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4 毫秒
1.
吴超  李咏兰 《解剖学报》2021,52(2):300-305
目的 探讨内蒙古蒙古族察哈尔部的人体组成成分的现状及特点。 方法 采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对内蒙古蒙古族察哈尔部403(男161,女242)例成人进行人体组成成分的测量。 结果 男性躯干脂肪率最高,总体脂率和下肢脂肪率接近,上肢脂肪率最低;女性躯干脂肪率、总体脂率、下肢脂肪率相近,高于上肢脂肪率;男、女性左、右上肢及左、右下肢脂肪率均接近,男、女性均为躯干肌肉量最大,下肢肌肉量中等,上肢肌肉量最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男性躯干脂肪率与年龄成正相关,体脂率、左右上肢肌肉量、身高、推定骨量、内脏脂肪等级、躯干肌肉量与年龄成负相关,其余10项指标均与年龄不相关。女性躯干脂肪率与内脏脂肪等级随年龄增长成正相关,身高、总肌肉量、推定骨量、躯干肌肉量成负相关,其余12项指标均与年龄无线性关系。 结论 从人体组成成分上看,内蒙古蒙古族察哈尔部总体脂率和身体质量指数(BMI)数值处于中等,低于新疆等西部蒙古族,高于东部蒙古族;低于北方西部族群,高于南方族群。  相似文献   

2.
珠娜  李咏兰  于会新 《解剖学报》2021,52(5):812-816
目的 探讨随着自然地理因素(经度、纬度、年平均温度、年均日照)的变化,壮侗语族族群身体组成成分的变化规律。 方法 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测量了中国壮侗语族13个族群5098例身体组成成分数据,搜集13个族群的经度、纬度、年平均温度、年均光照资料,以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控制变量,将身体组成成分分别与经度、纬度、年平均温度、年均光照进行偏相关分析。 结果 随着经度增大,壮侗语族族群的脂肪率下降,肌肉量、推定骨量、水分率变化不大。随着纬度增加,壮侗语族族群男性脂肪率减少,肌肉量增多(主要是四肢肌肉增多),女性脂肪率增多,肌肉量减少(主要是上肢、躯干肌肉减少)。总体说来随着年平均温度的增加,壮侗语族族群男性脂肪率增大,下肢肌肉减少,女性脂肪率减少,肌肉量增多。随着年均日照的增多,男性体脂率增多,肌肉量减少;女性体脂率减少,肌肉量增多。 结论 自然地理因素(经度、纬度、年平均温度、年均日照)对壮侗语族族群身体组成成分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宁夏汉族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青少年脂肪的分布特点。方法:采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分析1831例宁夏汉族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男性911例,女性920例)脂肪的分布规律,比较各指标均值在性别间的差异性。结果:宁夏汉族青少年脂肪总量、总体脂率及身体各部分(左上肢、左下肢、右上肢、右下肢、躯干)脂肪量和体脂率总体呈现随年龄变化而上升的特点;不同性别宁夏汉族青少年脂肪总量及总体脂率,身体各部分脂肪量及体脂率均值女性均高于男性,脂肪总量(9~19岁)、总体脂率(7~19岁),左上肢、躯干(12~19岁)、左下肢、右下肢(9~19岁)、右上肢(11~19岁)脂肪量及左上肢、左下肢(9~19岁)、右上肢、右下肢(7~19岁)、躯干(11~19岁)体脂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宁夏汉族青少年脂肪的分布具有性别差异,脂肪分布随年龄变化的特点可能与体内激素分泌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河南回族成人的肌肉、脂肪、去脂体质量在身体躯干、四肢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测量河南回族成人的肌肉量、脂肪量、去脂体质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河南回族成人肌肉量、脂肪量、去脂体质量躯干分布多于四肢,且随年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肌肉量峰值为30~岁组;脂肪量峰值为40~岁组。肌肉量、去脂体质量均为右下肢左下肢右上肢左上肢,男性大于女性;脂肪量右下肢左下肢、右上肢左上肢,女性大于男性。结论:河南回族成人身体的肌肉量、脂肪量、去脂体质量存在较大的左右差异、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5.
