窄程度愈重(>50%以上狭窄),cTnI愈高.结论 cTnI可预测UAP患者的预后,cTnI愈高,心电图ST段移位愈大,冠脉危险病变愈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炎症标志物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ELISA测定22例急性心肌梗死(AM I)、3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及对照组30例外周血可溶性血管间内皮细胞黏附分子(vascu lar celladhesion molecu le-1,sVCAM-1)和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on W illebrand Factor,vWF)浓度,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记录血管病变情况。结果血清sVCAM-1浓度在AM I组明显高于UAP组及对照组(P<0.01),UAP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浆vWF浓度在AM I组与UAP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AM I组与UAP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血清sVCAM-1与受累冠状动脉血管支数成正相关,r=0.450,P<0.01。而vWF水平与受累冠状动脉血管支数无相关关系,r=0.074。结论血清sVCAM-1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vWF与ACS的发生发展相关联。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检测血浆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aspin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急性非ST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和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的浓度,探究vaspin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相关性。方法选择ACS患者及对照组共200例,所有的入选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初次确诊的ACS患者共150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50例、NSTEMI患者50例和STEMI患者50例;同期住院的对照组50例为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排除冠心病者。测定各组血浆中vaspin浓度、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并结合患者收缩压、舒张压、血常规、血糖、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UAP组、NSTEMI组、STEMI组血浆vaspin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NSTEMI组、STEMI组血浆vaspin浓度显著低于UAP组(P0.05);NSTEMI组、STEMI组血浆vaspin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在冠心病患者中血浆vaspin浓度随患者血管病变支数增多而降低,Logistic回归分析示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血浆vaspin浓度呈负相关(r=-0.351,P0.01)。结论 vaspin的血浆浓度越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越高。血浆vaspin浓度可以成为ACS的一个新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评价GRACE评分对冠状动脉病变预测的价值.方法 收集2008年5月至2010年10月住院的ACS患者共360例,对其进行GRACE评分.以评分差异分组,分为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分析不同组别中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以及与GRACE评分的关系.结果 随着GRACE评分分值的增加,ACS患者冠状动脉狭窄支数及狭窄程度呈增加的趋势.结论 GRACE评分对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狭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N端前体脑钠肽(NT-proBNP)及和肽素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行冠脉造影且行NT-proBNP及和肽素检测的289例冠心病患者按照不同冠心病亚型、冠脉狭窄Gensini积分和不同病变血管支数分组,分析患者血清NT-proBNP及和肽素的变化,并分析其与冠脉病变的关系。同时选取25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研究。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NT-proBNP及和肽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和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NT-proBNP及和肽素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Gensini积分和病变血管支数增加,患者血清NT-proBNP及和肽素水平逐渐增加,各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NT-proBNP及和肽素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结论:冠心病患者NT-proBNP及和肽素水平可反映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可作为冠脉病变诊断的辅助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OX40配体(OX40L)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458例怀疑或诊断冠心病患者的血清可溶性OX40L(sOX40L)浓度和血浆CRP浓度,采用冠脉造影术和ACC/AHA评分法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OX40L、CRP水平和冠脉评分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和正常对照(control)组(P<0.01);sOX40L与CRP呈正相关,sOX40L与冠脉评分呈正相关(P<0.01),CRP与冠脉评分呈正相关(P<0.01)。结论血清sOX40L和CRP水平与冠心病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sOX40L同CRP一样可作为炎症指标,预测冠心病的发生和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稳定型冠心病患者PCI治疗前后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水平改变与大动脉硬度及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行择期PCI治疗冠心病患者共40例,45~60岁;按肱-踝脉搏波传播速度(baPWV)分为动脉硬度显著增加组(baPWV>正常2个标准差)和动脉硬度轻度增加组(baPWV<正常1个标准差),每组20例;2组PCI(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总时间限制在30 min以内;采用冠脉Syntax评分评价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双抗体CD34/CD133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PCI前和术后48小时EPCS水平,计数20000个细胞,记录百分比差值。