利用生物电阻抗法分析西藏藏族青少年脂肪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测量西藏藏族青少年身体各部脂肪含量的数值,提出适合西藏藏族青少年的脂肪含量基准值,探讨西藏藏族青少年的脂肪分布特点与规律。方法 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随机抽取1427例(男为710例,女为717例)父母均为藏族的西藏藏族健康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体成分分析仪对所有受试者进行检测,得出脂肪总量、左上肢(左下肢、右上肢、右下肢、躯干)脂肪量等与脂肪相关的数值,进而推算出体脂肪率、左上肢(左下肢、右上肢、右下肢、躯干)脂肪率。所有结果输入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统计学处理。结果 西藏藏族青少年各年龄段的脂肪总量、四肢脂肪量、躯干脂肪量,男性均低于女性(P <0.05)。总体西藏藏族青少年的脂肪含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女性的增加趋势更加显著。结论 西藏藏族青少年的脂肪含量随年龄变化特点与体内激素分泌水平有关,体现了不同发育时期的生理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壮侗语族族群体部特征。 方法 采用人体测量法,对贵州、广西、云南、海南、湖南等地区的壮侗语族14个族群进行体部测量。 结果 壮侗语族族群男性足宽、上臂长、前臂长3项指标与年龄不相关,骨盆宽与年龄成正相关(P<0.01),体重、身高、耳屏点高等24项指标与年龄成负相关(P<0.05或P<0.01)。壮侗语族族群女性足宽、手长、躯干前高、上肢全长、下肢全长、上臂长共6项指标与年龄不相关,手宽、骨盆宽、全臂长、前臂长等4项指标与年龄成正相关(P<0.05或P<0.01),体重、身高、耳屏点高等18项指标与年龄成负相关(P<0.05或P<0.01)。绝大多数体部指标值年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壮侗语族族群各项体部指标均值均男性大于女性(P<0.05或P<0.01),即男性体部的各个高度、长度、宽度大于女性。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临高人、黎族男性及女性的身高、坐高、躯干前高、体重均大于壮侗语族其他12个民族;仫佬族和八甲人体部特征接近。壮侗语族14个族群、布朗族、革家人体部指标均值小于北方汉族、蒙古族巴尔虎部、蒙古族鄂尔多斯部、青海和硕特部、乌孜别克族、南方汉族、摩梭人、羌族、彝族。 结论 壮侗语族族群男性、女性体重值不大,男性身高属于矮身材、女性身高属于亚中等身材,壮侗语族族群具有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体质特征,属于身矮体轻的体质类型。  相似文献   

7.
利用生物电阻抗法分析辽宁汉族成人脂肪分布特点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目的 运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测量辽宁汉族成人身体各部份脂肪含量,提出适合于辽宁汉族群体的脂肪含量基准值,进而探讨辽宁汉族成人的脂肪分布特点与规律。 方法 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随机抽取父母均为汉族的辽宁汉族健康成人作为研究对象,共选取1034人(男性379例,女性655例)。应用体成分分析仪,对所有受试者进行检测,得出脂肪总量、去脂体重、内脏脂肪等级、左上肢(左下肢、右上肢、右下肢、躯干)脂肪量等与脂肪相关的各项数值,进而推算出体脂肪率、左上肢(左下肢、右上肢、右下肢、躯干)脂肪率。结果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处理。 结果 多数年龄段,男性的脂肪总量、四肢脂肪量、躯干脂肪量均低于女性( EM>P /EM><0.01),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双能X射线吸收法(DEXA)与生物电阻抗法(BAI)测量人体成分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探讨操作简单、便于携带的BIA人体成分测量仪的可靠性和实用性,为野外测量及其他大样本量多点测量提供参考。