结果两组年龄、BMI、血压、血脂、血糖等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与动脉硬度轻度增加组相比,动脉硬度显著增加组冠脉Syntax评分值显著增加(9.2±6.8 vs.13.5±7.0,P<0.05),循环CD34+/CD133+细胞百分数显著下降(0.09±0.04 vS.0.04±0.03;P<0.05)。PCI诱导的循环EPCS变化水平与syntax评分值和baPWV负相关。结论循环EPCs水平在PCI围手术期的变化可能预测冠脉病变和全身动脉硬化严重程度。结合PCI围手术期EPCs变化水平和大动脉硬度检测可能预测冠心病PCI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背景冠状动脉无保护左主干病变(ULMCA)在冠脉病变患者中风险最高,预后最差,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能显著降低死亡率,延长患者生存期,故一直被认为是治疗冠脉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的金标准。但随着冠脉介入技术的进步,药物洗脱支架(DES)能显著降低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风险和再介入的比例,因此也成为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的治疗方法之一,而冠脉搭桥作为左主干病变治疗金标准的的地位正日益受到挑战。目的比较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冠状动脉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12月到2009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49例冠状动脉左主干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6例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组),23例患者接受了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组),记录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术后6月到3年的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发生率。结果 (1)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平均随访(16.4±8.8)个月,DES组与CABG组的MACCE发生率分别为11.5%及13.0%,P>0.05;(3)DES组与CABG组术后2年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78.8%及85.0%,P>0.05。结论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对于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是安全、有效、可行的,有着与冠脉搭桥相似的近、远期疗效,但对于左主干累及分叉病变者,DES组因较高的血运重建率而疗效略差于CABG。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介入治疗后不同时期血小板活化状态和内皮功能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16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通心络胶囊治疗组(80例)和常规治疗组(80例),并设健康对照组50名,分别检测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CD62p、CD63和糖蛋白(G)Ⅱb/Ⅲa水平,测定反映血管内皮功能的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并测量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并在服用通心络胶囊治疗2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复查上述指标并进行治疗前后比较及两组间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CS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及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vWF因子及ET-1显著升高(P<0.01),NO及FMD显著降低(P<0.01)。且冠脉介入术后CD62p、CD63、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及vWF因子升高较术前也升高(P<0.05),FMD降低(P<0.05),但ET-1和N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和6个月后,常规组和通心络胶囊组CD62p、CD63、GPⅡb/Ⅲa及vWF因子、ET-1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P<0.01)、NO和FMD增加(P<0.05,P<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通心络组CD62p、CD63、GPⅡb/Ⅲa复合物、vWF因子以及ET-1的水平降低更明显(P<0.05,P<0.01),NO和FMD的水平明显增加(均P<0.01),治疗6个月与治疗2个月比较以上指标变化更明显(P<0.05,P<0.01)。常规治疗组6个月发生心绞痛7例,心力衰竭6例,室速/室颤3例,猝死发生2例,而通心络治疗组6个月发生心绞痛1例,心力衰竭1例,无室速/室颤和猝死的发生。结论通心络胶囊可用于ACS患者介入治疗后预防和治疗冠脉内血栓及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显像技术(2DSTI)识别冠心病的早期缺血心肌及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治疗效果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0例非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AG)中左前降支(LAD)狭窄程度分为正常组,轻度狭窄组(75%)。分别于PCI术前1周内和术后3个月获取左室短轴观二尖瓣环水平、乳头肌水平、心尖水平及心尖四腔观、二腔观,左室长轴观的高帧频二维超声心动图,应用斑点追踪显像(STI)软件,检测其相关供血心肌节段的收缩期纵向、径向、圆周峰值应变以及左室基底部、心尖部旋转角度和左室整体扭转角度。结果 PCI治疗前:正常组应变-时间曲线轮廓整齐,波峰值较大,重度狭窄组应变曲线形态紊乱,多数节段波峰低平。重度狭窄组大多数节段、中度狭窄组部分节段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重度狭窄组部分节段明显低于轻度狭窄组(P<0.05)。各冠脉狭窄组绝大部分供血心肌节段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及圆周收缩期峰值应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狭窄组收缩期在二尖瓣环及心尖水平最大旋转角度及整体扭转角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轻度狭窄组比较,在心尖水平最大旋转角度及整体扭转角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度狭窄组比较,仅整体扭转角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狭窄组心尖水平最大旋转角度及左室收缩期整体扭转角度与正常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P<0.05)。