方法:对80例成人(男性31例,女性49例)分别采用人体脂肪测量仪(BC-601)、多频身体成分分析仪(MC-180)及LUNARDEXA测试仪测量15项身体成分。结果 :BC-601与MC-180比较,男性在推定骨量、水分率、内脏脂肪、右上肢脂肪率、右上肢肌肉量、躯干肌肉量及女性测量指标体脂率、左上肢脂肪率、右下肢脂肪率、左下肢脂肪率及总肌肉量,所测得的结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女性除水分率(男性不相关;女性负相关)外,其余均呈正相关;BC-601较MC-180会低估脂肪率、高估肌肉量,一致性分析在总体脂率及总肌肉量上仅在女性上表现较好,2种机器可以互相取代。BC-601与LUNARDEXA测试仪15项指标间呈正相关,男、女性右上肢肌肉量及女性推定骨量、男性四肢脂肪率时无差异;BC-601较LUNAR DEXA测试仪会低估躯干脂肪率,高估四肢脂肪率,低估四肢肌肉量,高估躯干肌肉量。成年男女及女性总体脂率上一致性表现较好。MC-180与LUNAR DEXA测试仪13项指标间相关性良好,除男性中推定骨量(低估)、成年男女中左上肌肌肉量(高估)外,均出现低估肌肉量,高估脂肪率的现象。一致性分析也仅在男性上表现较好。结论:BAI法在测量成年总体脂率及总肌肉量上可靠性较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 运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通过测量得出进藏工作汉族男性成年人群与西藏藏族男性成年人群脂肪含量的数值,并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探讨进藏工作汉族男性成年人群与西藏藏族男性成年人群脂肪含量及分布的不同。 方法 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整体随机抽取进藏工作汉族男性与西藏藏族男性健康成人作为研究对象,共选取337人(汉族男性为164例,藏族男性为173例),应用体成分分析仪,对所有受试者进行检测,得出脂肪总量、左上肢(左下肢、右上肢、右下肢、躯干)脂肪量,进而推算出体脂肪率、左上肢(左下肢、右上肢、右下肢、躯干)脂肪率。所有结果输入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统计学处理。 结果 进藏工作汉族男性成年人群的各项脂肪含量数值均小于西藏藏族男性成年人群,而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或P<0.05)。进藏工作汉族男性成年人群与西藏藏族男性成年人群的脂肪含量随年龄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各部位的脂肪含量和脂肪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增大。脂肪量的增加均在30岁年龄组到40岁年龄组增加明显,此后体脂含量增加减慢,甚至50岁年龄组的汉族人群的下肢脂肪含量出现了轻度下降。结论 整体上,进藏工作汉族男性成年人群的各项脂肪含量数值均小于西藏藏族男性成年人群。进藏工作汉族男性成年人群和西藏藏族男性成年人群脂肪含量随年龄的增长发生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不同部位的脂肪变化趋势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拉萨藏族成人饮酒习惯与体成分之间的关系研究,探讨体成分指标因饮酒所产生的差异,为藏族成人的预防保健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年龄在30岁-60岁之间的拉萨藏族成年人共592例,男性396例(饮酒组151例、非饮酒组245例),女性196例(饮酒组48例、非饮酒组148例),收集饮酒相关资料并测量人群体成分指标所获数据录入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饮酒组男性全身脂肪量、躯干脂肪量、内脏脂肪量等均明显高于非饮酒组,女性饮酒组皮下脂肪量、左下肢脂肪量、右上肢脂肪量、右下肢脂肪量均低于非饮酒组。饮酒量与体成分指标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男性饮酒量与全身脂肪量、躯干脂肪量、内脏脂肪量均呈正相关,女性饮酒量与全身脂肪量、躯干脂肪量、皮下脂肪量、左下肢脂肪量、右下肢脂肪量均呈负相关。男性、女性饮酒量与肌肉量均无关。结论:饮酒使拉萨藏族成年男性的脂肪量增加,女性脂肪量减少,对肌肉含量无影响。  相似文献   

11.
甘肃东乡族成人身体脂肪含量及分布随年龄变化特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利用生物电阻抗法,分析甘肃东乡族成人脂肪含量及分布随年龄变化特点。方法采用横断面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491例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成人为研究对象,应用体成分分析仪测量脂肪组织相关体成分指标。结果在总体人群及各个年龄组,甘肃东乡族成年女性的总脂肪量、皮下脂肪含量、躯干及四肢脂肪量均高于男性(P0.01);内脏脂肪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性内脏脂肪含量均呈上升趋势。男、女性皮下脂肪含量、躯干脂肪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岁年龄组到40岁年龄组上升最快,在50岁年龄组稍有下降,此后呈缓慢上升趋势。女性左上肢脂肪量呈持续上升状态,20岁年龄组到40岁年龄组上升较快,此后上升速度放缓;男性总体呈上升趋势,20岁年龄组到40岁年龄组上升较快,在50岁年龄组稍有下降,此后呈缓慢上升趋势。男、女性右上肢脂肪量、双下肢脂肪量均在40岁年龄组达峰值后呈下降趋势。结论甘肃东乡族成年女性除内脏脂肪外,其余身体各部位的脂肪含量均高于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甘肃东乡族成人的脂肪含量均发生变化,不同性别、不同部位的脂肪变化趋势略有不同,但内脏脂肪含量和女性左上肢脂肪量一直呈上升趋势,50岁年龄组是各部位脂肪含量发生趋势改变的时间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进藏工作汉族成年人群和辽宁汉族成年人群骨骼肌含量分布的特点及差异。 方法 随机抽取进藏工作的辽宁本地汉族、辽宁汉族健康成人作为研究对象,共选取进藏辽宁本地汉族成人223名(男95,女128);辽宁汉族成人302名(男126,女176),应用体成分分析仪对受试者的体重、全身肌肉量、躯干肌肉量、左上肢肌肉量、右上肢肌肉量、左下肢肌肉量、右下肢肌肉量进行测量。并将所有结果输入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应用独立样本 t 检验等相关统计学方法处理。 结果 进藏汉族成年人群的体重、躯干肌肉量、左上肢肌肉量、右上肢肌肉量、左下肢肌肉量及右下肌肉量均小于辽宁本地汉族人群,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进藏汉族和辽宁汉族人群的男性肌肉量大于女性人群,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 结论 辽宁汉族人群进入西藏高原地区后,身体各部分肌肉量数值均明显下降。人体成分的改变可受性别、高原缺氧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利用生物电阻抗法分析西藏藏族青少年肌肉发育特点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利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通过测量得出西藏藏族青少年身体各部肌肉质量的数值,提出适合于西藏藏族青少年的肌肉质量基准值,进而探讨西藏藏族青少年的肌肉发育特点与规律。方法 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整体随机抽取西藏藏族的健康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其父母均为藏族,共选取1427人(男性710、女性717),应用体成分分析仪对所有受试者进行检测,得出全身肌肉量、躯干肌肉量、左上肢、右上肢、左下肢、右下肢肌肉量。所有结果输入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和方差分析统计学处理。 结果 西藏藏族青少年各年龄段的全身肌肉量、躯干肌肉量、左上肢、右上肢、左下肢、右下肢肌肉量,在12岁之前有性别差异,
但不明显;12岁之后,以上各项数据均出现性别间差异的显著性,均表现为男性大于女性(P <0.05或P <0.01),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这种差异越趋明显。12岁之后,女性的增长幅度出现显著下降,而男性在15岁之后,增长趋势才开始下降,而女性此时几乎进入肌肉生长发育的平台期。结论 西藏藏族青少年的肌肉含量随年龄变化特点与体内激素分泌水平有关,体现了不同发育时期的生理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四川、云南、贵州三地彝族身体成分特征及其差异。 方法 采用生物阻抗法,测量并分析1556例(男性为757例,女性为799例)彝族成人身体成分。 结果 四川彝族身体质量指数及体脂率明显高于云南和贵州彝族;贵州彝族总体肌肉及四肢肌肉与四川和云南相比较为发达;三地彝族均表现为右上肢肌肉量高于左上肢肌肉量。 结论 由于饮食、劳动强度等原因,四川、贵州、云南三地彝族身体成分特征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