各组左室短轴收缩期峰值径向应变、圆周应变无明显改善(P>0.05)。中重度狭窄组左室收缩期心尖部最大旋转角度及整体扭转角度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1)应用2DSTI可定量评价左室心肌的局部功能和整体功能;(2)应用2DSTI能够识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血浆MMP-9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153例单支病变接受PCI术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术后24h抽取静脉血化验MMP-9,观察12~25个月的严重心脏不良事件。结果:术后MMP-9升高组(n=48)的严重心脏不良事件明显高于术后MMP-9正常组(19.6%VS9.8%,P0.05),MMP-9升高组的血脂水平、他汀类药物、植入支架枚数、球囊预扩张时间及术前hsCRP水平与MMP-9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MP-9的升高对PCI术后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尽早、足量的他汀类药物以及关注炎症的相关指标可使病人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不同类型二尖瓣病变患者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与心房结构重构之间关系。方法 24例需入院手术治疗的单纯中-重度二尖瓣膜病变患者纳入本研究。在术中体外循环转流前结扎左心耳并切取部分左心耳组织。通过彩超检查、电镜检查及免疫组化的方法评价左房心肌组织结构重构。结果在二尖瓣病变患者中,左房与AF持续时间均呈直线相关关系(r=0.769,P=0.000)。在同伴有AF患者中,不同类型二尖瓣瓣膜病变电镜结果不同。在同伴有AF患者中,不同类型二尖瓣病变有着不同的程度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增长。和二尖瓣返流组相比较,在二尖瓣狭窄组中,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都增长,但仅有Ⅰ型胶原增长明显(P=0.043)。在二尖瓣病变患者中,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含量与AF持续时间呈直线相关关系,尤Ⅰ型胶原与AF相关关系更明显(r=0.862,P=0.000)。结论在伴有AF患者,不同类型二尖瓣病变患者有着不同程度的心房结构重构。二尖瓣狭窄患者心房肌组织结构重构程度高于二尖瓣返流心房肌组织结构重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不同类型二尖瓣病变患者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与局部和循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关系。方法 24例需入院手术治疗的单纯中-重度二尖瓣膜病变患者纳入本研究。在术中体外循环转流前结扎左心耳并切取部分左心耳组织。通过放射免疫分析法评价RAAS活性。结果在二尖瓣病变患者中,局部和循环RAAS不具有一致性变化。RAAS中循环AngⅡ(P=0.042),局部AngⅡ(P=0.023),局部Ald(P=0.035)活性水平升高与AF相关。在MS患者中,AF与局部AngⅡ最相关(P=0.010),其次为局部Ald(p=0.038)。在MR患者中,AF与局部AngⅡ最相关(P=0.038)。结论在二尖瓣病变患者中,循环和心脏局部RAAS不具有一致性变化。伴有AF的二尖瓣病变患者中,存在着循环RAAS和局部RAAS激活。同为伴有AF的二尖瓣病变,MS和MR中RAAS激活物质和程度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雷尼替丁对冠心病(CHD)患者介入治疗(PCI)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消化道出血和血栓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4月-2009年9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200例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随即分为常规治疗组(简称常规组100例,包括阿司匹林、氯比格雷,他汀类药物等)和雷尼替丁治疗组(简称雷尼替丁组10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雷尼替丁),两组病例在PCI术后次日凌晨分别空腹抽肘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定血清CD62p和GPⅡb/Ⅲa的水平;用电阻抗法(impedance platelet aggregometry,IPA)检测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浆FIB-C的水平,选择健康体检者100例作对照,雷尼替丁治疗12周后复查上述指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随访观察消化道出血和血栓事件(包括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心源性猝死)。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CD62p、GPⅡb/Ⅲa和血浆FIB-C以及血小板聚集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均P<0.01),PCI术后CD62p、GPⅡb/Ⅲa和FiB-C以及血小板聚集率与术前相比也明显增高(分别为P<0.01,P<0.05,P<0.01,P<0.05,),雷尼替丁组和对照组分别治疗12周后,CD62p、GPⅡb/Ⅲa、FiB-C和血小板聚集率均有较PCI前或PCI后均显著下降(均P<0.01),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随访6个月,雷尼替丁组和对照组各出现3例血栓事件,雷尼替丁组未见消化道出血的发生,而对照组出现8例消化道出血。结论雷尼替丁可预防CHD患者PCI后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所致消化道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未见干扰氯比格雷抗血小板活性及增加血栓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常规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39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标本中TGF-β1和IGF-Ⅱ的表达,并以21例肝硬化患者、16例肝外伤及肝囊肿患者标本作为对照,分析其表达水平与肝癌转移的关系。结果 TGF-β1和IGF-Ⅱ在转移组肝癌组织的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无转移组,在低分化组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高分化组。TGF-β1在正常肝脏组织及肝硬化组织中几乎不表达。IGF-Ⅱ在正常肝脏组织及肝硬化组织中呈弱阳性表达或几乎不表达。TGF-β1和IGF-Ⅱ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TGF-β1和IGF-Ⅱ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及侵袭转移的发生有关,可作为估计预后的指标,对判断肝癌的恶性程度,预测生物学行为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